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峰
王德峰(1956年10月—),男,籍貫江蘇泰縣[註 1],中國哲學家,擁有哲學碩士及博士學位。曾任複旦學院副院長、複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外界稱其為“復旦哲學王子”。[書 1][網 1]王德峰在上課時會當著學生的麵抽煙。
生平
1975年至1978年擔任上海東風合金厰工人,1978年恢復高考後考入複旦大學哲學係哲學專業,1982年畢業後擔任上海譯文出版社哲學譯著編輯,曾參與翻譯卡爾·雅斯貝爾斯、亞倫·雷德利、彼得-安德烈·阿爾特等人的著作。1987年再次考入復旦大學哲學係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攻讀哲學碩士學位,1990年畢業後留校擔任復旦大學哲學係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研室教師兼美學教研室教師。1994年至1998年7月繼續於復旦大學哲學係攻讀哲學博士學位,2005年晉升哲學教授。[書 2]2006年擔任復旦學院副院長。
2010年,王德峰就朱學勤事件發表評論,認爲知識分子應當立足於學術良知,要“安貧樂道,良知不改”。不應當遺忘自身對整個社會的責任,並謀求在政治體製上的利益。
2014年,王德峰在復旦大學公開課《中西文化差異的淵源》中認爲,工業化的前提條件是必須引入市場原則以及資本邏輯。中國人通過改革開放30多年[註 2]來盲目學習資本邏輯,以爲這樣做可以進一步讓市場經濟朝健康與完善的方向發展,並且還可以帶來中國社會的進步。今天的中國社會各個階層沒有一個有幸福感、安全感,精神生活普遍缺乏。個人彼此之間目前及未來仍然無法以理性作爲契約原則的基礎,很難得到相互信任。由此導致當前社會處於解體的臨界點,法治秩序紊亂,形形色色的醜惡現象、利己主義者層出不窮,這種現象在中國歷史上幾乎前所未有。中國人學習不了西方人的本源是在漢語(即母語),語言是人類存在的世界,人類對於整個世界的基本經驗、理解、情感、人生態度無一不是在語言中形成,一種語言的滅絕等同於一種對於整個世界的理解架構的滅絕,所以試圖利用諸如基督教等宗教把中國變成一個宗教國家是行不通的。同年10月16日,王德峰擔任復旦大學任重書院院長。在新生大會上,王德峰提出大學應當引領社會而非適應社會,並呼籲學生要做民族之脊梁,而不應當以追求社會上的功名利祿爲目標。[網 4]
2021年10月,王德峰正式退休,不再擔任復旦大學教授一職。
人物經曆
1975年至1978年,上海東風有色合金廠工人。
青年時期的王德峰
1978年至1982年,
複旦大學哲學係哲學專業本科生。 [4]
1982年7月,於複旦大學哲學係本科畢業。
1987年9月起,在複旦大學哲學係攻讀哲學碩士學位。
1990年,畢業後留校任教,擔任複旦大學哲學係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研室教師兼美學教研室教師。
1994年至1998年,在複旦大學哲學係攻讀哲學博士學位,於1998年7月獲博士學位。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王德峰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意義及當代藝術哲學等方向的研究。
截至2012年7月,王德峰已發表哲學專著兩部(與他人合著)、 譯著兩部。
專著:
王德峰,
哲學導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15]
王德峰,藝術哲學[M],上海:複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 [16]
王德峰,吳曉明,世界十大思想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譯著:
王德峰,時代的精神狀況[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6年
王德峰等,阿倫瑞德萊著,
音樂哲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項目名稱 | 項目類別 | 研究年限 | 備注 |
《法蘭克福學派與曆史唯物主義的當代發展》 | 國家教育部重大研究項目 | 2006-2008年 | 負責人 |
《馬克思主義 哲學著作的當代解讀》 | 國家教育部創新基地研究項目 | 2007-2009年 | 負責人 |
|
截至2012年7月,王德峰已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
[1]王德峰,依中國文化精神建設當代國學[J], 複旦學報,2006-03(10)
[2]王德峰,簡論中國文化精神及其在當代複興的可能性[J],哲學研究,2005(5)
[3]王德峰,在存在論境域中領會曆史唯物主義[J],江西社會科學,2005(8)
[4]王德峰,論中國文化精神與西方資本原則之間的張力[J],上海師範大學學報,2005(6)
[5]王德峰,論馬克思的資本批判的原則高度[J],江蘇社會科學,2005(6)
[6]王德峰,從“生活決定意識”看馬克思的哲學革命的性質[J],複旦學報,2005(1)
[7]王德峰,論曆史唯物主義的本體論意義[J],學習與探索,2004(1)
[8]王德峰,論法蘭克福學派的現代性批判的馬克思主義方向[J],求是學刊,2004(4)
[9]王德峰,馬克思主義學說與今日中國[J],雲南大學學報,2004(1)
[10]王德峰,在與當代西方哲學的對話中闡發馬克思學說的當代意義[J],浙江社會科學,2004(8)
人才培養
王德峰認為要對大學講台有敬畏之心,要對來大學讀書的青年學子有惜才之心。教師因學生而成其為教師,學生則不必有教師而仍是學生。我們每個人終生都是學生。
教學的目的不僅在於傳授知識,知識的傳授隻是教學活動的載體,而不是教學的最終目標。教師應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把人類形成知識的思想探索過程、學術思考方法、學術問題的來曆和意義傳達給學生,一句話,要把一門學問的內在精神傳達給學生。
對真理的熱情是當一名教師的基本前提。從這種熱情中才產生出嚴謹而不畏艱難的學術態度。教師要身體力行這種態度,才能對學生有示範和榜樣的作用。尊重並鼓勵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獨立見解的發表,是當一名好教師的另一個前提。教師不能自以為真理在握。教師的自信應當建立在對自己的研究目標和探索之路的信心上,從而引導學生正確地入門和立下較高的學問誌向。教師的職責在於引導學生欣賞學問,而不能用某些武斷的結論抑製學生的思考。在學術思考上,學生可以有錯,就像教師也經常有錯一樣。教師對學生唯一必要的嚴格是對學生的學風要求上的嚴格。正是從這種嚴格中才能使學生養成一個真正的學者才會有的那種真誠的謙遜和善於理解他人的人生態度。
在師生之間的關係中,發生著人類文明之精華的傳承,發生著民族命運的承當,發生著在天下關懷中的彼此激勵和崇高的社會責任感。在教書中育人,為育人而教書。
王德峰認為大學不應僅僅追求社會精英的培養,而更應該致力於培養能夠擔當民族、擔當天下的脊梁。竺可楨先生說得好,切莫以為來到大學就是為了將來能做工程師、醫生,人們來到大學做學問,應該是為了將來能夠擔當大任、轉移國運。這些話聽起來可能會覺得很沉重,但是為了讓我們的生命有意義,我們必須抓住這份沉重。所以,黑格爾在受邀到柏林大學擔任哲學係主任後的第一次講課上就說,年輕人在大學裏麵應當幹什麽?隻有一件事情是最重要的——追求真理。
“在藝術當中、在哲學當中,我們得到的是心靈的愉悅,這種愉悅是無可名狀的,它給我們以心靈的充溢和偉大。真正的偉大屬於心靈。” [9]
王德峰自在複旦大學任教以來,在哲學係哲學專業先後講授“馬克思主義哲學史”、“馬克思恩格斯早期哲學著作選讀”、 “美學原理”、 “哲學導論”、“藝術:哲學”等本科課程。在複旦大學哲學係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點上講授“《德意誌意識形態》研究”、“《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前沿問題研究”等研究生課程。“哲學導論”獲2004年上海市精品課程。《哲學導論》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作為“上海市普通高校‘九五’重點教材”出版,並獲得上海市教委的出版資助。該教材獲2001年上海市優秀教學成果(教材建設)二等獎。“複旦大學哲學係課程體係改革”獲2005年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第三完成人)。
如果說哲學是王德峰這一生不可缺少的知己的話,那音樂和煙則是王德峰的另兩位“摯友”。熟知王德峰的人都知道,王德峰喜歡抽煙。在辦公室時,與人交談時,王德峰總是煙不離手。“這是一個習慣問題。不抽煙,思考可以進行,但是進行得不順暢。”
王德峰酷愛西方古典音樂,他說:“音樂不是用頭腦聽的,是用心靈去聽的,跟思考無關。音樂能直達人內心深處,引導我進入另一個世界,去用心領悟一些事情,音樂是屬於精神層麵的,是對生命的另一種表達。”“貝多芬、莫紮特、柴可夫斯基、勃拉姆斯等等,我都喜歡,他們有著不同的音樂風格,正如我們的心靈有堅硬的一麵,也有柔軟的時候,所以不同的音樂風格和音樂家的氣質代表了不同的情緒。” [12]
對於日常生活,王德峰總是強調珍惜和認真。講到“認真”二字,他便會拿弘一法師作例子。
弘一法師樣樣認真,做學生像學生,做老師像老師,做和尚則嚴格地過午不食。他作曲、作畫、作文、吟詩、填詞、冶金石、演戲劇,樣樣認真。說到此時,老師便會引用
豐子愷先生在《我的老師李叔同》中的話:“每做一種人,都十分像樣。好比全能的優伶:起老生像個老生,起小生像個小生,起大麵又很像個大麵。”
王老師也十分關心學生們的人生夢想,在宴請弟子們的飯桌上總要詢問一下大家的在校生活和對今後工作的設想。有同學感慨地說:“咱們的導師其實不僅僅是一個關在書齋裏的學者,他對社會現實的了解和對民族前景的關注是很深入的。”
王德峰授課風格極富魅力,激情洋溢,見解深刻,深得學生愛戴,被譽為“哲學王子”。(每日甘肅網評)
王德峰教授在複旦大學的學生中間享有很高的聲譽。在對待學問的態度上,王老師始終強調學哲學的人“入門須正,境界須高”,嚴謹紮實的學風體現在他的教學和學術研究的方方麵麵。身教重於言傳,導師的以身作則使學生明白無論是從事學術研究,還是麵對今後的人生,都必須“一步一個腳印,一生一世盡心”。(複旦大學評)
王德峰提出的馬克思學說、曆史唯物主義是關於社會權力(social power)的學說、中國社會科學需要曆史唯物主義啟蒙等,為研究馬克思主義、研究當下中國社會提供了新的理論視角。 [13]
(華東理工大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