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美化楊貴妃莫過於白居易的《長恨歌》,裏麵"漢皇重色思傾國 禦宇多年求不得…無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讓唐玄宗與楊玉環的相遇相伴看起來這麽無辜。其實在楊妃專寵之前,唐玄宗寵武惠妃多年;楊玉環十六歲嫁武惠妃之子壽王,四年之後武惠妃過世唐玄宗即敕楊玉環出家為道士,之後楊玉環在二十六歲正式受封為唐玄宗的貴妃。白居易不但選擇了春秋筆法來粉飾玄宗楊妃的開始,也竭力美化二人的感情:"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至於白居易為什麽要以浪漫愛情為詩的基調,我倒覺得不難理解,一則時過境遷,白居易比他們晚一個時代,他寫長恨歌時楊貴妃都已過世五十年了,隔著時空的距離,人們傾向於美化事情;二則白居易當時才三十五歲、少年得誌、人生的波折還沒有開始,文人的浪漫情懷正處於高峰;三則白居易仍在李唐王朝的天下,辱罵譏諷先皇遺事應該不是明智之舉。
相對於筆燦生花歌頌淒美愛情的《長恨歌》,我覺得難以理解的是杜甫對玄宗楊妃的態度。杜甫他是身受其害者,他早期仕途的不順雖然不是拜楊家國戚所賜,但中年時期困守長安,身經安史之亂、國破家亡,生活流離失所,家庭分離,幼子餓死,均是楊戚亂政的直接後果。他的巜麗人行》是諷刺了玄宗給楊家國戚的特權,也有幾句直指楊家兄妹,"態濃意遠淑且真 肌理細膩骨肉勻…炙手可熱勢絕倫 慎莫近前丞相嗔。"是不是非常地有節製?相當地客氣?《麗人行》說到底還是諷喻詩,也許杜甫的節製也是因為不能太冒犯當時的皇帝唐玄宗。我覺得難以理解的是後來唐肅宗時期杜甫再作的《哀江頭》,裏麵有"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汙遊魂歸不得!清渭東流劍閣深 去住彼此無消息。人生有情淚沾臆,江草江花豈終極!"是不是對楊妃的死有深沉的惋惜?為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