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費加羅報 中國知識分子呼籲法國擺脫美國束縛

(2023-04-05 09:25:52) 下一個

費加羅報:一位接近中共政權的中國知識分子呼籲法國擺脫美國束縛

發表時間: 04/04/2023 

法國總統馬卡龍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將從4月5日星期三開始至4月7日星期五展開對中國的訪問行程。此行的主要目的何在?雙方領導人的對話將在怎樣的背景下展開?對此,歐盟方麵以及親北京政府的學者紛紛作出了不同的解讀。《費加羅報》和《解放報》刊出多篇報道,披露了馬克龍充滿挑戰的北京之行以及可能麵臨的困難。

馬克龍打算影響習近平對俄烏戰爭的立場

首先,《費加羅報》刊出一篇分析文章,著重描述了法國總統準備利用中國之行,能夠影響中國國家主席的對俄政策,並為法國企業爭取合同的打算。

中美之間的競爭可能在未來數年演變為對抗,法國的目標是在與北京的關係中發出不同於華盛頓的聲音。愛麗舍宮明確表示:法國與美國因為利益不同,因此對中國的立場也不相同。

馬克龍邀請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陪同其前往北京,以此凸顯仍將法中雙邊關係置於歐洲框架之內。麵對中國政府,歐洲的力量勝過法國一國之力。馮德萊恩與馬克龍達成共識:尤其在針對中國的經濟問題上,要采取一項“降低風險”的政策,而不是采取美國所要求的“脫鉤”解決方案。

作為法國外交政策關注的重點,烏克蘭的話題將成為馬克龍此次訪問的核心議題之一。巴黎希望說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普京施壓,敦促其通過談判步出衝突。

不過,大多數專家對法國與歐盟是否有能力改變中國政權的路線並在烏克蘭問題上取得具體成果持懷疑態度。

歐盟內部市場專員布雷東:麵對中國,我們並不天真

另外,《費加羅報》披露了歐盟內部市場專員布雷東(Thierry Breton)針對這次訪問寄予的希望。布雷東強調:中國即是貿易夥伴,也是係統性競爭對手。這一立場的確立表明:麵對中國,我們並不天真。中國的政治規則並不是我們的民主規則。

布雷東專門談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去年10月23日獲連任時發表的講話,他注意到:這次講話內容不僅涉及經濟,尤其關涉安全議題,表明了北京政府的意誌。因此布雷東認為:應擺脫與中國的“風險關係”。也就是說,我們要提醒中國“夥伴”:歐洲是“一個偉大的大陸,一個強大的經濟體”,如果中國是我們的一個重要的商業渠道,我們對它而言,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出路。

一位接近黨的中國知識分子呼籲法國擺脫美國的束縛

《費加羅報》在另外一篇報道中,披露了中國學者宋魯鄭針對法國總統馬克龍訪華的看法。在馬克龍即將啟程的前夕,這位接近共產黨政權的中國知識分子在《大公報》上發表長篇呼籲,鼓勵法國在中美對抗中發揮更獨立的作用,他認為,法國在新的中美兩級分化中有“底牌可以打”。相關媒體強調:宋魯鄭多年來一直在努力證明中國的政治製度相對於西方模式的優越性。

作為複旦大學的研究員,宋魯鄭曾在法國生活過,對法國事務了解頗多,常在中國媒體評論法國政局。2019年,他在法國國際關係與戰略研究院(l'IFRI)出席了關於“西絲綢之路”的論壇,並參加了關於中美競爭的辯論。

宋魯鄭極力推崇戴高樂將軍當年極富遠見,頂住重重壓力,從而使法國成為與中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的第一個西方國家。如今,法國應該再次采取戴高樂將軍“富有遠見”的政策,保持自身的獨立,不向美國妥協。

宋魯鄭認為:美國對法國和歐洲造成了重大損失。僅以烏克蘭戰爭為例,美國因素給歐洲造成的重大損失數不勝數:強迫歐洲付出巨大外交和經濟代價放棄技術領先、成本又低、服務完善的華為5G、單方麵從阿富汗撤軍、借成立美英澳聯盟(AUKUS)搶走法國660億美元潛艇大單。

根據宋魯鄭的觀點,歐洲不能在中美之間選邊,因為實際上歐洲在重大事項上已經被迫跟隨美國了。所以今天歐洲和法國的困境就在於它由於種種原因無法在中美之間真正保持獨立並左右逢源。

為了說服法國擺脫美國的束縛,宋魯鄭展開了一場名符其實的外交遊說。他表示:法國是整個西方唯一真正獨立的國家,無論在安全、能源和經濟方麵都能自主,其大國地位並不依賴外部。因此完全可以根據國家利益需要進行地緣政治博弈。如果法國不想直接得罪美國,仍有很多牌可以打。比如它可以宣布參加今年舉辦的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為首個參加論壇的西方大國,另外,馬克龍可以在訪問中國時,表態支持兩岸統一,而不僅僅是重申堅持一個中國原則。

作為結論,這位中國學者還向法國發出嚴正警告,他說:從曆史上看,歐陸國家非常依賴政治強人。有曆史巨人,就有超乎尋常的表現。從路易十四、拿破侖到戴高樂或者外交大師黎塞留、塔列朗莫不如此。如果政治人物墨守成規,無法衝破價值觀等的束縛,不但不能保護國家的利益,甚至在競爭激烈的大國博弈中損己利人!

中歐對話可能遇阻的三個原因

《解放報》也報道了法國總統的北京之行,歐盟安全研究所亞洲負責人愛麗絲-艾克曼對馬克龍到訪北京發表看法,並對馬克龍與馮德萊恩可能在與北京展開對話中遇阻進行了分析。艾克曼首先指出:馬克龍與馮德萊恩將不得不麵對一個敵視所有批評的中國共產黨,無論是針對它在烏克蘭戰爭中的立場,還是針對它的人權觀念。

馮德萊恩曾表示,希望通過這次訪問與中國建立一種“開放與坦率”的交流。然而,達到此一目標並非易事,主要原因有三:第一,北京一貫、並將更加堅定地拒絕討論包括台灣、新疆或人權議題在內的任何敏感話題。第二,就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問題,也很難與中國展開嚴苛的對話,因為中國始終拒絕使用“俄羅斯入侵”的字眼,也從未譴責過莫斯科的軍事行動;第三,由於普世價值觀的不同,近十年來,與中國展開對話變得愈加困難。

愛麗絲-艾克曼由此認為:毫無疑問,未來幾天,即使各方領導人展開長時間的交流,也很難在北京建立 “坦誠”的對話關係。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