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的人生》
是中共第十九屆中央政治局常委、被譽為“中南海首席智囊”的王滬寧所做的日記,於1995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這本日記,記錄了王滬寧的個人生活、政治理論研究、書評與影視作品賞析,對世界與中國、社會問題的思考。
自序
對於一般讀者會期待的官場政治生活解讀,書中並未涉及。在自序中,王滬寧這樣解釋:“之所以起名為《政治的人生》,並非指一種政治的經曆,而是說,作為一名政治學的學者,我的大部分時間均用來作我的專業學問了,以至這一學問占據了我絕大部分的生命。”
內容
在書中,讀者可以一窺王滬寧的個人世界,和那個時代的社會思考。
工作做的很晚,王滬寧也要吃康師傅方便麵充饑。收到日本神戶大學訪問邀請,要填一堆表格,細到“初中哪天畢業”的表格讓他不然其煩痛批“表格主義”,最後“下定決心不去,受不了這個”。他玩大富翁遊戲,買地、炒股,最後輸了個精光。別人請他吃一隻200塊錢的螃蟹讓他震驚,他想到了貧困的孩子,又思考物價和現實的缺乏邏輯。 政治理論方麵,日記中王滬寧主張在中國這樣的超大社會,在資源相對貧乏的情況下,應該集中力量推進現代化。而這個過程,需要統一的領導和協調的核心。而統一製定戰略和調配力量,也將保證國家處於有利的國際地位,應對國際競爭,推動國家複興。[1][2]
書中記錄,王滬寧的閱讀和觀影頗多,占據不少篇幅。既有法國《自然科學》雜誌、《讀書》雜誌等期刊;也有《騷土》、《媾疫》、《天獵》、《帝京》等小說;還有《舊製度與大革命》《曾國藩》等。書中顯示,王滬寧在一年間看了《京都紀事》、《異形1》、《往事》、《危險關係》、《浴室血案》、《因父之名》、《辛德勒的名單》等10多部中外影視作品。
外部鏈接
為了忘卻的記錄 | 讀王滬寧《政治的人生》(1994)
作者:孫金霞 王仲堯
《政治的人生》是王滬寧同誌寫於1994年的書,彼時他任教於複旦大學國際政治係,以日記的形式簡單記述了自己當天的收獲和夜思,“多年來養成一種習慣,或者說不得不養成這樣的習慣,就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靜靜地思考一天來的經曆”。
之所以書名起為“政治的人生”,作者當時解釋道:“並非指一種政治的經曆,而是說,作為一名政治學的學者,我的大部分時間均用來作我的專業學問了,以至這一學問占據了我絕大部分的生命。這個領域是那樣的廣闊,所有的課題都可被置於政治的角度下透視。我以為每一個生活在當代世界和當今中國的人,是不能不政治的。”
從1995年起,作者的人生就和政治緊密相連,一直至今。王滬寧是怎樣的人?他有怎樣的思想?用其當年的話來說,或許最為恰當妥帖——
“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有的是弱者,有的是強者;有的要別人來設定目標,有的給別人設定目標;有的需要感情支持生活,有的需要意誌支持生活。我大概在每一對概念中都會選擇做後一種人。”
“王滬寧也許不是一個均質的整體,而是一個變化的整體,他不斷創新自我和消除自我。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最難的是否定自己所有的創見,不管它們曾給你帶來什麽榮譽,同時追求新的創見,不管它們會讓你失去什麽。”
這本書所收錄的夜思涉及話題甚廣,但仍可清晰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麵:
現代化與社會發展
政治與政府:政治供給、政治心理
中央權威,中央與地方關係
戰略:和平養無限生機
腐敗與超腐敗
文化、人與曆史
以下是書中觀點的一部分摘錄和梳理分析,需要強調的是,這些皆為作者20多年前的思考,諸君閱讀時,不妨比照一路而來的中國政治與社會運轉現實、理論與思想邊際的不斷延展,定感別有一番啟人深思的意味。
一、現代化與社會發展
1、現代化:大型與微型,物質與文化
衡量現代化的標準,倒不是大型物體,而是微型物體。現代性的觀念總是要從大型到小型,因為隻有大型市場被占領之後,小型才能輪到。現代觀念的競爭發展到小型競爭時,社會的現代化程度就密集了。
追求現代性,在現代社會中越來越表現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中,而不在物質的層麵。在物質不構成現代性的困難的時候,觀念就顯得異常重要。而在物質沒有發展到這一步的時候,觀念也無法脫穎而出。物質均具備,最後競爭的就是觀念,就是把自然物質變為人化自然的能力。
在現代化國家中,重要問題要有一個文化現代化,進而倫理現代化,進而管理現代化。在中國這樣一個超大國家中,文化現代化極為根本。
2、現代化:以人為中心
“以人為中心的經濟發展”,“人類生命圈”。
建立以人為中心的社會經濟發展戰略,人力資源是一種很重要的投資環境。所有的發展,最後都是為了人的發展,同時也就是人的充分發展。
幹部工資太低的問題:社會的優秀人才往哪裏去,如果沒有一個良性的機製,優秀的人才就不會往國家和黨的管理中樞流動,這樣核心管理從長遠來說就會發生問題。這是戰略問題。
3、現代化:城市發展
一座城市的發展,要注意文化向度。一座城市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要努力做到:生態城市、法製城市、標準城市、信息城市、情調城市。最重要的是:城市發展的得利要公共化,或者說“優惠公共化”。
一座現代大都市的發展,應當有兩翼。一是強大的經濟實力,二是要有文化,要有創造力。
上海未來的發展:從外在式發展到內在式發展,從物的發展到人的發展,從領域性發展到製度發展,從標誌性發展到裝飾性發展。
4、社會發展:作為超大社會的中國
中國社會的發展,這樣一個超大社會不可能一夜之間發生變革,變成一個全新的世界,而要逐漸地進步。在改革的設計上,也不能一下子就拿出整套的方案,而是要摸著石頭過河。
中國社會的發展,基本上是打破原有秩序,推動社會進步。在一定時期之後,就需要有新的秩序,如果沒有新的秩序,進一步的發展就不可能。在社會發展中如何建立新的秩序,沒有秩序任何發展均不能完成,但是固定的或者說牢固的秩序又會影響到社會進步。這是一對矛盾。
5、社會發展:需要何種程度的轟轟烈烈
沒有了轟轟烈烈,社會就會變得平庸。中國這樣的超大社會,在平庸中就會懶散,就會分散,就會產生離心的力量。我們的責任是要有新的轟轟烈烈,一種能把整個民族高度調動起來,把民族精神充分振奮起來,把社會的基本價值高度推廣的轟轟烈烈。
轟轟烈烈往往有一種矛盾,就是轟轟烈烈往往會給社會帶來波動,而波動往往是超大社會所不能承受之重。問題在於如何在轟轟烈烈中保持社會的整合,同時又真的有轟轟烈烈。
6、社會發展:靠物質,靠人,靠體製
社會發展,開始是靠物質的推動力量,中間靠人的推動力量,最後要靠體製的力量。
文明的發展一方麵使一切美好有更堅實的發展基礎,但是同時也生出另一種力量來腐蝕美好。一個社會發展過程中,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如何使美好不卷入到財富的增加過程中去,保持美好的美好。
勝利的總是所謂正義的方麵。這也是社會發展必然的要求,沒有一個社會的精英集團會鼓勵社會往邪惡的方向走,因為這不符合社會的基本利益。統治階層最後是要一個有秩序的社會的,又符合他們傳統的正義標準的社會秩序。
二、政治體製、政治心理、政治體係與政治供給
1、政治體製
估計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經濟化政治”會是主要趨勢。“經濟化政治”既是主觀選擇,也是客觀力量,人們不能不選擇,甚至不能抗拒。“經濟化政治”有利,也有弊。主要的弊端是政治性權威會處於弱勢,將來要回複也不容易。
政治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幾個層麵,政治體製的發展隻是其中非常表層的方麵,社會的政治發展最後的關鍵在政治文化和政治心理。這是社會最難發生變化的部分。政治文化和政治心理不能按照一定的規劃來發展,政治體製可以。
政府體製的改革要在經濟力量達到一定的程度之後才能推進,或者說經濟發展提出要求後,政府體製才能具備發展的動力。這個時間的落差有時不是主觀可以消除的,問題要認識這個落差,盡量來減少落差。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社會中,這種落差更容易形成。
政治管理的三個轉換:政府對經濟的管理從微觀管理轉變到宏觀管理、從直接管理轉變到間接管理、從計劃調控轉變到市場調控。
關於政治體製改革,在中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要不斷地推進,但是不能大起大落。執政黨體製地完善,實際上是政治體製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
2、政治心理——“精神原子彈”
心理的力量曆來是一個社會基本的動力,有時是最強大的動力源,但是也可能稱為破壞性的力量。在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要注意這種心理的動力,要發動,但是要發動到恰當點。
3、政治體係與政治供給
“新政治功能”主要是政治供給,即權威供給、體製供給、法製供給、政策供給、價值供給、秩序供給和保障供給等。新政治功能要求政治體係:從要素管理轉向程序管理,內在管理轉向外在管理,保險管理轉向保證管理。
政治供給:在政府與政治體係逐步從經濟管理中退出之後,政府的職能越來越集中到一種宏觀和間接的管理。把政治體係分解成更小的係統,把政治權力分解到更小的份額,使一般的民主能夠參與政治,能夠行使一部分的政治權力。
政治體係失去了過去的權力和渠道之後,應該怎樣來控製社會的經濟發展,必須有新的方法。這個新的方法,用係統論的觀點來看,也就是在大的係統中增加政治的供給,也就是投入。通過政治的投入來希望理想的產出。所以,政治供給將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和政治體係調控整個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一種主要方法。
政治體係的功能活動方式需要變革,以適應經濟體製和社會經濟生活方式的變化。政治體係在退出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直接管理滯後,需要實現新的政治供給。
政治體係的重要資源是其體製和規範資源。 在超大社會中,政治體係的力量和權威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所能掌握和分配的資源。
政治體係的基本目標是,一方麵要建立起合理的新的體製結構,把逐漸轉移到社會和市場的資源置於社會總的調控之下;另一方麵要尋找政治資源的新的生長點,增加來自新生源的政治資源。
4、對中國政治發展的曆史分析
古代社會的政治:封閉社會、分合循環、治亂循環、價值一統、體製大成
近代社會的政治:外力介入、體製衰敗、價值危機、社會嬗變
現代社會的政治:革命社會、計劃經濟、工業化、價值革命
當代社會的政治:改革社會、市場經濟、現代化、價值確定
5、西方民主政治的基本困境與邏輯反叛
基本困境:怎樣把外在的民主的價值與人的內在的生命價值統一起來,使民主政治不再是外在於人的力量,人不再為民主而民主,而是為生活和為生命的燦爛而民主。
邏輯反叛:
- 社會政治由社會每個成員的集體活動構成,政治權力來源於這個集體每一個分子,因而每個社會成員的存在和活動構成民主政治的基本前提,無此不能談民主政治。但在民主實踐中,表現出相反的力量,把越來越多的社會成員排擠在政治過程之外。
- 民主政治從提出的基本目的來看是要推進社會整體和個人的生命價值,因為民主政治在價值上的選擇是政治應該符合人的生命要求,應該代表人的生命價值。但在實際政治過程中,這一點被超越,民主政治本身已經稱為為民主而民主,或者為利益而民主。
- 民主政治是一種與人的存在最相適應的政治方式,是可以與人的內在的生活相統一的政治方式。實際上,民主政治成為了政治機器。
6、什麽叫政治家?
應該是具有至死不渝的信念、學貫中西的知識、高山仰止的人格、高瞻遠矚的目光、百折不撓的毅力、海納百川的胸襟、縱覽全局的能力。
7、“革命後社會的政府”:中國政府發展大趨勢
思想路線經過總體性革新
現代化建設成為社會主義主體工程
市場機製不斷完善並得以發展
政治生活走向製度化和法律化
傳統的各項體製經過改革逐步讓與新的體製
與外部世界發生全方位的聯係
民主觀念和民主權利得到充分的肯定
現代化科學技術的全麵展開和興盛
社會全體成員能動精神和創造精神的充分煥發
三、中央權威:必要性、央地關係、執政黨建設
1、維護中央權威:必要性
“我的中心意思是,中央要有權威。改革要成功,就必須有領導有秩序地進行。”——鄧小平
再認識社會調控的體製設置,確定比較明確的體製和規範。
中國的發展需要能夠對整個社會統一進行調控的權威:
- 作為超大社會的中國要求社會集中有限資源來推動現代化;
- 在大國裏進行深刻的大幅度的社會邊個,要求有能夠統一領導和協調的中心,以便社會能夠平衡和有秩序地發展;
- 新舊體製轉化需要社會各方麵形成合力。
2、維護中央權威:處理好中央和地方關係
通過執政黨內部製度建設來梳理中央和地方的關係。
中央的權威應該從全黨的權威寫,在改革開放中,全黨均要有權威,這個權威的集中代表是中央。
中央和地方的黨組織均要有權威,但是關鍵是中央,中央有權威了,地方就有權威了。
中央要將資源配置作為賞罰手段以調控地方政府行為。
地方的重大問題決策及時通報中央,地方在中央統一領導下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地方黨委有責任保證中央政令在本地區暢通。
各地各自為政,產生不平衡。應成立中央巡回法院,來專門保持全國的執法的平衡。
3、維護好中央權威:關鍵在於執政黨建設
改革和建設關鍵在於執政黨是否堅強有力,是否能夠實施堅強有力的領導。黨的建設要解決“應該如何認識自己、加強自己、團結自己”的問題。
黨是中國社會的一種縱向的控製係統,也是一種穩定係統,一種協調係統。
解決四個問題:
- 黨在市場經濟體製日益發揮其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的條件下,如何加強和改進對宏觀調控的領導。
- 黨在全麵開放和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環境中,如何堅持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克服消極腐敗現象。
- 黨在形勢更為複雜和領導人物更為艱巨的曆史時期,如何建設和完善黨的各級領導機關之間、領導班子成員之間、領導幹部和黨員之間、黨員和黨組織之間更密切更積極的黨內關係。
- 在黨員增加到五千五百萬名的情況下,如何鞏固黨組織,維護黨團結統一,克服組織渙散。
四、戰略:和平養無限天機
1、把發展和穩定結合起來
鄧小平講究對中國自身發展有利的戰略選擇:認為戰爭可避免,因為可集中精力發展國民經濟;不以意識形態在國際上劃線,如過去以反蘇劃線;判斷國際局勢和決定國際戰略要以國家利益為最高的原則;同時,中國要發展,必須全方位參與國際社會,這是曆史總結。最著名的論述:冷靜觀察,沉著應付,穩住陣腳,埋頭實幹。
中國目前的力量不能在國際上發揮更大作用,所以要低姿態。未來中國發展了,中國的利益國際化了,中國必須取得更有利的國際地位,在經濟力量發展起來之後,要有更為鞏固的地位和力量。
中國目前處於“過渡期”,要穩定,要把發展和穩定結合起來。市場經濟特別要講究法製化和規範化,在宏觀調控下,充分發展。中央和地方的關係重要,即政治一體化,中國的發展,沒有統一和穩定就不能談。
注意四大係統:軍隊、黨政、幹部和知識分子。這四個係統不發生問題,中國就能穩定發展。當然有很多方麵是暗箱,如何來透視不容易。如果把暗箱變成了明箱,問題就製度化了。
2、國際社會從來就不平靜,選擇戰略就是選擇道路
一個國家和一個城市的發展,必須有明確的戰略,選擇戰略就是選擇明智的發展道路。
帝國的存在往往以維護既有秩序和體製為基礎,邏輯上帝國要求一種停滯的機製,不然帝國龐大的機製就會剝落,會在變動中風化瓦解。
國際社會從來就不平靜,問題是怎樣選擇,是選擇一個大的不平靜呢?還是選擇數十個小的不平靜?
五、腐敗與“超腐敗”,“把我的虛弱傳給你”
1、“努力改變蚊子的基因,以讓它們不能再傳播疾病”
中國腐敗活動的特征:一是往往在一定公共權力的參與下完成;二是往往以集團的方式出現。
- 對象:拜金、拜物、徇私、享樂、貪色
- 屬性:個人取向、裙帶取向、朋輩取向、團體取向
- 方式:貪汙侵吞、弄權勒索、以權營私、以錢舞弊
- 手段:隱蔽、高級化、“合法化”
- 領域:政府、經濟、事業、社會管理
- 原因:新體製不健全,新經濟領域快速生長
- 趨勢:低量腐敗到高量腐敗,低質到高質,底層到高層,境內到境外,單一到多樣
反腐敗鬥爭的重點之一:反“超腐敗”——運用公共權力來達到小團體利益,侵害社會整理利益。表現形式:有組織騙稅、走私、造假、索取、侵占。
防止和懲治腐敗的關鍵:一是要有明確的科學的製度,二是要有內在的力量,從人的道德人格上來產生力量。
六、文化、人與曆史
1、文化霸權戰略與文化主權觀念
文化霸權戰略和文化主權觀念:文化因素是國際關係中傳統的變量,但是在不同時期,重要性不同。在政治、經濟和軍事因素占主導地位的情況下,文化因素的作用就小,反之就大。文化主權和文化霸權還是現象性的問題,更深層次的問題是對國家主權概念的挑戰,或者說對國家本質的挑戰。
一個民族必須有自己隆重的儀式,這是一個民族感覺到自己民族整體性和民族偉大性的最好途徑。民族中的各個分子,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是分散的,或者是在小的群體中,對整體的感覺並不強烈。民族的每個群體,在日常歲月中,往往隻有文化的、經濟的、藝術的聯係,而全民族的隆重儀式能夠告訴人們更重要的東西,這就是精神的實體的和政治的聯係。
2、文化利息、體用之爭
“文化利息”:市場不僅是銷售和堆積大量商品,而是有一整套文化。文明更不是突擊可以解決的,必須有曆史,與民族的精神和文化水平聯係在一起。如何在物質商品的增長中,使文化也日增夜長,是重大的社會發展問題,這樣社會才能平衡地發展。
體用之爭:文化與技術之間的矛盾。文化曆史太悠久的國家,要變革總是不容易。文化基地太龐大的國家,要革新更不容易。中國是具備了這兩個方麵的條件的,怎樣變革?
3、“我們都是來自曆史的”
確立自己在曆史中的方位。我們都是來自曆史的,每個人均不能超越曆史看問題。但有的時候,超越一點曆史對自己思想的深刻性有意義。
沒有了偉大人物就沒有了曆史。反過來說,沒有了曆史就沒有了偉大人物。
人在曆史中,曆史在人中;還是人在曆史的人中,曆史在人的曆史中;還是曆史在曆史的人中,人在人的曆史中;還是曆史在人的人中,人在曆史的曆史中;還是人在人的人中,還是曆史在曆史的曆史中。
4、“中國社會的發展就是要有苦幹的人”
要在生命流失的過程中,盡量地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意誌,完成人的選擇,這將是有價值的生命。曆史在一年一年地過往,生命在一天一天地減少。對個人來說是這樣,但是對整個人類來說,曆史在一年一年地延長,生命在一天一天地增加。
個人就是在整體的增加中減少,而整體就是在個體的減少中增加。我們理解自己和社會,離開了這種認識,將減少應該具有的快樂。
中國社會的發展就是要有苦幹的人。
我們正站在世紀之交。應該清醒認識到形勢逼人,除了迎接挑戰,我們並無退路;更應該充分認識到形勢,除了抓住百年難遇的機遇,我們再也沒有比這更好的發展之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