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發布時間: 2022-11-29 瀏覽次數: 2239
https://www.ccpds.fudan.edu.cn/36/7a/c4581a472698/page.htm
2022年11月17日下午,由複旦大學陳樹渠比較政治發展研究中心舉辦的年度主題演講第3期成功舉辦。上海交通大學文一教授以“科學革命的密碼—槍炮、戰爭與西方崛起之謎”為主題,給在場師生帶來了一場精彩的講座。本次講座由複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王正緒主持,來自國務學院、經濟學院等各院係的複旦師生共50餘人以及線上聽眾60餘人參加與了講座。
文一教授是華西醫科大學醫學學士,美國聖母大學科學哲學碩士,美國愛荷華大學經濟學博士,現為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管學院特聘教授。曾任清華大學經管學院 CCB 講席教授和博士生導師,美國聯邦儲備銀行(聖路易斯分行)研究部高級經濟學家兼助理副行長,研究方向為宏觀經濟學,包括發展政治經濟學和各國工業化經濟史。
講座開始,文一教授指出他的一係列研究及《科學革命的密碼——槍炮、戰爭與西方崛起之謎》一書的目的,是提出新的關於西方五百年崛起的思路,將一係列獨立事件串聯起來,並回答“科學革命為什麽發生在西方而非東方”的問題,並就後發國家如何超越先發國家進行探討。
文一教授指出,近代科學的興起有兩個標誌。除了大家熟知的17世紀牛頓力學體係,還有18世紀拉瓦錫的化學理論。這兩大物理學和化學領域的重大成就,孕育了近代西方的科學革命。隨後,文一教授引出了著名的“李約瑟之問”,即直到17世紀,中國長期保持了西方望塵莫及的科技知識水平,為什麽近代科學卻誕生在歐洲而不是中國?
文一教授認為,當前流行的關於“李約瑟之問”的觀點都存在缺陷,並對這些觀點提出了質疑。第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的“專製主義”、“注經傳統”、“功利主義文化”傳統阻礙了科學革命的產生。文一教授指出,法國的科學革命在專製的路易十四時代,取得了巨大的進步;蘇聯的政治製度一向被西方認為是專製的,但蘇聯在二十世紀中葉也曾經取得巨大的科技進步。第二種觀點認為,古希臘邏輯思維與中世紀一神教經院哲學的理性思維相結合,產生了科學革命。文一教授則指出,直接繼承了古希臘邏輯知識和具有一神教的拜占庭和伊斯蘭文明都沒有產生科學革命。第三種觀點認為,宗教改革帶來的對思想自由的支持是科學革命產生的原因。文一教授指出,路德和加爾文的新教派別都是排斥科學的。第四種觀點認為,科學革命的產生,離不開古希臘和文藝複興時期產生的兩大基礎——形式邏輯體係以及通過係統實驗發現因果關係的方法。文一教授認為,這隻能部分解釋物理學的進展,而不能解釋化學革命;更重要的是,科學革命的產生,需要特定的社會背景和社會條件。
在質疑了當前流行的觀點之後,文一教授指出,回答“李約瑟之問”需要將科學革命還原到當時的曆史場景,並提出了自己的觀點:17-18世紀的科學革命是熱兵器戰爭下軍備競賽的產物。文一教授認為,正如恩格斯所說,“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技術對基礎科學的推動遠遠大於科學對技術的推動,社會需求才是推動科學革命和技術變革的最大動力。對歐洲各國而言,火藥的傳入改變了戰爭的形式,造成了更大的軍備競賽和國家存亡壓力,迫使歐洲各國加大對軍事武器的投入;在這一過程中,諸多物理學、化學原理被發現,科學革命便從中孕育。文藝複興時期,歐洲社會的最大特點不是藝術,而是戰爭,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最擅長的是軍事武器的製造和創新發明;伽利略長期擔任威尼斯兵工廠炮擊專家和科技顧問,期間在材料力學和運動力學上都有重要突破;拉瓦錫擔任法國火藥局局長的經曆,促使他思考火藥燃燒和爆炸背後的化學機製問題。
競爭需求促進科學發展的機製,在當今也起著作用,如20世紀美蘇冷戰期間的軍備競賽,導致了包括控製論、係統論、信息論、運籌學、高能物理、計算機、互聯網、芯片、航天科學等一係列基礎科學的突飛猛進。但是,近代之前,中國長期生活在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中,缺乏強烈的戰爭(競爭)需求,沒有產生對“變速運動中的炮彈軌跡”進行精確數學描述的社會需求與國家意誌,沒有產生對“火藥及其相關化學成分實行規模化大生產”和集中研發的社會需求與國家意誌,也就難以產生科學革命。近代中國經過鴉片戰爭的屈辱和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無情打擊,才終於激發出了這種意識和需求,科技才取得重大的進步。
文一教授強調,必須認識到,古代中國沒有產生科學革命,不是因為中國缺乏科學革命所需的邏輯和科學方法,而是缺乏產生科學革命的戰爭(競爭)需求。對現在的中國而言,隻有勇敢地打開國門、投身於大國競爭和對星辰大海的追求,堅韌不拔地形成自己的“科學-技術-商業”循環加速器,才能以舉國傾城的頂級壓力倒逼中國知識創新體係與製度建設,才能為中國的科技發展、產業升級、文明複興帶來巨大的社會推動力量。
最後,文一教授指出,考察“科學革命密碼”的時代意義,在於徹底揭穿一切關於科學革命的“言必稱希臘”和牛頓蘋果砸頭發現萬有引力的“奶頭樂”神話,認識到歐洲文明的基因密碼是“不在國家競爭中崛起,就在國家競爭中滅亡”。
在互動交流環節,有兩位同學提出了疑問,文一教授進行了解答。一個問題是,古代中國也存在戰爭,但為什麽沒有產生科學革命?文一教授指出,這裏所說的戰爭的性質,應該是穩定的國家競爭體係,這在中國不存在,但在歐洲存在;此外,中國主要麵臨遊牧民族的威脅,而陸上戰爭中火炮的戰爭重要性有限,不如西方海戰對火藥的要求高。另一個問題是,應該如何看待一些自然科學的發展,並沒有應用場景和需求推動?文一教授指出,國家會強調科技的應用價值,但並不阻礙非應用科技的發展;科學發展也有其內在的邏輯,戰爭起到的主要是催化作用。
王正緒教授最後總結認為,文一教授的講座啟示我們,要跨學科、多學科地去了解曆史,獲取多種視角和信息;當前的歐洲曆史敘事有其特定的邏輯,需要我們重新思考和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