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聆聽古典音樂的習慣,你不會放過貝多芬的降E大調第三英雄交響曲,去感受它的大氣磅礴,感受它的深沉悲壯,感受它的豁達開朗。
我們首先來欣賞一些片段。這裏要介紹巴倫博伊姆和擅長貝多芬交響樂的樂團柏林歌劇院樂團。樂評家劉雪楓指出:巴倫博伊姆的這個《英雄交響曲》氣貫長虹,扣人心弦,是一個深植於德奧偉大指揮傳統的傑出版本!
(別忘了戴上耳機)
沒有傳統的引子,第一樂章一上來就出現兩個充滿英雄氣概的強大的和弦。奏鳴曲式的三拍子快板表現了英雄的主題,折射的是當時金戈鐵馬,氣吞山河的拿破侖戰爭……其間,也插入了抒情柔美的樂段,反映了英雄內心不同的側麵……
第二樂章是葬禮進行曲,慢板。音樂在不同的調性和不同的樂器上表現發自人們內心的崇敬、哀悼和沉痛的思念。偶爾也有相對明朗的段落,像是烏雲中透出的陽光。 1821年拿破侖逝世時,貝多芬回憶說“我十七年前就為這個悲傷的事件寫了音樂。” 因為死亡,英雄的形象得以矗立,人類才能煥發出自己的尊嚴。
第三樂章是朝氣蓬勃的諧謔曲。其間特別用了三支法國號,突破了雙管製的傳統。該樂章表現了不可逃避的悲劇與人類樂觀主義之間的深刻對立。法國作曲家布遼茲幹脆就把它稱之為是伊利亞特中的勇士們在領袖墓碑前的舞蹈。
第四樂章是終曲。雙主題變奏曲,以希臘神話故事的“普羅米修斯精神”為主題,把音符變成了希望之火,讓人感到做人生的“英雄”,並不是簡單的衝殺,更多的是思想的冶煉和心靈的煎熬。十一個變奏的力量漸次向高潮增長,最後,全體樂隊奏出了雷鳴般的音響,整個樂章在輝煌壯麗而又熱烈歡樂中結束。
當50多分鍾的貝多芬英雄交響曲從雙聲道音響中消失的時候,熱血仍在奔騰,內心仍在震顫,那真是一種不可言說的感覺。
拿破侖曾是貝多芬心中的英雄。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拿破侖順應了時代的潮流,向歐洲封建帝製發起了最強烈的衝擊,一下子成為了法國人民心目中的大英雄。拿破侖在席卷歐洲,取得一個又一個輝煌勝利之時,貝多芬一直注意和獵取當時戰爭中英雄主義的一麵,把它譜入其光輝的“第三交響曲”中。
拿破侖在推翻了法國封建王朝之後,並沒有實行人們期盼已久的“共和”,自己當上了皇帝。貝多芬痛心疾首,對拿破侖感到徹底的絕望,這是後話了。
或許,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著與精神特質與生俱來的英雄情結。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的英雄。
少年讀史記,項羽那“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形象深深震撼了我, 他的故事是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在李清照筆下,?他也是麵對生死,“不肯過江東” 的英雄!他就是“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的典範!
青年遊虎丘,遐想越王勾踐劍。他的故事是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可謂是穀底翻身,有誌者事竟成!
壯年旅海外,有感開國將軍華盛頓,他的故事是不戀權位,奠下基石二百年。整個退位儀式十分簡短,前後隻有短短的五分鍾,卻被史學家譽為人類文明史上偉大的五分鍾。這是人類曆史上第一次不依靠外在壓力,僅僅依靠內心的道德力量就自覺放棄了在為公眾服務的過程中聚集起來的權力。華盛頓曾說:“我將時刻牢記,劍是我們捍衛自由的最後手段,也是我們獲得自由後應最先放下的東西。”
我想,貝多芬在譜寫英雄交響曲的時候,不僅僅是為了某一個英雄,而是為了自己心中理想的英雄形象,是為了我們每一個心中有英雄的普通人。因為你可能意識不到,你就是自己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