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蘋果在印度複製中國經驗 踢到絆腳石

(2023-02-14 04:01:18) 下一個

FT:蘋果想在印度複製中國經驗 踢到多塊絆腳石

 
綜合新聞

蘋果公司為了降低對中國大陸製造的依賴,正努力增加“印度製”,然而現在傳出,蘋果要把製造搬到印度的行動正麵臨一些“絆腳石”,包括當地製零件良率不佳,物流、交通與基建不良拖累擴張進度,以及合約業者因應變化欠缺彈性等因素。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四名知悉營運狀況的人士透露,蘋果一直從加州和大陸派送產品設計師與工程師前往印度南方的工廠,培訓當地人並協助建立生產。蘋果正依照20年前在大陸製定的藍圖在印度建立新的業務,工程師和設計師經常耗費數周或數個月在工廠監督生產。

印度從2017年起開始生產低階iPhone,但在去年9月蘋果新機發表沒多久後,在印度的供應商開始生產旗艦機款,這對印度而言意義重大。然而金融時報指出,近幾個月的經驗顯示出,蘋果在印度仍有許多工作得施力。

例如一名知情人士說,塔塔集團在霍蘇爾的機殼廠產線生產的零件中,兩個中隻有一個品質能符合標準,可送往鴻海在印度的組裝工廠,這代表隻有50%的良率,遠不如蘋果要求的零瑕疵目標。曾在蘋果海外營運部門工作的兩名人士說,該工廠正在推動改善熟練度的計畫,但路途依然遙遠。

在中國大陸,供應商及政府官員會竭盡所能贏得iPhone訂單。蘋果前員工舉例,他們估計得花數周才能完成的任務,大陸供應商可在隔天就以令人費解的超快速度完成,在印度卻不會以這樣的步調完成,“因為就是沒有急迫感”。

一名參與蘋果業務的人士說,在印度擴張製造的步調緩慢,部分得歸咎於物流、交通與基建不佳。蘋果工程師住在清奈市中心的飯店,往返工廠就要花四小時通勤,而且路途中的WiFi網路連接很差。

電子代工產業顧問公司VentureOutsource總裁席特爾說,印度長年來還有個問題,就是合約承包業者經常聲稱他們能滿足客戶任何需求,但實際上會在簽約後對客戶的問題回應緩慢,而且對於變化“欠缺彈性”。

蘋果對此不願置評。

盡管存在這些問題,但分析師表示,對蘋果來說,印度具有龐大潛力,顧問業者貝恩(Bain)估計,在政策支持和低成本的帶動下,印度的製造業出口額可望成長逾一倍,從2022年的4,180億美元,2028年成長至逾1兆美元,其中,電子產品的出口年成長率可能達40%。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