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美國對華禁令為何屢屢失效? 專家:香港舉足輕重

(2023-08-21 18:49:55) 下一個

美國對華禁令為何屢屢失效? 專家:香港舉足輕重

2023-8-22 06:03| 來源:香港號 

 核心提要:

  1. 近日拜登(專題)簽署行政命令,禁止美國風險資本和私募基金進入中國量子計算、特定人工智能應用和半導體微電子行業。丁學良教授認為,對此不宜隻做金融規模上的分析,如何清晰界定相關的產業和管控對象更值得關注。他提醒禁令存在擴大到生物技術和能源等領域的可能性。

  2. 海外投資實際上是中國過去十幾年最富於創新的服務業最重要的資金來源,丁教授認為我們的金融體製還不夠靈活。這項禁令對中國的創新體製首當其衝,國內並不缺少資金,但需要培養融資判斷力,加強高科技方麵的研究儲備。

  3. 特朗普對華貿易戰的很多措施沒能落地,很重要的原因在於,以香港(專題)為基地的很多跨國公司、投資基金會、律師事務所都在美國內部進行遊說,在背後施加壓力。不過,現在以香港為基地遊說美國的效果明顯減弱。丁教授認為“一國兩製”需要拿出具體的實證案例,我們千萬不能讓“高科技大公司撤港”的事情發生。

  各位網友好!歡迎收看鳳凰網香港號,我是陳箋。美國總統拜登近日簽署行政命令,指示財政部規管半導體、量子計算和AI人工智能3個技術領域的直接投資,以阻止美國的資金和專業知識向中國轉移;並禁止對這些技術的金融投資,同時要求在中國的美國商人要向美國政府通報在這3個高科技領域的投資情況;強調影響範圍包括香港和澳門。這項禁令有什麽含義?對中國相關高科技領域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我們該如何應對?香港還能繼續發揮一國兩製的優勢嗎?相關話題,今天陳箋請來深圳大學中國海外利益研究院學術主導、知名學者丁學良教授作詳盡剖析。   

  對禁令不宜隻做金融規模上的分析

  鳳凰網香港號陳箋:丁教授,您好!美國出台禁令後眾說紛紜,有人稱之為對中國高科技產業的“斷水斷糧”,有人卻解讀為“不痛不癢”,您如何看待這項政策的含義和影響麵?

  丁學良:這個影響要分好幾個階段來分析。對於我這樣長期做研究的人來講,美方在政策研討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不同觀點、流派、利益集團的爭論。

  這項禁令出台前,美國官方也暗示過大概的政策框架。8月9號出台之後有30多天時間聽取各方意見,到年底將會正式進入政策程序,明年開始真正落實。

  禁令如果對美國財界、投資機構尤其是風險投資有商業利益的損失,這些相關方會有反彈。如果反彈程度不超過拜登行政部門的預測,這個方案就不大會做結構性的改變。

  假定之後禁令內容跟9號宣布的沒有太大變化,它對美中經濟、貿易、技術,甚至安全戰略方麵的影響要從幾個層次來分析。

  第一個層次:現在實際直接牽涉到投資機構和個人的不過幾十億美元。對於中國這樣一個龐大的經濟體來講,幾十億美元不算什麽。但我們不能隻做純粹金融規模方麵的分析,那是很誤導人的。

  第二個層次:現在涉及到的政策方案管控的對象更值得關注。不僅是美國的投資機構和美國公民,涉及麵很廣。隻要人在美國,即使你不是美國公民,不是美國綠卡的持有者,也不能夠在那裏籌集資金投到中國的這三大領域。

  這其中還牽涉到一個問題,假定你僅僅是美國綠卡的持有者,但現在大部分時間是在港澳台是否會受限製。所以投資方技術上的鑒定是個大事。

  第三個層次:這三個產業怎麽劃界。這其中比較容易劃界的是半導體產業,因為全世界產業鏈、供應鏈基本比較清楚。但量子計算怎麽劃界現在還不那麽清楚,最難劃界的是AI人工智能。因為對於美國監管部門來講,重要的是禁令是不是impossible?是不是可以落實?是不是可以執法?如果在技術上不能執行,就等於隻是講講而已。

  如果禁令能夠實行下去,就有可能出現極其重要的發展,這一點我必須提醒,就是美國可能把新的限製產業加進來。最有可能加進來的、非常值得我們關注的就是生物工程、生物技術。

  那麽生物技術的資金主要來源是美國國家健康基金,這個基金影響到美國高科技競爭力的80%,如果把這個加進去範圍就要大很多,而且直接牽涉到國民健康,比如治理癌症、老年癡呆症、肥胖症導致的糖尿病、兒童自閉症等。

  禁令直接衝擊中國現有的創新體製

  鳳凰網香港號陳箋:目前來說,對中國這三大高科技領域的影響會是怎樣?

  因為改革開放40年,中國國內資金在投資量上在全球僅次於美國,但這些投資所投的項目絕大部分都不屬於高風險的、創新的、嚐試性的項目,因為風險太高。中國的金融體製基本上都是固有的,他們既沒有政策方麵的空間,也沒有膽量。

  但美國的金融體製下,因為是私人基金而非國有投資,你願意投就投,賺了大錢是回報,虧本了自己倒黴。現在拜登的行政命令,卡的就是這種金融的渠道。

  所以美國究竟限製到什麽程度,我們千萬不能忽視。這是二戰結束以後,美國行政部門第一次對美國的個人和投資基金機構在海外的商業行為進行限製,此前從來沒有過。

  鳳凰網香港號陳箋:如果這一禁令落實的話,我們可以靠自有資本發展嗎?會出現怎樣的局麵?

  丁學良:我們資本夠但投資渠道很僵化,而且資本投資回報得不到法律上很好的保障。中國平台經濟、電商、網上支付這些領域,絕大部分的資金來源是海外投資,因為這是高風險、不確定的。

  美國這一次的行政命令之所以選定這三大領域,就是因為他們看得很清楚,海外特別是廣義上美國的投資實際上是中國過去十幾年來最富於創新的服務業最厲害、最重要的資金來源。

  還有一點要提醒,禁令出台之後美國本土要Extension,它可能把其他一些產業,包括生物工程、新能源轉換中的新技術、航天、無人機包括在內。

   以香港為基地遊說美國的效果減弱

  鳳凰網香港號陳箋:歐盟執委會10日表示,將分析美國相關禁令,並與美國政府保持密切聯絡。您認為美國這項禁令會不會形成示範效應,引起歐盟為首的西方國家效仿?

  丁學良:歐洲本來以為美中衝突是個比較遙遠的麻煩,但因為烏克蘭戰爭,美國現在不斷跟歐盟講,如果台海發生嚴重狀況,對全世界的影響遠遠超過烏克蘭戰爭。

  所以拜登行政當局一定會跟自己歐洲的盟友、亞太地區的盟友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專題)、韓國在這方麵進行緊密的協商,讓他們也不能夠用資金來投入中國具有高增長潛力但又高風險的創新項目。

  鳳凰網香港號陳箋:這項禁令我們特別關注到是包括香港在內的,香港是個國際金融中心,它曾經是國際資金非常喜歡的一座城市。這樣一個禁令的推出,會不會撼動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另外對一些已經是棄美投港的內地高科技企業又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丁學良:你提的這兩個問題美國2018年就開始討論了。當時特朗普對中國的貿易戰等很多都沒有做成,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於美國三權分置體製下,在內部遊說施加壓力的很多都來自於香港。

  以香港為基地的這些跨國公司、投資基金會、律師事務所在美國三權分立的機構底下進行遊說,在背後施加壓力,在背後要削減特朗普貿易戰的這些做法。他們不一定是香港居民,但花了巨量的資源,人力資源、財政資源、法律資源、政治動員資源。

  我昨天還找到1995年元月8號香港南華早報的頭版頭條,那時“貿易戰”在美國方麵就已經提出來了,用的字眼跟現在一模一樣US China trade war。那時候沒搞起來是因為香港為基地的遊說力量起了很大的作用。

  當時就跟他們算了賬,說這樣打起來以後,僅僅香港第一年的損失是110.6億美元,那時香港被認為是跟美國一樣的西方陣營的一部分。所以這一次就不一樣了,這次以香港為基地的這些利益集團和個人到美國去遊說,80%不起作用,剩下了20%。  

  千萬不能讓科創大公司撤港的事情發生 

  鳳凰網香港號陳箋:今年香港向全球廣納人才,這一禁令出台後,這些人才會不會就不來香港了,或者在香港的創科人才向產業集中的周邊地區,特別是不受禁令限製的台灣(專題)轉移呢?

  丁學良:到台灣去是他們最容易做出的一個選擇。我認識的很多人都放棄了美國綠卡美國公民身份,就是因為美國的禁令影響到自己。如果他們不放棄美國身份,即使流到台灣、日本、菲律賓、新加坡,他們也很難擺脫這個限製令的影響。

  投資方、技術人員本來是看好中國的人力資本相對廉價,比如請10個博士後到實驗室,你在中國花的錢和在美國是天差地別的。很多項目能在中國做起來,就是因為中國的博士、博士後那麽多,而且人均花的錢那麽少。

  鳳凰網香港號陳箋:那香港的高科技人才會離開嗎?

  丁學良:相比純粹作科技的人,我認為對做金融投資的人影響更大。最影響的是高風險、高創意投資。我印象很深刻,我離開哈佛的那一年還沒有Facebook和YouTube,這些二十幾歲的人一下子就成為全世界最有創意的產業的領先人物。美國這一次的禁令最影響的是最具有顛覆性的、革命性的項目。

  鳳凰網香港號陳箋:最近我們一直在思考和討論香港的獨特性是什麽?大家都知道就是一國兩製。但是美國幾次針對中國的製裁都把香港囊括在內,那麽從外部來看,好像香港“一國”的方麵強化了,那麽“兩製”的優勢還能繼續發揮嗎?

  丁學良:我雖然不是香港本土人,但93年從波士頓(專題)到香港參與香港科大的創立,前前後後在香港也工作了18年。我對香港挺有感情的。

  我從來不是把香港當作一個城市來看它在一國兩製和國際競爭大環境中的地位,我是以整個中華民族的現代化這麽一種大背景來看。自從清朝末年,中國被迫進入了國際競爭以後,隻有兩個城市被國際公認具有競爭力,第一是上海,其次是香港。

  現在香港遇到的問題,我們必須站在100多年中華民族現代化的大背景下來看。要讓國際社會相信香港的一國兩製,不能僅靠發表宣言,也要拿出具體的實證案例。

  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美國和澳大利亞的法律學者問我,香港法院是不是要對Google平台的信息進行審核。西方現在非常擔憂,這個事情再演化下去Google是不是要撤出香港?

  我非常嚴肅地跟大家講,如果Google這樣的大公司要撤出香港,那麽下一步撤出去的就是在全世界最富有創新和影響力的高科技公司,我們千萬不能讓這種事情發生。我們每個人都要重視香港現在留下來的自由發展的餘地,愛香港不僅僅是對香港好,愛香港是對中華民族好。  

  中國需要融資判斷力和創新體製

  鳳凰網香港號陳箋:自從chatGPT問世後,AI成為各國科技企業追逐的風口。美國喬治城大學安全與新興科技中心(CSET)發布報告稱,從2015年到2021年間,英特爾和高通在內的167名美國投資者參與了401項中國AI交易,約占同期全球對華AI投資交易的17%;共涉及交易總額為402億美元,占中國AI公司這6年來籌資總額的37%。此次禁令會不會影響中國AI產業的發展?我們如何應對?

  丁學良:美國公司對中國AI公司直接金融財政方麵的影響占1/3,我一點都不感到奇怪。如果中國國內的金融體製變得更靈活,即使失去了這1/3,也不會導致中國AI產業因為資金不夠而走不下去。

  還有一個環節我特別擔憂。對於美國那些拿自己的錢來中國大陸做高風險項目投資的人,他們要在100個項目中間選最有希望的幾個,僅僅靠投資人的錢是識別不出來的,因為你沒有判斷力。他一定要請在AI領域、在量子計算領域、在半導體領域、在基礎科學和技術方麵最有經驗的個人、研究團隊、實驗室當顧問,讓他們判斷在100個高風險不確定的項目中哪幾個最有希望。

  拜登的行政命令要把這個環節掐斷,掐斷了那些錢就沒什麽意義了。美國人講得很清楚,1億、10億、100億對中美來說都不是大錢,最重要的是判斷識別能力。

  美國要強調的所有這些環節中,最後一個環節是中國現在最懼怕的,你沒有判斷和識別能力,因為你在全球高科技方麵的研究儲備不足。

  鳳凰網香港號陳箋:我能不能這樣理解,資金的限製對我們高科技領域發展的影響是有限的,最重要的是我們還需要有發掘有價值的高新技術項目的慧眼,還有勇於承擔高風險的魄力,重視自主發展,是嗎?

  丁學良:是。半導體芯片這個事情從2018年特朗普那時到現在鬧了五六年,當時美國公司為了自己的利益出來反對行政部門,理由就是中國對進口高端芯片的依賴性這麽強,實際上是給美國帶來了很多商業機會。但如果不斷限製高端芯片進入中國的渠道,反而會迫使中國走出一條獨立自主、自己做芯片的道路,降低中國對美國的依賴性。

  也有比較中立的學者計算從1949年以後,中國從來不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外麵,你禁止與否,中國都在想辦法走出自己的一條道路。我們從小都是這樣的,自力更生,但是這個成本是非常之高昂。

  如果不是成本和風險高,這些行業老早就起來了。所以,你要看看能夠付出多少代價、有多少時間、體製靈活到什麽地步,能不能支撐不斷失敗,不斷沒有希望的這麽一條努力的道路。如果沒有強大的創新體製,再多的錢也隻能起到5%、10%的作用。  

  拜登構建國際統一戰線的能力強於特朗普

  鳳凰網香港號陳箋:當我們遇到外來打壓的時候如何自強是值得思考的問題。那這項禁令的出台與此前布林肯、耶倫等美方高官密集訪中形成明顯的反差。當時我們看到的畫麵,尤其是耶倫,是相當友好的。您如何看中美關係的長期走向,您認為下一次美國總統大選政黨輪替了會改變這個局麵嗎?

  丁學良:這是最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分為兩部分。一個就是現任的美國行政當局內部的糾紛,之所以在拜登宣布總統命令之前,耶倫來了,我們推測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要跟中方講清楚,美國跟中國之間不會像特朗普當年宣布的完全脫鉤,但是美國在有些領域裏麵做的事情,美國必須做。

  這次拜登推出的對華投資禁令就是美國研究、摩擦、博弈、爭論、討價還價將近兩年才達到一個最低限度的可行方案。

  那麽你講的第二個問題,美國大選如果沒有什麽特別大的意外,共和黨總統候選人一定是特朗普,他跟拜登到現在為止的三次民意測試,相差都在統計學的誤差之內,誰能贏不知道。

  如果下一任還是拜登,他會把現在做的事情做得更紮實。因為拜登做過幾十年參議院的資深議員,他在盟友、國際統一戰線上的知識、經驗、人脈、政策說服力都是特朗普不可比較的。下一任拜登一定會把國際統一戰線一步一步做紮實,這個才是厲害的。

  拜登知道跟這些盟邦之間的關係,不能僅僅算經濟貿易這個小事情,最重要的是安全,是非常廣義的、綜合性的安全,包括技術安全、軍事安全、情報安全、信息安全、經濟安全,還有最重要的戰略資源方麵的,比如說係統安全。  

 

  

 

  鳳凰網香港號陳箋:非常感謝丁教授詳細地給我們解讀了拜登禁製令的含義、影響麵,在執行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變數以及我們該如何應對。謝謝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