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由美國壟斷,如今中國成為引領者
參考消息 |2023-07-05
瑞士《時報》網站6月20日刊發題為《中國的太空旅行值得西方恐懼嗎?》的文章,作者為雨果·呂默。
中國在太空領域的輝煌成就正引起越來越大的轟動。在這個舞台上,中國的身影似乎無處不在,而且秉持著開放的態度。
法國軍事學院戰略研究所研究員貝亞特麗斯·艾諾總結說:“中國向航天基礎設施領域注入大量資金。在這個此前幾乎由美國壟斷的領域,中國變成了不容忽視的參與者。”
中國目光遠大,將自己的網絡擴大到新興國家這一被傳統航天大國忽略的土地。艾諾說:“美國看重與歐洲的夥伴關係,而非洲國家對曾經是殖民者的歐洲人心存疑慮,因此為美歐之外的替代者留有空間。”
研究這一問題的專家、《天宮》一書作者菲利普·庫埃說:“中國已經不再需要靠任何人在該領域實現突破,一切都可以靠自己。其他的一切都隻是外交遊戲,中國在其中扮演正麵角色,也就是引領者。”
這一度是俄羅斯扮演的角色。俄羅斯仍然帶有蘇聯時代取得的太空成就的光環。雖然在冷戰期間和之後,莫斯科能夠與在航天領域剛剛起步的中國保持合作,但如今角色互換。
2022年11月11日,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模型及發動機實物亮相中國航展。新華社發
盡管如此,北京與包括法國在內的一些傳統大國保持著夥伴關係。中法今年年底有一項合作任務,即專門研究伽瑪射線暴的天基多波段空間變源監視器。庫埃說:“這種交流仍然是非常偶爾的,絕不是常態。如果我們想保護我們的技術知識,它就必須消失。這就是國際關係赤裸裸的現實。”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就存在這種疑慮,沒有啟動與中國航天部門的任何合作。歐洲也是如此,歐洲航天局放棄了歐洲宇航員前往北京空間站的載人飛行計劃。
這種減少往來的意願是否意味著中國如今被視為一種威脅?艾諾說:“在歐洲人看來,這一點並不那麽清楚。我們更加意識到需要保護我們的能力,但仍然希望保持對話,不要讓兩個集團對立。”
庫埃坦言:“作為西方人,我們已經習慣了對這個領域的統治。我們沉湎於自己的成就,沒有察覺到這個國家已經超越了我們。”
其結果是,盡管法國等一些國家決心不參與陣營的邏輯,但這是正在顯現的現實。在這個新秩序中,中國在新興國家中日益占據主導地位,而歐盟和美國處於更加孤立的境地。
艾諾解釋說:“仍然有一些不結盟的國家,比如巴西、阿聯酋和南非。它們雖然不占多數,卻挫敗了這種邏輯,並在航天領域的國際舞台上具有一定分量。它們正在提出自己對該領域的看法,並助力扭轉這種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