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Peter Walker 布林肯說中國要麼加入世界體係,要麼成為菜單上的一道菜

(2024-09-01 13:12:12) 下一個

布林肯警告中國別成菜單?! 王毅雙贏理念輾壓布林肯 美國離不開中國供應鏈【國際360】20240322?@全球大視野

全球大視野 2024年3月22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Q07ZFBx8Ik

Peter Walker 彼得 沃克 《大國競合》Powerful, defferent, equal

我剛剛看到布林肯針對中國的評論,他說中國要麼加入世界體係,要麼就會成為菜單上的一道菜。

我對此感到震驚,首先 "你會被列入菜單 "這句話本身,就很有威脅性,你為什麼要對一個強大的對手說這個。

第二件讓我震驚的事是中美雙方的領導人,為了打破自新冠開始後三年半的沉默付出了很多,在幾個月前雙方領導人開始交流,美國財政部長葉倫訪問了中國,布林肯訪問了中國,然後是習近平與拜登的會晤,我的總體感覺是有很多非常積極的勢頭,在處理真正的問題之前,你必須從對話開始 彼此保持尊重。

前幾天 我看到了一張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發布的照片,它對比了布林肯和中國外長的發言,圖上的中方基本上重申了其一貫立場,即中美關係的正確前進方向是雙贏,尋找雙方都能如願以償的機會,我們知道這意味著妥協,但這是每個積極向前的國家都在做的,也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心態和立場。我想,如果你對世界各國進行民意調查,問他們支持這兩種觀點中的哪一種,世界上90%以上的國家,都會完全支援中國的雙贏立場。

我認為 兩國高層的對話非常關注經濟,這是必要的。因為早期有很多關於脫鉤的討論,任何瞭解兩國經濟的人都知道,脫鉤是完全不現實的。最早明白這一點的人開始使用"風險調整或風險規避"這個詞。基本上就是說 我們不會真的脫鉤,但會規避來自另一方的風險,但即使是這樣的基調也不夠,因為它沒有達到雙贏,即開始對話協商,這是我們真正想從你們那裡得到的。一方說我們知道,我們的某些要求是不可接受的,這是你們對我們的需求,我們最終要實現的雙贏,是雙方都做出一定的讓步。這一點也非常可行,但首先要有正確的心態。

我自己的感覺是,當你從現實世界的角度審視這問題時,兩國之間的合作,完全與經濟問題聯繫在一起,因為兩國之間存在著牢固的關係,如果今天你對美國公司說,你們將無法獲得中國商品,這將對美國產生巨大的負麵影響,因為許多美國公司,相當依賴於中國非常複雜的供應鏈,而這些供應鏈在其他國家是無法複製的,因此 我認為經濟合作的機遇是巨大的,但顯然雙方都必須有積極的心態。

I just saw the blinking comments basically that directed at China that China could join the equivalent of the World Council uh or beyond the menu and I will admit I was shocked by that one is the phrase you'll be on the menu is in itself very threatening so why would you ever say that especially to a strong
adversary the second thing that shocked me is you know a lot of effort after
three and a half years of relative silence between the senior leaders on
both sides during covid uh a real effort was made a number of months ago to begin top totop conversations so we had uh secretary treasury Yellen came come over we had blinking come over uh we then had
the uh the connection with shei and
Biden my general sense was there was a
lot of very positive momentum and you
have to begin with dialogue and just
being civil to each other before you can
actually deal with real issues so I was
looking at a picture the other day from
a Chinese spokeswoman and it basically
was a ju deposition of what the US was
saying through Anthony blinkin uh versus
what foreign minister was saying from
China the Chinese side of the picture
basically reiterated its longstanding
position which is that the right way to
move forward forward in the US China
relations is win-wins so look for
opportunities where both sides can get
what they want and we know there going
to be compromises but uh that's the way
that everybody moves ahead globally in a
positive way and it's the mindset and
position of most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and I think if you were to pull
the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and say
which of those two points of view do you
support over 90% of the rest of the
world would be totally supportive of the
Chinese position on win-wins I think
that the top to toop conversations which
were very much focused on the economy
and that was needed because early on
there was a lot of discussion about
decoupling uh anyone who understands the
economics of both countries understands
that decoupling is totally unrealistic
uh the people who were out front on that
issue came to understand that and
started using the phrase uh risk adjusted or risk averse uh to
basically say that well we're not going
to really decouple but we'll make sure
we're not exposed to risk from the other
side but even that in terms of tone
doesn't go far enough because it it
stops short of winwin which is one side
saying here's what we really want from
you we know some of the things we're
asking for will be on unacceptable
here's what you want from us and vice
versa so the win-win that we ultimately
have to get to is making real
concessions on both sides that is
eminently doable but it starts with a
the right kind of a mindset my own
feeling is that when you look real world
at issues and the real power of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s
completely tied up in the economic issue
because of the strength of the
relationships that exist if you were to
go to us companies today and say you're
not going to have access to Chinese
Goods there would be a huge negative
impact on the US because many US
companies are very dependent on very
sophisticated Chinese Supply chains that
cannot be replicated in other countries
so the opportunities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I think are enormous but
obviously you've got to have a positive
mindset on both sides

從兩國曆史與文化視角評價美中關係
——論彼得沃克《大國競合》

https://ics.um.edu.my/img/files/CCSV9N1/05-Ling-Guo.pdf

Powerful, Different, Equal: Overcoming the Misconception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 S.

林德順、郭帥帥 Ling Tek Soon, Guo ShuaiShuai
林德順 , 馬來亞大學中國研究所高級講師,郵箱:lingteksoon@um.edu.my;
郭帥帥 , 馬來亞大學文學暨社會科學學院 , 博士研究生,電子郵箱:
s2000797@siswa.um.edu.my

2 本書英文書名直譯為:“強大、不同、平等:克服美中的差異與誤解”。
96 Ling Tek Soon, Guo ShuaiShuai Book Review: Powerful, Different, Equal

美中兩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分別代表著東方與西方的主要聲音。近年來,美中關係持續惡化讓人擔憂,如何把握美中關係的未來走勢、挑戰與機遇成為當下應該思考的重要問題。

為此,美國國際關係學者彼得·沃克(Peter B. Walker)的《大國競合》(Powerful, Different, Equal: Overcoming the Misconception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一書所提供的角度和觀點,深具參考價值。

本書作者從美國學者的視角出發,係統分析了美中兩國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差異,及其對兩國關係的巨大影響。書中第一章主要分析了曆史對國家治理體製的影響。彼得沃克認為美中的曆史和文化
根基對美中兩國的國家治理和思維模式具有直接影響。中國古代頻發的自然災害、北方少數民族的襲擊以及儒家文化的傳播,使得曆屆中國政府都強調集體主義和相互依存,鼓勵傳統、合作和順從的
行為。而美國的建立則是由於部分歐洲人不滿足經濟機會隻對上層人士開放和歐洲對人權和自由的限製,因此美國創立之初便將政治自由、個人自由、私營企業驅動的經濟和追求“美國夢”的理想看的高於一切,因此他們更重視獨立、自力更生、競爭、自信和自身利益。在彼得沃克看來,美國的創立者所設計的三權分立、兩黨製、總統任期製等製度雖然並不總是實用、有效和合理,但其主要設計和功能一直延續了下來,並幫助美國建立和維持了地球上最大的國家和經濟實體。而中國通過考試製度選拔人才所打造的賢能政府治理模式也十分成熟。因此文化和曆史所塑造出了美中兩國的治理模式都具有相當的穩定性,在短期內不可能發生改變。

作者在第二章探討了文化特性對個人的影響。彼得沃克認為文化塑造個人的心態、行為、價值觀和動機。美國文化源於早期的拓荒者的職業道德、遠大抱負和樂觀主義,以及工業革命所特有的獨創性,這些特質使美國成為了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但是近年來,美國的極化愈加嚴重,導致美國成為一個二元化社會,“贏家”和“輸家”概念分明,政黨兩極化,不同社會階層的期待和願望不同。尤其是”聯合公民案“的裁決將政治捐款納入言論自由的範圍後,大量富有的個人和企業通過政治獻金來支持某些極端的政治觀點,而這些觀點又通過政治家而推入立法機構,造成美國政府中溫和派減少和極端派增加。

中國的文化特性與美國具有根本的區別。中國的集體主義文化和儒家思想不僅認為家庭和社會應當優先於個人,而且認為世界是多元的而不是二元的,因此強調集體和妥協。在彼得沃克看來美國的職業道德、抱負和創造力彌補了各政黨之間的分歧,能夠使政府內部在兩極分化的嚴重分析下,仍然保持美國全球經濟的領導地位,而中國的儒家文化價值觀仍然影響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因此無論政權如何更迭,美中雙方的價值觀不會發生大的改變。

第三章彼得·沃克討論了文化對美中經濟的影響。彼得·沃克美中獨特的曆史與文化塑造了美中截然不同的經濟模式。在其看來,美國經濟的驅動力主要有五點:一是創新與科技,二是移民帶來的充足勞動力;三是豐富的資源和良好的生存環境,四是強勁的消費市場,五是州政府和聯邦政府的支持。而中國的經濟模式則極具中國特色,他認為中國經濟模式的基礎是社會的尊卑秩序,它吸引最優秀、最聰明的人進入仕途,而非從事商業,這種模式下政府官員能夠調節經濟,確保關鍵的經濟杠杆。通過比較美中兩國經濟發展模式,彼得·沃克認為美中兩種經濟發展模式在曆史上都十分成功並極具韌性。近 150 年來,美國一直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而近40年來,中國的經濟表現同樣出色。在美國和中國經濟經曆的曆次危機中,兩國經濟模式都延續了下來,但特朗普上台後所采取的與曆史增長動力相反的立場,從長遠來看,對美國經濟造成了傷害。美中之間的零和博弈注定是有害無益的。

第四章彼得·沃克探討了曆史和文化對美中兩國教育的塑造及其差異。美國的教育主要委托各州和地方政府管理,聯邦政府在缺乏教育體係能夠培養美國經濟競爭力所需人才方麵的作用不斷減弱。地方財政壓力導致個地方政府削減教育開支,造成各地教師頻繁罷工。而中國教育則深受儒家文化影響。在彼得·沃克看來,美中教育模式的主要區別主要五點:美國強調批判性思維和個人發展,而中國教育則強調聆聽和記憶。美國課程涵蓋廣泛的選修科目,而中國課程更加標準化,重視曆史、文化、語文、英語和數學等科目。美國僅將標準考試作為大學錄取程序的一部分,而中國的大學錄取近乎完全依賴於考試。中國公立學校對教師的尊重程度和教師素質明顯比美國更高。與美國父母相比,中國父母在教育過程中的參與度更高。而美國的大學體係比中國成熟。

第五章彼得·沃克探討了曆史和文化對美中兩國對人權問題的影響。彼得·沃克認為美中對人權問題的分歧主要有三點原因:

一是個人主義國家與集體主義國家的區別;
二是美國的絕對人權觀和中國的相對人權觀的區別;
三是個別國家及其現任政府的曆史長度。

美中兩國核心價值、對人權具有重要影響的差異在於兩國處理問題的態度,美國的意識形態是二元價值觀,而中國則關注和諧與平衡。在美國看來,人權是絕對的和不可侵犯的,而中國在人權問題上采取了不同的,不那麽絕對的方式,鑒於中國古代經常發生的自然災害和動亂,中國政府總是將生存的基本需求置頂。中國雖然在人權方麵存在爭論,但也麵臨著相同難題,即如何對待少數群體,其中不僅包括少數族裔,也包括性少數群體、宗教群體以及女性權利等。在以上諸多方麵彼得·沃克認為由於中央政府力量和作用不同,中國政府在保護少數族裔方麵比美國做的更好,而性少數群體在美中均存在者較大爭議,而宗教自由和女性權利方麵,美中兩國情況基本相似。

第六章彼得·沃克探討了曆史和文化對美中兩國民主的形式。彼得·沃克認為美國式民主重視個體,強調個人主義,而中國的民主重視全體“人民“,強調集體主義。美國選舉製度強調通過積極參與投票,建立民治、民享政府。中國則運用民意調查或其他工具來了解人民的需求和事務的輕重緩急,並將其反映在政府的決策和行動中。在彼得·沃克看來當下美國的民主製度表現不甚理想,其具體表現為:選舉投票率低迷、黨派偏見日益嚴重、國會和行政部門忽視了民意。但其認為當下美國的民主製度雖然顯得混亂不堪且缺乏條理,但也展現了驚人的成效和韌性。彼得沃克認為中國民主製度開始於 1954 年成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同美國民主製度相比,中國民主製度重視問題和措施,在民主協商過程中,討論的是某個人擔任某種職位。對於社會中遇到的問題,中國習慣采用漸進的方式來解決大部分問題:風險越大、實驗規模就越大,試驗後再做出相關重大決策。彼得沃克認為,這樣的民主形式,雖然耗時更長,但是風險也低得多。在其看來,中國民主協商製度比美國民主製度表現更為出色,因此他認為相比中國,美國政府麵臨著更多嚴峻的挑戰。

第七章彼得·沃克探討了曆史和文化對美中兩國戰爭觀的影響。彼得沃克認為門羅主義的推行讓美國在西半球處於強勢地位,但美國軍事力量尤其是海軍實力不足以支撐起美國的強勢,多年來美國發起的海外軍事參與,如伊拉克戰爭、反恐戰爭為美國帶來了嚴重的經濟負擔。無論是處於戰爭成本還是道德原因,美國國內已經逐漸達成共識,不能再繼續充當“世界警察”。中國深受儒家思想和東方價值觀影響,重文輕武。中國對利用稀缺資源進行對外戰爭持懷疑態度,因此在過去的 40 年,中國政府製定的戰略表現出了高度的務實主義。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是否改變“韜光養晦”戰略,仍難以做出定論,但彼得沃克看來,軍事侵略有悖於儒家思想和根深蒂固的實用主義。因此彼得沃克看來,美中之間爆發直接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很小,兩國必將展開競爭,但主要是經濟和社會領域。

第八章彼得·沃克探討了曆史和文化對美中兩國的未來之路。在彼得沃克看來,當下美中關係對話雖然多集中在分歧上,但事實上兩國有許多共同點,美國和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國家,一個領導西方,一個領導東方,要成功解決全球重大問題,兩國必須攜手。美中之間合作的最大障礙是美國對中國的不了解,而造成這種問題根源在於美中兩國都有獨一無二的文化,都非常成功,但又截然不同,因此美中之間應加強接觸,消除誤解,在全球問題上通力合作,將惠及全球。

整體來看,彼得·沃克在著作《大國競合》中,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和豐富多元的案例揭示了美中曆史與文化對兩國的影響。就研究視角而言,彼得沃克作為一個熟讀中國曆史、政治、文學等中國問題學者,長期活躍在美中兩國之間,兼具中西方國家文化的特質,其對美中兩國的評價突破了西方中心論,更具兼容性。就研究主題而言,此書有意識地擴大了研究視角,嚐試從曆史文化的角度探討了美中之間存在的巨大差異,所提出的“文化塑造論”為美中關係現狀提供了一種新的解釋。眾所周知,當下美中關係正陷入緊張之中,對於其所提出的“文化塑造論”也僅是做了一個初步的嚐試,我們還需要更多的國際關係學人通力合作,加強對話,借鑒和吸納更多優秀地國際關係學著作,加強理論構建,解釋文化對兩國政治、民主、人權等方麵的異同,推動中美關係研究的深入發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