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group of children who were sheltered in Le Chambon-sur-Lignon, a town in southern France. [LCID: 08745]

一群隱匿在法國南部 Le Chambon-sur-Lignon 鎮的兒童。

一群隱匿在法國南部 Le Chambon-sur-Lignon 鎮的兒童。拍攝地點:法國,Le Chambon-sur-Lignon,拍攝時間:1942 年 8 月。

大屠殺是我們理解西方文明、民族國家、現代官僚社會以及人性的一個核心事件。它是對數百萬計無辜平民的有預謀的大規模屠殺。受到將猶太人視為隻配消滅的“寄生蟲”的種族主義意識形態驅動,納粹實施了規模空前的大屠殺。他們打算將全歐洲的猶太人趕盡殺絕,無論健康或疾病、富有或貧窮、篤信傳統教義還是皈依基督教、年輕還是年老,甚至連嬰兒也不放過。

戰前生活在歐洲的猶太人中,每三個就有兩個在大屠殺中遇害。1945 年二戰結束時,歐洲有六百萬猶太人死亡,其中超過一百萬是兒童。即使這個統計結果也帶有誤導性,因為大多數幸存者戰爭期間居住在歐洲未被德國占領的地區:蘇聯東部地區、英國、保加利亞,以及西班牙、葡萄牙、瑞士和瑞典等中立國家。德占歐洲幸存下來的數萬猶太人大部分都匿影藏形,或是被關押在集中營中直到解放。德軍及其同夥在他們控製的歐洲區域無情追捕和殺害猶太人。

關於大屠殺時期發生的事件,以及納粹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執行其屠殺計劃,都有大量記載。為了理解納粹的行為,首先必須考慮和了解他們形成這種計劃的理論基礎。對納粹種族主義意識形態的種種信條進行檢視,可以對其肉體消滅歐洲猶太人的殘酷行徑解釋一二。

納粹種族主義意識形態

Chart with the title: "Die Nürnberger Gesetze." [Nuremberg Race Laws]. [LCID: n13862]

題為“紐倫堡種族法“(Die Nürnberger Gesetze)的圖表。

題為“紐倫堡種族法“(Die Nürnberger Gesetze)的圖表。圖表各列分別解釋了“德國血統”(Deutschbluetiger)、“2 等混血”(Mischling 2. Grades)、“1 等混血,半混血”(Mischling 1. Grades)和“猶太人”(Jude)。

納粹黨元首阿道夫·希特勒製定並闡明了後來稱為納粹主義的思想。他認為自己是一個深謀遠慮的思想家,確信自己已經找到了理解極其複雜世界的關鍵。他相信一個人的特征、態度、能力和行為是由其所謂種族構成決定的。在希特勒看來,所有種群、種族或民族(他互換使用這些術語)都有其內在特征,這些特征一成不變,代代相傳。沒有人能夠克服種族的先天特質。所有人類曆史都可以從種族鬥爭的角度來解釋。

在構建他們的種族主義意識形態時,希特勒和納粹借鑒了 19 世紀晚期德國社會達爾文主義者的思想。和他們之前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者一樣,納粹認為人類可以分成不同“種族”,每個種族都有鮮明的特征,這些特征從人類在史前時期首次出現就已存在並且通過基因遺傳。這些遺傳特征不僅涉及外表和生理結構,還會影響內在的精神生活、思維方式、創造和組織能力、智慧、文化品味和鑒賞能力、體力和軍事才能。

納粹還采納了社會達爾文主義關於“適者生存”的進化理論。對納粹而言,種族的生存依賴於繁衍能力,積累土地以支持和養活增長的人口,以及維持基因庫純度的警惕性,從而保存“自然”賜予該種族以供其在生存鬥爭中獲得成功的獨特“種族”特征。由於每個“種族”都尋求擴張,而地球上的空間是有限的,因此生存鬥爭就“自然而然地”導致暴力征服和軍事對抗。因此,戰爭 — 甚至是持續戰爭 — 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是人類生存條件的一部分。

社會達爾文主義者通過種種對民族外表行為和文化、積極和消極的刻板印象來定義種族,宣稱它們根植於生物遺傳,不可改變,與時間、環境變化、智力開發或社會化無關。對於納粹而言,一個種族的成員不可能同化到另一種文化或種族群體中,因為原有的遺傳性狀無法改變:他們隻會通過所謂的種族混合發生退化。

目標群體

Nazi propaganda often portrayed Jews as engaged in a conspiracy to provoke war. [LCID: 17401a]

納粹宣傳經常將猶太人描繪成挑起戰爭的陰謀家。

納粹宣傳經常將猶太人描繪成挑起戰爭的陰謀家。在這裏,一名刻板形象的猶太人在幕後陰謀控製由英國、美國、蘇聯旗幟所代表的盟國力量。標題是“強敵背後的猶太人。” 1942 年左右。

    納粹將猶太人定義為一個“種族”。納粹認為各種關於猶太人和“猶太”行為的負麵刻板印象都與猶太教無關,而是將其歸於由生物因素決定且不可改變的遺傳,讓“猶太種族”和其他種族一樣,以犧牲其他種族為代價而擴張求存。

    納粹的種族思想觀念除了將猶太人歸為首要“敵人”,還針對其他團體進行了迫害、監禁和滅絕,包括羅姆人(吉卜賽人)、殘疾人、波蘭人、蘇聯戰俘和非洲裔德國人。納粹還將不同政見者、耶和華見證會信徒、同性戀和所謂的反社會人員認定為敵人和不可靠分子,因為他們不是有意識地反對納粹政權,就是行為的某些方麵不符合納粹的社會規範觀念。他們試圖通過對德國社會進行永久性的自我淨化,來消滅國內的不守規矩者和所謂的種族威脅。

    納粹相信,優等種族不隻有權利,更有義務征服甚至消滅劣等種族。他們相信種族鬥爭符合自然法則。納粹的戰略構想是占主導地位的德國民族統治異族人,特別是斯拉夫人和所謂亞洲人(他們指的是蘇聯中亞地區人和高加索地區的穆斯林人口),在他們眼中這些異族人天生劣等。為了宣傳,納粹往往把這一戰略構想粉飾為從“東方”或“亞洲”野蠻人及其猶太領導者和組織者手中拯救西方文明的十字軍東征。

    種族集體

    對於希特勒和納粹運動的其他領導者而言,一個人的終極價值不在於他/她的個人特性,而在於他/她在種族集體中的成員身份。種族集體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確保自身的生存。大多數人會認同人類有個體的求生本能,但希特勒進一步認定存在以群體、民族或種族(他互換使用這些術語)中的成員身份為中心的集體本能。對於納粹而言,這種集體生存本能往往涉及到對“種族”純度的維護和與競爭“種族”之間的領土鬥爭。

    在希特勒及其黨羽看來,維護種族純度非常重要,因為與其他種族混合會逐漸導致種族的墮落和退化,直至其喪失鮮明的特征,從而喪失有效保衛自身的能力,注定走向滅絕。希特勒堅持領土至關重要,因為種族不斷增長的人口需要它。希特勒認為,如果沒有新的領土來支持增長的人口,種族最終將會停滯不前,麵臨消失的結局。

    納粹還假設了種族性質的層級結構,人為並非所有種族都是平等的。希特勒認為德國人是優等種族群體的成員,他稱之為“雅利安”。希特勒聲稱,德國“雅利安”種族天生優於其他種族,這種生物上的優越性注定了德國人要統治一個跨越東歐的龐大帝國。

    “雅利安”種族

    但是,希特勒警告說,德國“雅利安”種族受到了來自內部和外部的消解威脅。內部威脅潛伏在“雅利安”德國人與天生劣等的種族成員之間的通婚當中,這些種族包括猶太人、羅姆人、非洲裔和斯拉夫人。這種通婚的後代被認為稀釋了反映在德國血統中的優良特性,從而削弱了本種族在與其他種族的生存鬥爭中的優勢。

    兩戰之間德意誌進一步削弱了德國“雅利安”種族,原因還在於容忍了以下被納粹視為基因劣等且會對種族整體潔淨產生有害影響的人群中的生育繁衍:生理和精神殘疾者、慣犯或職業罪犯以及被迫進行納粹所謂社會“越軌行為”者,包括無家可歸的人、據稱放蕩的女人、無法工作的人或嗜酒成性的人等等。

    德國“雅利安”種族也受到了來自外部的消解威脅,因為按照希特勒的說法,魏瑪共和國在與“劣等”斯拉夫和亞洲種族之間的土地和人口爭鬥中失利了。在這次爭鬥中,“猶太種族”完善了其傳統的社會工具 — 蘇聯共產主義,從而發動了本無能力的斯拉夫人,並欺騙德國人以為階級衝突的人工機製可以推翻種族鬥爭的自然本能。希特勒認為缺乏生存空間將德國人的生育率抑製到非常危險的低水平。更糟糕的是,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迫於凡爾賽條約而將數千英裏的寶貴土地拱手讓人。

    希特勒主張,為了生存,德國必須打破敵人的包圍圈,征服東部斯拉夫人的廣袤領土。征服東方可以為德國提供大幅增加人口所需的空間、養活這些人口的資源以及在擁有適當的世界大國地位後實現其統治種族宿命的手段。

    滅絕種族敵人

    希特勒和納粹黨對他們的種族敵人進行了清晰明確的定義。對於希特勒和納粹,猶太人是德國內部和外部的首要敵人。可以說是他們的種族和劣等基因組成催生了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剝削製度。出於擴張的動機,猶太人宣揚和利用這些政府和國家機構體係,包括憲法、權利平等宣言和國際和平,以破壞德國等優等種族的種族意識,從而有可能通過同化和通婚稀釋優等血統。

    猶太人使用由他們控製或受他們操縱的工具 — 媒體、強調個人權利的議會民主製以及致力於和平調解國家衝突的國際組織 — 將他們由生物本能驅動的擴張推進為世界霸權。希特勒稱,如果德國不能果斷地對國內外的猶太人采取行動,那麽猶太人能夠動員的低等人類、未開化的斯拉夫人和亞洲人大軍就將掃平“雅利安”德國種族。

    Prewar photograph of Kitty Weichherz. This photo was taken from a diary of Kitty's life written by her father, Bela Weichherz (after ... [LCID: 61070]

    吉蒂•威赫爾茲(Kitty Weichherz) 戰前的照片。

    吉蒂•威赫爾茲(Kitty Weichherz) 戰前的照片。這張照片來自吉蒂的父親貝拉•威赫爾茲(Bela Weichherz)所寫的關於吉蒂生活的日記(自從吉蒂於 1929 年 12 月出生之後,貝拉就一直用日記記錄女兒的生活,直到她被驅逐)。吉蒂和所有直係親屬均已罹難。貝拉的兩本日記在戰後被找回。拍攝地點:捷克斯洛伐克;拍攝時間:1934 年到 1937 年間。

    U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courtesy of Judith Landshut

    查看檔案詳細資料

    對於希特勒而言,諸如隔離種族、提倡與“最佳”特質的人繁衍後代、防止與劣等特質的人繁衍後代、準備戰爭擴張等政府幹預可以讓德國民族與其天生的、由生物因素決定的生存本能保持一致。此外,這樣還可以在德國人民中間培養一種猶太人企圖通過議會民主、國際合作協定和階級衝突來加以抑製的“自然”民族意識。希特勒認為,憑借其種族優越性,德國有權利和義務從斯拉夫人、“亞洲人”和操縱他們的猶太人手中掠奪領土。希特勒堅持,追逐這些目標可以讓德國人遵從自己的自然本能。為了永久地擊敗和統治斯拉夫人,德國統治者必須消滅該地區的領導階級和猶太人,他們是唯一有能力通過粗暴的布爾什維克共產主義學說將劣等民族組織起來的人,而這種教條本是由生物因素決定的“猶太”思想。

    為了消除這些對德國生存有害的險惡學說,必須消滅那些天生就是其鼓吹者的人。希特勒相信這是自然守則。最後,希特勒的戰爭和基因滅絕計劃是源於他眼中的一個定理:“雅利安”德國人必須擴張和成為主導,這個過程需要消除一切種族威脅 — 尤其是猶太人 — 否則他們自己就將麵臨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