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網原創 “反向留學”、“逆向考研”現象的進一步蔓延,向我們揭示了被遮蔽的現實:學曆膨脹的直接受害者群體正在加大。
又到了一年一度“牛劍”放榜的日子。作為全球頂尖高校,牛津和劍橋發放錄取offer總能吸引一眾留學機構和家長的刷屏:諸如“XX機構錄取數領跑全國”、“XX城市狂攬36枚”。其熱鬧程度堪比頒獎現場。關於留學英國,坊間總有太多的討論。除了一直揮之不去的“水碩”(對一年製碩士的調侃)陰影之外,最近有一個詞在年輕人中很流行,幾次衝上熱搜,那就是“反向留學”。所謂反向留學,是指中國學生遠赴國外學習,到了目的國現場一看,發現課堂上基本都是中國同學,甚至老師也是中國人,恨不得用中文上課。對於期待收獲一把異國情調和學術氛圍的留學生而言,這其中的錯愕感可想而知,以前以為留學是不遠萬裏去了解不同的文明與國家,結果是擁抱了大量老鄉與同胞:以前可能習慣問同學,你什麽國家的?現在可能直接一句,你哪個省的哪個旮旯的?反向留學的根本原因是什麽?會有什麽影響?應該如何看待?這些問題背後,其實也在拷問教育的初心與變形。
反向留學泛濫,中國輸出留學生數量巨大
反向留學的問題一直存在。最極端的情況,比如過去針對國人的類似項目裏,學生都是中國人,教師搭配一兩個老外,全程配備中文翻譯,甚至有的大教授年輕時候也曾經心甘情願參加。有趣的是,為什麽最近反向留學引發關注?表麵看起來,原因在於留學的人多了,反向留學現象日漸曝光,而社交媒體又使得這樣的泛濫可視化。最開始隻是個別學校的個別專業,即使發現同學多數是中國人,大家悄悄去讀悄悄回國,得了便宜悶聲發大財,懂了就懂了;現在則是各地的中國留學生人山人海,隨手拍個視頻就上網,暴露了普遍情況。不僅英國、澳大利亞等一年期碩士項目成為“重災區”,甚至一些白俄羅斯等一些不那麽熱門的國家中,反向留學現象也不絕於耳。
反向留學的主要原因,類似演員周迅的一句感慨,“好多人啊”。
先說人多吧。三年的疫情使得不少人的留學計劃有所放緩,目的地也有發生變化,但是中國是以數千萬家庭作為根基,留學生怎麽樣都是各國留學生的主力人群。從國際教育協會(IIE)數據來看,2020年共有超過560萬國際學生在全球範圍內進行高等教育階段的學習。數百萬的國際學生名額?可以想象,中國留學生的一小部分就可以填滿這樣額度。據悉,目前中國留學生人數最多的10個國家是美國、澳大利亞、英國、加拿大、日本、德國、俄羅斯、法國、新西蘭和荷蘭。在這些國家中,中國留學生的比例相當高。按照領英大數據統計結果,2022年有20.7萬的中國留學生畢業於美國,而且中國已經連續14年蟬聯美國最大的生源國了。即使疊加新冠疫情、中美關係等宏觀因素影響,中國人的留學熱情不減,除了美國之外,中國也是英國、德國、新西蘭、日本等國留學生的第一或第二大生源地,同時在法國、俄羅斯、加拿大等國也占據了前三的位置。有人說,中國人人多,喜歡紮堆歐美發達國家,更不用說,大家喜歡的項目和學科也很容易撞車。這些熱門留學地中,碩士研究生階段錄取學生占比均超過七成,其中不少專業也很集中,比如39.8%選了商科,27.4%申請了計算機為主的理工科。在這樣的比例之下,如果你去了一個熱門國家,上一個熱門的研究生項目,選了一個熱門專業,遇到大批同胞的概率自然也相當之高。世界上,本來沒有多少人留學,當然也不存在什麽反向留學,留學的人多了,自然就有了反向留學。以前留學之所以被認為高大上,那是因為留學的人數少,而且留學就是改變命運,所以有不少不遠千裏洋插隊見世麵開天眼的橋段,是上幾代代老留學生喜歡說的段子。如今,留學則成為不少中產階層的標配,類似一段時間不長的遊學體驗,中間各種意外也被控製得很好,留學生的生活也變得優渥很多,留學不再是奢侈品,而是不少家庭的普通消費品。這看起來是簡單直白的現象背後,隱藏了什麽樣的動力學?我們前麵說了中國人人多紮堆,但我們知道中國人並不傻,相反可以說多數情況都是太聰明。那麽我們更應該思考,為什麽大家即使看到了反向留學現象,還是一如既往情願紮堆——更應該思考的問題,反向留學之下,留學還有性價比麽?
水碩不水,它是理性的、基於算計之後的選擇
留學留學,核心是學。所以反向留學說到底,如果不影響授課水平,其實也不是多大一點事。反向留學甚至留學,有沒有性價比?我們可以從最熱門的短期碩士項目說起來,這是中國人留學的首選,也是反向留學爭議最大的項目。以大家習慣抨擊的一年製碩士而言,這種碩士往往入學要求低,比如很多不需要GRE;就讀時間短,一年其實都算長的,一些名校扣掉假期甚至能夠提供幾個月的碩士項目;畢業證容易,一般沒有什麽讓你寫到頭禿的論文。也正因此,這類碩士項目被稱為“水碩”,甚至有人衍生了各個國家學校的“水碩之歌”,自嘲“遠渡重洋當水碩,不如三年專科”。在各大公司的招聘中,水碩也成為不少人力資源部門嚴格審視的對象。水碩名聲這樣不好,為何還是有那麽多人爭先恐後?這就涉及水碩的一個基本定理,水碩不好聽,但是用起來“真香”——性價比超高,誰用誰知道。
水碩學費生活費加起來,滿打滿算,最多也就百萬的成本,在中國二三線城市還買不了一套房,這背後還有一連串的隱形加分:比如進入體製優先,在相親市場可能更受歡迎,而且,對比國內讀碩,能省下一兩年時間,持幣待購的中產家長何樂而不為。
更不用說,從長期來看,學曆提升,確實影響收入增加。比如,研究機構麥可思對2016屆本科人群調研,通過畢業五年後學曆提升與未提升人群的月收入對比發現,前者比後者每月收入大概高出800多元,一年接近一萬——數十萬的留學費用,均攤到每一年,對比起來還是能夠回收部分成本。回看現實,研究生學曆越來越普遍,導致學曆的通貨膨脹,研究生隻能當做過去的本科來用。現在無論大企業招聘還是公務員考編,多數崗位雖然沒有明確說需要碩士文憑,但實際簡曆都是一水兒碩士打底。這時候,如果你隻是一個本科學曆,哪怕是211、985加持,很可能也走不到初篩這一關。有了需求,也就有了交易。英國等地對於中國留學生高度友好,根據英國高等教育統計局數據,僅僅2020-2021學年,內地在英國全日製讀研學生人數就月約為82050人,在高等教育階段留英中國學生中占比57.05%。也正因此,越來越多國家步英國後塵,將教育產業化的道路進行到底。按照相關數據,從 2018 年 1 月至 2022 年 5 月,國內外應屆生的競爭力指數排序大致如此:“海外 QS100 > 海外非 QS100 ≈ 國內 985/211 > 國內非 985/211”。反向留學可能對這個指數有所擾動,但是本質上不會改變大的趨勢。逆向考研愈演愈烈,年輕人的出路在哪裏?
可以說,反向留學之類,隻是中國人學曆內卷壓力的輸出——畢竟中國體量之大,也許小數點後的改動,就足以擾動世界原有的平衡。不過,反向留學,聽起來動靜大,但其實還隻是影響一小部分人。留學再泛濫,畢竟也是金字塔靠近上端的人數。按照教育部統計,1978-2019 年,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累計達 656.06 萬人,留學回國人員累計達 423.17 萬人,占已完成學業群體的 86.28%。這是四十年的累積數據,對比之下,這幾年高校畢業生一年的人數就超過1000萬。水碩也好,低齡留學也好,無論如何喧囂,但說到底隻是中國人的一部分。對於多數年輕人,留學仍舊遙不可及,反向留學更是遙不可及。更為真實的競爭是當下國內考研。這是他們不得不進行的戰爭,甚至也衍生了“逆向考研”這個詞,也就是說,本科畢業於“雙一流”高校的學生,在考研中,不再局限於報考“雙一流”高校的研究生,將報考目標投向了“雙非”院校。這不是個別現象,而是新的趨勢,全國各地“雙非”高校都有了不少“雙一流”的學生出現。這意味著什麽?考研不再是大家過去想象的逆天改命,從差點的學校往更好的學校考,如今甚至出現了如“向下考”的“逆流”。可以說,反向留學的真實反題是逆向考研,這才是更真實的現實。如果你是一個家庭一般的年輕人,在國內背水一戰考研,甚至脫產持續考研,可能就是你不得不進行的戰鬥。研究生以往被定義為研究的初級階段,為博生階段研究做準備,這個定義今天已經被刷新了——為就業服務,而不是有意研究,成為多數人考研的首要目的。麥可思研究院報告揭示,2021屆本科畢業生中,讀研群體因就業前景好選擇深造的比例為55%,相比2019屆上升3個百分點。2023年,全國研究生報考人數474萬,再創曆史新高,而2017年,研究生報考人數僅僅為201萬人。“二戰”考研、“三戰”考研變得普遍,成功率卻在下降。麥可思數據顯示,對2016-2018屆本科畢業後脫產考研群體調研,畢業三年內成功考上研究生的比例大為下降,從從2015屆的55.4%降低到2018屆的43.1%,下降了12.3%。也正因此,反向留學不是什麽大問題,無非引發人們對於速成留學的質量多一些懷疑,但是“逆向考研”如果進一步擴大,則向我們揭示了被遮蔽的現實:學曆膨脹的直接受害者群體正在加大。怎麽辦?我想這是多數人都應該思考的問題,除了學曆,年輕人是否還應該得到更多機會證明自己?因為大多數年輕人缺乏機會的世界,注定不是一個充滿希望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