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857)
2023 (2384)
2024 (1325)
2025 (78)
在廣受關注的布林肯訪問中國前夕,彭博社於15日發表題為“中國最好聽聽布林肯的話”的評論,警告中國在近海與美國開展危險博弈會讓中國“付出高昂代價”,最終讓中方“丟臉”。評論傲慢地擺出美國軍事和非軍事手段的種種優勢,聲稱“美國仍有許多工具尚未動用,包括銀行業製裁”,宣揚“謹慎和實用主義對中國的好處遠勝於誇誇其談”。
彭博社同日還刊出對基辛格的采訪,後者表示中美緊張關係“已經站在了懸崖之上”。他說,“按照目前的關係軌跡,我認為(台灣海峽)可能會發生一些軍事衝突,”“但我也認為,目前的關係軌跡必須改變。”
基辛格指出了中美關係的現實風險,彭博社的評論則代表了美國政治和輿論精英壓中國在家門口及核心利益上對美讓步的狂妄。美國政府希望中國與美共建防止衝突的“護欄”,而這個無形“護欄”的本質就是中國全麵接受美國的霸權,並在台灣和南海問題上聽從華盛頓的安排。
然而這是美方休想得到的中方反應。如果布林肯來中國就是為了傳遞這樣的信息,那麽我個人覺得,他可以改變行程,放棄來中國的訪問了。
中國顯然無意與美開展全球博弈,衝擊美國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感受。但是中國近海是另一回事。如果美國不在中國近海尊重我們的核心利益和感受,那麽中美高風險的博弈和對抗在所難免,發生軍事衝突是需要雙方同時承受的風險。
中國總體實力不如美國,我們對此很清楚,但是我們對自己的實力足以支持在近海與美國開展對抗有充分的信心。彭博社所代表的那些美國精英需要重新評估兩國在可能發生衝突時調動力量的能力,切莫高估美國取勝的可能性。驕兵必敗,指的就是這種情形。
解放軍不會故意製造碰撞,但是幹擾美國抵近偵察的行動一定會越來越堅決,因為解放軍的背後就是中國的領土、領海和領空,無處退讓。需要指出的是,一旦再發生碰撞,我相信中方不會允許再出現中國單方麵機毀人亡的悲劇,美方出現生命損失的幾率一定與中方是相同的,甚至更高。
中方不會主動製造衝突,但也不會懼怕與美在包括台海的近海發生有限軍事衝突。中方同樣不懼怕美國升級軍事衝突的訛詐,解放軍的常規力量足以在中國海岸線的一千公裏之內給美軍製造不可承受的損失。同時我們是核大國,以東風-41和巨浪-3為代表的第二次核打擊力量近年大幅提升,因此我們不懼美方將戰爭朝著戰略對撞升級的恐嚇。
▲中國人解放軍東部戰區按計劃於4月8日至10日在台灣海峽和台島北部、南部、台島以東海空域組織環台島戰備警巡和“聯合利劍”演習。(圖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至於經濟製裁,相信彭博社在寫下這樣的話時也很沒底氣。除銀行業之外的所有製裁,美方都已經對中國使用了,我們承受住了,習慣了,“脫鉤”這把雙刃劍給美方造成的疼痛一點不小於中方,我們證明了自己的承受力。至於銀行業“脫鉤”,那將是美元霸權喪鍾的敲響,它對美方還是對中方的殺傷力更大,是個很有趣的問題。如果美方敢那樣幹,中國同樣為捍衛核心利益將義無反顧予以奉陪。
中國不是對美國發起攻擊的國家,我們的對美戰略防禦路線非常明確。然而“我們一定要解放台灣”的口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初就回蕩在這個國家的政治生活中。後來我們采取了和平統一政策,但統一是矢誌不渝的大方向,“和平統一”不是“和平分裂”。
布林肯來北京,需要好好聽中方的聲音,我們圍繞台灣問題的警告不是空洞恐嚇。準確說,中國大陸這些年一直在台灣問題上針對最壞情況做經濟、軍事和政治準備。一旦台海發生軍事衝突,丟臉的到底是華盛頓還是北京,彭博社的評論恐怕太一廂情願了。
美國的實力的確更強一些,但它的那些實力並非都能夠使用到中國近海,更形成不了在台海壓垮中國意誌的點壓強,中國在這裏匯聚的力量和決心是美方難以置信的。中國並不是去太平洋或印度洋深處與美爭奪霸權,更非去美國海岸線附近尋戰。我們作為第二大經濟體、第二軍費大國、核大國,居然保護不了自己在家門口的利益和安全,彭博社代表的那些美國精英一起去大學回爐修修國際政治學的ABC吧。他們需要搞明白:用訛詐方式讓一個核大國在核心利益上屈服退讓,這在國際政治學上毫無成立的基礎。
相關報道:外交部回應“基辛格說美中關係站在懸崖之上”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日前就中美關係及台海局勢做出最新表態。在美媒當地時間15日發布的對基辛格的采訪中,他表示,如果目前緊張局勢繼續下去,台灣海峽很可能會“發生軍事衝突”,但他仍然堅持通過對話來緩和緊張局勢。此外,基辛格在采訪中將目前的中美關係看作是站在了“懸崖之上”。
基辛格接受美媒采訪 圖自美媒
在6月16日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汪文斌在回應記者相關提問時表示,中美關係對世界具有重大意義,中方始終遵循習近平主席提出的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原則,看待和處理中美關係。美方應尊重中方核心關切,停止幹涉中國內政,停止以競爭為名,損害中方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希望美方采取實際行動,落實兩國元首巴厘島會晤重要共識及美方的有關承諾,同中方相向而行,有效管控分歧,促進交流合作,推動中美關係止跌企穩、重回健康穩定發展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