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能崛起 德國專家中國沒覆蓋全民族的宗教

(2024-01-30 08:53:04) 下一個

我國為何能崛起?德國專家:中國沒覆蓋全民族的宗教,何出此言?

口說名人堂   ·重慶

縱觀近兩年國際局勢的深刻變化,無論是新冠疫情、俄烏戰爭亦或是經濟衰退,全球各國都受到衝擊和影響。然而,就是在這樣一片哀嚎聲中,我國卻有條不紊,甚至還能堅定朝早已規劃好的“崛起之路”穩步前進。

對此,德國專家一句話道破真相,讓人不得不服!

西方國家的政教合一

事實上,用“崛起”一詞來形容中國迅速發展的現狀,也不過是那些對中國國情認知有失偏頗的西方媒體的說法。

比起“崛起”,作為被中國五千年文明熏陶長大的華夏子孫,中國人更願意用“複興”一詞來描繪前方的這條道路。

“二戰之後,之所以隻有中國能在世界那麽多大國中做到強勢崛起,靠的絕不僅僅是所謂的經濟複興或者科技發展。而是因為這個國家與西方國家在政治理念上有著截然不同的方式。”

在一次訪談節目中,談及中國崛起的原因,一位德國專家如是說道:

“西方國家的法律製度皆是宗教的一種世俗遺留,而中國沒有覆蓋全民族的宗教,或者說中國人法律體係的建立和鞏固靠的是國家宗教而非民族宗教。”

說起宗教的定義,瑞士著名心理學家榮格曾經在《未發現的自我》一書中曾說過,所謂的宗教,本身就是人類本能情感的一部分,是自然人的一種自然的知識。

盡管後來近代很多政治家、哲學家們認為榮格對宗教的定義描述得不夠準確和全麵。

但毋庸置疑的是,包括榮格在內的大部分學者都普遍認為,宗教作為人類基於意識情感的一種本能,隻要運用得當,是可以為人類提供決斷力量和精神均衡的。

而基於宗教以上的特性和作用,自羅馬帝國建立以來,西方國家的統治者就已經開始利用宗教塑造歐洲的政治版圖,發展用以加強統治者在平民心中權威的法律製度。

甚至出現一套西方國家專有的治國模式,這種模式就叫做政教合一。

按字麵意思,就是統治者讓諸如法律、製度這些維護社會秩序的工具宗教化,並讓被賦予了宗教色彩的教皇來充當這些工具的使用者,從而達到以宗教治國,以宗教謀權的目的。

當然,鑒於宗教的確有均衡人類精神力的作用,在西方國家近千年的政教合一的統治曆史中,靠著這種約束手段,西方統治者們嚐到了不少甜頭,也如願以償地讓歐洲的政治版圖和宗教版圖蔓延到了世界各地。

然而,客觀來說,以宗教治國的甜頭固然存在,但這種非自然的約束力長久執行下來,卻是不利於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進步的。

畢竟,人非生禽,要是一直被教皇所謂的“命運論”所捉弄,心裏難免會產生不滿的情緒。

等這種不滿的情緒膨脹到爆發了,那便醞釀出了一場場文化複興、社會動蕩甚至政治衝突了。

關於宗教和政權的關係已然無法調和的直觀例子就是,倘若說在19世紀後半葉,歐洲各國還在糾結如何處理國家與教會之間的關係。

那麽步入20世紀以後,諸如法國等國家便已經開始出爐關於教會與國家分離的相關法律,決意讓國家政權與宗教“割袍斷席”。

綜上而言,關於“政教分離”的好處自然是多過壞處的。

例如一個國家政教分離以後,國內那些不必要的政治糾紛也將急速驟減了,社會也將朝著更加和諧穩定的方向發展。

但對於某些享受慣了宗教治國帶來的特權的統治者來說,要讓他們一下子放棄這些政治特權,與政教合一的治國模式斷舍離顯然是不切實際的。

為了維持這種短暫的繁華,付出相應的代價也是在所難免的事情。

譬如在上世紀80年代,波蘭爆發的政治危機與經濟危機,便是某些西方統治者堅持政教合一最直觀的反噬。

不管舍不得與宗教治國的政治理念斷舍離的西方統治者,究竟有沒有及早清醒過來,曆史的巨輪總是滾滾向前的。

而那些與曆史大勢相悖的政權也將在這片洪流中淘汰。

這是幾百年來,西方發展史得出的殘酷現實……

凝聚中國人心的是中華文明的統一性

進入人類文明多元化和全球化的21世紀,與所謂的宗教治國相比,顯然奉行宗政分離、文化多元化的治國理念,才能更好地融入國際社會,更快推進本國現代化發展進程。

而就在西方各國努力重塑國家政治模式、積極融入文化全球化的行列中時,在東方卻有一個國家,即便麵對他國的文化入侵手段,麵對全球經濟、政治環境的不景氣,依舊能做到有條不紊地造房蓋瓦,修橋建路,朝著民族複興的目標穩步前進著。

這個國家,就是中國。

說起中國能在二戰後做到強勢崛起的原因,很多人往往隻會歸結於政府的相關政策或是科技的發展。

不過,結合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曆史發展以及中國治國理念與西方國家的不同,或許那位宣稱“中國崛起源於中國沒有覆蓋全民族的宗教”的德國學者,說得並不無道理。

和在千年前就開啟“政教合一”,將宗教思想融入治國理念的西方國家不同的是,在中國人眼中,從來就沒有所謂的宗教治國的信仰。

有的,隻是人定勝天,以國為家。

家國情懷,自古以來便融入了炎黃子孫的精神血脈之中。

何以為國?何為中國?

國,是一個群體的歸屬所在,是比宗教信仰還要神聖、還要值得信仰的存在。

而中國,便是自五千年來,炎黃子孫在華夏大地承載的一份認同感和歸屬感。

所謂中國,絕不僅僅是一片位於的土地,一個存在於國際社會的政權,更是中華民族靈魂和精神的所在。

家國理念,貫徹於每一位中華兒女的言行和思想中。

因為在精神血脈中擁有這樣一份精神的底色,中華文明在這五千多年的漫漫曆史長河中才能形成了多元一體、團結集中的統一性以及高度的文化自信。

中華文明的統一性,讓中國各個民族的人民的命運緊密相連,從而凝聚出了一股任誰都無法摧毀的力量。

這股力量無堅不摧,勇往直前。

既能讓4萬萬中國人民,摒棄社會地位、黨派鬥爭等,全民抗日14年,將侵略者趕出中國大地;

又能讓政府在短短的四十年的時間裏,幫助近1億的國人脫貧致富。

中國從曾經那個民不飽腹的國家蛻變為如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0年)。

如今,中國各地高樓拔地而起、火車高鐵盤踞各地,全國人民的生活翻天覆地的變化。

而中國話語在國際社會上也已不再被動了。

正所謂,國強則民強,國富則民富。

正是因為中國人民背靠著這樣一個國力強盛的國家,在麵對西方國家挑釁的時候,中國人民才能挺直腰板。

即便是在2020年新冠疫情的突發危機,國人也能在心中也能做到鎮定自若,不慌不忙地配合政府部門進行抗疫防疫。

因為,無論麵對再大的天災或是人禍,中國人民都明白,他們身邊並非無所依靠。

在他們的背後,永遠都有祖國在為其乘風破浪、保駕護航。

民族複興的背後是高度的文化自信

倘若說,團結集中的統一性鑄就了中國各族人民息息相關、守望相助的命運。

那麽這份源遠流長了五千年的華夏文明,更在國人心中種下了高度強大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感。

在西方的宗教世界,是十分講究“始終如一”的。

倘若一個教徒歸順了哪個宗教,此生就必須在思想、言行上對該宗教保持完全的忠誠,絕不可輕易改變信仰。

盡管如今隨著人類文明的健全,關於“異教徒”的理念和懲治手段已經得到了很大地改善。

但總的來說,一個教徒要想脫教或是轉教還是沒有那麽簡單的。

而不同於西方宗教世界的嚴苛,在中國從來就沒有所謂的“上帝”。

有的隻是“人定勝天”,即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包容思想。

中國人在思想、信仰方麵的包容,也是源於中國人高度的文化自信。

正所謂文化強則民族強。

一個沒有高度文化自信的國家,是談不上什麽綿延發展、浴火重生的。

而中國作為世界的文化大國,因為融入國人血脈的這份高度的文化自信,縱然在崛起道路遇到再多的挫折,隻要國人團結一致,共同奮鬥,大國崛起必然不會隻是個鏡花水月的夢。

參考資料

中國社會科學網《西方宗教起源觀中的五種論說》

光明網《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