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嬰兒和幼童的身體最為柔軟,生命力也最為旺盛。當然,我們的身體總體上已回不到過去,但我們健康的身體應該經絡通暢,不板結。特別是,我們的內心應該是通透的,柔軟的。
病理心理學方麵的研究表明,我們的身體是有記憶的,它記憶著我們一生的經曆特別是心理創傷。情緒經常以一種物質的形式固化在身體當中,如果我們讓它重新流動起來,情緒會轉化成生命的能量來成就我們。
著名醫學及心理學家肖然的一個患者是心衰,心髒束支神經斷裂,肖醫生感到患者狀態很差,當觸摸患者後背,在其左側肩胛與脊柱之間有一板結的硬塊,肖醫生意識到什麽,溫和地問:“阿姨,你為何這樣傷心?”一下打開了患者感情的閘門。五年前,她與母親在家附近散步,一張違章行駛的汽車突然將她母親撞死,她當時真是撕心裂肺,暈了過去。送進醫院後確診為心髒束支神經斷裂。從那以後,傷心過度反而流不出一滴眼淚。雖然當時就做了心髒手術,卻一直不好,落下了心衰。肖醫生讓患者俯臥,一邊輕輕推捺包塊,一邊與患者交談,進行心理疏導。患者終於痛哭失聲,汗水濕透了全身,但混亂的脈博開始變得清晰而有節奏。肖醫生繼續引導她釋放悲傷,去和母親作最後哀思的告別。一個小時後,患者起身感到五年來從未有過的舒暢。在肖醫生的治療和心理疏導下,幾個月後,患者完全恢複了健康,硬塊也奇跡般的消失了。
肖然為此而感慨:我們能放下不屬於自己的責任嗎?撫摸自己的身體,看看它背負著多少他人的命運!當我們堅強的走了很久時,回頭看看我們失去了什麽?那是我們的柔軟,我們生命的本初。
【2】
人生在世,有許多需要學習的知識和技能,也有很多社會交往,這是生存和成長的必須,但同時也帶來許多妄念和貪婪,侵蝕著我們的內心,讓我們原始的赤子之心蒙塵,使我們的內心不再柔軟。
先賢們對此早有警覺,曾國藩公事繁忙,日理萬機。但兩個字每日必行:一是沉靜的“靜”,不拘何時,靜坐半時(半個時辰即一小時),如鼎之鎮;二是敬畏的“敬”,無時不懼,以除貪惡之念。
刻在阿波羅神廟最有名的箴言是:“認識你自己”。尼采說:“我們不明白自己,我們搞不清自己,我們的永恒判詞是:‘離每個人最遠的,就是他自己。’”
日本的大學生,除了日常繁重的學習任務外,還要去參加茶道,藝術鑒賞等活動,曰之:修心。讓學生了解自己,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疫情期間,郭鑫銓老師的兩個小孫子在父母的陪同下前來看望爺爺奶奶,背誦了郭老師35年前的一首小詩:
《記夢》
婉轉林中鳥,飛飛隨意啼。
山花侵野道,流水自東西。
兩位老人樂得忙不迭地給小孫子翻找小蛇糖。
說起來那時郭老師剛剛40出頭,在古詩詞方麵已頗有建樹。由於工作繁重,生活清苦,教學之外,每天靠粗茶劣煙,在一間沒有暖氣的小屋裏通宵寫作。困極了,和衣枕書而眠……可這夢境卻如此恬淡,令人感動。
現代生活的腳步走得太快,生活條件也好多了,我們周圍的年輕人就是一通“忙”,很少有和父母朋友交流的時間,很少有聽一聽自己內心聲音的時間,能否停一停,讓靈魂跟上自己的腳步?
郭鑫銓老師書寫對聯
【3】
我們總報怨時光過得太快,修仙的人俯看人間卻感覺“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我想窺破紅塵,皈依佛門的李叔同就是步入靈魂生活,出世修心去了。豐子愷說:“我以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弘一法師是屬於腳力強健,登上三層樓的得道之人。我們腳力小,或許能登上二層樓,但何不勉力爬上扶梯,向三層樓上望望。
讓心回歸本初的柔軟,享受心的寧靜和愉悅,是為修心。對我來說,靜坐冥想是不二的法寶。它能讓我放慢生活的節奏,在紛繞的世界中入靜,在糾結的心境中放下。當你被感冒侵襲,被失眠困擾,你試圖通過靜坐冥想讓身體能夠自愈。如果你感到難受,覺得不好,心裏執著地與之對抗,那麽身體的療愈力就會消失,情況就會更加不好。如果你接受、平和地與之相處,甚至享受這些不適,身體的療愈力就會上升。這就是心性的神奇之處。
很多人都會在靜坐冥想中提到覺知。覺知就是自知,知道自己的身體和精神處於什麽狀態。知道如何以樂觀的心態去應對。人需要有自己獨處發呆的時間,接納自己的情緒,承認自己的無能、熨燙自己的脆弱、清洗自己的靈魂。與自己的內心溝通,使生命重新獲得活力。那參天大樹正是在大自然中“獨自發呆”的經典。風不止,樹仍靜,反映了它那挺拔向上,享受陽光的生命力!
說到靜坐,自幼韌帶缺乏鍛練,到老了才開始盤腿,從散盤開始,現在單盤,1個多小時的靜坐也毫無違和感。重要的是,很快就能進入冥想狀態,意守丹田,沉入氣海,開始整體的良性循環。靜坐時打開澳洲調頻古典音樂頻道,抒情的室內樂小曲、宏大的樂團交響,鋼琴、大小提琴、豎琴、黑管、長笛、圓號…或輪番登場,或相互應和,還有那天籟般的女高音男中音……人世間最美妙的就是讓音樂觸動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
迎著朝霞開始
結束時旭日升起,紗窗上已撒滿金色的陽光!
晨練後神清氣爽,時光飛逝,不覺間已是自己第六個本命年。
“我們能放下不屬於自己的責任嗎?撫摸自己的身體,看看它背負著多少他人的命運!當我們堅強的走了很久時,回頭看看我們失去了什麽?那是我們的柔軟,我們生命的本初。”
好問題。或者反問,當我們背負起“不屬於自己的責任時”,我們的內心到底在幹什麽?背負了什麽東西?有什麽效果?是解決問題了?還是增加問題了?是自己主動背的,還是別人強迫我們背的?
---
那首小詩寫得好,讓人想起“分出小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