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脫鉤,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走向對立,無論是從世界角度講,還是從我們個人角度講,都是百年未有之變局。我經常講“順勢而為,不逆勢而動”,最大的時勢毫無疑問是中美關係,要判斷和預測中美關係的走向,從而找準個人的努力方向,首先就得摸清中美脫鉤的真正原因。
馬克思有句名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克林頓總統1992年的競選標語是“笨蛋,根本問題都是經濟”。從經濟博弈分析中美關係,不一定全麵,但一定能看到本質。
如果你讀懂了這篇文章,你的國際金融和中美關係就算入門了。
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美國剪羊毛的套路。為便於理解,假設全球隻有兩個國家:美國和外國。美國有100美元,外國有1000外幣,匯率是1:10。
第一步:兩國貿易繁榮,一切其樂融融。
美國人愛吃糖,外國盛產糖,糖價是1外幣一個,1美元能買10個。
美元是國際通用貨幣,美元不斷流入外國買糖,外國向美國出口糖,雙方各取所需,共同發展。
一年後,外國淨流入50美元,美國買走了500個糖。
美國:50美元、500個糖
外國:50美元、1000外幣
美元在外國國內不能自由流通,糖廠必須去外國央行將美元兌換成外幣才行。於是,糖廠拿到了500外幣。糖廠的50美元就成了外國的外匯儲備,外國市場增發500外幣。
外國:1500外幣
你看!外國多了500外幣,財富增加,嚐到了甜頭。
第二步:人為促使外幣升值一倍,達到1:5。
升值過程中,外國經濟良好,美元湧入外國,淨流入50美元,外國按照5的匯率增發500外幣。外國的外匯儲備增加50美元,達到100美元;外國市場又多了500外幣。
外國:2000外幣
乍一看,外國又占了個大便宜,美元不斷流入,外匯儲備增加迅速,本國財富不斷積累。
但是,這50美元不是貿易帶來的,而是為了投資憑空湧進來的,這就叫熱錢。
由於外國貨幣憑空多了500外幣,這500外幣到處投資,外國經濟烈火烹油,但糖價猛漲,達到2外幣一個,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
第三步:美元回流
隨著外國經濟增速下滑,500外幣的熱錢及時撤出外國。由於此時的匯率是1:5,500外幣可以兌換100美元,而不是之前的50美元。
一下子將外國積累的100美元外匯儲備,全部消耗完畢。
美國:100美元、500個糖
外國:1500外幣
發現沒!美元原封不動地又回來了,美國還比之前多了500個糖,相當於無償占用了外國的勞動成果。
外國雖然被收割,但經過幾年勞動,資產多了500外幣,經濟比以前好很多,所以,外國感覺也挺好的。
但外國有個很大的隱憂:沒有美元外儲了,糖價還漲了一倍,達到2外幣一個。外國人怨聲載道,外國政府對空空無也的外匯儲備憂心忡忡。
因為外國之前為了發展經濟,跟美國借過50美元,這就是外債。但是現在外國沒有外匯儲備,沒有錢來償還這部分外債了。
外國隻好賣資產,以資抵債。
第四步:外國出售資產。
由於外國此時經濟出現隱憂,老百姓買不起糖,糖廠也不願生產糖,沒法用糖來償還外債。雙方一商量,就用糖廠抵債吧。
糖廠價值500外幣,本來值100美元;但由於此時外國經濟不景氣,外幣已經貶值,匯率又回到以前的1:10,因此糖廠按照美元估價是50美元,剛好可以抵債。
美國:100美元、500個糖、糖廠
外國:1500外幣
美國兜一大圈,美元一分沒少,還多了500個糖和一個糖廠。外國忙活一場,財富多了500外幣,但由於通貨膨脹引發糖價上漲,真實財富其實沒有變化。
相當於外國把這糖和糖廠免費送給了美國。
從貨幣角度講,美國將通脹留給了外國,將財富留給了自己。
第五步:貿易繼續。
但由於此時外國經濟不景氣,外幣已經貶值,匯率不再是1:5,又回到以前的1:10。外國還有其他糖廠,貿易可以繼續進行。
一切又回到了第一步!
這樣周而複始,通過貨幣的升值貶值、自由進出,美國就可以一直強大下去,坐收漁翁之利。
拉美債務危機、東南亞金融危機、日本房地產泡沫,模式都是一樣的。
美國的這個斂財過程,核心中的核心就是:美元是全球的唯一通用貨幣。這就是美國主導世界的基礎。
任何人,隻要動搖了這個基礎,美國就不會讓你有好果子吃。所以:
當薩達姆宣布用歐元而不是美元來交易石油時,伊拉克戰爭爆發了,薩達姆身死國滅!
1999年歐元誕生時,美國立馬給了一個下馬威:科索沃戰爭。慢悠悠打了78天,歐洲局勢動蕩,歐元貶值30%,萬億美元從歐洲撤退到美國。
2008年美國爆發金融危機,歐盟開啟去美元化,美國操縱的希臘債務危機爆發了,歐元在10天內下跌10%,被美元血虐。
當中日互換貨幣時,這是全球老二與老三的聯姻,然後就發生:釣魚島危機、日本大臣突然死亡、安倍遇刺。
任何國家想在國際上生存與發展,就必須有外匯儲備,相當於一個家庭的存款。外匯儲備不會從天而降,隻能靠做貿易老老實實積累,這就是新興國家追逐貿易順差的原因所在。日本和亞洲四小龍概莫能外,日本和中國台灣都坐過外儲全球第一的鐵王座。
但外匯儲備大都是美元。
同時,由於美國擁有先進的技術,每個新興國家都希望美國來投資自己的國家,這就會產生外債。
這跟一個家庭和企業總會有存款和貸款是一樣的道理。
那麽,美國跟這些新興國家建立經濟往來就會有一個核心要求:開放與自由。
隻有擴大開放,美元才能進來;而隻有資本自由,美元才能出去。
所以美國一再要求一些國家擴大開放和透明度,因為它很擔心:我的美元進來了,萬一出不去,不是白忙活一場?
上述的剪羊毛五步措施,如果無法實現第三步的美元回流,美國的剪羊毛就失敗了。
接下來,我們就按照這個順序,為大家複盤中美經濟關係。
要想剪羊毛,首先得把羊養肥。這就是第一步:與美國建立良好的貿易關係,帶動國家經濟發展。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後,中美關係迅速升溫。當時的中國急需發展,美國也看到了這隻未來最肥的羊,雙方一拍即合,迎來了快速的蜜月期。
但是很多人可能沒有注意到一點,中國從1978年就開始接軌世界,但是直到2001年才加入WTO,相隔了23年。
中美關係也是磕磕絆絆,80年代甜蜜得不要不要的,90年代又說要打壓中國,美國國會天天吵得不可開交。
為什麽美國要在這個問題上卡中國這麽長時間?從邏輯上講,讓中國快速發展壯大,它才能更快地剪到羊毛啊。
無可否認,中國的入世談判,是世界貿易談判史上最艱難的。中美談了25輪,雙方較量的核心依然是開放與自由。中國搞市場經濟還是計劃經濟、關稅怎麽降低、政府限製措施……所有這些問題,都是圍繞資本的開放與自由。
原因很簡單,你不開放,我的美元怎麽自由進出?萬一好進不好出呢?我又不是活雷鋒,還能不能愉快地剪羊毛?所以,古巴、朝鮮、伊朗就不斷遭到美國的製裁和封鎖。2001年,中國以逐步擴大開放的承諾,加入WTO,中美關係不再波折,再度進入你儂我儂的蜜月期。
眾所周知,從2001年開始,中國經濟步入快車道。2001年,中國GDP1.3萬億美元,占全球3.9%;2013年,中國GDP9.6萬億美元,占全球12.4%,僅次於美國。12年時間,平均每年增加7000億美元,這個數據相當於1995年中國GDP,相當於現在的沙特,沙特GDP世界排名第20。12年的年均增長率達到9%。無論怎麽看,都是一個相當了不起的成就。
比GDP增加更加迅猛的,就是外匯儲備。僅僅12年,就從2000億美元幹到了3.8萬億美元,占全球外儲規模的1/3。
平均每年增長2700億美元,這個增加值,相當於每年GDP增加值的40%!
年均增長率達到30%,遠遠超過GDP的增長率。
無論怎麽看,妥妥的出口拉動型。
這裏要多說一句,我國的GDP和外匯儲備取得了輝煌成就,但並不是經濟奇跡,因為這種迅速增加在很多經濟體都上演過,德國、日本、亞洲四小龍……。特別是中國台灣,一個2000多萬人口的小島,也在90年代把外匯儲備幹到了全球第一!
在中國的對外貿易中,美國長期是中國的最大貿易夥伴,來自美國的貿易順差,是中國貿易順差的主體。以2014年為例,中國對美貨物貿易順差2370億美元,占同期中國貨物貿易順差的62%。
對美國而言,中國也是它的最大貿易夥伴,中國是美國的最大貿易逆差國。
在很大程度上,中國將質優價廉的本國商品出口到美國,換取美元,而美國人就能在國內享受到廉價商品。這就是美國物價一直不高的原因:一線的收入、三線的物價。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經濟十分健康。中國以外貿積累財富、實現本國經濟發展,這是一條很多人走過的道路。2001-2013年,中國的實體經濟紅紅火火,城市化如火如荼,國人每年都在憧憬下一年的幸福生活。
那段時期的房價盡管在增長,但並不是瘋狂增長,與國民收入增長比較同步,房價收入比沒有出現明顯增加。這主要是因為中國當時增發貨幣是以外匯儲備為錨。外匯儲備進來多少,央行就按照實時匯率投放多少貨幣。
並不是你頭腦發熱,想印多少就印多少。經濟繁榮,貨幣沒有泛濫,中國欣欣向榮。所以,中美共同繁榮,中美關係十分融洽。一個細節就很有代表性,高層領導囑咐不要放朝鮮戰爭相關的影視作品。但是,表麵的風平浪靜,並沒有掩蓋水下的暗潮洶湧。
2004年,中國GDP接近2萬億美元,5年漲一倍,發展迅速,而且GDP規模馬上就會取代法國,位居世界第五。這隻羊有點肥了。從2004年開始,美國就以反傾銷等各種名義逼迫人民幣升值,人民幣升值成為中美關係的一個燙手山芋。很多人會疑惑:美國明明是人民幣低匯率的受益者,怎麽偏偏要人民幣升值呢?人民幣匯率低,1美元就能兌換更多的人民幣,就能購買更多的中國商品,美國人民就能享受到質優價廉的低物價福利。現在美國要人民幣升值,這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腳嗎?
二戰後日本發展,日元維持了三十年不變的低匯率,中國現在加入WTO才三年,就要人民幣升值了。如此迫不及待,就是為了將來剪羊毛做準備。沒有這一步,就沒法剪到羊毛。為什麽呢?假如一開始是8的匯率,我1美元進去,可以換8元人民幣,如果匯率不變,8元換出來時還是1美元,但如果匯率升值到4,8元就可以換2美元。我1美元進去,啥都不用幹,就可以2美元出來,這多餘的1美元就是中國減少的外儲。外儲是中國人用一針一線的商品換來的國家存款,沒有了外儲,中國就無法在國際上購買石油、天然氣等戰略資源,也沒法進行國際投資。2004年,中國外匯儲備已經達到6000億美元,占GDP30%。這筆財富十分龐大。在美國壓力下,從2005年開始,人民開始升值。2005-2013年,人民幣匯率從8.28升值到6.28,升值幅度24%。而從1995年開始,10年時間人民幣匯率一直穩定在8.2左右。相比日本80年代三年升值50%,中國的人民幣升值已經相當緩和了。熱錢不是貿易帶來的,而是出於投資目的的金融資金。那麽2005-2013年,中國出現了多少熱錢呢?外匯儲備主要由兩部分構成:貿易順差和資本流入,國際上對貿易順差的定義為:外匯儲備增加量- 貿易順差-外商直接投資 = 熱錢。可以看到,2001-2013年,除了2012的非經濟因素外,其餘年份都是資本流入,沒有資本流出,累計規模1.7萬億美元。
我們說過,熱錢湧入,納入外匯儲備,央行要根據當時的匯率兌換成人民幣,這些人民幣就會流入市場。2013年我國外匯儲備3.8萬億,這就意味著,外匯儲備將近一半是熱錢。如果把地下錢莊也算進來,很可能超過外匯儲備的一半。貿易順差兌換出來的人民幣,屬於經濟增長帶來的正常增發貨幣;熱錢兌換出來的人民幣,很大一部分屬於超發貨幣。熱錢與貿易順差還有一個關鍵區別:貿易順差是中國自己掙來的,由中國支配使用;熱錢是外資流入,支配權是外商,中國無權調用。因此,熱錢來去自由,不受中國政府管製。所以,外儲的迅猛增加不一定是好事,如果是貿易順差帶來的,倒還好;如果是外資湧入帶來的,那時就暴風雨前的寧靜。外幣升值和熱錢湧入,這個過程一定是選在外國經濟繁榮的時候,因為隻有這樣,美元才放心進入,獲利最大化。70-80年代的拉美“黃金時期”、80年代末的日本、90年代的亞洲金融風暴,這些危機發生之前,那些國家的經濟都十分紅火。熱錢投資的典型套路就是,把資產價格(一般是房產和股票)迅速炒高,然後套現走人。假如人民幣匯率從8升值為4,我當初1美元進去,現在可以換成2美元出來,啥也沒幹,就盡賺1美元,對應中國外儲減少1美元。但資本是貪婪的,賺這點覺得不夠。當初1美元換成8元人民幣,中國經濟好,就用這8元投資,把股票和房產炒高,高位套現16元,現在人民幣匯率已經變成4,就可以換成4美元出來,盡賺3美元,對應中國外儲減少3美元。不投資隻能賺1美元,投資就能賺3美元,多賺了2美元。中國央行以外匯儲備為錨增發貨幣,這部分貨幣屬於基礎貨幣,投放到市場後,商業銀行通過信貸能夠創造出更多的貨幣,這就是M2。由於外匯儲備的一半屬於熱錢,熱錢創造出來的M2,無疑大大推高了中國的資產價格和債務水平。中國政府很早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人民幣升值疊加熱錢湧入,屬於經濟過熱,特別是2009-2011連續三年,資本流入都大於貿易順差。所以從2010年開始,中國政府居安思危,喊得最多的口號就是“增速換擋”“轉型升級”。說白了,就是經濟有下滑趨勢,要另謀出路。並且嚴格控製人民幣的升值幅度,堅決防止過快升值。從中美博弈角度講,就是用美好的經濟前景留住美元,決不能讓它們大量流出中國。中美關係開始不太平。美國政府開始指責中國“不守規矩”,“中國威脅論”甚囂塵上。2011年,拜登以副總統的身份訪華,人民幣匯率成為重要議題。回國後,為了安撫美國國內的鷹派情緒,拜登就在9月8日《紐約時報》A25版的顯著位置發表了文章《中國的崛起並不是美國的覆滅》。中國雖然嚴格控製人民幣過快升值,但熱錢的泛濫還是給中國經濟造成了較大壓力。為了避免透支未來,深化改革、轉型升級成為政府的主題。美國也沒閑著,那就是催促中國擴大開放,特別是資本自由流動,以便美元到時候能夠順利撤出中國。中國政府也在積極響應開放,中國仍然想著積極融入美國主導的世界體係,以時間換空間。2013年推出的自貿區就是明證。自貿區與經濟特區最大的區別,就是資本的跨境自由結算。轉型的最大措施,就是中國有意改變土地財政,限製地方政府債務,發力股市。2012年我還在學校的時候,大家就都在討論未來的風口是股市。因此,鼓勵直接融資,頻繁出現在政府官方文件。股市就是直接融資的代表。
隻不過,轉型需要時間,不是一兩年就能完成的,美國不一定會給你這個時間。中國想著擴大開放升級經濟,美國想著開放割羊毛。
2014年,形勢突變。中國當年實現了3825億美元的貿易順差,創造了最高紀錄,但是外匯儲備隻增加200億美元,入世以來的最低記錄。相當於,中國2014年的外貿白幹了,給別人免費打工了。
那一年,至少3600億美元的資金撤出中國。2013年還流入2500億美元,一年就差了6000億美元。問題是,2014年的中國經濟依然在強勁增長,並未出現頹勢,而且控製債務、轉型升級都在進行中。美元的這種強烈反差,並不能從中國經濟裏找到足夠的理由。
為什麽選擇2014年剪羊毛?因為美國在這一年結束了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QE(貨幣放水),按照慣例,美國即將迎來加息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