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有不少描寫戰爭的詩篇,最著名的大約是《兵車行》、《前出塞九首》、《後出塞五首》。前麵我寫過一篇《兵車行》的筆記,今天就談一談《後出塞五首》。
《後出塞五首》寫於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之前,當時安祿山是唐玄宗的漁陽節度使,鎮守薊門(今北京)一帶、包括邊塞幽州。後出塞指的就是安祿山轄下的邊塞幽州。
第一首開篇說"男兒生世間,及壯當封候。戰伐有功業,焉能守舊丘?"看起來是中國普通百姓常見的人生理想,不乏勵誌的意味。後麵一句"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順理成章。讀到這裏您會不會以為杜甫推崇男子投身戰場建功立業的人生態度?
第二首開始寫軍營生活的艱辛與淒涼,"朝進東門營,暮上河陽橋。落曰照大旗,馬鳴風蕭蕭"。如果說這樣的軍營生活雖然艱辛但在期待範圍內,下一篇老杜就對戰爭的根源提出了質疑。
第三首裏寫道"古人重守邊,今人重高勳。豈知英雄主,出師亙長雲"。老杜這是明罵安祿山貪高勳,加暗諷唐玄宗好大喜功,顯然老杜對於這種戰事的必要性與合理性都充滿了否定。
第四首寫了戰事結束後的情境,"獻凱日繼踵,兩番靜無虞",看來得勝之後邊境已安全了,那麽兵士們可以過點安寧平和的日子嗎?"主將位益崇,氣驕淩上都。邊人不敢議,議者死路衢"。軍旅的黑暗顯見一斑。
第五首將著眼點轉回普通軍士,老杜用六十個字寫全了一個兵士的一生。"我本良家子,出師亦多門。將驕益愁思,身貴不足論。躍馬二十年,恐辜明主恩。坐見幽州騎,長驅河洛昏。中夜間道歸,故裏但空村。惡名幸脫免,窮老無兒孫。"
一個兵士能從戰場上活下來,又能僥幸逃脫軍隊機製,應該算運氣極好的了。但是他在軍旅中耗盡了青春歲月,已無法重返常人的生活軌道來生兒育女經營家園,所以隻能窮老無兒孫。對比一下第一首裏"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那興致勃勃準備出征的少年,幾十年之後衰弱疲憊、孤苦一人的老者,這就是杜甫體會到的戰爭對生命的毀滅。
這就是杜甫對戰爭的譴責,身曆戰亂有切膚之痛的老杜對戰爭沒有絲毫的英雄主義的幻想。他在《兵車行》裏對戰爭有更沉痛的定性"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杜甫對戰爭的質疑,對決策者的譴責,對普通軍士的惋惜與同情,都明明白白地寫在了《後出塞五首》之中。時隔千年,老杜對戰爭的質疑、對戰爭的定性依然巔撲不破,看看美國的退役軍人重返平民生活之後每年的自殺率就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