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暴增320%!印度人“攻占”深圳,地鐵手抓飯、華強北複刻,實在絕

(2025-11-18 16:01:07) 下一個

暴增320%!印度人“攻占”深圳,地鐵手抓飯、華強北複刻,實在絕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572019317539783203/

2025-11-13

印度人蜂擁而至,曾經是美國矽穀,然後是加拿大,再之後是英國、日本,現在印度把眼光落到了中國身上。

深圳地鐵上竟然有印度人吃著手抓飯,油花四濺讓人看著直皺眉,而印度人的危險遠不止“手抓飯”這麽簡單。

我們會接受印度移民嗎?大量印度人進入中國會發生什麽?

地鐵裏不隻是咖喱味

今年以來,一些怪事兒正在悄悄發生,深圳地鐵3號線的一節車廂裏,一位印度乘客旁若無人地打開飯盒,用手抓著咖喱飯吃得津津有味,油漬不小心蹭到衣服上,引起周圍人一陣嫌棄。

這僅僅是偶然發生的事嗎?數據恐怕更會讓你大吃一驚。今年第一季度抵達中國的印度籍人士數量相比去年同期暴增了整整320%!當然,有人會說這是因為疫情影響,所以這幾年的數據保障是正常的。

但另一個數字卻無法用這個理由輕易解釋,就在深圳的今年前四個月,被記錄的印度籍人員非法滯留數量同比增長了近50%。增長背後是故事、是衝突,現在再看看地鐵上的手抓飯,還僅僅是文化問題嗎?

地鐵裏的咖喱味隻是一個縮影,有人看到少數印度乘客直接赤腳乘車,把車廂當地板,這股風氣不止在交通工具上,據說在廣州一家五星級酒店,有人淩晨四點看到印度遊客赤腳躺在大堂的沙發上酣睡,讓早起的住客和酒店員工麵麵相覷。

把視野放遠一點,這種“習慣”的碰撞在全球都不少見,在加拿大曾有印度移民社區在公共街道上豎起巨大的宗教神像,載歌載舞,這些完全不顧及當地人想法的“文明”,我覺得並不是一種文明。

在印度人的文化背景裏這些可能都是再正常不過的私人或社群行為,但是他們不明白什麽叫做公共空間和邊界感,這就成了對他人的冒犯,深圳地鐵方麵對此事的處理方式也很有意思——文明勸導,而非嚴厲處罰。

其實官方也認為這更多是認知差異,而非惡意挑釁,網絡上流傳的一些說法,把部分印度移民的行為概括為拒絕使用刀叉、衛生紙,甚至隨地便溺,但這些都缺乏證據支持,很容易讓我們給印度人打上汙名化的標簽。

搶飯碗還是搶賽道

因為很多媒體的大肆宣傳,讓國內不少人對印度都是很有偏見的,但除了行為文化與我國有很大不同會造成麻煩之外,還有很多地方會造成困擾,杭州一家外企的人力資源部最近就有點“頭大”。

因為他們今年收到的印度籍求職簡曆數量是去年的兩倍,這股求職熱潮背後是對就業市場的一次猛烈衝擊,上海一家移民谘詢機構的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他們的谘詢量增加不少,其中印度申請者的數量一躍成為第二名。

大量的求職者湧入帶來了更激烈的競爭,尤其是在IT等本就已經內卷到極致的行業,這自然引發了關於“低價搶崗”的擔憂,接著是企業內部的變化,印度裔在職場中表現出的“抱團”傾向早已不是什麽秘密,他們通過緊密的人際網絡互相提攜、共享信息。

這是移民群體在新環境裏的一種生存策略,這無可厚厚,但當這種策略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可能挑戰“任人唯賢”的職場公平準則,波音公司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在一位印度裔高管的任期內,該公司的印度籍正式員工數量從大約1000人,一路飆升至超過6000人。

這種增長固然有業務擴張的現實需求,但其背後的裙帶關係也讓人浮想聯翩。這種抱團文化在矽穀早已是公開的秘密,在那裏,印度裔員工在技術崗位的占比高達20%到30%,形成了巨大的影響力。

競爭的烈火甚至燒到了產業層麵,在深圳華強北這個全球電子產品集散地,商家們開始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山寨內卷”,一些印度公司被指專門購買中國的電子產品,運回國後進行徹底拆解,從芯片到外觀設計,無一放過,然後生產出功能相似的仿製品。

這些仿製品憑借極低的價格,在全球市場上與中國的原版產品展開肉搏,直接衝擊著中國企業的利潤和市場份額。

印度人背後的盤算

為什麽會有這麽多人前仆後繼地湧來,甚至不惜鋌而走險?每個人的選擇背後往往藏著國家的影子,一些非法滯留和違規操作的案例就是最好的例子,有的人最初是拿著旅遊簽證入境,簽證到期後就“黑”了下來,四處尋找工作機會。

更隱蔽、更成體係的路徑也被曝光,有些人先以留學生身份入境,畢業後立馬注冊一家空殼公司,然後以這家公司的名義,為遠在印度的親朋好友偽造工作合同,幫他們申請工作簽證,這條灰色產業鏈玩的就是對現有法律框架的精準“卡BUG”。

部分印度移民甚至存在偽造學曆、駕照等文件的現象,讓整個監管體係防不勝防,然而,把這一切都歸結為一個人的行為顯然是看淺了,這背後是印度國內“推出”因素,難以忍受的酷熱和頻發的洪澇,惡劣的氣候讓生活變得舉步維艱。

而且印度本土極其低下的薪酬水平也讓然活不下去,同樣一份技術崗位,在矽穀可能拿到20萬美元的年薪,但在印度的班加羅爾薪酬可能隻有區區2萬美元,巨大的薪資差異是人口外流的最大原因。

主要是人家印度政府不僅不限製,甚至通過製定專門的移民法案來鼓勵國民向海外移民,這背後是一筆清晰的國家大賬——“僑匯經濟”,印度每年從其龐大的海外僑民群體手中,獲得超過1000億美元的匯款。

這些寶貴的外匯寄回國後,央行會將其截留,然後兌換成本國貨幣發放到家屬手中,這不僅是印度重要的外匯來源,也為其國家經濟的運行提供了堅實的支撐,從這個角度看,“向外輸送人口”本身就是印度國家發展模式的關鍵一環。

印度裔在全球的影響力也遠超我們的想象,在阿聯酋和卡塔爾,印度是最大的外籍勞工來源國,在加拿大,3000萬總人口中印度裔已超過700萬,在英國議會有24名印度裔議員,所以當日本計劃引進5萬印度技術人才的消息傳出時,日本國內引發了民眾的擔憂。

當然,我們也要理性看待問題的規模,每年非法滯留的印度籍人士,絕對數量大約在400至600人之間,而真正在中國持有長期工作許可的總數也不到1萬人,相較於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和就業市場,目前尚不足以構成係統性衝擊。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