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非農業現代化發展 拓展農業合作

(2023-07-20 17:03:41) 下一個

中國農科院目前已與非洲23個國家的農業研究機構和駐非國際組織建立了合作關係,合作涉及作物、蔬菜、植保、獸醫、加工、農機、蜜蜂、沼氣等多個領域。

攜手推進中非農業現代化發展

本報記者 胡明寶 ——2020年中非農業合作工作會觀察

https://szb.farmer.com.cn/2021/20210105/20210105_004/20210105_004_1.htm

 

  攜手推進中非農業現代化發展

      農業農村部國際交流服務中心派遣農業專家馳援非洲。 資料圖

  農業是中非合作的重點領域。自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2019年首屆中非農業合作論壇以來,中非在農業合作機製建設、農業貿易投資、農業技術交流等方麵不斷取得新進展,為中非關係發展作出了新貢獻。近日,為進一步推進落實中非農業合作領域成果,來自非盟和33個非洲國家的駐華使節與中方科研院所和企業代表齊聚一堂,共同出席2020年中非農業合作工作會,攜手推進中非農業現代化發展。

  “農業在大部分非洲國家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這些國家GDP和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提供了大量正式和非正式的就業機會,也為高附加值的加工業作出重要貢獻。”非盟駐華代表Rahamtal?laM.Osman(拉赫曼塔拉·穆罕默德·奧斯曼)在會上表示,“與中國開展農業合作是非盟的重點工作之一,中國在提高農業生產力以及將其轉化為經濟發展動力方麵都有很多經驗,這些經驗對非洲來說十分寶貴。”

  

 

  派遣援非專家,傳授現代農業技術

 

  近年來,中國與非洲各國廣泛開展農業人才交流活動,通過派遣農業援外專家、培育非洲農業人才等形式,取得了豐碩成果,為非洲農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

  水稻是布隆迪的主要農作物之一,但由於產量不高,常年需要進口大米來滿足國內人民需求,所以提升水稻產量是中布農業合作項目的重中之重。中國援助農業專家組將中國雜交水稻引進布隆迪後,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成功篩選出適合當地的雜交水稻品種,創造了13.86噸/公頃的非洲單產紀錄。同時,與布隆迪相關方合作設立雜交水稻發展基金,推廣我國“一村一品”扶貧模式,帶動示範村134個農戶實現戶均年收入1999.5美元,平均增幅達463%,幫助示範村解決了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問題,得到布隆迪總統的高度肯定。

  為解決缺水問題,援布基納法索農技組在短短的一年內建成5項小型水利工程,有效緩解了項目區窪地水稻、旱季蔬菜等種植方麵的缺水難題,受益農戶達3000餘人。援埃塞俄比亞農業職教老師與埃塞方一道花費5年時間編寫了該國曆史上首套13本農業職教係列教材,為埃塞職教事業邁上新台階和農業人才培養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被埃塞方稱為“職教發展的裏程碑”。

  據悉,2018年以來,農業農村部國際合作司共向非洲8國組織派出農業專家組11個,農業專家113人次,他們向東道國傳授作物、畜牧獸醫、水產、水利、園藝、蠶桑等領域新技術224項,完成各類小型工程建設項目35個。農業農村部國際交流服務中心舉辦37期培訓班,邀請近800人次非洲農業骨幹來華學習交流,同時通過農業援外專家組為受援國當地培訓官員、專家、師生、農民共計29699人次。這一係列中非農業交流活動,有力推動了中非農業合作穩步向前發展。

  

 

  加強裝備研發,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

 

  “盡管非洲擁有地球上約60%的可耕地、豐富的水資源、理想的農業氣候條件和數量龐大的年輕人口,但非洲尚未能夠實現糧食自給自足。”塞內加爾駐華大使恩迪亞耶認為,“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農業機械化程度不夠。”

  近年來,為滿足非洲各國農業發展實際需求,中國農機院通過整合行業資源平台優勢,發揮國際項目孵化平台作用,與非洲加納、科特迪瓦等多個國家的農業部門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並在埃塞俄比亞、蘇丹等國家成功開展項目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苔麩是埃塞第一大主糧,種植麵積達273萬公頃,占其作物總種植麵積的22%以上。苔麩種子極小,千粒重僅為0.15克-0.2克,150粒苔麩種子的重量與1粒小麥種子相當,播種和脫粒精選很難。目前普遍采用的種植方式是傳統的全覆蓋人工撒播,生長不均勻,後期倒伏嚴重,且倒伏方向隨機,機械收割難度大。埃塞市場上出現過的苔麩機械化設備由於無法適應苔麩的生長特性和埃塞的土壤環境,使用效果都不理想,苔麩機械化設備一直沒有得到普及。

  為幫助埃塞方解決這一問題,中國農機院與埃塞農業部聯合開展了苔麩生產機械化項目,針對苔麩機械化種植收獲各環節,研製出了人力或畜力播種機、拖拉機懸掛式播種機、柴油動力式脫粒精選機和自走式聯合收獲機等係列產品,旨在提高埃塞廣大小型農戶苔麩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增加農民收入,促進雙方農業機械化發展。

  同時,中國農機院積極與埃塞農業部商討,協助埃塞農業部建立本國的農機研發中心,共同建立本地化的農機組裝廠,從根源上完善當地的農業基礎設施,真正實現農業機械的本土化。

  

 

  促進科技合作,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

 

  農業科技合作是中非農業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提升中非雙方科技創新能力、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促進民生福祉具有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事實證明,要想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產生重大的、可持續的影響,農業必須依靠科學研究和日益進步的技術手段。”幾內亞駐華大使薩拉瑪迪·杜雷表示。

  中非合作論壇成立以來,中非農業科技合作不斷深化,中方通過建立農業技術示範中心、派遣技術專家、開發人力資源以及主動參與聯合國糧農組織框架下的南南合作等務實舉措,為非洲糧食安全、減貧和農業綠色發展等作出了積極貢獻。

  作為國家級綜合性農業科研機構,中國農科院目前已與非洲23個國家的農業研究機構和駐非國際組織建立了合作關係,合作涉及作物、蔬菜、植保、獸醫、加工、農機、蜜蜂、沼氣等多個領域。近年來,麵向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和非盟《2063年議程》,在“一帶一路”倡議和中非合作論壇框架下,中國農科院通過中非農業現代化合作規劃編製、農業科技創新合作、農業技術轉移、農業技術培訓與人才培養等方式務實開展對非合作,在作物育種栽培、植物病蟲害防控、動物疫苗、沼氣技術等領域取得了一係列合作進展。

  近年來,中非農業合作已從“一粒種子”發展到碩果累累。下一步,中方將繼續與非洲各國攜手努力,把握新發展格局提供的廣闊發展機遇,深化中非農業務實合作,加強農業領域戰略對接,完善雙多邊農業合作機製,促進農業科技創新,拓展農業經貿合作,強化農業能力建設,促進中非農業共同發展,助力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

中非持續拓展農業合作空間(新時代中非合作)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文建美 2022-08-20 09:56:50

https://news.rednet.cn/content/2022/08/20/11739606.html?

“各國一起發展才是真發展,大家共同富裕才是真富裕”……一直以來,中國著眼於全球共同發展,讓每一片土地都孕育希望。在農業領域,中國積極與非洲國家分享發展經驗和技術、推動農業產業鏈建設和農產品貿易發展、探索農業創新現代化模式,讓非洲民眾吃飽飯、能致富,為推動非洲實現零饑餓、零貧困目標貢獻力量。

“為非洲農業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新冠肺炎疫情籠罩下,2020年全球約1/10人口麵臨食物不足。其中,非洲麵臨糧食短缺的人口為2.82億。作為擁有14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中國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同時為保障包括非洲國家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糧食安全貢獻智慧和力量。

“幫助西非國家建立水稻種植業體係”項目推介會不久前在尼日利亞首都阿布賈西北郊一個農場舉行,中國水稻專家向數十名當地農業官員、專家和農戶講解水稻品種、預計產量和種植技術。據介紹,當地今年設立了4個中國雜交水稻示範點,其中兩個示範點已經完成了收割,產量比當地主推品種產量增加了30%到55%。

“當地農民講,中國稻種的產量高。同樣的地可以收更多稻米,很多人家終於能吃飽飯了。”尼日利亞國家農業種子委員會主任奧盧塞貢·奧喬表示,中國水稻種植和育種技術助力尼日利亞提升稻米產量,兩國在農業領域有很大合作空間。

近年來,中國致力於在非洲國家推廣雜交水稻、複合育種等種植技術,培養當地農技人才。在布隆迪,中國援布農業專家組用數年時間將當地水稻產量由平均每公頃3噸提升至10噸,實現跨越式增長;在馬達加斯加,中國專家研發出適合當地需求的“高產、優質、多抗”雜交水稻品種,幫助農民實現糧食自給自足;在幾內亞比紹,中國農技組幫助當地農民引進和選育30多個水稻品種,編製《水稻種植技術要點》等中葡雙語係列教材,對2.2萬餘人次開展技術培訓,造就了一大批當地人才……

馬達加斯加農業、畜牧業和漁業部秘書長拉哈裏諾梅納表示:“中國是全球雜交水稻研究的領航者,為非洲農業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為非洲農產品提供了一個富有活力的市場”

“中國將為非洲農產品輸華建立‘綠色通道’,加快推動檢疫準入程序,進一步擴大同中國建交的最不發達國家輸華零關稅待遇的產品範圍,力爭未來3年從非洲進口總額達到3000億美元。”去年11月,在中非合作論壇第八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中國提出促進中非農產品貿易往來的便利化舉措。半年多來,隨著各項舉措逐步落地實施,中非農產品貿易實現快速發展,中國已成為非洲農產品出口的第二大目的國。

今年2月,第五屆進博會東南非線上推介會舉辦,吸引約70家非洲企業參與,各國代表交流分享參與往屆進博會的收獲與期待。他們紛紛表示,非洲國家在食品、農產品生產加工領域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希望通過進博會進一步促進非中農產品貿易發展。據介紹,第四屆進博會有31個非洲國家參展,展覽麵積2500平方米,南非的蘆薈膠和紅酒、讚比亞的蜂蜜、尼日利亞的香料、安哥拉的啤酒等產品廣受中國消費者喜愛,不少非洲參展企業與中國采購商成功對接。

“進博會為出口商和買家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助力埃塞俄比亞咖啡對華出口”“期待通過進博會,讓更多加納可可及其衍生品進入中國市場”“南非紅酒廣受中國消費者歡迎,進博會為非洲農產品提供了一個富有活力的市場”……非洲參展商紛紛表示,進博會為非洲國家農業發展提供機遇,越來越多非洲綠色、優質農產品進入中國市場,廣大非洲國家在與中國的農產品貿易往來中獲得了發展機遇。

今年4月,為期15天的“第四屆雙品網購節暨非洲好物網購節”以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成功舉辦。湖南、浙江、海南等多地通過中非主播直播帶貨、非洲原產地直播連線等多種形式,讓來自20多個非洲國家的200多款特色產品同中國消費者見麵,咖啡、紅茶、堅果、辣椒等非洲特色農產品熱銷。據統計,在本屆網購節上,肯尼亞的紅茶、埃塞俄比亞的咖啡銷售額同比分別增長409%和143.1%。非洲電商網購等新業態的蓬勃發展,進一步激發中非農產品貿易的合作潛力。

不久前,首批210株陝西蘋果種苗經渭南海關出口至厄立特裏亞。為助力這批苗木順利出口,海關提前向企業解讀檢驗檢疫要求,開通種苗出口查驗綠色通道,為符合要求的產品快速簽發《植物檢疫證書》和電子底賬。中國持續優化農產品進出口流程,為中非農產品貿易提供便利。

“這是向中國學習農業發展的良機”

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中國在持續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同時,將農業技術成果與非洲民眾分享,助力當地農業現代化發展。

“有了中國專家帶來的大型噴灌機,我們的蔬菜產量從每公頃3000公斤提升到3500公斤,明年預計能達到每公頃4000公斤。”津巴布韋菜農弗朗西斯·穆塔薩興奮地說。津巴布韋幹旱頻發、灌溉方式落後,穆塔薩的菜園常處於缺水狀態,產量一直上不去。2012年4月,中國援津農業技術示範中心正式啟用。“中國專家不僅帶來了先進的農機設備,還為我們開設培訓課程,手把手教我們使用這些設備。”穆塔薩說。指針式噴灌機、卷盤式噴灌機等先進灌溉設備的引進,解決了當地農業灌溉缺水的難題,農作物產量和收入也得以提升。

在烏幹達卡隆古區盧卡亞鎮,經過8年建設,由中企開發的中億農業園目前種植了約1200公頃水稻。兩年前,中國的植保無人機在烏推廣,參與農藥噴灑作業。據介紹,無人機能將藥液噴灑成微米級霧化顆粒,既節省至少30%農藥用量,也便於農作物快速吸收,節約成本,減少環境汙染。目前,這種技術的服務對象已涵蓋政府農場、商業農場及農業個體戶等多個群體。聯合國糧農組織官員安東尼奧·奎裏多對中億農業園機械化生產模式讚賞不已:“這是向中國學習農業發展的良機。”

近年來,中國在多個非洲國家開展農業技術推廣和人才培訓工作,推動當地農業實現機械化、現代化發展。在布基納法索,中國農技援助項目組為布全國14個省的水稻、水利、農機領域技術員及農戶開展農技培訓,幫助他們提高生產效率,實現增產增收;在埃及西奈半島,中國節水梯田模式助力山區涵養水源、保持水土……

肯尼亞國際問題專家卡文斯·阿德希爾表示,中國利用現代農業快速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這對包括肯尼亞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是一個有益啟示。

聯合國糧農組織副總幹事瑪麗亞·海倫娜·塞梅多表示,中國農業創造了很多將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科學研究結合起來的良好範例和實踐,提供糧食安全、營養和生計的同時,維持了環境的可持續性發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