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遷堂筆記

顏氏家訓有教誨“人有坎稟,失於盛年,猶當晚學,不可自棄”。以此紀念我的稟燭夜行
正文

杜甫筆記之四一一杜甫與李白

(2017-06-03 18:42:28) 下一個

關於杜甫與李白的友誼,有人評論過"隻見杜甫憶李白,不見李白寫過杜甫"。其實結合李杜的生平,這不是什麽難理解的事。

李白比杜甫年長十一歲,倆人第一次相遇,是公元744年,當時杜甫是32歲的青年人,他在在二十四歲考進士落第之後四下遊曆,在洛陽碰到李白,當時李白剛剛被排擠出長安。顯然李白早已名滿天下,重量級作品《蜀道難》《行路難》已經問世。而當時的杜甫,還隻是初出茅蘆的文青,並沒有拿得出手的巨作。李杜倆人意氣相投,共同遊曆梁宋間。次年公元745年倆人再次相逢,共同遊曆齊趙間,倆人共同遊覽、飲酒、吟詩,結下了深厚的友情。這相遇的兩年杜甫寫過兩篇《贈李白》,表達的主要是感情上的親近感、共同的仕途失意和誌趣上的類似。可以說在李杜相識時,年輕的杜甫對年長的李白是有很多仰慕成分的。

可惜的是,李杜兩人在745年秋天分別之後餘生再未見過麵。

公元747年杜甫寫下《春曰憶李白》,開始見到杜甫對李白詩歌的評價"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同時表達了他對李白的思念"渭北春天樹,江東曰暮雲。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由這首詩看,杜甫對詩歌創作有了自身的積累與觀察。

公元759年杜甫在兩人分別十四年後又寫下《夢李白二首》、《天末懷李白》,是得知李白入獄及流放夜郎時對李白安危的牽掛。其中有"故人入我夢 明我長相憶""浮雲終日行 遊子久不至""冠蓋滿京華 斯人獨憔悴"等感人至深的句子。

公元762年,杜甫本人也是五十歲的老翁,經曆過十年的困守長安,又四年的安史之亂,他的現實主義作品兵車行麗人行三吏三別等重量級作品已經寫下,在得知李白在當塗養病,寫下《寄李十二白二十韻》,對李白的詩才評價達到了曆史巔峰:"落筆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李白在同年病逝,享年六十一歲。杜甫於八年後公元770年去世,享年五十九歲。中國曆史上最傑出的兩個詩人去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