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自由是一種責任》
張維迎教授的《自由是一種責任》,拜讀之後,感覺很次,深感現在國內的不少教授水平不過如此。
本文貌似大量引經據典,但論證過程卻值不得推敲。全篇講的其實就是:西方自由,所以經濟發達,中國不自由,所以經濟落後,現在中國崛起,是因為搭西方的便車。這樣的文章,如果出自公知大V或者其他非專業的文青之口,也算文采飛揚質量上乘了,結果它是出自北大教授,那就水平太低,見識太短了。
張教授隻知道公元1500年以後,西方國家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卻沒有進一步想為什麽西方會搞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是西方人拍腦袋靈機一動就搞的嗎?如果發展一個文明這麽簡單,印度、南非和伊拉克把製度改成民主製度後早就變成發達國家了。1500年正是西方國家的大航海時代,西方船隊全球航行,是在享受甜美的海上空氣嗎?當然不是,他們在利用這些船隊,在全球進行殖民擴張和貿易,奴役殖民地的人去挖掘黃金白銀,去廉價生產各種農作物和商品,當時全球的財富開始向西方聚斂,使得西方的貴族皇家盆滿缽滿富得流油,這個時候他們還會再聽千裏之外窮酸的羅馬教廷的號令嗎?當然不會了,所以才會想方設法脫離教廷擺布,開始搞宗教改革,開始教育自己的百姓不要再信教皇,美其名曰啟蒙運動。
啟蒙運動與西方的經濟科技崛起確實是有相關性的,然而相關性不等於因果性,這是搞學術的人最基本的常識,堂堂北大教授就這樣犯了低級錯誤,不知道他是怎麽大學畢業的。西方1500年後的科技創造力,並非因為它的製度更自由,僅僅因為有足夠的經濟基礎罷了,經濟基礎是自由和創造力的母親,自由與創造力隻算是一起長大的兄弟關係,不是父子關係。
知乎魔王
張教授又舉了一個雞湯文常見的例子,說人類的衛生習慣與印刷機的發明有關,稱古代西方“言論自由”,使得人們讀書多,然後印刷業發達,印刷字體小於是促進眼鏡行業,眼鏡行業促進光學,光學又促進了顯微鏡的發明,最終發展出來了微生物學使人類衛生水平和人均壽命大增。這個段子像極了另一個雞湯,說馬屁股的寬度決定了車軸的長度,車軸長度決定了馬車路的寬度,然後便決定了馬車路隧道的直徑,後來鐵路隧道沿襲了這個直徑標準,再後來運載火箭在火車轉運途中需要通過隧道,於是火箭被迫設計成直徑小於隧道,而火箭直徑決定了火箭的運載能力,所以得出結論馬屁股的寬度決定了上千年後人類探索宇宙的能力。這個結論嘩眾取寵很有娛樂性,邏輯上也不完全錯,但如果換個說法,稱沒有馬這個動物人類就無法探索宇宙的話,就荒謬至極了。地球上假如沒有馬,也會有牛、鹿來拉車,人類也完全可以繞開隧道用海運方式轉運火箭,條條大路通羅馬,人類並不會蠢到被馬屁股栓死。同理促進光學發展的不一定就隻能靠眼鏡,也可以是航海家航海時需要觀測而發明透鏡,然而航海家為什麽要航海?參見上文:殖民和擴張。不要忽視人類謀求發財時的主觀能動性,它比人們讀書的動力大多了。
完全可以理解作為學術科研人士的張教授見多了中國的科技落後而心裏苦心裏急,科學家愛國精神可嘉,但心裏不能急,急病就會亂投醫亂想事,看了點西方媒體的宣傳就不去自己獨立思考判斷而接受,隻有氣定神閑、讓子彈飛一會的態度才能讓人看清楚前麵的路而不至於心急陷入泥潭死胡同。
500年前、200年前的科技也許是可以通過一兩個科學家在家搗鼓瓶瓶罐罐就可以獨立完成,而人類科技發展至今,現在任何先進的科技都已經是需要動用大量人力物力和經濟、科技基礎的事情,是係統工程。現在研發科技,沒有對撞機,沒有風洞,沒有超級計算機,沒有先進的科研儀器,沒有科技基礎,沒有大筆的資金投入,你再有自由再創意,也研發不出來什麽好東西,不然印度早就研發出飛機發動機了。當今諾貝爾科技獎獲得者,一般都是科研團體的領導者,他們的研究成果也需要團體的努力才能轉化成市場可直接使用的科技。科學家創造力固然在研究中非常重要,但其重要性已經遠遠不如科研工具水平的高低。
===========================================================
當今可以一兩個人在家搗鼓出來的創意還是有的,比如創作一首歌,一部劇本,或是寫一篇發人深省的論文,這些確實比較受言論環境的影響,然而它們不是科技,它們更多是一種娛樂產品,是藝術。科學與藝術其實就是理科與文科或稱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科學是探索真相的學科,真相隻有一個,所以科學研究是有排他性的,是“獨裁”的,對“創意”要求並不高。藝術則是娛樂大眾的學科,可以像音樂那樣有無數的流派風格,它“百家爭鳴”的,對“創意”的要求較高。這也是為什麽說自然科學是有“民科”這個貶義稱呼的而社會科學沒有,不然韓寒、魯迅、毛澤東就是文學民科,周傑倫就是流行樂民科、茅於軾就是經濟學民科了。
寫下你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