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胡偉:俄烏戰爭的可能結果與中國的抉擇

(2023-02-25 01:16:41) 下一個

胡偉 


1964年生,政治學博士,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創始院長,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東北亞名人會”中方成員,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2005年),“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999年),獲“五個一工程”獎(1997年)和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2002年)。

1982年入複旦大學國際政治係學習;1989年研究生畢業後留校從事政治學的教學和研究,任複旦大學政治與行政研究所副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1997年8月至1998年7月在美國哈佛大學做訪問學者;2000年9月轉任上海交通大學任教;2000年11-12月在挪威卑爾根大學做客座教授;2002年9-12月在美國斯坦福大學做高級訪問學者;2006年10-11月在法國裏爾政治學院任訪問教授。 
主要成就
主要研究領域為比較政治學、政策分析、中國政府與政治。先後承擔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教育部資助優秀青年教師基金、霍英東基金、美國福特基金等研究項目20餘項,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國家“211工程”三期重點學科建設項目、上海市社會科學創新研究基地、上海市軟科學研究基地、上海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國家級精品課程、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和上海市精品課程等。
獲省部級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7項。著有《政府過程》《司法政治》《論政治》《現代化的模式選擇》《走向科學建黨的自由王國》等,主編《中國城市公共服務公眾滿意度藍皮書》《中國城市公共服務評價報告》等,譯有《民主與全球秩序》等,在《中國社會科學》《國外社會科學》《政治學研究》等國內外刊物發表論文上百篇。主編“政治學名著譯叢”(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起)、“政治與公共事務論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起)以及“公共管理係列教材”(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年起)等係列叢書。

2020年4月2日,國際知名期刊《外交學人》刊發了包啟挺、胡偉等100名中國學者聯名《致美國社會各界的公開信》,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呼籲全球團結合作,並回應了歐美輿論中甩鍋中國的論調。

中國學者:失道寡助,留給北京時間不多了
自由時報 |2023-02-25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剛屆滿1周年,中俄結盟態勢更加緊密,美歐已經對中國提出警告。中國國務院參事室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理事長胡偉,曾在戰爭之初預言美國將重獲世界領導權,“台灣也將加入反中大合唱”,力諫習近平要切割普京。24日再度發文,直言俄烏戰結局日益明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國進退維穀,沒有多少周旋空間了,“一個民族不長記性,才是最可悲的”。
 
俄是國際賤民 習自作自受
 
胡偉曾在去年3月中旬發文稱,俄烏戰爭將使美國重新獲得西方世界領導權,並提升在非西方世界的影響力,其他國家不得不選邊站並產生從眾效應,“台灣也將加入反華大合唱”,中國將更加孤立,以此勸諫“中國不能與俄羅斯總統普京綁在一起”,需要盡快切割。
 
這篇文章惹怒中南海,遭到中國全網刪除。胡偉在俄烏戰屆滿1周年再度於中美印象(US-China Perception Monitor)撰文發表看法,直言事態基本上是沿著自己當初的預測發展的。
 
胡偉指出,美國總統拜登突訪烏克蘭,這是近幾十年來首度有美國總統踏進一個沒有美軍控製的戰區,並非隻有“象征性意義”,也不僅限於美國再提供5億美元軍援,而是拜登在基輔公開宣布普京的征服戰爭失敗了。
 
胡偉認為,拜登訪問烏克蘭表明這場戰爭將進入“收尾階段”,戰後的世界格局將發生顛覆性變化,目前的聯合國構架將被重塑,俄羅斯的大國地位不再,“中國的外部環境將更為凶險”。
 
另外是聯合國大會就俄無條件撤軍進行表決,這份由烏克蘭、美國、德國、日本等57個國家聯合提交的決議草案最終獲得141票讚成,即使俄國努力拉攏,也不能改變國際社會人心向背的基本麵。
 
西方國家挺烏 中國江河日下
 
胡偉說,盡管聯合國大會的決議並無效力,通常也無法兌現,之所以還要表決的原因是體現道義力量,“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像蘇聯這樣的超級大國,最後落得四麵楚歌、土崩瓦解。世界潮流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一個國家無論大小,都不能與人類文明的發展背道而馳。
 
至於中國所提出的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立場文件,胡偉則說,這份文件不會對於解決俄烏戰有實質影響,“卻對中國在未來國際社會立足產生重要後果”。尤其在俄烏戰結局日益明朗下,中國進退維穀,幾乎沒有多少周旋空間。
 
胡偉總結,曆史沒有“如果”,沒有後悔藥可吃,隻能汲取教訓,勿一意孤行,切忌重蹈覆轍。每個決策者都難免犯錯,智者與愚者的區別在於能否“吃一塹,長一智”,能否及時糾錯,及時止損,俄羅斯民族過去走的彎路已經夠多,學費白交了。一個民族不長記性,才是最可悲的。

胡偉:俄烏戰爭的可能結果與中國的抉擇

作者:胡偉   來源:中美印象  已有 322944人瀏覽 

俄烏戰爭是二戰以來最嚴峻的地緣政治衝突,將產生比911事件更大的全球性後果。中國目前需要準確研判這場戰爭的走向及其對國際格局的影響,靈活應變,作出符合中華民族長遠利益的戰略抉擇,為中國爭取相對有利的外部環境。

俄對烏“特別軍事行動”在國內引發極大的分歧,支持者和反對者勢不兩立。本文不代表任何一方,謹以一個學者的個人名義客觀分析戰爭可能的後果並在此基礎上提出對策,供中國最高決策層研判和參考。

一、俄烏戰爭的走向預測

1、普京難以達到預期目的,俄羅斯陷入困境。普京此次行動的目的,是通過閃電戰擊垮烏克蘭,更換烏克蘭領導層,培植一個親俄政府,徹底解決烏克蘭問題,並藉此轉移國內危機。但閃電戰失敗,俄羅斯無力支撐曠日持久的戰爭,擴大戰爭的代價高昂,發動核戰爭將徹底站在世界的對立麵且沒有勝算,國內外形勢也日趨不利。即使俄軍付出巨大代價占領基輔並建立傀儡政府,也不意味著最後的勝利。目前普京的最佳選項是通過和談體麵結束戰爭,這需要烏克蘭作出實質性讓步,但戰場上得不到的在談判桌上也很難得到。無論如何,這一軍事行動鑄就了無法挽回的錯誤。

2、戰爭或進一步升級,不排除西方最後卷入戰爭。雖然擴大戰爭的代價高昂,但以普京的性格和權力,大概率不會善罷甘休,俄烏戰爭可能升級並超出烏克蘭的範圍,甚至包括核打擊的選項。一旦這樣,美歐也不可能置身其外,從而引發世界大戰甚至核大戰。如是則造成人類的巨大災難,美國與俄羅斯亦將最後對決,而俄羅斯的軍事實力無法與北約匹敵,普京將敗得更慘。

3、即使俄羅斯傾其國力孤注一擲,最後勉強占領烏克蘭,也是一個燙手的山芋,從此俄羅斯將背上沉重的包袱,不堪重負。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澤連斯基是否活著,烏克蘭大概率會成立流亡政府與俄長期周旋,俄羅斯同時遭受西方的製裁與烏克蘭境內的叛亂,戰線不得不拉得很長,國內經濟狀況難以為繼,長此以往必將被拖垮,這個周期不會超過數年。

4、俄羅斯政局可能發生變化,或被西方瓦解。普京閃電戰失敗,俄羅斯取勝的希望渺茫,西方的製裁達到空前的程度,國內經濟和民生遭受嚴重影響,反戰和反普京力量雲集,不排除俄羅斯政局發生嘩變的可能性。由於俄羅斯的經濟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即使沒有俄烏戰爭的失利,普京也很難支撐下去。如果普京因內亂、政變或其他原因謝幕,俄羅斯將更不可能與西方對抗,必將屈服於西方,甚至被進一步肢解,俄羅斯的大國地位將終結。

二、俄烏戰爭對國際格局影響研判

1、美國將重新獲得西方世界的領導權,西方內部將更加團結統一。目前輿論認為烏克蘭戰爭意味著美國霸權的徹底崩塌,但實際上俄烏戰爭將意欲擺脫美國的法國、德國重新拉回到北約防衛框架,歐洲實現自主外交、自主防衛的夢想破滅。德國大幅度增加軍費預算,瑞士、瑞典等國家放棄中立。“北溪二號”也被無限期擱置,歐洲對美國天然氣的依賴必然增加。美歐將更加緊密構成命運共同體,美國在西方世界的領導地位得以反彈。

2、“鐵幕”再次落下,不僅是從波羅的海到黑海,而且將形成西方主導的陣營與其競爭者的最後對決。西方將以民主國家和獨裁國家劃線,並把與俄羅斯的分歧定義為民主和獨裁的鬥爭。新的鐵幕不再以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陣營劃線,也不局限於冷戰,而是西方民主與反西方民主的生死決戰。鐵幕下西方世界的鐵板一塊,會對其他國家產生虹吸效應,美國印太戰略將得以鞏固,日本等國將進一步緊貼美國。美國將構建空前廣泛的民主統一戰線。

3、西方力量將得到明顯的增長,北約將繼續擴大,美國在非西方世界的影響力也將提升。俄烏戰爭之後,俄羅斯無論以什麽方式實現政治轉型,都將大大削弱世界上的反西方力量。1991年蘇東劇變後的場景可能重演,意識形態終結論可能再現,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回潮失去動力,更多第三世界國家將擁抱西方。西方無論在軍事還是在價值觀和製度上都會更加擁有“霸權”,硬實力和軟實力達到新的高度。

4、中國在既定框架下將更加孤立。由於上述原因,中國如果不采取措施積極應變,將遭遇美國和西方的進一步圍堵。普京倒下後美國從麵臨中國與俄羅斯兩個戰略競爭對手轉變為鎖定中國一個進行戰略遏製,歐洲將進一步與中國切割,日本成為反華急先鋒,韓國進一步倒向美國,世界其他國家將不得不進行選邊站並產生從眾效應,台灣也將加入反華大合唱。中國不僅麵臨美國和北約、QUAD(美日印澳四方聯盟)、AUKUS在軍事上的包圍,而且麵臨西方價值觀和製度的挑戰。

三、中國的戰略抉擇

1、中國不能與普京捆綁在一起,需要盡快切割。俄羅斯與西方衝突升級,有助於轉移美國對中國的注意力,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應當樂見其成,甚至對普京予以支持,但前提是俄羅斯不能倒下。如果普京失勢了,中國又與普京在一條船上,必將受其連累。除非普京在中國的支持下能夠穩操勝券,但目前看這種前景十分暗淡,而且中國也沒有足夠的力量堅挺俄羅斯。國際政治的基本法則是“沒有永恒的朋友,也沒有永恒的敵人,隻有永恒的利益”。麵臨當下的國際情勢,中國隻能從維護自身最大利益出發,兩害相權取其輕,盡快卸下俄羅斯這個包袱。目前估計還有一、兩周的窗口期,再遲中國就可能喪失回旋餘地,必須當機立斷。

2、避免兩頭不落好,放棄保持中立,選擇世界主流的立場。目前中國在國際上的表態和抉擇,形式上試圖走中間路線,兩頭不得罪,包括在聯合國安理會和聯合國大會上都投了棄權票,以及在支持俄羅斯的同時也想安撫烏克蘭。但這一立場實際上既不能滿足俄羅斯的需求,也讓烏克蘭及其支持者和同情者感到憤怒,站到了世界多數國家的對立麵。在有些情況下,表麵上的中立是一種明智的選擇,但不適用於這場戰爭,中國此次無漁翁之利可收。鑒於中國一貫主張尊重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就隻能站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一邊,以免被進一步孤立。這一立場對於解決台灣問題也是有利的。

3、盡可能實現戰略突圍,不能被西方進一步孤立。通過與普京切割以及放棄中立立場,有助於樹立中國的國際形象,並借此機會通過各種努力緩和與美國和西方的關係。盡管這很難,需要大智慧,但是未來的最佳選擇。有觀點認為,由烏克蘭戰爭引發的歐洲地緣政治之爭將大大延緩美國從歐洲向印太地區進行戰略轉移,對此不能過於樂觀。美國國內已經有呼聲:歐洲很重要,但是中國更重要,美國的首要目標是遏製中國成為印太地區的主導力量。在此情況下,如何利用俄烏戰爭做適度戰略調整,盡一切可能改變美國對中國的敵視態度,並進而擺脫孤立局麵,是中國麵臨的頭等大事。底線是防止美國和西方對中國進行連帶製裁。

4、製止世界大戰及核戰爭爆發,為世界和平作出不可替代的貢獻。由於普京已經明確要求俄羅斯戰略威懾力量進入特殊戰備狀態,俄烏戰爭有可能走向失控。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如果俄羅斯挑起世界大戰甚至核大戰,必將冒天下之大不韙。麵對這一危局,同時為了體現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積極作用,中國不僅不能與普京站在一起,而且應當采取明確行動,竭力阻止普京的可能的冒險。中國是世界上唯一具有這種能力的國家,必須發揮這一獨特優勢,普京離開中國的支持大概率隻能結束戰爭,至少不敢貿然升級戰爭。由此,中國必將贏得國際上的普遍讚賞,不僅有助於擺脫被進一步孤立的局麵,而且為維護世界和平立下了頭功,並從中或可為改善與美國和西方的關係找到契機。

【寫於2022年3月5日。胡偉係國務院參事室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理事長,上海市公共政策研究會會長,察哈爾學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教授、博導。延伸閱讀,點擊這裏查閱作者文章“鄧小平是如何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

發布時間:2022年03月11日 來源時間:2022年03月11日
 

胡偉:十四五——新發展環境與新發展格局

 複旦大學管理學院 2021-07-08 17:05 瀏覽量: 8752

導讀:

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之際,麵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家迎來了新的課題。“十四五”規劃綱要是中國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第一個五年的路線圖。

複旦EMBA同學尤為關心“十四五”規劃。通過研判這一“藍圖”,把握國家的戰略意圖、政策內容,通過研究企業和行業發展的關鍵要素,將為企業選擇競爭策略和模式提供依據。

為此,“君子知道”複旦大學EMBA人文商道講堂特邀上海市公共政策研究會會長胡偉教授,為學生校友講授“十四五”期間中國的新發展環境與新發展格局,以廣闊的視角研判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

以下是根據講座實錄整理的部分內容:

十四五:新發展環境與新發展格局

- 胡 偉-

上海市公共政策研究會會長

胡偉,現任中共上海市委黨校(上海行政學院)教授、上海市公共政策研究會會長、上海市委黨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工程首席專家、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同時兼任國務院參事室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理事長、中國國際關係學會副會長、上海市國際文化傳播協會會長、察哈爾學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長三角產業與科技創新研究院院長。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自近代以來,中國經濟總量的第一次快速上升發生於改革開放後

講“十四五”規劃,再把話題聚焦一點,就是未來中國的“新發展環境和新發展格局”。

談未來,先讓我們來了解過去。有一項統計顯示,從公元1000年開始直到2008年,中國的GDP在大部分曆史時期是大大超過美國的。到1700年之後美國才開始大增長。為什麽?因為以前在美國生活的都是印第安人,18世紀以後,英國人去了,歐洲人也去了,這塊土地上人口的數量和質量開始大大提升。人口的數量和質量,是經濟發展非常重要的因素。

美國的經濟從1700年之後開始增長,到1820年-1860年間有一個提升,這是科技革命、工業革命帶來的。1860年工業革命之後,又開始高速增長。

中國的GDP在這些曆史時期都是很穩定的。美國是在19世紀末才超過中國,而中國是在改革開放之後,GDP才開始突飛猛進,進而追趕美國。這是改革開放的意義,改革開放為什麽重要?就從這個曲線上可以看到。

再比較中國和日本。日本過去也是不如中國的。但明治維新使日本經濟發展有一個大的飛躍,二戰的時候有一個小的回落,後來超越了中國。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後又超越了日本。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影響經濟發展的是哪些因素。一個是人口的數量和質量,一個是工業革命、科技革命,一個是製度的變革。日本還是這個國家的人口構成沒變,但是通過明治維新,就發展上去了。中國改革開放說到底也是依靠製度變革。

曆史上,中國占全球GDP總量大概是20%到30%。什麽時候開始下來了?鴉片戰爭之後,經濟總量占比懸崖式下跌。什麽時候開始止跌?新中國成立之後。改革開放之後,中國在世界GDP的比例開始實現上升。這就是再一次印證中國改革開放的意義。

到現在,我們大概占全球GDP的18%,我們還沒有達到曆史上的比例,但是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這就是我們現在發展的基礎,也是一個曆史背景。

中國外部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

改革開放後,中國取得巨大的發展。改革開放是和我們對於外部世界的關係、對國際環境的判斷有很大關係。

鄧小平講“和平發展”,“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我們加入WTO以後,融入了世界經濟體係,經濟取得長足發展,而這種融入是從1978年鄧小平決定中國和美國建交開始的。

大家知道,我們的改革開放是從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但是三中全會前,有非常重要的兩件事情。一件是關於國內的,那就是中央工作會議解決了國內的問題。從1978年11月10日到12月15日,會議一共開了36天。中央一個會議開36天,這是非常罕見的。這是因為對於改革開放,中央高層有爭論,最後需要達成共識,這是中央工作會議要解決的問題。

第二條線是“中美建交”。國際上,要爭取和平的發展環境,要對外開放,核心一定是美國。在當時,和美國關係不好,在國際上對外開放就不可能有很大空間。

當時的這個“對外開放”,主要是對西方世界的開放。因為對於亞非拉,毛澤東時代開始,中國就一直在和他們交往,但我們對西方主要國家是封閉的。鄧小平在1977年底講:“根據我的觀察,世界大戰是可以避免的,我們爭取一個較長時間的和平環境,把中國搞上去,是完全有可能的。”後來他還說:“我們要爭取50年到70年的和平,把中國搞上去。”他說得都很具體,非常有戰略高度。當時同美國建交,一方麵是從政治、安全上考慮。另外很重要的就是經濟角度的考慮。中國的發展需要美國的資金、技術和人才。

三中全會是12月18日開的,中央工作會議是15日閉幕的,15日,中美簽署《建交公報》,16日,美國總統卡特和中國政府向全世界公布。

也就是說,在三中全會開始的時候,我們對內統一了認識,對外也建立了同美國的關係。按照小平同誌對外開放的戰略、韜光養晦的對外方針,利用西方的市場、資源、資金和技術,我們把中國經濟搞上來了。

但是,這樣一個外部環境在近幾年出現了重大變化,這個變化就是戰略機遇期遭遇重大挑戰。在“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我們黨第一次對我們發展的外部環境做出概括,就是“我國發展環境麵臨深刻複雜的變化”。我們麵臨的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為什麽戰略機遇期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是因為我們遭遇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個大變局,本來中央提這個概念是比較積極的,在變局當中中國有機會,特別是2008-2010年這一段時間,中國經濟突飛猛進,西方遇到了金融危機,所以當時中央判斷“東升西降”,為中國的崛起創造了良好條件。直到2018年6月,習近平同誌在中央外部工作會議上講:“當前,我國處於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但是從這兩年開始,這個情況就發生了變化。在2020年全國兩會上,總書記對於形勢的估計就已經不像前麵那麽樂觀了,大量講了挑戰。他說:“我國經濟正處在這樣一個攻關期,經濟發展前景向好。”接下來就都是問題了:“但麵臨著體製性、結構性、周期性問題相互交織所帶來的挑戰,加上新冠疫情衝擊,目前我國經濟麵臨較大壓力。”後麵全是國際問題:“我們還要麵對世界經濟深度衰退、國際貿易投資大幅萎縮、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國際交往受限、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國家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盛行、地緣政治風險上升等不利局麵。”這一大串全是外部環境,沒有一個是積極的。所以最後總書記的結論是“必須在一個更加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中謀求我國的發展”。

外部環境為什麽會轉變?中美關係依然是一個重要因素。短期內,中美關係不太可能發生質的改變。這不是因為中國將要超越美國,而是美國綜合判斷,認為他不可能改變中國。這不是老大和老二之爭,而是美國判斷,中國的發展不符合美國的利益。我們外部環境已經變了,我們的發展戰略機遇期麵臨重大挑戰。

巨變的外部環境下,必須以新的發展格局應對

正因為這樣,“十四五”提出了很關鍵的核心理念,就是構建新發展格局:一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格局。換句話說,我們不把我們發展的主要希望寄托在外部的環境上,或者外部的市場上。

這是我們改革開放以來一個重大的戰略變化。我們將走一個新的發展格局之路。

新發展格局的決策,最早是習近平同誌在2020年兩會上提出的。新發展格局有一些現實依據,就是我們對外貿易的依存度已經下降,2006年,我們對外依存度最高的時候是64.2%,到2019年的時候已經下降到31.8%,比過去已經有了大幅度的下降。我們現在經常項目的順差占GDP由最高時的10%以上,降低到現在的1%左右,這使得我們構建新發展格局,有了現實的可能性,而不是不得已的選擇。

新發展格局是什麽意思?首先,“內循環”不是個體的“小循環”,不能搞“小而全”,更不能搞地區封鎖,它的核心是統一全國市場,打破行業壟斷和地方保護,暢通國內大循環。從這個意義來講,國內大循環如果真正做到這一點,我認為也是壞事變好事。因為我們國內的市場一直是分割和不統一的,有各種行政壁壘,各種行業壟斷,各種地方保護也非常多。

第二點,新發展格局就必須以擴大內需作為戰略基點。怎麽拉動內需?就必須改善我們的分配結構。現在老百姓口袋裏沒有錢,這是主要的問題。我們現在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人均GDP超過1萬美金了。但是中國有幾個問題:

第一,人均GDP在世界上的排名並不靠前,美國人均GDP超6萬,歐洲發達國家大部分是4萬美金以上,我們的差距還是很大的;第二,人均GDP是這麽多,到老百姓手裏的錢究竟是多少呢?老百姓的收入占GDP的份額,中國在世界上的排名依舊是倒數的;第三,我們收入兩極分化的嚴重程度,又是世界上偏高的。這就是我們的發展問題。

大家一定要知道國際的走向,還要知道中央在思考什麽問題。“十四五”規劃提出以下幾點:

1.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

2.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

3.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分配結構明顯改善。

4.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5.完善再分配機製,就是政府的再分配機製,或者社會福利保障方麵。

6.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就是社會組織的分配。

所以初次分配、二次分配、三次分配,這是全國提出來的,規劃很好,講得完全正確。但是怎麽做到?現在的問題就是貧富分化嚴重,經濟虛火過旺,大家都掙快錢,搞金融投機。所以,我們現在提出來經濟要“脫虛向實”,搞實體經濟。

當然,我們現在所搞的新發展格局,雖然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但是還是要努力形成雙循環,而不是單循環。也就是說 “十四五”還是提出要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

這兩個格局(新發展格局、對外開放格局),哪個是主要的?當然是新發展格局是主要的。在新發展格局下,我們能對外開放的地方還是要對外開放,中國絕不能關起門來搞發展。隻是說由於外部環境的變化,我們對外開放受到了很大的限製,跟過去40年是大不一樣了。在整個國際環境對中國不利的情況下,我們是在努力打開對外開放的局麵。我們確實做了很多努力,但是現在來看問題依然不容樂觀。

最近七國集團峰會已經提出了對抗“一帶一路”的“重建更好世界”計劃,明顯跟中國對著幹。我們本來有很大的對外開放計劃。我們已經在世界重要的咽喉要道占據了重要位置,“一帶一路”對於美國的刺激越來越大,“一帶一路”不光是經濟計劃,還有很重要的軍事和戰略意義。所以這也讓美國對於中國產生了極大的疑慮。但是現在我們還想是要繼續走。我們的對外開放也還要繼續推進,“一帶一路”也要繼續搞,但是我們未來遇到的挑戰和困難巨大,對於這點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

作為對管理學專業課程的補充,“君子知道”複旦大學EMBA人文商道講堂秉承“商道人文,融匯貫通”的目標,讓學生從人文中汲取力量,擁有大智慧、大視野、大情懷。依托複旦大學強大的名師資源,“君子知道”人文商道講堂目前已邀請葛劍雄、陳思和、沈誌華、許紀霖、吳曉明、哈繼銘等校內外名家,為EMBA學生校友分享商道、人文和政經等熱門話題。編輯:劉蕊

(本文轉載自複旦大學EMBA項目 ,如有侵權請電話聯係13810995524)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