陽光明媚

健康是自己主觀控製的結果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胰髒屬性經脈

(2018-12-02 15:05:52) 下一個

胰髒屬性經脈

1.根據胰髒在人體的解剖部位,胰髒藏於肝、脾、腎及腸道等髒腑之中,屬於內髒;又根據中醫髒腑定性理論,胰髒有生長、儲藏精氣及分泌津液的功能,所以屬於髒器,應定名為胰髒。

2.根據中醫陰陽屬性,髒為陰,腑為陽,胰髒屬髒,為陰。

3.根據中醫五行學說,土為萬物之母,有生化、長養萬物之特性,胰髒有分泌津液,調節氣血及促進消化和新陳代謝功能,有土之特性,應歸屬五行土。

4.胰髒,在髒屬陰,由陽腑環抱,在經亦陰,夾行於背部諸多陽經之中,所以是陽中之陰經。在內,布施津液於三焦,上焦如霧,以滋養髒腑官竅;下焦如瀆,以化解淤腐,通利腸道。在外,散發經氣,充養肌膚脂肪,使其保持彈性和活力。

5.胰髒的經脈循行部位:根據胰髒在體內的位置與脊柱緊密相連的關係,其經脈起始部位當在後背脊骨之中,其循行的路線,則為沿督脈向兩側旁開半寸,也就相當於已發現上千年的華佗夾脊穴位置,與體前夾任脈而行的腎經路線前後相對。

胰髒經脈之氣充盈在整個脊柱之內,經氣分布到各個錐體,這就形成了各個錐體間的腧穴點,從頸1椎至腰5椎,兩側共計四十八穴,其穴位名稱暫時仍按頸1、頸2、胸1、胸2等等而定。向上的經氣沿頸向巔頂部散布,向下的經氣由骶椎向下肢散布,橫向的經氣由胸椎向肩、上肢部散布。

胰髒經脈,與膀胱經脈關聯密切,膀胱經脈中的腧穴從大杼穴至關元俞穴一一與胰髒經脈穴點平行對應分布,緊靠錐體邊緣,其胰髒經脈之氣則通過每個穴位點散射到膀胱經脈,並隨膀胱經脈運行。正因為膀胱經脈與胰髒經脈的相鄰、相通關係,所以,膀胱經脈的諸多腧穴治療胰髒病都有很好的作用。另外,在膀胱經脈有兩個腧穴空白點,其一為膈俞穴與肝俞穴之間第八胸椎下旁開1.5寸,應定名為“胰俞穴”(原被列為奇穴:胃管下俞穴)。其二為膈關穴與魂門穴之間第八胸椎下旁開3寸陷者中,應定名為“胰島穴”(現被視為無穴)。這兩個腧穴點對治療胰髒及胰髒經脈所發的病候,可起到關鍵性作用。

胰經受病則見後心沉緊,腰以上、肩胛以下部位悶脹,頭昏、目沉、視物模糊,肌肉酸楚,四肢無力,懶言少語,胸腹燥熱、脹滿,咽幹口渴等。

6.胰髒的生理功能與脾相近,但不相同,二者的關係如同一對孿生兄弟,脾主統攝血液,胰主統攝津液,脾為血液生化之源,胰為津液生化之源;胰主調和,主統攝,主通利,主滋養,在體為脂肪,在竅為咽,在誌為疑,喜溫,喜甘。

1)主調和:主要表現在調和陰陽,平衡分泌,同時具有一定的藏津功能,藏津功能主要體現在胰內必須貯藏一定的津液,以維護胰的調和及平衡功能。當身體內血糖過高時,胰髒為了保持身體內的血糖平衡,開始進行自我調節,自動增加胰島素的分泌量,降低血糖;當出現低血糖的時候,胰髒就會自動減少胰島素的分泌量,保持血糖的平衡,體內的血糖始終在胰髒的監控下處於平衡狀態,以保證身體新陳代謝正常進行,各器官功能正常發揮,而當胰髒受到損壞時,就會出現髒腑功能失常,內分泌紊亂,引發血糖升高等一係列病症。

2)主統攝:是指胰髒有化生和控製散布津液的功能,使津液在體內正常利用不致外泄。胰統津液的機理,即是胰氣的固攝作用。胰髒是津液的化生之源,胰氣旺盛,就能保證津液的充分布施,如果出現胰不化生和統攝布施,就會產生體內津液不足或流失,陽氣隨津液外泄而不固,造成消瘦、無力、神疲等陰陽兩虛的症候。所以胰髒具有養陰固陽的作用。

3)主通利:主要表現在胰髒化生出胰液,注入腸道,有助於腸道的運化正常和排泄通暢。腸道缺少胰液的滋養,蛋白質等物質得不到正常分解,就會出現大便秘結,腸道不通等症候。

4)主滋養:主要表現在散射津液於髒腑、官竅、肌膚,使之保持陰陽平衡;髒腑不得津液滋養則內生燥熱,官竅缺少津液則出現咽幹、目澀、鼻熱、耳聾耳鳴,肌膚失津液所養則粗糙、消瘦、少彈力。

5)在體為脂肪:胰髒維持體內糖、脂肪的代謝,將食物化生、吸收,保持體內有豐富的脂肪及糖分,以貯藏和調節體內必需的熱能供求量。主要體現在葡萄類物質的化生及統攝作用,阻斷糖分的流失,以維持脂肪的活性;脂肪的活性強,利於體內濕熱之氣的散發,脂肪的密閉性,可抵禦風寒外襲進入體內;如果髒腑功能失常,體內津液得不到控製,而挾帶糖分等營養物質外流,則出現脂肪鬆軟無力,體內熱量減少而畏寒怕冷、肢體酸楚無力等一係列病症。(資料來源:中醫五絕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