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哈耶克 對決凱恩斯 政府幹預徒勞無功

(2023-07-16 11:50:05) 下一個

如何概括凱恩斯和哈耶克的學說?

 

Frank  2017年09月27日

https://www.toutiao.com/question/6470250527224496397/

凱思斯

凱思斯學說是基於經濟周期,特別是大蕭條時期的經濟政策理論,直接結果就是使美國成了超級大國。

凱恩斯主義以政府主導的投資、及適度通貨膨脹,強調在市場失靈的時候,政府以有形的手來改善來使市場機製重新發揮作用。

至上世紀70年代開始,我國開始了偉大的經濟建設計劃,其經濟理論核心就是凱恩斯的宏觀經濟學及重商主義。政府主導大型基礎建設為經濟發展提供公共產品,私營經濟參與競爭激烈的市場,主導出口。以國際貿易的順差積累國家資本,進一步進行市場化改革和公共產品的再投資並形成大型產業集團來主導公共產品的市場化。

凱恩斯學說在中國的應用應該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其一是中國文化至古崇尚集體主義的傳統。其二是強大的中央政府。其三是國際環境的改善。這些原因導致凱恩斯學說成了中國經濟改革的路標。也成就了偉大的中國時代。

哈耶克

哈耶克是奧地利學派的重要人物。同時也是新自由主義的倡導者。他與凱恩斯是同時代的人物,但其學說卻是凱學說的反動。

哈耶克認為任何的政府集權都會導致惡行。所以他排斥經濟中政府有形的手,並且提出了一係列的解決經濟周期的方案。

從現實角度出發,哈耶克的方案是失敗的,但其問題的提出卻是深邃無此。

經濟學的終極目標是最大的利益增進。最大也可理解成大多數。用中文的語境來描述“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所以,一但以中國化的眼睛來觀察及思考,哈耶克理論必然是不適合中國國情的。

歐洲是由諸多小型國家形成,有地理原因,有文化原因,有曆史原因。群體的利益增進往往讓位於個人的利益。而中國的曆史文化及地理原因,隻有國家大一統才會有國民的福詆。所以任何社會理論都必須基於文化及曆史和國民心理。不然就會南轅北轍,而帶來災難。

顯然,在中國,集體主義是極其長遠的曆史文化結果,對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換句話說,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經濟學家》係列三:不懂哈耶克,活著也枉然!

原創2017-07-28 17:07·虎成論金
 

《經濟學家》係列第二集,我們講到凱恩斯和凱恩斯主義,如果說凱恩斯主義代表向左的方向,那麽向右的就是堅持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反對社會主義、反對凱恩斯主義、反對集體主義而著稱的奧地利經濟學派代表人物,哈耶克。

哈耶克,奧地利籍的英國經濟學家,生於1899年5月,1992年3月在德國去世,享年92歲。哈耶克的父親是名醫生,同時也是大學生物專業的講師,哈耶克為一直沒能成為教授而感到很失敗,哈耶克的外公是奧地利的經濟學家,哈耶克在年輕時參軍,在意大利為國家作戰,停戰後回到維也納,這個曾經的歐洲文化中心,遭遇了巨變,處於半饑餓和半通脹狀態,經濟封鎖導致了物質短缺,生活用品價格大幅飆升,1913年哈耶克14歲,一雙鞋賣12馬克,1923年哈耶克24歲一雙鞋要賣到32萬馬克,一杯啤酒要賣到10億馬克,哈耶克這樣的中產階級家庭一下子變成貧困戶,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政府機構做法務助理,工作8個月,竟然漲薪了200次,因為通貨膨脹的速度太快了,政府不得不用漲薪的方式作為對貨幣貶值的補償。這也是為什麽哈耶克終身都反對凱恩斯主義,他的家庭遭遇讓他有切身之痛,好在他的老爹是位醫生,可以提高出診的費用,然後得以支持哈耶克進入維也納大學,並認識他人生最重要的導師,經濟學講師希馮.米賽斯,後人稱之為市場經濟之父。

哈耶克又是一個什麽樣的人

如果說凱恩斯的一生是並不得誌的一生,那哈耶克的一生,前大半生更是鬱鬱寡歡的一生。年輕時,在倫敦和凱恩斯在學術上針鋒相對,互相挖坑,互相看不起,但是因為他的英語不流暢所以導致經常處於下風。二戰後隨著凱恩斯主義的興起,他的眾多弟子又背叛他投向凱恩斯的陣營。

1974年,人生迎來否極泰來,所以身體好非常重要,這一年他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表彰其在貨幣和經濟波動也稱為“經濟周期理論”上做出了開創性工作。盡管有點尷尬:必須要和瑞典的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默達爾一起得獎,所以他也被稱之為半個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1980年之後,人們對凱恩斯主義的追崇開始衰減,自由市場理念回歸,凱恩斯成為鐵娘子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的經濟導師,用其自有經濟的思想幫撒切爾夫人推進英國的私有化,實行小政府。1991年,哈耶克獲得美國總統自由勳章,以表彰他在1981年到1989年裏根時代為美國資本主義做出的傑出貢獻。但實事求是說,裏根表麵上實行的是消減政府開支的哈耶克政策,實際上是通過激增國防軍事開支拉動經濟增長的凱恩斯主義。

哈耶克的核心思想

一、自由、自由,我們就要自由;在哈耶克看來,國家的主要角色應該是維持法治,並且應該盡可能的避免介入其他領域。政府履行的公共職責應該交給私營企業;隻要國家幹預經濟,就會阻礙自由市場創造財富的能力。隻要政府試著以政策來控製個人的自由比如凱恩斯和羅斯福主張的新政,就會形成極權主義,哈耶克旗幟鮮明的認為:法西斯、納粹和共產主義都是同樣的極權主義;因為這些政權都試著抹滅經濟的自由。

那哈耶克自由是什麽?如果一個人不需要服從任何人,隻服從正義的法律,那麽,他就是自由的。如果一個人願意放棄自由來換得保障,他既得不到自由,也得不到保障。這就是被右派津津樂道的自由主義學說。

二、私有製是自由最重要的保障,這不單是對有產者,而且也是對無產者也是一樣。盡最大的可能保護私有財產,肯定是人類社會延續最為重要的必要條件。

三、金錢是人類發明的最偉大的工具,自由工具。隻有金錢才會向窮人開放,而權力永遠不會。

四、隻有稀缺的才是資源。任何事情都是有成本的,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而這個成本就是你為稀缺性所付出的代價。

這些觀點,是不是覺得就像一個公知,一個憤青常說的話。那你錯了,那是因為你沒有讀懂哈耶克,上麵說的都是其在社會這方麵的觀點,其在經濟學方麵的思想,對比凱恩斯你就可以更好的理解。

對比哈耶克和凱恩斯,我們舉一個例子,一個人感冒了,要不要吃感冒藥?

凱恩斯說,必須要吃感冒藥,吃了感冒藥病就能好。

哈耶克說,不能吃,吃了也沒用,浪費錢,身體會自我修複,會自然康複的,那萬一好不了,死了怎麽辦?那也正常,那就是該死,這就是命。

如果說凱恩斯是一個樂觀的人,他提倡人要對自己的命運負責。他認為政府決策正確,人民生活不會艱難。那哈耶克就是一個悲觀的人,他認為不管多麽用心良苦,試圖改變自然規律的做法,都會導致不好的結果。凱恩斯認為:采取行動,改善生活,尤其針對失業人士,是政府的職責。把達爾文主義自由競爭,適者生存用於經濟活動中並不適當,讓負責任的政府作出決策,消除商業周期觸底帶來的慘烈後果。所以他鼓勵消費,反對儲蓄,提倡政府幹預經濟,鼓勵公共投資,與其讓工人無所事事,依舊領著失業救濟,不如讓他們來搞經濟建設。

哈耶克卻認為,由於自然的力量不可抗衡,政府的強力幹預最終是徒勞無功。人很難發現,甚至根本不可能發現有關經濟具體如何運行的知識,經濟規律很難掌握,但卻要基於此類證據製定經濟政策,就像理發師去做外科手術,弊大於利。人隻能服從於自然規律,隻能接受於自然經濟規律的支配。通過投資,尤其是用借來的錢投資,拉動就業,刺激經濟,實際是在起反作用,這種“人為的需求”,不過是拖延清算的日子罷了。解決問題的唯一持久方式,不是在危機中或者事後使用人工興奮劑,而是要讓時間來治本,更簡單的說,就是沒有簡單容易能夠讓經濟複蘇的路,長遠來看,自由市場最終會讓經濟恢複到人人實現就業的均衡狀態。此外哈耶克代表的奧地利學派都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所有的市場,包括貨幣市場,都會到達一種均衡狀態。

哈耶克以研究貨幣和經濟周期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獎在這個核心思想裏,他認為經濟運行有周期的原因在於“信貸的變動導致的投資變動”。因為銀行的信貸在擴大的同時刺激了經濟發展,但是如果銀行停止了向社會提供信貸,那麽經濟就會因為缺乏資本而爆發經濟危機。哈耶克相信資本主義經濟有自我調節的功能,因此他一身都在極力反對凱恩斯的國家幹預經濟政策。

哈耶克的著作都有哪些?

《儲蓄的悖論》表達的是經濟的衰退並非有消費者缺乏購物欲望所導致。《價格與生產》表達的是貨幣與信貸對於經濟以及生產結構的影響。引起爭議最大的就是《通往奴役之路》,在這本書他的觀點是這些慈眉善目的集體主義會有可能引發極權主義,極權主義最後就會把人變成奴役。另外還有他在晚年所寫的《自由秩序原理》,《法律、立法與自由》、《致命的自負》這都為美國的裏根政府和英國的撒切爾夫人的執政黨提供了很多的執政意見。

哈耶克帶給我們的思考是什麽?

哈耶克雖然崇尚市場經濟,自由經濟,但他一生隻有一次在私營經濟工作的經曆,而且隻幹了1個小時,那就是1922年他在美國紐約曼哈頓第六大道的一個飯店裏做過一份洗碗的工作。哈耶克的一生,一直堅持自己的立場,頑強的和國家主義陣營在做鬥爭,從不動搖,並且力所能及的搭建了自己的思想體係,我認為是值得我們緬懷的,是值得我們研究的。但其思想體係和智慧是否適合中國社會現狀?哪些思想是精華哪些是糟粕?我認為我們應該用自己的智慧學會甄別,學會取舍。

哈耶克:自由和市場的力量|思想的力量

編者按:

中國經濟改革開放的四十年,伴隨著現代經濟學引入中國並與中國的經濟發展實踐相互作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2016年首屆中國經濟學獎獲得者錢穎一在長期的求學、研究和任教工作中,與多位世界知名經濟學家有過密切合作與交往。這些學者對現代經濟學有舉足輕重的貢獻,其學術思想對中國改革有多種層次的重要影響。

我們從錢穎一教授的《現代經濟學與中國經濟》(中信出版社,2017)一書第九章“經濟學家的思想”中選取十篇文章,推出《思想的力量·錢穎一筆下的十位經濟學家》係列,每周三為讀者展示錢穎一教授筆下的一位經濟學家。

本期經濟學家弗裏德裏希·奧古斯特·馮·哈耶克( 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奧地利裔英國經濟學家。哈耶克的著作影響相當廣泛,包含了經濟學、政治學、哲學、社會學、心理學和人類學。20世紀三十年代,哈耶克和奧斯卡·蘭格關於計劃與市場的爭論深刻影響了此後的經濟學思想和實踐。他於1974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1984年,在英國首相瑪格利特·撒切爾的推薦下,他獲得伊麗莎白二世授予名譽爵位(Order of the Companions of Honour),以表彰他對經濟學研究的貢獻。之後哈耶克又擔任了薩爾斯堡大學(Universityof Salzburg)的客座教授。哈耶克在1992年於德國的弗萊堡去世,享年93歲。

哈耶克是錢穎一筆下的第十位經濟學家,也是在這十位中唯一一位他不曾相識的。

哈耶克:自由和市場的力量

(2013年6月29日)

本文為錢穎一教授在博源年會上的發言,原載於《財經》2013年第25期

剛才兩位從英國來的演講人談了撒切爾夫人在英國的影響,三位從美國來的演講人談了裏根總統對美國經濟產生的影響。在座的多數都是中國人,我們對中國過去30多年改革開放,特別是鄧小平先生的貢獻,有親身經曆和體驗。這三位領導人,撒切爾夫人、裏根總統、鄧小平先生,他們有一些類似的想法和做法。而他們三位發揮作用的起始點又是在同一個時間:撒切爾夫人1979年當選英國首相,裏根1980年當選美國總統,而鄧小平推動的改革起始年是1979年。也許這是一個巧合,其實不是。偉大的人物之所以做出有巨大影響的事情,一定有其曆史背景。這三個國家——英國、美國、中國——國情非常不同。但是,它們當時麵臨著一個共同的曆史背景,因此也是一個共同的曆史機遇。這個曆史背景是什麽呢?

當我們回過頭來看20世紀的人類曆史,就不能不注意到這樣一種情況:在20世紀,在全世界範圍內,人們有過一種非常強烈的理想和追求,就是對計劃經濟、對政府管製的市場經濟、對政府在經濟中的作用,有著非常高的期望,希望能夠通過政府來提高生產率,同時也使社會變得更公平。帶來這種追求的背景是因為對“自由市場”的不信任,對它帶來的經濟不穩定和社會不公平的不滿。應該說在100年前,這樣的想法在知識分子中,特別是在教育程度高的人中,是很普遍的,而且這種思想發源於發達的西方國家。同時,這種思想對貧困人群也極具吸引力。

20世紀見證了這種思想的實踐。不僅有1/3人口的國家完全實施了計劃經濟,即使在另外2/3人口的國家也實施了政府對經濟的強力幹預。這些國家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發展中國家,除了少數之外,大多數都走了政府主導的發展道路;另一類是發達國家,包括英國和美國,凱恩斯主張政府幹預的經濟思想在相當長時間內占了上風。在當時的主流經濟學中,政府主導經濟的思想的影響遠遠超過今天經常談到的諸如哈耶克和熊彼特的思想。即使在發達國家,不少經濟學家都認同政府幹預、政府管製甚至一定程度的國有製,認為這不僅會帶來經濟效率的提高,而且會改善收入分配。政府幹預的另一種形式是建立福利國家,在高峰的時候,有些發達國家的個人所得稅率超過90%。

這是一段非常重要的曆史,也是一個曆史背景。計劃經濟盡管從理論分析上似乎是一種比市場經濟更有優勢的經濟,因為可以“有計劃按比例”發展。但是在實踐中人們發現,計劃經濟都搞得不好,甚至出現很嚴重的災難。這是一個事實。在那些並非完全計劃經濟的發展中國家,政府主導出現了非常多失敗的例子。而發達國家包括英國和美國,在70年代的時候也出現了種種問題。20世紀這些試驗的結果,並不是像之前很多學者期望的那樣。

當時有沒有學者做出過不同的分析?有,一位重要的學者就是哈耶克。1942年,當絕大多數經濟學家和其他知識分子都在認為一定程度的計劃和政府幹預是改進市場的好辦法時,他寫了《通向奴役之路》一書。1945年,他發表了一篇經濟學文章,登在《美國經濟評論》(American Economic Review)上,這是過去100年中被引用最多的20篇經濟學論文之一,也是他後來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重要引用文章之一,標題是“知識在社會中的使用”。1960年他的著作《自由憲章》出版,傳遞了同一個思想,認為市場經濟中人的經濟自由極為重要,它使得原本分散的信息,通過市場,得以有效使用,因此,經濟自由是有效利用資源和分散信息的必要條件。計劃經濟聽上去很有道理,有計劃按比例,但是,它不能有效地使用這些分散的信息,所以是沒有效率的。

同樣的先見者之中還有美國經濟學家米爾頓·弗裏德曼。1962年他出版了《資本主義與自由》,傳遞的是同樣的觀點。這本書並不是他作為貨幣主義者的學術論著,而是作為對社會和經濟整體看法的一本大眾化、影響很大的書。即使在西方,這些觀點和分析在80年代前還很難說是主流觀點。

之所以現在人們認為他們的分析是深刻的,是因為過去這幾十年的經驗事實提供了證據,這些事實說明了哈耶克的理論預測是對的。如果說我們今天比100年前有什麽地方更聰明一點,那就是這100年來積累了很多的事實和證據。盡管中國的情況、英國的情況、美國的情況非常不同,鄧小平、撒切爾、裏根在各自國家中麵臨的國情很不一樣,但是人類在思想上和實踐上的共同點,我覺得是相通的,因為麵臨相同的曆史背景。這也說明了為什麽他們幾乎在同一時間做了方向上一致但具體措施不同的事情。

這就進入了“20世紀的大逆轉”時期,開始於1980年左右。撒切爾當時的顧問跟她說,我們不要走兩個極端,走中間道路最好。這個建議聽上去很有吸引力,但是她回答說,“不,我們要走的是哈耶克說的道路”。當裏根競選美國總統的時候,很多選民說我們期望政府為我們解決經濟問題,他說“不,政府才是問題”。在中國,我們也經曆了巨大的思想轉變。當人們要爭論“姓社還是姓資”的時候,鄧小平的回答是:不要爭論,先做起來,關鍵看是否三個有利於。

鄧小平的經濟改革有很多方麵,但我覺得用兩個中文字組成的兩個中文詞就可以概括其實質內容。這兩個字,一個是“開”,一個是“放”;這兩個詞,一個叫作“開放”,一個叫作“放開”。1979年的時候,中國的情況與英國和美國非常不同:那時中國企業百分之百公有製,民營企業百分之零,外資也是百分之零。30多年來,我們從貧困、落後的極端,發展到現在,開始步入中等收入。我們現在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但我們過去30年的經濟改革和調整力度,與美國和英國相比,要大得多。

回憶100年曆史,我們從中學到了什麽?從追求和理想,到經過實踐發現問題,然後再轉向和調整。在這裏,觀念層麵的核心問題是經濟學家爭論的計劃與市場、政府與個人,當然還有平等與自由這樣深刻的問題。這裏既有製度問題,也有價值觀問題。最近看了一句話覺得很有意義。這不是一個理論命題,而是一個經驗性的觀察,是對過去這麽多年實踐的一個經驗性概括,據說是以色列現任總統西蒙·佩雷斯(Shimon Peres)說的。他說:

By and large, those in the world who placed freedom aboveequality have done better by equality than those who placed equality abovefreedom have done by freedom.

翻譯成中文是:

一般來說,在這個世界中,那些把自由放在平等之上的國家與那些把平等放在自由之上的國家相比較,前者在平等方麵要比後者在自由方麵做得更好。

我覺得100年前我們沒有辦法說出這句話,因為我們當時沒有經驗證據。經濟運行是非常複雜的,你可以從理論上說出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機製,但是到最後,是要看經驗的證據。這麽多年來我們比過去增加的不僅是理論上的洞見,更關鍵的是增加了經驗上的觀察,也就是曆史的事實。我覺得他的這句話是很有分量的,是一個重要的經驗觀察。

最後,我要補充一點。20世紀的凱恩斯主義也好,計劃經濟思想也好,都想解決兩個問題(至少是初衷):一個是市場經濟的不穩定,30年代的大蕭條就是例證;另一個是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今天,我們剛剛又經曆了一次很大的金融危機。同時,我們也看到收入分配在幾乎所有國家內部都比20年前變得更不平等(盡管在整個世界中收入分配變得更平等了,主要是因為中國和印度這兩個大國的整體收入水平上升很快)。所以,這兩個問題仍然還沒有完全解決,這仍然是一個還沒有結束的故事。

經濟學家簡介

弗裏德裏希·奧古斯特·馮·哈耶克

弗裏德裏希·奧古斯特·馮·哈耶克( 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奧地利裔英國經濟學家。他分別在1921年和1923年於維也納大學取得了法律和政治學的博士學位,在1923年至1924年之間,擔任紐約大學政治經濟係教授耶利米·精琦(Jeremiah Jenks,曾來華調查幣製情況)的研究助理。接著他回到奧地利,協助政府處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留下的國際條約上有關法律和經濟的問題。他創辦了奧地利商業周期研究中心並擔任所長,並在1931年應邀前往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任教。

1974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1984年,在英國首相瑪格利特·撒切爾的推薦下,他獲得伊麗莎白二世授予名譽爵位(Order of the Companions of Honor),以表彰他對於經濟學研究的貢獻。之後哈耶克又擔任了薩爾斯堡大學(Universityof Salzburg)的客座教授。哈耶克在1992年於德國的弗萊堡去世,享年93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