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國總統馬克龍訪華之後,歐洲戰略自主再次成為國際輿論的熱門話題;歐洲內部出現了一些支持的聲音,但批評和質疑也隨之而來。
若把視野拓展到全球層麵,便會發現反思當下國際秩序、追求獨立自主的國家和地區在不斷增加。再加上近來倡導本幣結算的聲量漸起,有不少評論認為美國主導的霸權體係正慢慢瓦解,甚至斷言美國霸權將很快終結。
如何看待這些爭議?觀察者網圍繞相關問題,采訪了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金燦榮。
觀察者網:馬克龍訪華後一再強調歐洲要戰略自主,稱“歐洲要有自主選擇夥伴的能力,把命運握在自己手中”。之後西班牙、匈牙利等其他歐洲國家也發出要“獨立自主”的呼籲。您如何看待這接二連三的發聲?
金燦榮:今年以來,中國外交特別活躍,主要是出於三個原因:一是前兩年受疫情影響,很多正常的外交活動難以展開,所以現在部分外交活動是帶有補償性的,或者說是反彈;二是因為世界變化特別大,尤其是發生了俄烏衝突,因此大家特別需要外交上的溝通和和理解;再就是我們自己主觀上也想在外交領域發力。
目前來看,我們這輪的外交重點主要集中在四個方向,分別是東南亞、中亞等周邊國家,巴西、南非、俄羅斯等新興大國,伊朗、沙特等重點地區,以及以“老歐洲”為主的部分西方國家。而這次馬克龍訪華,算是“老歐洲”方向的一個小高潮。
法國總統馬克龍於4月5日至7日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圖/新華社)
其實,從去年12月至今,在馬克龍之前,我們同歐洲已有幾番往來,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德國總理朔爾茨、西班牙首相桑切斯陸續訪華;而這次馬克龍過來還帶著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分量相對重些。
從後續發展來看,馬克龍本人對這次訪華應該是挺滿意的,回去後也特地重申了戰略自主的願望,估計是在中國受到了某種“觸動”——中國不僅表現出極大的誠意,體現了對中歐關係的重視,也展示了一定的力量,比如一出手就是價值200億美元的空客大單,而中國也真誠地希望歐洲能做到戰略自主。
歐洲戰略自主這個願望代表了很多歐洲國家的想法,因此馬克龍一再強調,歐洲很多政客也出來呼應。比如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就出來說,“雖然馬克龍是以法國總統的身份發言,但他的觀點反映了歐洲領導人的觀念轉變”,“與美國的聯盟確實讓歐洲國家存在著巨大的依賴,但是,如果因為與美國的聯盟關係,我們就在所有問題上都盲目地、係統地遵循美國的立場,那就錯了。”
站在中國的角度來講,這算是外交起了作用。不過,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呼籲歐洲戰略自主的聲音在歐洲內部隻得到了一部分人的支持,像東歐國家就不同意,它們更願意緊跟著美國跑。而美國,很顯然對此也不同意,而且它還不僅僅是簡單地不同意,馬爾科·盧比奧等右翼議員甚至“威脅”馬克龍,說如果不選邊站,就自己解決烏克蘭問題。
也就是說,呼籲歐洲戰略自主的聲音當下至少受到兩方麵的壓力,一方麵源自“新歐洲”和“老歐洲”的不團結,另一方麵來自於美國。如果這些壓力過於強大,馬克龍不一定能夠堅持下去。
觀察者網:除了威脅,美國還可能怎麽施壓馬克龍?
金燦榮:我們現在還看不到,隻看到了美國不高興。美國有個經常爆政府黑料的記者叫嘉蘭·尼克鬆,最近倒是又爆了一個料,宣稱拜登已指示CIA搜集馬克龍的黑材料。這說法還有待證實。
嘉蘭·尼克鬆的相關爆料,真實性有待證實(圖截自推特)
觀察者網:在馬克龍之後,德國外交部長安娜萊娜·貝爾伯克於4月13日至15日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她當下的一些表態也被很多媒體解讀,比如對馬克龍此前關於中歐關係的言論表示支持,稱歐盟與法國在對華關係上保持同一立場;但談及台灣問題,她又稱“歐盟不能對台海緊張局勢漠不關心”。
金燦榮:貝爾伯克是德國綠黨的領袖,而綠黨在德國的政治生態中還是挺有影響力的。雖然貝爾伯克作為德國外長,好像經常在立場上跟美國靠得太攏、對中國有些不太友好的看法,但中國沒有拒絕溝通。按我的理解,這是我們最新這輪外交布局中的一個環節,即跟歐洲繼續保持交流與合作,即使有不同意見,也要保持溝通。
不過考慮到貝爾伯克既不是總統也不是總理,政治分量相對低些,所以我們對她的這次來訪也不用抱有太高期待。
觀察者網:近來,在歐洲之外,也有很多聲音值得關注。比如,沙特王儲小薩勒曼表示,“對討好美國不再感興趣”;這次巴西總統盧拉訪華,在演講中反問“為什麽必須以美元結算?為什麽不能用本幣結算”;此外,我們也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也開始反思美國所代表的“帝國主義秩序”。有觀點認為,這些都是對美國的全球霸主地位的挑戰,您認為呢?
金燦榮:對美方向,一般來講,美國若欺負中國,中國會鬥爭,但原則上不會主動挑事。國際媒體很喜歡把與中國有關的一係列動作都解釋為針對美國,我覺得這把中國想小氣了,中國主要還是想塑造一個對自己有利的外部環境,推動國際格局向我們所希望的公平友好的方向發展。
也就是說,很多人喜歡看熱鬧,會把我們很正常的外交放到中美博弈框架裏看,看熱鬧不嫌事大。實際上,我們主觀上不是有意針對美國,沒這麽小氣,客觀影響就不是我們所能決定的了。
觀察者網:剛提到美元結算,這方麵,巴西已與中國達成協議,不再使用美元作為中間貨幣,而是以本幣進行貿易;這次馬克龍訪華,也有報道稱中法簽署了人民幣支付協議。另據IMF最新數據,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份額在去年第四季度末下降至58.4%,這是自1994年以來的最低水平。我看到很多評論開始討論“美元霸權”瓦解乃至終結問題。
金燦榮:確實最近外交方麵有很多值得關注的點,一是中國外交活躍,二是一些國家開始用本幣結算取代美元結算,導致美元霸權有點鬆動。
不過在我看來,用本幣結算取代美元結算還隻是一些國家的嚐試性動作,尚未製度化。也就是說,若論美元霸權體係的轉變,它們是很重要的開端,但仍處於“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早期狀態;美元霸權體係離發生重大變化,還挺遠的。
現在的一個困境是,大家對美元很不滿意,都想擺脫對美元的依賴,但又暫時找不到什麽好的替代品。一些地區或集團間會有些小嚐試,而全球範圍內還沒有達成普遍共識。
說到這,大家或許可以關注下今年的金磚會議。我估計今年金磚會議的重點之一是討論金磚國家間的貨幣結算問題,而且可能會有點成果。
觀察者網:若美元霸權真的瓦解了,對美國會有哪些實質性的影響?
金燦榮:現在還隻是剛有變化,這變化所可能引發的影響還看不出來。也就是說,我們還不能非常確定這些變化可能帶來哪些衝擊,不過肯定的是,美國肯定不高興、肯定會阻止這種趨勢。
觀察者網:說到中美關係,中美貿易戰已經持續五年多,我們可以看到,美國不但沒有成功圍堵中國,反而推動了中國的技術自主和產業鏈升級。當下有越多越多的聲音將中美貿易戰視作美國霸權衰落的重要轉折點,您覺得呢?
金燦榮:還不至於。畢竟貿易戰還隻是局部“戰爭”,而且基本是美攻我守,目前來看中國算是挺住了;而在貿易戰之外,還有產業戰、科技戰仍在進行中,未來可能還會有金融戰等等,基本態勢是美強我弱,因此現在還不太好下結論。
換句話說,打到現在已滿五年的中美貿易戰,我們中國算是穩住了;但除此之外的中美力量態勢還沒改變,更沒有改變更大體係內的美國力量優勢——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現在仍居強勢地位。
觀察者網:美國戰略界近年來一直在反思美國對華政策的失敗,您也曾多次分享道,美國人向您抱怨“中國明明是大象,卻硬要裝兔子”。新加坡的馬凱碩先生曾指出,華盛頓缺乏深謀遠慮,尤其是在中國問題上,美國深陷在群體盲目中無法自拔。不過目前來看,似乎不論是共和黨的特朗普還是之後民主黨的拜登執政,撇去那些措辭修飾,本質就是把中國當成對手乃至“敵人”。在您看來,美國對華是否已有明確的戰略方向?
金燦榮:我比較看重拜登政府於去年10月12日發布的任內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這報告進一步提升了中國的定位——把中國定位為唯一一個既有能力又有意圖全麵挑戰美國的國家;與此同時,下調了對俄羅斯的定位,仍把俄視作威脅和挑戰,但認為俄的影響已不如前。
在我看來,這份報告的發布,意味著美國正式發起對華“新冷戰”——不能叫“中美新冷戰”,目前為止是美國單方麵對華發起“新冷戰”,中國不應戰。
這“新冷戰”和過去冷戰的邏輯有點像:先確立一個全球的、全麵的對手,以前是蘇聯,現在是中國;再就是要全方位施壓,不留空隙;第三就是要建立一個“護欄”,不要直接打戰。
可以說,這份報告定下了中國是美國主要對手的基調。這報告措辭還帶有一種緊迫感,稱中國的挑戰是“pacing challenge”,即“步步緊逼的挑戰”,還說未來10年非常關鍵,美國必須在未來10年內遏製住中國,估計他們認為10年內搞不定中國,10年後就沒戲了。
就我的印象和感知,過去幾個月,美國對我們的壓力在不斷加大,不過最近有所反彈,比如全球最大政治風險谘詢公司歐亞集團創始人兼總裁伊恩·布雷默(Ian Bremmer)前幾天出來說,“幾乎沒有哪個美國盟友真正支持與中國進行冷戰的想法。”“新冷戰”要向中國全麵施壓,而全麵施壓高度依賴盟友配合,布雷默就認為美國在這一問題上是“孤獨”的。
美國喊著“跟我上!”結果發現後麵沒人跟著打,這很尷尬的。
本文係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熱門評論 11條
.
一個講中美——軟件對抗,一個講中美——硬件對抗。
.
假設,把兩人融合一下,就是一幅太極圖了!
美國的巔峰時期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在巔峰位置最多估計也就維持了20年左右時間。隨著產業空心化,隨著金融泡沫化,隨著霸主不可一世的狂妄膨脹,其內部矛盾積累激化,政治內耗腐朽。看起來好像身軀龐大,但實質上真正的實力已經虧虛了。
隻是說,當前需要判斷的問題是:中國的實力壯大有沒有上升到可以抗衡美國的程度?
我前幾日還對美國軍事做過如下評價:
1、美國雖然建國240多年隻有16年沒打仗,但是一個鐵的事實是:美國從沒有跟實力在同一個等級的國家進行過直接的全麵軍事對戰;
2、朝鮮戰爭美國選定的對手是北朝鮮,並且一開始篤定中國不會參戰,即使中國參戰,在那時,中國的軍事實力也不是放在美國眼裏的;
3、一戰中,美國都是各方基本打殘了,它才下場收割。
4、在二戰中,美國先是向各方倒賣軍火,大發戰爭財。到後來,納粹和日本顯露出了敗像,美國才參戰。然而,打敗德國的主要戰爭和戰功,消滅納粹的主要有生實力卻都是蘇聯紅軍幹的。二戰在亞洲,中國的抗戰耗掉了日本大部分的軍事實力,蘇聯紅軍殲滅了日本關東軍,而美國隻打了太平洋戰爭,隻打敗了日本海軍。後期對日本本土的轟炸,那是日本已經被打殘了,沒有防空與還手之力了。
5、所以,在一戰、二戰這兩場大戰中,美國雖然參與了,但是,美國隻是一個最大的投機客,並沒有承擔主要攻擊任務,也沒有取得主要的戰功,但卻撈取了極大的榮譽,竊取了極大的功勞。
6、除了一戰和二戰外,那麽美國開戰的對手就全部都是弱雞了,朝鮮、越南、伊拉克、利比亞、巴拿馬、阿富汗、敘利亞……完全不在一個重量級,美國要贏是十拿九穩、毫無懸念的,所以,美國也才敢出兵,即使這樣,美國還要拉上一幫幫凶,建立所謂的多國聯軍。
7、美國的科技的確先進,美國的武器裝備的確先進,美國的國防預算的確高。但是,美國真正的軍事實力究竟幾何?目前看到的,厲害的都是嘴上說的。俄羅斯也曾經說得很厲害,俄烏衝突卻現了原形。
8、美國最喜歡也擅長的就是威懾。什麽是威懾?就是嚇唬,不用出真章,但樣子要讓人相信它真能。這個策略是風險和成本最低的。所有的人,都好好想一想,這個世界是不是被美國威懾(嚇唬)了幾十年?打弱雞其實也是美國威懾策略的一部分,殺雞給猴看啊。
9、美國的本性是色厲內荏的。美國優先使用的手段一定是坑蒙拐騙。我是不相信常規軍事力量美國是中國的對手的。我隻忌憚核戰爭。
10、大陸一旦開始武力統一台海,美軍隻會躲得遠遠的,能躲多遠,就躲多遠。對此,我很篤定!
看看美國現在各個方麵的表現:除了科技還有一點老本,政治上都是些老眼昏花者當道,要麽就是一幫弱智自以為是的極端鷹牌在表演作秀。社會上毒品泛濫,犯罪猖獗,無家可歸者眾多,槍擊案頑疾惡化,種族歧視愈演愈烈,貧富分化更加極端,各種人禍此起彼伏,政府應對危機拉胯,社會道德淪喪,社會心態頹廢,民眾看不到希望…………
盡管可以用“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等詞語來形容美國,但在我看來,正如上述10條軍事實力的分析那樣的判斷:中國的綜合實力其實已經超過了美國!(中國的情況都很清楚就不列舉了,自行對比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