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胡說八道 德國經濟躲過了衰退

(2023-07-27 04:22:19) 下一個

德國經濟與衰退擦肩而過

德國之聲 |2023-07-27  

德國經濟是否勉強躲過了衰退?經濟學家認為,第二季度僅實現了微小增長,因而僅算得上是“短暫的緩和”。

與其他工業化國家相比,德國的經濟表現異常糟糕

(德國之聲中文網)根據經濟學家的平均預測,德國經濟在第二季度通過微小增長勉強躲過了衰退。路透社調查的19家銀行的經濟學家平均預測,與第一季度相比,4月至6月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0.1%。

在過去的兩個季度中,由於高通脹導致購買力下降,進而導致消費下跌,歐洲最大的經濟體在前兩個季度均出現了萎縮。2022年底,GDP下降了0.5%,2023年初又下降了0.3%。連續兩個季度出現負增長的情況被稱為技術性衰退。德國聯邦統計局將在本周五對春季表現做出初步估算。

聯邦經濟部長哈貝克(Robert Habeck)麵臨壓力

荷蘭國際集團(ING)首席經濟學家布熱斯基(Carsten Brzeski)在談到春季季度時表示:"這還不是複蘇的開始","這隻是短暫的緩和。"這可能是由於消費再次增長的緣故,因為通貨膨脹不再像年初那樣嚴重,且許多行業已達成明顯的薪資增長協議。在未來幾個月中,可能會更多地看到的是停滯而不是增長。"我們將看到一段衰退期,"布熱斯基說。

德國聯邦經濟部長哈貝克壓力山大

德國聯邦經濟部長哈貝克壓力山大

需求扮演重要角色

貝倫貝格銀行(Berenberg Bank)經濟學家費德勒(Salomon Fiedler)也認為,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在第二季度支撐了經濟增長。費德勒表示:"行業仍處於困境之中。" 此外,"較高的利率可能會給建築業帶來進一步的壓力。" 鑒於全球經濟的不穩定,對外貿能帶來積極刺激的預計也不容樂觀。

一些專家認為,德國經濟在下半年可能會再次陷入衰退--鑒於最重要的經濟先行指標--德國Ifo商業景氣指數,在7月份已經連續第三個月下降。Ifo調查負責人克勞斯·沃爾拉貝(Klaus Wohlrabe)指出:"德國經濟的疲軟階段仍將延續。" 預計今年第三季度的國內生產總值將下降。

德國經濟表現相對較差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與其他工業化國家相比,德國的經濟表現異常糟糕,是今年唯一一個可能出現經濟負增長的大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德國今年國內生產總值將下降0.3%,而2024年將增長1.3%。

德國經濟景氣堪憂 兩大機構同時看淡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表示,德國經濟增長前景低迷,緊縮的貨幣政策和烏克蘭戰爭導致的能源價格激增可能在短期內拖累增長;長遠來看,社會老齡化問題也影響增長。同日,另一家經濟研究所也發布金融市場專家的預測,對德國經濟前景的評估明顯惡化。

歐洲經濟研究中心(ZEW)的月度調查顯示,投資者們對德國經濟的信心連續第三個月減弱,對於德國經濟衰退的擔憂再次浮現

歐洲經濟研究中心(ZEW)的月度調查顯示,投資者們對德國經濟的信心連續第三個月減弱,對於德國經濟衰退的擔憂再次浮現

(德國之聲中文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5月16日發布了文件,對其成員國的經濟和金融狀況進行評估。其中認為,德國經濟增長前景不佳。

該組織表示,影響德國經濟短期增長的因素包括緊縮的貨幣政策和烏克蘭戰爭導致的能源價格激增。為抑製通貨膨脹提高關鍵利率以及金融市場動蕩給經濟帶來了負擔——金融市場的動蕩主要來自美國和瑞士的銀行業。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表示,德國今年的經濟增長率可能會在零左右徘徊。在接下來幾年,有望加速到1%到2%。但從長遠來看,由於社會老齡化,德國經濟增長率可能會下降到1%以下。

針對通貨膨脹,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會出現趨勢性下降。但是,核心通脹的下降可能更緩慢、到來時間也更晚。核心通脹是指排除能源、食品等短期價格波動較大的商品、服務後的通脹率。該組織表示,原料價格的下降對其他商品價格的影響,可能要較晚才能體現出來。此外,工資的提高也在推動物價上漲。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強調了經濟前景相關的高度不確定性。例如,頑固的通脹可能需要更緊縮的貨幣政策應對,而這將進一步抑製增長。

早在4月11日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預測,德國2023年經濟將是負增長(-0.1%),到2024年才有望回升至1.1%。

德國聯邦政府此前預測,2023年德國增長率約為0.2%。歐盟委員會本周也預測,德國2023年的GDP將僅增長0.2%,隨後在2024年增長1.4%。

 
 
2:12 min

燃氣價格暴漲 德國中產階級壓力山大

ZEW:德國經濟預期指數陡降至-10.7

德國曼海姆的歐洲經濟研究中心(ZEW)也在5月16日公布了分析師和投資者5月份對德國經濟的預期。該月度調查顯示,分析師和投資者對德國經濟的信心連續第三個月下降,對未來六個月的經濟前景評估下降了14.8點,從4月的4.1將至5月的-10.7點。這是自2022年12月以來,該讀數首次處於負值區域。

歐洲經濟研究中心的主席瓦姆巴赫(Achim Wambach)說:“金融市場專家預計,不來就不佳的經濟形勢在未來六個月內會惡化”,他表示,德國經濟可能陷入輕度衰退。

瓦姆巴赫指出,經濟情緒指標下降的部分原因是人們預期歐洲央行將進一步加息,此外,“美國在未來幾周可能出現違約,也給全球經濟前景增加了不確定性”。

荷蘭國際集團(ING)宏觀研究部的全球主管卡斯滕(Carsten Brzeski)表示,ZEW對於德國經濟的最新預測是一個“令人擔憂的信息”。他在寫給客戶的一份報告中說,“連續三次下降是一個新的趨勢,一個朝著錯誤方向發展的趨勢”。


 

 

DW.COM

德語媒體:“脫鉤”這個惡詞,讓我們忘記它吧

《法蘭克福匯報》認為,比起脫鉤,用去風險這個詞定義與中國的關係更為恰當。對企業來說,去風險不意味著減少對華業務,而是增加與其他地區的聯係。《商報》一篇文章則指出,盡管經濟沒有擺脫困境,中國仍然有可能在2030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

目前德國安裝的太陽能設施材料絕大部分從中國進口

目前德國安裝的太陽能設施材料絕大部分從中國進口

(德國之聲中文網)“如果用經濟的角度來選本年度‘惡詞’,‘脫鉤’必定會榜上有名。這個詞的意思是與中國經濟的廣泛脫鉤。”《法蘭克福匯報》本周五(7月21日)發表的一篇評論開頭這樣寫道。文章接著解釋說,這個說法最初可能源於美國試圖擺脫對中國敏感技術的依賴。不過作者認為,認為能夠脫離與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聯係,隻能說這是一種天真的想法:“對於西方工業化國家,特別是對於德國來說,在短期內脫鉤中國是不現實的。”

作者Sven Astheimer 接著寫道:“因此,外界期待已久的中國戰略中,德國外交部長用De-risking去風險這個詞更為恰當,它指的是減少對中國的依賴。由於很多德國公司擔心台海軍事升級,早早采取了減少對中國依賴的措施,加緊在亞洲地區尋找替代國家。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對印度讚揚有加,然而,最近富士康母公司台灣鴻海科技集團宣布退出印度投資項目的案例表明,希望變成現實還需要很長時間。”

“在這一點上,需要澄清一個廣泛存在的誤解:對大多數企業來說,降低風險並不意味著以經濟效益為代價,硬要減少與中國的業務。相反,這意味著增加在其他世界地區的業務,並重新平衡風險。因為與中國,這個德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的依賴關係在可預見的未來仍然很高,有兩個主因。”文章接著做出解釋,其一,中國依然是德國產品的一個重要銷售市場。不僅是德國汽車,全球最大的化工公司巴斯夫也不能放棄這塊重地。其二,中國作為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應國的地位十分重要。作者寫道:“太陽能電池板、電動汽車電池、風力發電機組件,沒有中國,西方的能源轉型將無法實現。目前在幾乎所有工業領域,中國的供應商的地位幾乎是無法替代的。就在最近,北京秀出肌肉,從八月開始限製镓和鍺的出口。這些原材料對於芯片工業和電池生產非常重要。這是一步高招,因為這是發向西方的明確的信號:我們可以在需要時對你們造成傷害。”

標題為“脫鉤這個惡詞”(Das Unwort von der Entkopplung)的文章接著寫道,不過有理由相信,北京可能會在這方麵點到為止,因為:“與西方的進口依賴相輔相成,中國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賴出口。如果不將大量產品銷往歐美的工業產業,那麽中國的原材料會賣給誰呢?而如果不是向這些地區的實力客戶大量提供‘中國製造’的消費品,這些產品將去向何處呢?中國內需陷入了長時間停滯。雖然汽車行業通過向俄羅斯出口維持著一定的穩定,但對中國人來說,這不能掩蓋與西方實現脫鉤可能會同樣出現災難性後果的事實。是時候把這個詞(脫鉤)束之高閣了。”

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主任胡謐空(Mikko Huotari)在《商報》發表了一篇文章,他認為,盡管經濟仍處在困擾中,但是中國還是有可能在2030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這篇標題為《中國正處在一個轉折點》(China steht am Wendepunkt)的文章指出,中國正處於經濟發展的一個關鍵轉折點。疫情限製解除後,今年的經濟複蘇明顯不如許多人預期。不過,其他國家的經濟增長仍慢於中國:“在衰退的時期,即便是還不確定的4%的增長率,也或使得中國市場比歐洲更具吸引力。然而,如果認為中國能像幾年前一樣成為企業的增長引擎,這種想法是錯誤的。鑒於美國經濟複蘇,2030年至2040年這十年,美國甚至可能比中國更具吸引力。”

不過文章認為,中國仍然有可能在2030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但這取決於中國在未來幾個月內作出的決策。當然也取決於美國的未來走向。

在未來幾年,中國可能在哪些方麵趕上美國?文章接著寫道:“中國在許多領域,例如基礎設施已經占有一席職位。在高技術領域,中國正在努力前進:從飛機製造到農業機械、機器人、醫療技術和信息技術等行業。還有關鍵領域人工智能,不僅是中國,歐洲也希望能夠超越美國 。另外一個領域是軍事技術,無論民用還是軍用,中國都明顯落後。在芯片方麵,中國企業在某些方麵落後於競爭對手美國十年甚至更多。盡管麵臨各種困難,但單憑大量資源全力的投入,我預計中國會在這些領域奮起直追。”

 
 
2:39 min

人工智能將取代我們的工作? 不,你想錯了!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