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歲那年杜甫在巜奉贈韋左還丈二十二韻》這樣描述過他自己"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那是說自己才情不下於史上楊雄與曹植,不可謂不高。下麵一句"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就順理成章了。不過杜甫對他自已的期許並不隻限於出人頭地官居要職,後麵一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才是他畢生的誌向,幫助皇帝趕超堯舜、使社會最大程度的合理化,正是孟子說的兼濟天下的思想。他大量的現實主義詩篇也應證了他人生的著重點在於關心民生疾苦希望改善社會。五十三歲時杜甫辭去節度參謀職務,那是他一生政務的終結,也是他社會誌向的破滅。他在巜旅夜書懷》中感慨"名豈文章著 官應老病休!"可見他的誌向並不在文章上。這就可以理解為什麽詩人窮困潦倒還堅持寫大量詩篇反映民生疾苦。杜甫其實沒有做到孟子說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他是即使在窮困潦倒中仍然希望兼濟天下。做人不夠靈活?但他做成了詩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