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不是楊貴妃,前篇筆記的題目是開玩笑的。那麽,杜甫喜愛什麽樣的人呢?
我看有五類,第一類是他同時代的友人,李白,高適,鄭虔,及較年長的孟浩然,大家誌趣接近、共同話題多、分開之後想念得緊,杜甫有不少懷念這四個友人的詩作。
第二類是杜甫的精神導師,"李陵蘇武是吾師,孟子論文更不疑。"很多人認為五言詩始於蘇式李陵,所以杜甫說李蘇是他的導師;至於孟子,提出的兼濟天下的觀點是杜甫一生奉行的信仰。
第三類是他欣賞的詩人文人,比如漢代的楊雄,司馬相如,六朝的庾信、鮑照,建安時代的曹植、劉楨,南北朝二謝:謝靈運、謝眺,及南朝的沈約、範雲、何遜、陰鏗,均是才情卓越的典範。另外,唐朝的王維也是杜甫眼裏的高人。
第四類是杜甫最想成為的人,古代賢臣,比如周朝的後稷,教人民耕種;還有契,據傳是商人的祖先,掌管人民的教化。這類賢臣,以才能輔佐帝王、治國有方、造福百姓,是杜甫的終極人生目標。因為未能實現,也是杜甫畢生的遺憾。
第五類是他推祟但未必願意模仿的古代隱士,比如堯時的巢父、許由,杜甫在四十三歲時寫過這樣的句子"終愧巢與由,未能易其節",是指他自己不能模仿巢與由去作隱士,而寧可秉承"窮年憂黎元,歎息腸內熱"的精神狀態。東晉的陶淵明大約也可歸入這一類,區別是杜甫對他的接受度要更高一些。杜甫在五十五歲感慨"每恨陶彭澤,無錢對菊花。如今九曰至,自覺酒須賒",可見杜甫對陶淵明有很深的共鳴。如果說孟子是杜甫一生尤其是青壯年時期的精神導師,我猜杜甫在五十歲之後對陶淵明更有親近感。
除去這五類人,杜甫始終關愛普通老百姓,他希望人人過上"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的安定日子,是有良心有擔當的中國文人。I heart 老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