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日本製造立國不行了 轉向投資立國

(2023-01-24 07:17:12) 下一個

 

日本正從貿易立國轉向投資立國?

https://news.popyard.space/cgi-mod/newscroll.cgi?lan=cn&r=0&sid=15&rid=733395&v=justin

2023/01/20  年度盤點展望

      日本2022年貿易收支逆差19.9713萬億日元,創出曆史新高。除了日元貶值和資源價格走高之外,出口增長乏力也產生影響。此前日本沒能及時應對依賴化石燃料和創新能力減弱的後果正在顯現。日本的貿易逆差有可能長期持續,日本的主要搖錢樹正在從商品出口,轉變為對海外投資的分紅和利息等。但海外收益的回流不夠充分,形成看不到國內產業新一輪增長的狀況。  

     貿易收支指的是出口額減去進口額,日本連續2年出現逆差。高於2014年的12.816萬億日元,創出有可比數據的1979年以來最大逆差額。  

     在截至2022年的10年裏,日本7次出現貿易逆差,收支總額逆差44.434萬億日元。此前,日本貿易順差是理所當然的,在創出曆史新高的1998年達到13.9913萬億日元。過去10年裏最多的2016年也僅為3.9937萬億日元。 


        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後,核電站停止運行,由於火力發電站的燃料進口增加、原油價格走高和日元貶值,逆差額達到10萬億日元左右。最近數年來徘徊在2萬億日元以下。

    日本經濟研究中心匯總經濟學家預測的1月“ESP經濟預期調查”顯示,2023年度貿易逆差將為17.08萬億日元,2024年度也達到13.37萬億日元。逆差被認為將長期持續是因為存在結構性因素。   

     其一是能源資源依賴海外的局麵並未扭轉。2022年整體進口額比上年增長39.2%,達到118.1573萬億日元,首次突破100萬億日元。原油、液化天然氣(LNG)和煤炭等礦物性燃料增加96.8%,達到33.4755萬億日元,占到整體的28.3%。  

      化石燃料占日本一次能源供應的比率截至2021年度達到83.2%。由於可再生能源的普及遲緩和核電站重啟運行的停滯,與地震前的2010年度相比提高2個百分點。持續依賴的化石燃料的價格因烏克蘭危機而上漲,擴大了貿易逆差。

雖然日元貶值,但日本的出口增長追不上進口的增長

      2022年原油的美元價格比上年上漲47.6%。日元計價上漲76.5%,漲至創曆史新高的8萬4728日元/千升。一度達到1美元兌約150日元的32年來最嚴重日元貶值加劇了進口價格的上漲。

      受烏克蘭危機影響,全球掀起加強能源安全保障的行動。要增加本國產能源,能否通過擴大可再生能源和核電站重啟運行等減少依賴進口的化石燃料將成為關鍵。

      此外,出口增長乏力也是課題之一。2022年出口額雖然達到創曆史新高的98.186萬億日元,但增長率僅為18.2%。顯示商品流動的數量指數(以2015年為100)比上年下降1.9%。

      此前一般認為日元貶值有利於增加出口。在芯片短缺等原因令電子設備等生產受到影響的2022年,盡管出現曆史性的日元貶值,但出口沒能突飛猛進。

      日本此前的貿易立國的身影已經模糊。智能手機和半導體等電子設備可以說是一個象征。在這方麵日本2022年出口為17.3377萬億日元,進口為17.256萬億日元,基本相同。貿易順差僅為817億日元,逆差近在眼前。

日本在1988~2008年基本上穩定實現6萬億~8萬億日元左右的貿易順差。當時在半導體和液晶電視等領域,日本企業具有強勁勢頭。以2008年雷曼危機為轉折點,生產不斷向海外轉移,同時業務出現萎縮,出口難以增加。

    


      由於新冠病毒相關等的藥品進口增加,化學製品2022年逆差1.4703萬億日元。而日本30年前是順差2240億日元。

       汽車等運輸設備和一般機械,日本2022年分別實現15.6713萬億日元、9.6327萬億日元的順差。變革的潮流正在到來,例如純電動汽車(EV)廠商美國特斯拉在總市值上超過豐田。如果不能積極抓住技術趨勢的變化,有可能重蹈電子行業的覆轍。

      如果觀察日本貿易收支加上與海外投資和服務往來等的經常項目收支,日本2022年1~11月順差11.41萬億日元,由於貿易收支的大幅逆差,比上年同期減少46%,但海外子公司的分紅等第一次所得收支增至約33.5萬億日元,整體上實現了一定的順差。日本正在加強投資立國的色彩,但麵臨的課題也很多。

      海外的投資收益並未充分回流到日本國內。按2021年的情況來看,第一次所得收支的3成以上成為被稱為“再投資收益”的海外子公司的內部留存。如果無法將這些收益吸引回日本,或並未擴大增長乏力的外國企業的對日直接投資,推動日本國內產業增長的投資將變得缺乏。

相關新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