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牛頓萬有引力 源自1627明朝王徵的《奇器圖說》

(2023-10-20 08:49:34) 下一個

劉紅雄:該到牛頓走下神壇的時候了

來自專欄:原滋原味的中國史

??
但凡是受過現代教育的人,提起牛頓都會肅然起敬。從教課書我們知道,他幾乎是全科型的奇才,無所不通,成就斐然,例如在物理、數學、天文、哲學等領域均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上學的時候,除了敬畏,未敢有過半點懷疑,隻是通過灌輸式的記憶知道他就是神一樣的人。


最近,相關文章看多了,也就下意識地百度了一下牛頓其人,所列內容介紹非常詳細,描寫了很多精確的生活細節。

例如,艾薩克·牛頓(據說原意是“三一修士·倫敦”)出生於1643年1月4日,精確到了日;將老鼠綁在風車內,用玉米吸引它不斷奔跑而驅動風車,精確到了玉米;他自製了水滴鍾,每天催他起床,精確到了起居;中學的時候愛好讀書,尤其是幾何、哥白尼日心說等,精確到了具體課程;還因為讀書而忘記了幹活,和傭人上街偷偷開溜去讀書被舅父發現等,精確到了傭人和舅父。問題是和牛頓差不多年代的中國的傑出人物就沒這個待遇,生日和生活細節就很難考證。眾所周知,在那個年代,英語幾乎不能勝任書寫,每隔一百年,先前的文獻就無法閱讀,那麽有關牛頓的這些細節又是如何被真實地記錄下來且被後世還原的呢?這確實不得而知。

據說牛頓最大的貢獻是在鄉下隔離期間(據說那時發生了天花疫情)發明了微積分(1693年),我們也是這麽記憶的。但網友“文行先生”《微積分不可能是西方原創發明》一文揭露了真相,牛頓竟然在不知道無窮小的概念的基礎上創立了微積分,其案例則是莫名其妙地運用了冪函數,而且還與萊布尼茲有過發明權的一翻廝殺。“文行先生”指出,西方微積分發展的順序是微積分→導數→增量→無窮小→極限→割圓術。這是什麽意思?這個順序的本質就是西方數學的大樓是從最上麵一層往下蓋的(這恐怕是隻有上帝才能完成的傑作)。而中國的微積分發展則是:增量→割圓術→極限→無窮小→導數(王文素1523年)→微積分;這完全符合人們對事物的認識過程。

程碧波教授的《從牛頓、萊布尼茲到愛因斯坦——大明鯨落三百六十年祭》指出:牛頓對“幾何”概念的內涵(給定一個小量,對大量進行測量,其值就是幾何。但西方人都認為是圖形)是全然不知的,因此,牛頓的有關論述也是前後矛盾,雲山霧罩。他對微積分的證明過程也十分神奇,為了湊消失量,人為的規定x微增量與y微增量是同比例增長或減少的且是1/2,來路不明,消失也不明。反正最後,就是證明了無窮小量沒有了。這也是西方一直宣稱的幽靈,出奇地出現,又出奇地消失。就像上帝說有光就有光了,說要黑夜就有黑夜了。

至於,後來的分析數學,不過是對微積分理論的不斷深入認識和補充完善。經過上百年西方數學家的努力,終於裱糊齊了無窮小、極限、導數、割圓術等微積分創立所需的基礎理論,於是他們頓時領悟到牛頓數學的精髓。那麽牛頓當年又是如何明白200多年後才有的知識呢?莫非是上帝托夢給他了?

根據現有的資料,可以準確地說,牛頓是劍橋大學一位不務正業的神職人員,那麽他在科技領域的諸多非人成就是從哪裏來的呢?這就不得不令人生疑。


這不,網友吳剛先生對牛頓的力學公式又提出了如下質疑和給出了相關結論(這裏直接引用全文):


一、牛頓真的首創了“牛頓第二運動定律F=ma”嗎?


1. 公式左邊,力F的單位是“牛頓”,右邊質量m和加速度a的單位:分別是公斤和米/秒 2。通過物理知識知道,一個單位“牛頓”的力量相當於讓1公斤的物體產生1米/秒2加速度所需要施加的力度;很顯然,1“牛頓”是一公斤×米/秒2;或者說“力”的單位“牛頓” 是質量、距離(長度)和時間三個人造單位組合後的產物。


而現行的公斤和米這兩個單位是1875年5月20日在巴黎發布“米尺(metric)標準”以後才有的,距今(2022年)不到150年。也就是說“牛頓”這個與1公斤×米/秒2等效的力的單位,必然是出現在1875年5月20日之後。因此,“牛頓(1642-1727)”無法穿越200多年,提前使用了比他自己晚生的單位“牛頓”!


2. 法國人在1875年改製以前的“法尺”(據稱約合現在的32厘米)。牛頓所在的英格蘭現行的英製標準據稱是1824年以後才成型的;例如,質量或重量單位“磅”和距離或長度單位“英尺”;其實,不論“法尺”還是“英尺”,都是明尺或清尺,或者本來就應該叫中尺。實際上人類所有度量衡標準,包括曆史上各國五花八門的,以及目前的“米尺國際標準”(metric,累黍成尺),追根溯源隻有一個:中國度量衡標準。


3. 目前所有物理教科書中,地表附近的重力加速度都被近似為9.8m/s2。這個9.8,必須是先有人規定了單位米和秒,然後進行大量實驗測算才可能得到的數值。“牛頓”如果也測算過這個數值,那絕對不是9.8,因為他不可能提前使用200年以後才有的單位。
綜上所述,如果要讓“牛頓”任何一項“科神”級成果,或所有的數學和物理成就都能自圓其說,就必須為1824年以前的英格蘭另起爐灶,至少要為300年以前的“牛頓”,設立官方權威機構,專門製定有別於現行英製的度量衡標準,批量生產能滿足各種科研、生產和商業活動的度量衡工具和精密校準設備。


請問:“牛頓”時代,十裏不同音,連語文都尚未統一的英格蘭,有過類似中國2000多年前的遊標卡尺和全套大小砝碼等文物出土嗎?


請問:誰能從“牛頓手稿或原著”中,找一些與當時當地科研條件和真實文物相匹配的且能表達加速度和各種“力”大小的單位和數據,讓我們開開眼界嗎?


300年前的牛頓究竟是真有其人,還是19世紀中期以後西歐精英集體學習明清中國人傳承萬年的天文數學和物理成就之後編造的“科神1.0”?這個問題的答案英國人最清楚。其實他們早就透露過實情,隻是從未引起大多數中國人的重視或深究。


戳穿“科神1.0牛頓”全套神話的序幕早已拉開,這100多年,數學和物理教科書的傳銷洗腦也該到結束的時候了!


二、正式宣告:“牛頓(1642-1727)”是19世紀中期以後集體創作的偽人偽史!


1. 英格蘭以外, 分布在歐洲各個角落的、為“牛頓”提供“巨人肩膀”的“科學先驅們”都是偽人偽史。比如“波蘭青年假白尼、意大利布魯諾和假力略”的假悲情連續劇, “丹麥第穀與德國假普勒師徒上北緯55度的汶島,幾十年如一日搞天文觀測”等等, 都是千瘡百孔的傳銷洗腦故事。“假力略玩兩個鐵球的比薩斜塔”真實年齡不會超過200歲, 現在完全是依賴當代工程技術勉強維持它不繼續傾斜而倒塌;如果它真是蓋在800年前的歪地基上, 根本等不到“假力略”出生, 整個斜塔連續歪上幾百年, 早就坍塌了!“假普勒三大定律”前兩個的本質是純數學遊戲, 與萬有引力沒有半毛關係;“第三大”有時間周期和距離兩個參數, 但沒有質量是不可能推導出包含雙質量的萬有引力公式,反過來才有可能。一方麵“假普勒三大定律”被宣傳為“萬有引力定律”的前身;另一方麵又有人反過來引用“萬有引力定律”證明了“假普勒三大定律”的偉大正確, 這是典型的歐式循環假論證!實際上“假普勒三大定律”從頭到腳都是偽人偽史, 因為它並不是來自真實天文測算基礎之上的理論總結, 對真正的天文曆法測算也毫無實際意義。


2. 冠名“牛頓”的所有數學物理成就, 加上他的其他生平事跡, 都是19世紀中期以後集體總結和層累的結果!他的豐功偉績絕大多數是華夏天文數學和物理萬年傳承發展的成果或總結。300年以前的英格蘭和整個歐洲大陸, 沒有一個真實的天文台或觀測站, 沒有相對統一的語文拚寫, 更沒有嚴格統一的度量衡標準和精密製造的天文觀測設備和科研器具。“牛頓”在那麽艱苦卓絕的社會條件下, 憑一己之力要完成那麽多科技神跡, 相當於以下傳銷故事百倍千倍的加強版:韓國人聲稱早在中國的唐代, “高麗人就率先發明了印刷術”, 北宋時期的“高麗人韓頓用東京尺或奈良尺標準(相當於“牛頓用巴黎尺”的傳說), 在漢城建天文台, 連續多年測算冬至前後幾天正午的日影長度, 采用韓頓插值法(現冠名“牛頓插值法”)計算得到年周期均值365.2425天, 比中國的郭守敬團隊早了好幾百年”。


3. “牛頓三大運動定律”早在2600年前的《墨經》中就已經有了概括和總結。它們是華夏古聖先賢基於多年的定居生活和生產實踐, 經過細致入微的觀察和研究, 升華提煉得出的結論;同理, 如果沒有中國曆朝曆代天文團隊, 對日月和五大行星的運動規律至少數千年的觀測統計和精算分析, 沒有明朝王征《奇器圖說》中對地心引力的描述和四邊形重心的標定等不計其數的中國巨人提供的肩膀, 就不會有放之太陽係皆準的“萬有引力定律”!光靠蘋果砸牛頭是砸不出“萬有引力定律”的;再說了, 300年以前英格蘭究竟有沒有中國人工馴化培養的蘋果樹,都是一個大大的問號!另外,《呂氏春秋·精通》中有關潮汐就有“磁石召鐵”“琥珀召芥”的描述;1900年前漢代王充的《論衡》也指出“濤之起也,隨月升衰”,揭示了潮汐與月亮引力的關係。這些知識沒有上千年的觀察和積累,僅憑一個蘋果就能斷定萬有引力的存在(筆者補充)?


4. 目前力的世界通用單位是“牛頓”, 剛好是可有可無的計量單位, 因為它與1公斤*米/秒/秒是等價的。比如中國探月探火星用的7500“牛”火箭發動機, 完全可以用1500斤級或750公斤級來描述。


5. “牛頓軼事”:“牛頓生於12月25日”, 故為科神1.0”;“他終身奉獻科學與神學, 無婚無後代”;經過“事後裁定”:“牛頓與萊布尼茲(德國假姓“李本之”, 實為1850年代的李善蘭)同時發明數學王冠微積分”;為強化洗腦, “牛頓蘋果樹”種進世界各地大學校園, 包括天津名校。


結論:
1. “牛頓”是西方金權統治集團和打手們處心積慮捏造的, 試圖讓全世界人民, 特別是中國知識階層, 世代傳銷洗腦、永遠高山仰止的“科神1.0”。


2. 如果中國人任由“牛頓蘋果樹”繼續開假花結假果, 如果教育係統和文化傳媒不盡快鏟除“牛頓”等偽人偽史, 那麽,西方對中國大地的精神殖民就不會結束!


實際上西方近代科技崛起的真相是這樣的:15、16、17世紀歐羅巴刮起了“中國風”(那時它們稱中國為印度,即伊甸;稱天竺為印度亞),他們派大批傳教士滲透中國,偷竊和挪移了大量的中國知識,掀起了“文藝複製”的浪潮。
諸玄識先生查閱資料後發現很多國外的學者自述:

“明朝後期的中國發生了‘技術知識’的大爆炸(big bang)……,而百科全書的爆炸則發生在萬曆(1573-1620年)中葉。”
——日本學者西川如見(Nishikawa, 1648-1724)
“來自中國的知識成為歐洲百科全書的源泉,……1700年至1850年間出版的英文、法文和德文百科全書……都是對有關中國知識的濃縮。”
——維也納大學教授萊納(Georg Lehner)
“大致在1660-1740年間,……歐洲經曆了有關中國語言、文學和儒家經典知識的首次爆發。”
——美國學者費諾羅薩(Ernest F. Fenollosa, 1853-1908)
“那些極具影響力的耶穌會士的中國著述………構成了18世紀(歐洲)科學爆炸的知識源泉之一。”
——英國作家威廉·波伊(William Boyd)
中世紀主要的技術發明大多數都出自中國,……被西歐人拿來……用於海外擴張,這種擴張反過來又引致更大的技術進步……;首先對歐洲,然後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整個世界產生了爆炸性的影響。
——斯塔夫裏阿諾斯:《全球通史》


顯然,在中華文明和科學技術的滋養下,它們很快羽翼豐滿,並能揚帆四海。由於棄道為術,他們無所畏懼地依仗手中的凶器,幹起了沿途搶劫的暴利生意。隨著大量不義之財的湧入,它們又開辦了工業革命的店鋪。而此時,由於胡虜入境,華夏失驅,致使天下大亂,那個曾經維護世界秩序的定海神針也開始搖搖欲墜;於是它們依仗槍炮和軍艦優勢,賊膽越來越大,又幹起了殺人越貨欺師滅祖的勾當。就這樣,原本被仰望的東方古國變成了它們販毒、掠奪和鄙視的對象。後來,加上滿清的忠實配合(例如,抑漢、文字獄、焚書),西方人明目張膽地將中國古代的知識據為己有,然後反咬一口:中國沒有科學。
一夜暴發的西方,產生了強烈的優越感,於是有了漂白罪行和樹立光輝形象的精神需求。但它們並沒有光耀的祖先和悠久的曆史,於是想到了借屍還魂和轉基因辦法。


他們從墳墓和沙漠中找到了古埃及、古希臘等這樣的無主之屍,叩頭稱祖,並參照中國的信史和依托流傳的神話開始編篡故事,構建“曆史”(西方精英自白這是曆史學家的任務)。


在希羅多德、修昔底德、斯卡利傑等人的躬耕、打扮、潤色、層累之下,悠久的古埃及文明產生了,偉大的古希臘文明誕生了,亞裏士多德、柏拉圖、畢達哥拉斯、亞曆山大等一大批傑出的偽人(指捏造出來的且已經產生影響力的人物)在他們的筆下也出生了。於是西方人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園。


難怪那個時代,西方在沒有任何積累的情況下,就突然冒出了一大批不可思議的傑出人物和成就。例如,弟穀、開普勒就是不吃不喝仰望星空的時間也沒有超過1個木星周期,居然能知道天體運行的軌道;衛匡國居然能在9年的時間內完成中國600萬平方公裏的地理測繪,其一秒不停的奔跑速度超過了今天高鐵的5倍!


事出反常必有妖,常識告訴我們,人不可能知道他不知道的知識。牛頓不過是西方在19世紀用剽竊到的中國科技知識偽造出來的幽靈。在中國全力塑造文化自信的今天,西方的文化傳銷騙局該收場了,牛頓也是時候撕掉麵紗走下神壇了。

2022年5月9日????

閱讀我的更多文章

鐵證如山:牛頓發現地球引力?剽竊中國成果而已

原創2022-06-11 14:27·生民無疆

作者:@青華道人

來源:新浪微博 @青華道人

本文經作者授權發布,轉發者請注明原作者。

1726年4月15日,牛頓的老鄉威廉·司徒克雷(William Stukeley, 1687-1765)在與牛頓的一次見麵後寫道:

“他告訴我,在過去(指1666年),正是在相同的情景下,重力的概念進入他的頭腦。它是由一個蘋果落地引起的,而當時他正坐著沉思默想。他自己思量,為什麽蘋果總是垂直地摔在地上,為什麽它不斜著跑或者向上跑,而總是跑向地球的中心呢?的確,原因是地球吸引蘋果。在物質中必定有吸引力存在,地球的吸引力總和一定指向地球的中心,而不指向地球的任何一側。所以這個蘋果垂直地向地球中心下落。如果物質之間如此吸引,吸引力一定與物質的量成比例。所以,蘋果吸引地球,和地球吸引蘋果一樣。存在一種力量,像我們這裏所說的重力,它通過宇宙延伸自己。”

—— 這段文字出自威廉·司徒克雷,伊薩克·牛頓爵士回想錄(Memoirs of Sir Issac Newton's life),轉引自2007年商務印書館趙振江譯《牛頓傳記五種》。也就是說:牛頓於1666年才發現了地球引力,而地球引力是萬有引力定律的基礎。

那麽誰能告訴我,為什麽1627年明朝出版的王徵的《奇器圖說》中就已經有了對重力的定義和闡述?

《奇器圖說》第四款對重力(地心引力)的定義如下:

“重何物?每體直下,必欲到地心者是。”

並且除了對這個定義詳細的文字說明之外還有一目了然的圖示。換句話說,王徵的《奇器圖說》不可能是利馬豆們從當時非常落後的歐羅巴帶來的,也不可能是利馬豆們在中國寫的,《奇器圖說》隻能是中國人編撰的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著作!

據說,牛頓出生於1643年1月4日,難道牛頓是現代穿越小說男主?穿越回了1627年以前並寫下了對重力的定義?

毫無疑問,所有的這些知識,都來自中國!

牛頓發現引力的說法,純屬是為後來逆向工程中國的力學知識而蓄意編造的“小故事”!
1854年,由墨海書館頒行的《中西通書》(Chinese and Western Almanac)中刊登了“地球牽引說”,該文章介紹了牛頓的引力學說:

“奈端言:質點置空球外,為空球所牽引,一如空球四麵全質,收在中心。其實球之理亦然。”

然而,該文章中所謂的牛頓引力學又是徹頭徹尾的謊言。因為,這句話,是西方對明末王徵《奇器圖說·卷一》第4款“地心引力”的解讀而且是錯誤解讀。

最近洗地行業有一個風向,那就是盡量淡化“牛頓和蘋果樹”的關係。為什麽呢?因為已經有網友質疑牛頓的蘋果樹了,這個吹得金光閃閃的金身已經有了裂縫,得趕緊打補丁撇清幹係,幾年之後,就沒人記得了。

那麽,真如洗地專業人才所說的那樣,牛頓是發現了萬有引力,不是重力,地球引力嗎?來看看別人怎麽說的。


①,斯坦福大學網站說:“牛頓意識到一定有某種力作用在像蘋果這樣的下落物體上,否則它們就不會從靜止狀態開始移動。”


②,sciencing網站說:“實際上,牛頓看到一個蘋果從樹上掉下來,這讓他開始思考將物體拉到地上的神秘力量。”


③,牛頓的外甥女凱瑟琳·康迪特告訴伏爾泰說:“1666年,他退隱到劍橋附近的鄉下,有一天在自己的花園裏散步,看到有水果從樹上掉下來,便陷入了對重力的沉思......使重物墜落的力量是一樣的,不管是在地下多深處,也不管是在多高的山上,都不會有明顯的減小”


④,牛頓的老鄉威廉·司徒克雷說:“他告訴我,在過去,正是在相同的情景下,重力的概念進入他的頭腦。它是由一個蘋果落地引起的,而當時他正坐著沉思默想。他自己思量,為什麽蘋果總是垂直地摔在地上,為什麽它不斜著跑或者向上跑,而總是跑向地球的中心呢?的確,原因是地球吸引蘋果。在物質中必定有吸引力存在,地球的吸引力總和一定指向地球的中心,而不指向地球的任何一側。所以這個蘋果垂直地向地球中心下落。”


⑤,請大家幫忙回憶我們以前讀到過的相關內容,不管來自教科書還是其它科普讀物。

牛頓,是真實存在?答案在中國明清的文獻,或者你的宗教信仰

原創2022-06-16 16:30·生民無疆

作者:@青華道人

來源:新浪微博 @青華道人

本文經作者授權發布,轉發者請注明原作者。

壹 . 西方,直到牛頓......

長期以來,對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說法是:牛頓觀察蘋果下落,發現地球上所有的物體都受到地球的吸引,通過歸納假說,從而又發現了“萬有引力”。

但是不知道從什麽時候起,我們從小被科普的固有認知正在被潛移默化地替換改變。他們解釋說,這是一個科普沒做好產生的誤解。地球引力不是牛頓提出的,在牛頓之前很早就有了。西方在牛頓發現萬有引力以前已經有了重力學理論,牛頓在重力學理論的基礎之上提出“萬有引力”概念,從而拓展出了萬有引力理論。

例如,@文行先生 說:

牛頓的理論是把重力引申為萬有引力。也就是說,牛頓把重力和萬有引力統一了起來。他把重力的作用引到月球去。

但我認為這種說法不成立。因為當我們去故紙堆中追根溯源,發現大家耳熟能詳家喻戶曉的牛頓蘋果故事的原始來源不是這麽說的。牛頓和蘋果的故事來自他的朋友和老鄉威廉司徒克雷(William Stukeley, 1687-1765,《牛頓傳》中翻譯為“威廉·斯塔克利”)於1752年所寫的《艾薩克·牛頓爵士生平回憶錄》(Memoirs of Sir Issac Newton's life),“牛頓生平”(Life of Newton)。原文如下:

……he told me, he was just in the same situation, as when formerly, the notion of gravitation came into his mind. "why should that apple always descend perpendicularly to the ground," thought he to him self: occasion'd by the fall of an apple, as he sat in a comtemplative mood:

"why should it not go sideways, or upwards? but constantly to the earths centre? assuredly, the reason is, that the earth draws it. there must be a drawing power in matter. & the sum of the drawing power in the matter of the earth must be in the earths center, not in any side of the earth. therefore dos this apple fall perpendicularly, or toward the center.

if matter thus draws matter; it must be in proportion of its quantity. therefore the apple draws the earth, as well as the earth draws the apple." that there is a power like that we here call gravity wh extends its self thro' the universe……

這裏我引用趙振江先生在《牛頓傳記五種》中對這段話的翻譯如下:

 

他告訴我,在過去,正是在相同的情景下,重力的概念進入他的頭腦。它是由一個蘋果落地引起的,而當時他正坐著沉思默想。他自己思量,為什麽蘋果總是垂直地摔在地上,為什麽它不斜著跑或者向上跑,而總是跑向地球的中心呢?的確,原因是地球吸引蘋果。在物質中必定有吸引力存在,地球的吸引力總和一定指向地球的中心,而不指向地球的任何一側。所以這個蘋果垂直地向地球中心下落。因此,如果物質之間相互吸引,吸引力一定與物質的量成比例。所以,蘋果吸引地球,和地球吸引蘋果一樣。存在一種力量,像我們這裏所說的重力,它通過宇宙延伸自己。

 

大家對這段文字所表達的意思應該都沒有什麽歧義吧?司徒克雷明明白白地講 了牛頓因為蘋果墜落發現了地心引力,以及在此基礎之上,又聯想到了萬有引力。正如有人洗地說的,反正牛頓本人不可能從墳墓中被拉起來解釋的,那麽除了牛頓本人之外有什麽資料能比牛頓自己的朋友記錄的與牛頓之間的談話記錄更為可靠的呢?

《自然》雜誌(Nature)在1936年10月10日的文章“William Stukeley on Newton”中轉述了名為L.T.More先生對司徒克雷的肯定:

 

司徒克雷是我們了解牛頓個人生活的主要來源,……他是值得信賴的。

 

 

根據《牛頓傳》(ISAAC NEWTON,2021年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

 

當時牛頓也並非一下子就明白了萬有引力是怎麽一回事。1666 年,他才剛剛開始理解其中的原理。在後來的幾十年中,他從沒對人說起過自己對引力的猜想。

 

事實上,這段話是讓人覺得匪夷所思的,正如網友@教員的小學森 評論的那樣“歐洲近代史上爭搶同一發現或發明的公案特別多,最知名的莫過於牛頓和萊布尼茨爭奪微積分發明權。”按理說牛頓應該一邊研究,一邊趕緊發表研究成果才是。這麽隱姓埋名地搞研究根本不是西方人的風格啊?!這裏麵到底有沒有貓膩呢?

回過頭來,我們再來看王徵編撰的《奇器圖說》,其中《重解卷》第一款不僅定義了什麽是地心引力,而且還詳細闡述說明了地心引力的特性,重力有兩個性質:方向和大小(由網友@秋清雨涼 釋讀)。特別關鍵的是不僅通過文字描述了重力的特點:“每體直下,必欲到地心方止。”而且還配上了一目了然的插圖。下圖左上角,箭頭代表矢量方向,線段代表了垂徑。不僅如此,而且王徵還舉例說明引力的特性“譬如磁石吸鐵,鐵性就石。”磁石吸鐵總是直來直去,正如引力吸人吸物,我們何曾見過鐵器拐著彎被磁鐵吸引過去的?

再說回牛頓,如果牛頓之前西方早就有了重力地心引力的概念和理論,作為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自然哲學家牛頓肯定不會問出“為什麽蘋果總是垂直地摔在地上,為什麽它不斜著跑或者向上跑,而總是跑向地球的中心呢?”這樣低級的問題來。也就是說,西方直到1666年才首次開始了對重力學理論的研究。

 

貮. 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和王徵《奇器圖說·重解卷》部分內容吻合

 

1854年,由墨海書館頒行的《中西通書》(Chinese and Western Almanac)中刊登了“地球牽引說”,該文章介紹了牛頓的引力學說:

“奈端言:質點置空球外,為空球所牽引,一如空球四麵全質,收在中心。其實球之理亦然。”

 

然而,該文章中所謂的牛頓引力學又是徹頭徹尾的謊言。

 

 

 

因為,這句話,是西方對明末王徵《奇器圖說·卷一》第4款“地心引力”的解讀而且是錯誤解讀。

 

除了上麵講到的對於地球引力的定義和說明,比較1687年第一版拉丁文版《原理》和以1726年第三版(英文版?)為底本翻譯的中文版《原理》定義5的內容,我們可以發現,第一版的內容比第三版的內容真的少了很多很多。也就是說牛頓和其它人在再版的過程中不斷地擴充了《原理》的內容,第三版相比第一版而言,內容上已經經過了完善和補充。

 

通過上圖,我們可以看到,第一版《原理》定義5的內容基本上和《奇器圖說·重解卷》第2第4款的力學內容具有很高的契合度。《奇器圖說·重解卷》第4款的兩張示意圖表示處於不同位置的不同形態的物體受到的地球引力作用是一樣的,即“直下和至地心”,牛頓的工作實際上就是解讀了這兩張圖並以簡陋的拉丁文磕磕絆絆地改頭換麵成了《原理》定義5。並且《原理》說明部分完全照搬了《奇器圖說·重解卷》第4款說明部分“磁石吸鐵”的例子。《奇器圖說·重解卷》第2款右圖很容易就可以讓人得出因為受到引力的作用所以行星圍繞地球轉的結論。這一點被寫入了《原理》定義5的說明部分“行星由於受到引力作用而在曲線軌道上環形運行”。從簡陋的拉丁文描述內容上來看,可以推斷牛頓受到了語言的限製,對《奇器圖說》文字內容的理解比較粗糙,插圖給他帶來了更多的幫助。

 

叁. 《奇器圖說》帶來的其它發現偶拾

 

國外知乎(Quora)上有人說:

The current theory at the time, was that objects “wanted” to return to a natural resting state, i.e, the ground.

Newton simply looked at an apple falling to the ground and thought, “Hey, what if it’s a force, pulling the apple down!”

大意是:

當時的理論是,物體 "想要 "回到自然靜止狀態,即地麵。

據說在實際曆史當中,在中世紀之前的古典晚期,古希臘天文學就已然普遍認為了大地是靜止的“球”,但不會自轉。地球上的各種事物按照自己的“自然傾向”朝向地心,所以一切地上的事物都能貼在地表上。而這種學說一直流行於中世紀。

又有人說,在牛頓之前亞裏士多德世界觀已經可以對地球上的引力作出解釋,其解釋為“重”的物質具有向宇宙中心(地心)移動的屬性。

起初,我並沒有留意這種說法,直到我看見《奇器圖說·重解卷》第23款的解說部分,一切都恍然大悟。“噢~,原來如此!”

 

天下之物,各有本所。物之性亦各喜得本所。……水土,其本所也。

 

這段話,和上麵國外知乎上老兄的話是不是完全吻合?!雖然這兩種表述方式受到語言和思維差異有所不同,但本質上完全一致。這是巧合嗎?

 

以下圖文摘自《牛頓傳》,實際上,我認為牛頓和胡克之間的爭論主要是對他們獲得的《奇器圖說·重解卷》第23款左圖的理解偏差,兩人對靠近地表的自由落體的運動軌跡的理解能否讓我們意識到西方的理論並非出於社會實踐,理論並非出自對實踐的規律總結。而是出於對中國典籍的解讀,所有的爭論無非就是解讀意見之間的碰撞而已,或者,隻是演戲給後人看?

 

物體如何朝地球中心下落:1679 年牛頓與胡克的論戰。

a. 牛頓:一個從高處落下的物體應保持其自身的運動並落向垂線的東邊,“這與一般人的想法完全相反”〔但它會(錯誤地)沿螺旋線的路徑下落到中心〕。

b. 胡克:“但就其下落曲線而言,您似乎認為它將是一條螺旋線……而根據我的圓周運動理論,情況將很不同,它將根本不類似於一條螺旋線,而是一種橢圓形的線。”

c. 牛頓:假設地球是空心的,而且沒有任何阻力,真正的軌道甚至會更加複雜——“一種交替的升降”。

《通信集二》(Correspondence II),第 301、305 和 307 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美國老師 回複 悄悄話 科神1?0,那2?0是老愛?0?5是達分歧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