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家具店賣的床,一般不超過1米5寬,較多的雙人床是1米37。有人說:“我有兩個夢想,一是世界和平,二是可以三邊下床”。記者一位朋友是媒體高層,幾年前他花光租房補貼租住一套房子,臥室內的床三麵貼牆,人高馬大的他,橫臥後頂天立地,靠裏邊睡的妻子起床後,他才可以斜臥過來舒展一下。
幾個香港特色的住房概念,讓人印象深刻。
迷你戶,指超小戶型,麵積小總價也低,多數是全開放式戶型。雖然“呎價”並不便宜,每平方米要10萬港元上下,仍大受歡迎。開發商每次推出麵積20平方米左右的迷你戶便會被哄搶。
劏房,指一個住宅分割成幾個小房間出租,相當於內地的隔斷房、群租房。據香港統計處今夏首度發表的報告,全港有8.64萬個劏房,近20萬人居住,人均約5.7平方米,隻比懲教署監獄囚倉的人均標準多27%!
籠屋,又稱床位寓所,一個單位內有12個或以上租戶,並共享廚房、廁所,有的為保安計,給自己的床位罩了鐵絲網。
統計數字凸顯了現實的骨感:香港私人住宅超過一半的實用麵積小於50平方米。香港人均居住麵積隻有約16平方米,大幅落後於新加坡及內地的北上廣,與國際大都市、發達經濟體(人均生產總值約4萬美元)的地位很不相稱。
要建房,有地用不得
香港房價超高、房子奇小的主要原因,是可用於建房的土地嚴重短缺。由董建華牽頭的“團結香港基金”近日發表研究報告顯示,1995年至2004年間香港已發展土地共增加7800公頃,而近十年來,這個數字卻銳減至僅1100公頃。
客觀說,香港政府解決住房問題曾有成功做法。政府開發大量公共屋邨(公屋),供低收入家庭申請,廉價出租。還有一批政府資助的“居屋”,由政府補貼地價後以優惠價賣給低收入者。這兩項,讓大約46%的居民有了居所。然而房屋和土地的供需矛盾仍然尖銳。
其實,香港不缺土地,由於一向實行相當謹慎的用地政策,仍有大量土地儲備或閑置土地。在全港1100餘平方公裏的土地上,有400餘平方公裏是郊野公園,能不能拿出小部分給居民做居屋?這個問題過去免談,現在可以討論,但停留在討論階段。特區政府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隻要一涉及動用土地,總會遭到一些團體及環保人士激烈的反對,覓地建屋更是處處碰壁。
自港英時期開始,政府就通過製定“法定圖則”,把土地劃作不同用途的地帶。法定可供住宅開發的儲備越來越稀少,郊野地區則禁止開發,包括20多個郊野公園及一些特殊地塊和海岸公園。近年填海造地幾近停頓,陸上荒地等業權分散,一旦政府要收回發展,必須谘詢公眾意見,往往觸發爭議,不斷延宕。
另一障礙是社會共識難建立。有些是市民、團體觀點角度不同,各說各理,有些是政治力量刻意阻撓特區政府施政,利用開發土地時的谘詢及法定程序來阻撓項目。“新界東北開發計劃”可提供6萬個住宅,可是遭到環保人士及居民長期阻撓,有人組織數百人暴力衝擊立法會。近期填海工程研究撥款,頻遭立法會議員拉布阻撓。
郊野地,能碰不能碰
土地發展受困,受苦的不僅是市民,節節攀升的樓價和商業租金也使香港經濟競爭力大受打擊。董建華曾痛心表示,“香港人住房無尊嚴”,呼籲社會充分認識土地和房屋問題,作出理性選擇。
團結香港基金日前發表的報告,提出發展郊野公園、增加土地供應的建議。研究報告主要作者、香港大學金融學院經濟學講座教授王於漸表示,香港劃定法定郊野公園範圍至今已有40年之久,政府理應全麵審視、檢討所有郊野公園的生態價值、服務和用途等,考慮發展其中一些。
行政長官梁振英表示,公眾可探討以“免地價”的方式在郊野公園內生態價值較低的地方建屋並賣給特定對象,例如讓青年人首次置業。
但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回應,未來一年半任期內,政府無意發展郊野公園用地。梁振英的建議僅僅是提出一個方向,促使各界進行健康討論。
其實,特區政府2014年初就提出,計劃把大嶼山及鄰近地區打造成“東大嶼都會”,因涉及一片郊野公園的開發,引起很大爭議。支持適度開發的大嶼山發展谘詢委員會委員劉炳章說,“郊野公園用地是否真的絲毫不能碰?香港實際上又需要多少郊野公園?這些都是大家該討論的問題”。來自工聯會的立法會議員郭偉強也說,再過30年香港將增加100萬人口,如果郊野公園完全“碰不得”,那大家勢必要忍受更高密度的城區住房,加重交通、環境衛生等方麵的負擔,如此“人煙稠密”是否真合港人心意呢?
但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稱,郊野公園是麵向平民、全民共享概念的公共財產。內地都強調城鄉共生的概念,很難理解為何香港要縮減自己的“後花園”。
支持聲音認為,隻用小部分公園土地不會危害自然環境,而眼見大批人住在擠迫的房子或危房中卻不發展,才違反常理。反對的觀點則認為,政府應關注的是有多少空置的住宅,有多少在炒家手上,而不是打郊野公園的主意。
多探討,有何潛力可挖
看來,郊野公園暫時仍是土地開發的禁區,但相關討論正在深入。除了郊野公園,人們還在探討增加建房用地到底有什麽潛力可挖。
一是近岸填海。上月,“幫港出聲”團體舉行新聞發布會,建議在維港之外找地方適度填海。建築師施家殷說,此研究建議香港應進一步研究8個近岸填海地點,包括新界將軍澳、大埔、屯門、南丫島北等地。他說,填海不是“惡魔”,新加坡及香港鄰近的澳門,一直通過填海大量增加土地,滿足市民需要。香港社會人士應采取更正麵、更積極和更理性的態度看待填海。其實填海向來是香港新增土地的最主要來源之一,自1887年起,香港填海約6947公頃,占香港現有土地的6%,這個數字約等於現在全港所有的住宅用地。
二是其他土地。本地專家趙令彬在報章發表觀點認為,在一些郊野公園的邊際區域,在合理及必要情況下,可予適當的小範圍調整。他建議開發郊區丟廢的農地、山地;加快舊區重建;將廢棄工廠大廈重建改作商住。
也有人認為,不管開發陸地、海上,政府應展示更強的協調能力。郭偉強認為,陸上仍有不少土地可供改劃及開發,例如荒廢綠化地、非住宅土地以及“棕地”(指曾經利用過的,後閑置、遺棄的土地)等等。而在與環保人士有爭議的填海造地問題上,政府可擴大環保補償措施,讓環保人士成為支持政府的夥伴而非對立者。他接受記者訪問表示,其實香港政府有能力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但社會上持不同意見的團體阻礙了政府在土地問題上的施政。所有人都應該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們的下一代要住到哪去”,土地開發不是為了某部分人的利益,而是每一個市民都有需求,無論是公屋或私樓,都是為了下一代的長遠考慮。
眼下,特區政府正多管齊下,增加不同類型的房屋供應,包括未來三四年推出8.6萬套私人樓宇單位,房協和房委會3個月後會共同推出3700個資助房屋單位。針對近期熱絡的討論,特首梁振英呼籲社會人士本著同理心看待,當自己有樓住,也應讓正在輪候、住在劏房等的市民有機會上樓。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係副教授劉國裕認為,下一步看政府如何引導社會積極討論、跳出既有框架,來決定香港土地供應和房屋政策的走向。
人們相信,通過理性探討,多方設法,積極作為,香港一地難覓的困境可以得到緩解。
香港人均居住麵積公布! 六人家庭人均9平米
在香港,“有瓦遮頭”是奮鬥目標,“三麵下床”是終極夢想。經常有香港朋友到了內地後感歎啥都大了一圈,雙向八車道、大學裏的接駁坐十幾分鍾景色都不重樣、動輒百平的住房麵積......
都說香港地少人多,其實香港的地不少,隻是還有好多塊兒沒開發,其中一些被稱作“郊野公園”。郊野公園的確很美,跟市區的擁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香港,每個人的人均郊野麵積達到了105平方米,全世界都難再找到一個地方有這麽好的自然環境待遇;同時,香港人的人均居住麵積之狹,也是全球難覓對手。
11月27日,香港特區政府公布了最新的人口數據報告——《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年中,香港人口數目為733.6萬人(據香港傳真查詢,截至2017年年中的臨時數據為738.9萬人),其711.6萬人為常住居民,21.9萬人為流動居民。其中,居住密度最高的地方是天水圍,每平方公裏生活著66607人。
今天咱們別的數據先不看,就看香港的住房情況是啥樣。
報告顯示,香港家庭住戶的人均居所樓麵麵積中位數為:15平方米
別急,具體情況還得具體分析,因為家庭成員數量的不同,同樣決定了香港人的人均居住麵積。如果是一人家庭,那麽人均居住麵積中位數能達到32平米,如果是居屋住戶,這個數據高達41平米(但是好孤單)。
如果處在二人家庭,那麽人均麵積中位數為18.5平米;三人家庭的人均居住麵積是13.3平米;四人家庭:11.0平米;五人家庭:10.4平米;六人家庭:9.0平米。
如果是六人(或以上)家庭的公屋住戶,那麽人均麵積最低,隻有7.2平米。
如果以家庭為單位看,2016年香港的家庭住戶的麵積中位數為40平方米。但住在不同屋子類別的情況還不太一樣。
居住在公屋(公營租住房屋)的香港家庭居所樓麵麵積中位數為最小33平方米。而住在私人永久性房屋的家庭空間的中位數就要大不少,有47平方米。
八成家庭居住麵積不足70平米
報告顯示,在2016年,82.2%的家庭住戶麵積在20平米至70平米之間。53.5%的公屋家庭住戶麵積在20隻40平米之間。同樣,如果是私人樓宇,則情況要好得多:60.1%的私人樓宇家庭住戶麵積在40平米至70平米間。
再看看租金數據
剛才我們看到,居於私人住宅的麵積要比公屋大不少,可是反過來,二者的租金中位數差異也不小。
數據顯示,2016租住私人住宅單位的家庭住戶,所付出的租金中位數冠絕所有類型的住房家庭,達到10000元。而11年前,這個數據僅是5500元。
不過在公屋的家庭所擔負的租金中位數僅1500元,11年前也才1390元,沒怎麽變過。
香港有多少自置居所家庭按揭供房?
最後,我們來看看香港人的房貸情況。
數據顯示,住在自置居所的香港家庭,有按揭供款或借貸還款情況的比例為34.3%,而65.7%的家庭並沒有按揭供款及借貸還款。其中,存在按揭供款或借貸還款情況的住戶每月按揭供款及借貸還款中位數為10500元。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香港最低收入的10%的群體,每個月27.8%的收入用在了租金上,如果是還貸,則占據這一群體61.5%的收入。
而最高收入的10%住戶在租金或按揭上付出的金錢,隻占他們每個月收入的16.7%或者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