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預測美國經濟衰退又失準

(2023-08-01 06:54:08) 下一個

預測美國經濟衰退又失準

智穀趨勢 |2023-07-30  

美國又一次逃過了經濟危機,這一次不是靠中國撒出的幾萬億。時鍾撥回到1年前,全球各大機構和很多著名人物都預測美國經濟將陷入衰退。這種預測並非張口就來,是有足夠數據支撐的。

去年,美國密西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有長達8個月的時間處於60以下的低位,被業界視為需求不足經濟衰退的前兆。全年股市標普500指數下跌了18.1%,通脹居高不下,短期債券和中長期債券的到期收益率發生倒掛。

種種跡象表明,衰退在所難免。

可最後,衰退還是沒有如人們所預料的那樣如期而至。

今年以來,美國各項經濟指標逐漸轉好。6月,美國非農就業數據創造了連續30個月正增長的記錄。6月,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同比漲幅從5月的4%大幅回落至3%,低於市場預期的3.1%,為2021年3月以來最低。截止2023年6月底,標普500指數強勢反彈,在6個月內上漲了15.9%。

美國經濟韌性超過了大多數人的預料。

當我們回望曆史,甚至會發現更令人驚奇的事實——別說美國經濟尚未陷入衰退,即便真陷入衰退,也可安然度過且在若幹年後原地複活。

比如曆史上的大蕭條,是全球迄今為止最嚴重的經濟蕭條,美國卻能夠安然度過。

美國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1931年4月11日,一座高樓在美國曼哈頓正式竣工。

雖然這座高樓的高度被無數後來者超越,但這座高樓一直為世人所銘記,知名度甚至完全蓋過了發生911事件前的世貿中心雙子塔。這座大樓,便是赫赫有名的帝國大廈。

點擊圖片看原樣大小圖片





帝國大廈高381米,在其後41年的時間裏都保持了第一高樓的名頭。而這座當時世界第一高的高樓,僅僅隻用了410天就完成了建造,平均每星期要建好四層半的高度。

點擊圖片看原樣大小圖片





 

這一建造速度,即使在今天看來,依舊略顯誇張。除了速度,它的建造標準也令現在很多建築汗顏。帝國大廈的建設耗費了1000萬塊磚塊、57000噸鋼、730噸鋁材和不鏽鋼來建設,外牆使用了20萬立方英尺的印第安納石灰岩和花崗岩鋪設。

1945年7月28日,美國陸軍航空軍一架B-25米切爾型轟炸機執行任務前往到新澤西州紐瓦克機場時在大霧中迷航,以320公裏的時速一頭撞在了帝國大廈的第79層,機上3人和大樓內的11人死亡。飛機在大廈外牆撞出了一個5.5米×6.1米的洞,機上的燃油引發了爆炸,由此引起的大火蔓延至第75層。

神奇的是,帝國大廈主體結構依舊完好無損,事後僅花了100萬美元(相當於今天的16673989美元)就將其修複了。

帝國大廈之所以享有如此高的知名度,完全是因為它身為當時的一項工業奇跡,本身就是一個美國黃金時代的象征。

那時候的美國,是真正享有“基建狂魔”這一名號的祖師爺。

不過,如果僅用“基建狂魔”去形容那時的美國,格局還是太小了。第一代“工業斯巴達”才是對當時美國最恰如其分的詮釋。

當時的美國,就是世界上最名副其實的工業怪獸。

二戰前,美國的工業生產產值占世界總份額的30%以上,幾乎相當於英國、德國和蘇聯三國之和。上世紀三十年代,美國經濟受大蕭條影響,煉鋼的高爐提產了一般以上,但美國的鋼鐵產量仍然在2300-3500噸左右徘徊。

這是個什麽概念呢?二戰開動之時,德國的鋼鐵產能一直都沒有能夠超過3000萬噸,蘇聯的鋼鐵產能則不到1500萬噸,日本的鋼鐵產能頂點也就不過700萬噸。但二戰時,美國國內的鋼鐵產能一躍爆發至8000萬噸,占全球產能的六成以上。

如此可怕的產能,美國加入的同盟國陣營能贏得二戰,就不意外了。

那時“工業斯巴達”式的美國,則成為後來許多大國追逐的對象,但沒有一個國家能夠複刻美國。

為什麽沒有國家能夠複刻並重現美國“工業斯巴達”的輝煌?

一個國家的發展,說白了就是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原材料,二是市場。

美國是一個自然資源極其豐富的國家,其礦產資源總探明儲量居世界首位,煤炭和木材占將該國總資源儲量的將近9成,煤、石油、天然氣、鐵礦石、鉀、磷酸鹽、硫磺等礦物儲量均居世界前列,森林麵積約44億畝,覆蓋率達33%。

在工業原材料上,美國完全可以做到自給自足。

美國柯立芝繁榮發生於一戰後。此時,已進入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尾聲。

作為率先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國家,美國順勢完成了工業化。

產能要素都已齊備,剩下的要靠市場了。而一戰恰巧為美國提供了這一契機。

大量來自歐洲的軍火訂單刺激了美國產能爆發,一戰後歐洲飽受創傷,美國趁機大肆輸出商品,市場這一塊最後的拚圖被拚上。

近年來,“柯立芝繁榮”一詞開始在中國流行。在過去,人們往往更關注大蕭條。

雖然人們講“柯立芝繁榮”是為了引出“大蕭條”的鋪墊,但這依舊是一個不小的進步。

1923年8月3日淩晨,在美國佛蒙特州溫莎縣的普利茅斯一座既無電燈又無電話的老宅裏,正在休假的副總統卡爾文·柯立芝點燃了一盞煤油燈,在一盞煤油燈的照明下,進行了總統宣誓,美國進入柯立芝時代。

《了不起的蓋茨比》一書,曾經對那個時代美國紙醉金迷的上流社會繁華進行了辭藻華麗的描繪。雖然蓋茨比的名字、學曆都是假的,但柯立芝繁榮卻是真的。

 

點擊圖片看原樣大小圖片





 

柯立芝繁榮帶來的一個直接成果是,美國雙循環的確立。

一戰大量的軍火需求刺激了美國的產能,使得美國在柯立芝執掌美國時期,經濟的爆發式增長促進美國開始往消費大國轉型。

現實來看,雖然那個時代的貧富差距為人詬病,但社會消費力的暴漲是全方位的:1923-1929年,美國工薪階層的平均收入增加了11%,同時因為8小時工作製和雙休日製度的推行,藍領群體的實際工作時間反而縮短了。

柯立芝繁榮讓那個時代一半以上的美國人都通上了電燈,1929年平均每5個美國人就擁有一輛汽車,英國同時期的小汽車保有率是每43人才擁有一輛。

整個20年代,全美售出的75%的收音機是用分期付款方式購買的,新汽車和新家具銷售中的分期付款比例占到了60%。從1919年到1927年,全美藥店的數量增長了1.24倍、水果店2.87倍、服裝店4.25倍。

為刺激消費,聯邦政府對無線電、商業航空、高速公路等新興產業進行了大規模投資:1900-1920年,全國客運鐵路總裏程加了3倍以上,全年運送的客流量增加了一倍。1927年,第一條由波士頓飛往紐約的商業航線正式開辟;同年,泛美航空公司開始運營第一條空中郵政線路。

美國政府在1920年代推出了全國編號高速公路係統,10年後高速公路裏程增加了一倍。到1928年底,從紐約駕車已經可以沿高速公路直抵堪薩斯。

在那個咆哮的20年代,美國從一個提倡清教徒式勤儉節約的國家轉向成消費至上,正是美國消費大國的轉型,給後來出口大幅下滑之前,提供了足夠殷實的底子。

今天很多人都宣稱柯立芝繁榮是虛假繁榮。這種說法十分可笑。

一些人混淆了1929年美國經濟危機,事實上1929年股市崩盤造成的經濟危機,和後來的大蕭條實際上是兩碼事。

大蕭條實際上是因為美國的雙循環中,“美國-歐洲”這一外部循環大幅減弱所引起產能過剩的直接結果。

1930年,將20000多種的進口商品關稅提升到曆史最高水平47%的《斯姆特·霍利法案》在美國獲通過。

該法案通過之後,許多國家對美國采取了報複性關稅措施:加拿大出台了報複性關稅法案,將對美國的平均關稅提高到了50%;意大利、西班牙等歐洲國家,普遍對美國的進口汽車等工業品征收100%-150%的進口關稅。

全球貿易大幅萎縮了60%,美國出口從1929年的52億美元,縮減到了1932年的12億美元。

然而,即便在大蕭條的背景下,美國的工業能力依舊冠絕全球,帝國大廈便是大蕭條時期的造物,這便是工業斯巴達完成了內循環建設的功勞。

在具備了科技成果爆發、原材料自給自足、消費內循環後,升級為工業斯巴達的美國即便遭遇了大蕭條,也苟到了二戰後,頑強挺到了第二春。

試圖複刻美國的後來者不是沒有。蘇聯就是第一個試圖如此做的國家。

很顯然,蘇聯失敗了。

原因顯而易見:蘇聯的工業資源及原材料的自給能力毋庸置疑。雖說蘇聯僵化的體製導致蘇聯在第三次革命前把科技樹都點錯在了電子管集成化上。但第三次科技革命前,蘇聯在科技上也並未落後。蘇聯真正先天不足的,其實是消費市場。

冷戰開始後,社會主義陣營被踢出歐美主流市場。在社會主義內部,雖有一定分工,但缺乏消費市場。

所以,這就使得蘇聯這個大帝國產能過剩,隻能把產能放到軍工上。軍工的消費循環雖說也是一種循環,但比起商業消費市場所能帶來的長期經濟刺激,實在有限。

蘇聯當初做不到,中國呢?

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

2022年中國粗鋼產量10.13億噸,同年進口鐵礦石總量為11.07億噸。也就是說,中國雖然每年粗鋼產量高居世界第一,但所煉鋼鐵的原材料依舊是來源於鐵礦石。

那麽,如今的美國是一個什麽樣的狀況呢?

拋開美國自身豐富的礦產資源不說。全美國2/3的鋼鐵產量來自於廢鋼材回收,60%的金屬及合金來自於廢金屬回收,超過50%的紙張來自於廢紙回收。

早已完成工業化的美國雖然在過去的全球化時代大幅削減了本國的製造業產能,但原材料早已完成可回收的循環。

所謂的內循環,不僅一個國家自身生產環節到消費環節自我消化的經濟循環。它強調的是可以自給自足的安全底線,在工業原材料上亦是同理。

中國在能源轉型上堅決向新能源道路轉型,除了率先占領能源標準高地,也有工業能源安全的考量。

但在工業原材料上,現在的中國無論是從自身自然資源還是從可利用再循環這一點上,都是難以自給自足的。

在科技上,以ChatGPT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正在發端,中國在過去投入大力氣尚需時日才可孵化為可產出的高技術工業成果。

在消費市場上,過去以歐美為消費地的循環格局正在被打破,中國需要重新找到自己高價值消費地。由於中國尚未完全完成工業化,在原材料和科技上對外部依舊有較大需求,所以中國現下也不具備轉型消費大國條件。

以上種種總結下來就是一句話,以中國尚未達到成為工業斯巴達的條件。

中國有什麽別的辦法可以達成通向工業斯巴達的道路嗎?

沒有條件,那就創造條件。

最近的一組數據,或許描繪出了中國的下一步戰略動向。

今天,什麽最能代表中國速度?

是高度遠勝於帝國大廈的高樓?是美國至今未能建成的高鐵?還是總裏程數已經遠超美國的高速公路?

去年,藍翔和QQ飛車手遊搞了一部火遍全網的聯動廣告,可能以一種幽默的方式道出了中國速度的部分真相。

點擊圖片看原樣大小圖片





 

實際上,在中國種種基建奇跡的背後,挖掘機可能才是中國速度的“幕後推手”。像三一重工這樣的中國挖掘機製造商,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世界範圍內,都有著重要的行業地位。如今,挖掘機已經成為中國裝備製造業對外出口的第一品類,在2019年,光靠出口挖掘機,中國就獲得了240億美元的經濟收益。

據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對挖掘機主要製造企業統計,2023年3月銷售各類挖掘機25578台,同比下降31%。其中國內13899台,同比下降47.7%;出口11679台,同比增長10.9%。

2023年1-3月,共銷售挖掘機57471台,同比下降25.5%;其中國內28828台,同比下降44.4%;出口28643台,同比增長13.3%。

點擊圖片看原樣大小圖片





 

人們不經意間,過去在國內活躍的中國挖掘機,已經在國內放慢了速度,將觸手伸向了海外。

此消彼長的數據,已經藏不下基建狂魔對未來的深謀遠慮了。

根據海關數據,從2021年10月開始,中國出口到沙特的挖掘機金額呈現指數級上升。2022年12月,中國出口到沙特的挖掘機金額為6792萬美元,再度刷新曆史新高。

為什麽是沙特?沙特這個國家到底在中國對未來的戰略謀劃中扮演了什麽樣的地位?

沙特盛產石油,這個現代工業的重要原材料,但中國與沙特合作的關鍵重點卻絕非石油。

按照中國既有規定,為了保障能源安全,中國不能從單一進口來源進口超20%的比例的能源。而從目前的比例來看,中國從沙特進口的原油已經十分接近中國的比例上限。

 

點擊圖片看原樣大小圖片





 

 

所以,中國關注的重點顯然並非能源。

去年12月7日,位於義烏國際商貿城四區的義特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收到了一筆頗為特殊的跨境人民幣貨款。一筆來自沙特阿拉伯客戶的跨境人民幣貨款通過“義支付”被打入公司指定賬戶。

去年12月1日,中國外交部發布的《新時代的中阿合作報告》裏麵,提到了這樣一條內容:要加強中阿央行之間的貨幣合作,商討擴大跨境本幣結算和互換安排。

這被很多人解讀為中國和沙特去美元化的信號。

想法很美好,但這不可能。

沙特擁有高達4358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排名全球第五,這些外儲大多都是美元。讓沙特去美元化就好比是讓沙特自宮,這簡直是不可想象的瘋狂行為。事實上,去年中沙達成的合作高達數百億,約定都是用美元支付的。

中國與沙特之間的合作,從戰略上看,最主要的目的有兩個。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基建是為消費服務的,中國希望通過一帶一路,將以沙特為代表的中東建設為具有消費中國未來高技術附加值工業品能力的消費國家。

人人都道富得遍地流油沙特有錢,這話的確不假,但是手握大量美元的沙特卻沒辦法把錢花出去。

買點奢侈品、豪華跑車或是買下一個球隊,對於沙特掌握的巨量財富而言,根本不值一提。沙特真正想買的,卻根本買不到,比如軍火。

由於美國在中東奉行以色列優先的政策,美國在高端武器上對沙特可謂徑渭森嚴。

沙特外長曾在接受采訪時公開表示:雖然美國是沙特國防采購的主要合作夥伴,但如果找不到我們需要的東西,我們將從任何其他來源獲得滿足我們需求的東西。

沙特不僅是中國“彩虹”“翼龍”先進無人機的最大采購國之一,同時也采購了中國的鷹擊-21E反艦導彈,以及“寂靜獵手”激光武器係統。去年珠海航展,沙特又向中國下了TB001雙尾蠍無人機的巨額訂單,買下整個生產線回去生產。

除軍火之外,中國和沙特在未來的很多高技術領域有相當大的合作前景。

去年底高層對沙特進行訪問,沙特和中國有關公司簽署了34項投資協議,涵蓋綠色能源、綠氫、光伏、信息技術、雲服務、運輸、物流、醫療、住房和建設工廠等多個領域。

如今,麥加-麥地那高鐵是中國建設的重要工程,中沙雙方還將合作建設NEOM新城,規劃占地2.65萬平方公裏,預算5000億美元,城中計劃重點發展能源與水、生物科技、食品、先進製造業和娛樂業等九大行業,新能源將成為城市能源的唯一來源。

華為正在考慮將沙特首都利雅得作為華為的中東總部。在MWC22巴塞羅那期間,沙特阿拉伯領先的電信運營商Zain攜手華為正式宣布完成中東北非地區首個5G LAN聯合創新項目。

中國與沙特的合作前景廣闊,而對從沙特賺來的美元,拿來幹什麽用呢?要知道,不止沙特從美國手裏買不到想要的軍火,中國也沒辦法從美國手裏買到想要的芯片和技術啊,中國握這麽多美元在手裏,到底有什麽用呢?

這一點,便是中國與沙特合作的第二個戰略目的了。

這個戰略目的所要解決的,是中國該如何保證外在原材料供應地的供貨安全問題。

中國的第二個戰略目的,藏得有點深。

中國將用大基建項目標的帶來的巨額美元,進行美元大搬運,幫助自己重要的工業原材料產地擺脫巨額美元外債的束縛。

就拿中國鐵礦石進口來說,澳大利亞和巴西是中國最重要的兩個鐵礦石進口國。

放眼全球,隻有這兩個國家擁有巨量的優質的鐵礦石,可以滿足中國的鋼鐵產能需求。

然而現實狀況是,澳大利亞身為五眼聯盟的一員,在中美競爭愈發白熱化且長期化的當下,對於中國的經濟安全,是一個潛在的定時炸彈。

而巴西作為中國在進口鐵礦石上的第二選擇,可以起到敲打澳大利亞的作用,與中國有廣泛的合作空間。

除了鐵礦石外,中國每年還從巴西進口大量石油、銅礦石、煤炭等礦產資源。而在農產品方麵,巴西是中國的重要大豆進口國,巴西有74%的大豆都是銷往中國的。

今年3月底,一則消息在中國社交媒體上傳播開來:據巴倫周刊,中國和巴西達成協議,將以兩國的貨幣進行貿易,不再使用美元作為中間貨幣。巴西貿易和投資促進局在聲明中表示,“預計這將減少貿易成本...促進更多雙邊貿易,並推動投資。”

針對這一則新聞,當時有人認為這是去美元化/人民幣國際化的體現,也有人認為這隻是為中巴雙邊貿易多增加了一個選項,並不代表不用美元。

那時候,人們大概沒想到,兩國真正想搞的是一個“美元大搬運”計劃,這個計劃在4月巴西總統盧拉訪華的時候很快就露出了水麵。

今年4月,巴西總統盧拉訪華時,向中國借了一筆美元,然後轉手將這筆錢還給了美國。而接下來兩國的操作才是重點:巴西將相等價值的礦產、大豆等商品賣給了中國。值得注意的是,這筆商品並不是用美元結算的,而是用人民幣進行結算,巴西在最終收到中國支付的人民幣後,再轉頭將這筆錢還給了中國,用以抵消先前向中國籌借的美元債務。

這麽麻煩搗騰半天,為什麽中國不直接用美元向巴西買貨就完了?

要知道,這些國家之間簽訂的大訂單一定是分批次執行的,巴西想要在短期內解決流動性問題,隻能依靠大筆美元貸款。而中國要求用人民幣來還這筆貸款,目的則是為了巴西能夠持續向中國供給等價的貨物。

要知道,全球範圍內離岸人民幣總量還不到3000億美元,這筆規定用人民幣結算的訂單,幾乎可以說是巴西用人民幣償還向中國所借貸款的唯一途徑。

中國的這套操作,不僅幫助巴西減緩了償還美國美元債務的壓力,還錨定了巴西大批量的供貨。

將這種貨幣互換的協議推而廣之,實際上是中國在美國鼓動其他國家對華脫鉤的情況下,綁定穩定重要原材料供貨的重要方式。

中國通過從沙特等中東資源國手上賺來的美元,進行美元大搬運向重要原材料生產國放貸,約定用人民幣償還貸款,相當於簽訂了一份“強製供貨協議”。

果然,這盤“大棋”在巴西總統盧拉訪華一段時間後就有了新的進展。

彭博社5月12日報道,因巴西玉米和國內小麥價格更為實惠,中國買家已在過去三周內取消了83.2萬噸的美國玉米訂單。彭博社分析認為,這波“退單潮”未來可能將繼續下去。

當市場和原材料兩大問題迎刃而解後,距離完成“工業斯巴達”這個目標還剩下科技這個第一生產力了。

當下,無論是學界、業界還是政界,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以ChatGPT為代表的AI就是下一次科技革命的關鍵。而在AI領域,雖然美國依舊是領先的獨一檔,但中美之間差距並非遙不可及。實際上,中國可能是在AI上和美國相較最有競爭力的玩家之一。

假如中國的戰略布局能夠在未來得以順利實施,中國工業斯巴達就將最終實現。

普魯士鐵血宰相俾斯麥說過,國家是時間河流上的行船。

在曆史的時間河流中,一艘船隻能跟隨曆史潮流或被推向潮頭,或被拍打回灘頭。

不過,假使有了工業斯巴達動力的驅使,這艘時間河流中行船將獲得超越曆史的自主力,化為巨輪,駛向輝煌的彼岸。

在這之前,中國最需要的,就是和時間站在一起,做時間的朋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