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書評 王滬寧《美國反對美國》

(2022-10-27 05:09:33) 下一個

王滬寧《美國反對美國》:細節或許過時,但政治內涵仍振聾發聵

 

2017-10-30  來源:作者博客 作者: xiance
 
 
王滬寧這本書可以稱得上是中國版的《論美國的民主》,他也可以被看作中國的“托克維爾”,這本書因考察時間較短,考察時代和成書時代距今已經很久,所以和現在所看到的美國略有不同,而且通過很多後見之明可以快速得到很多書中的結論,對於當時作者的思考和感歎也已經習以為常(事實上我們現在的政策很多都是作者參與製定的,所以他的思想融入現在人的體驗中也十分正常),但這並不能掩蓋當初作者在本書中指出的許多要點的重要性。

  一、引言

  這本書主要講了1988年末到1989年初學者王滬寧在美國的見聞和思考,涉及美國社會的方方麵麵,尤其針對美國政治現狀及其成因和影響作了深刻考察。本書通過探討美國政治和社會管理現象來回答“為什麽有現在的美國”。

  王滬寧是我國新一代政治學者的典範,他曾任複旦大學國際政治係教授,之後又從學術界進入政界,對中央決策的製定做出了很大貢獻。他的成名作《比較政治分析》寫於1987年,可以算得上是現代國內第一部有關比較政治學的專著,此書和《美國反對美國》成書時間相近,在方法論上也有前後的承接關係。在《美國反對美國》一書的序言中他也提到了自己“運用曆史——社會——文化條件的景觀來具體分析美國”,這告訴我們不應對書中觀點進行片麵地、孤立地評價。

1509121112962210.jpg

王滬寧

  美國一向被視為西方民主國家的典範,它所維護的政治理念包含了眾多西方政治智慧的結晶,比如憲法、競選、權力製衡等等。但是細究起來,美國的憲法也在不斷修正,競選也是不完全競選,兩黨博弈僅在四個候選人之中選出總統,而立法、司法、行政三權之間也會有時存在一家獨大的情形。因此分析美國不能僅僅通過空洞的這些政治學專業名詞,而應該更深入地考察民主的細節。

  本書題為“美國反對美國”,是因為當時的我國國人存在兩種對美國的態度。一是把美國僅僅看作“資產階級專政”的“剝削社會”,二是把美國看成是“富麗天堂”的“完美國家”。本書的目的就是針對這兩種觀點,舉出美國真實的社會細節,用“現實美國”反對兩種想法中的“幻想美國”。本書從各個角度指出,美國作為一個社會整體,它有積極地一麵,也有消極的一麵,不能簡單地將它歸類,也不能罔顧事實,大發厥詞。此書目的不僅在於展示真實的美國現狀,同時也通過將素材歸類和分析,力圖找出形成如此相對又和諧的社會的內在因素。客觀上,作為一本剛剛經曆過政府改革的中國政治學者對發達國家的考察論著,本書也有意向回答這樣兩個問題:“在公有製的條件下,能否完成經濟現代化的過程”和“政治民主應如何發展”。

  二、 概述

  作者自言書中共探討了十一個觀點,但我認為可以簡化為三點。一是社會的運作方式,二是政治的運作方式,三是抽象意義上文化的發展和潛在的危機。雖然政治和社會是分不開的(我想這也是本書作者對於社會中非政治的細節也觀察的如此清楚的原因),但是美國政治作為一種獨特的社會活動,它受社會的影響和對社會的影響都是非常突出的。

  先說社會層麵。作者在書中好幾個地方都在盡可能回答“高度商品化對於一個社會錯綜複雜的管理過程的作用”。簡單總結如下:首先,商品化了住房、食物、交通等等這些實物,利潤就會引來不同產品的競爭,結果有利於產品和服務的改進和優化。其次,商品化了就業機會,人才和企業就會自發匹配,這就是市場的力量。

  然後作者對多元化進行了觀察,比如亞美尼亞人的非現代化生活,阿馬拿移民地的集體主義生活。正是美國憲法中對於自由的維護才使得這樣的多元化得以存在。

  作者在本書中也時時不忘考慮如何推進中國的改革。他舉出的亞美尼亞人對於現代化的恐懼和對於傳統教育的偏執也適合行將改革的中國社會。

  作者深入鄉村後發現美國也有城鄉矛盾,這之所以還不明顯是因為鄉鎮人口少,且土地使用效率高。隨著年代變遷,鄉村人口仍然在向城鎮遷移。

  之後作者考察了美國創新機製的原因:尊重新技術,新技術有助於競爭,創新探索的信念。對於技術的使用,作者也提到了科技治人。科技監控人的方方麵麵,也促進了社會分工和組織,加快了社會節奏,幫助固定每個工作的時間和效率,有助於製定相應的計劃。而美國發達的科學技術導致了各種問題的非神秘化。作者認為非神秘化構成了美國社會管理障礙的主要部分,影響權威和自持。非神秘化也有反麵,就是神聖化,美國人追求個人英雄主義,追求虛無的美國精神。

  作者還強調了宗教在維護社會運行中的意義:宗教是社會自行管理的機製,它維護秩序、保護自由並促進正義。美國的宗教是非政治化和非神秘化的。

  再說政治層麵。作者對於西方的平等和自由進行了辨析,說明西方體製的平等,隻是政治平等。作者用小的方麵來展現平等,比如考試的平等,就業的平等。平等的基礎是憲法。憲法在政治思想上包含了三大基本原則:代議製、分權、有限政府。它的製定基於人性本惡的想法。美國的重要部門的行政官員均靠選舉,政務公開透明。且因曆史沿革,州政府權力並不承接於聯邦政府。

  作者描述了美國大選耗材耗力,但是作為一個規矩,它解決了政權的交替,也保證了人民的利益可以通過自己手中的選票來聲張。作者還有更多細節說明在法律規範的規矩上,美國人是傳統的。

  對於政府的管製和市場的自由,作者也提到了凱恩斯主義和自由主義的對抗。自從資本主義在二三十年代遭遇危機後凱恩斯主義成為西方各國的經濟政策主流,雖然它仍然不建議政府直接管理經濟,但是提出了通過貨幣和匯率種種方法來間接調控經濟。這導致了政府權力的擴張,恰恰是美國立國之初追求的小政府的反麵。私有製社會政府的一部分經濟來源是稅收,它導致了政府和人民的契約關係,是政府聽命於人民的源頭。

  作者深入探究了美國政體中最重要的非政府組織:政黨。政黨是寬鬆多變的,它以當選為目的,沒有嚴密的組織和係統的理論,原因是政黨本身隻是作為一個美國政治的工具,人們通過政黨來簡化選舉流程,讓政黨來過濾競選人,同時兩個黨變化的綱領可以將政治和經濟聯係在一起,幫助他們更好地為人民服務。政黨分肥製是這種情況的必然後果之一,因為需要利益驅動。利益集團和說客(本書譯為“樂辯士”)的政治影響基本也出現在他們和政黨的交流中。而靈活的組織讓每個黨在不同的州的理念各不相同,可以因地製宜,各取所長。利益集團主要提供錢,來達到獲取更多利益的目的。說客主要提供研究和合作,包括在聽證會上作證等。在變化的競爭政黨製度下,政治舞台也像一個商品市場,每家都試圖吸引更多的人選購(投票),政治活動公開透明。政黨分肥製有助於貫徹政策的執行,但會損害政策的連續性。

  對於選舉,作者引用了奈斯比的話:凡是生活受到某項決策影響的人,就應該參與那些決策的製定過程。就政治活動的細節來說,作者認為政治的運轉很大一部分在地方政治。而地方政治卻有非政治化的傾向。

  然後是文化層麵。作者考察了教育的出口作用,有利於本國文化的傳播。他也認可基本教育非商品化。對於教育的設施,作者考察了大學和科研機構,還強調了圖書館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資本主義常常被指責短視,但是作者提到了當時見聞中的未來主義,也就是目前沒有作用但是將來有作用的東西,各種高新科技如航天飛船等。

  作者認為一個社會需要核心價值,核心價值的來源和維持值得每一個社會深思。大多數美國人信奉宗教。而在其中就涉及到了工作倫理,也就是物質上的成功代表了上帝的恩賜和讚賞,這同時表示死後會進天堂。

  美國人對家庭甚至人情的淡漠導致了孤獨感。少年獨立早,老年與子女無關,而壯年時工作並不摻雜感情。人與人的關係金錢化。社會管人和人管人的區別。正因為人和人之間有利益,所以有關係。而把這利益盡量縮小,會顯得人情淡漠,但人情隻會在經濟上損傷自由競爭和良性發展。

  最後作者指出美國當代存在的潛在危機。包括家庭的破碎,遊離少年,倫理道德的泯滅,

  毒品的泛濫,黑社會的猖獗,乞丐現象,黑人和土著的權利,文化相對主義導致的精神危機,日本的強大。

  三、評論

  書中先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麽會有美國?”這個問題其實可以分解成三個小問題:“美國是什麽”,“為什麽這樣的美國會變得如此富強”,“這是偶然的還是必然的”。這三個問題支撐起了全書。作者先引用了一個友人的簡潔的觀點:“傳統”。所以問題又變成了:“美國的傳統是什麽”,“美國人為什麽要遵循傳統”。考慮到國人印象中美國都是“創新”,“反傳統”,“自由不受約束”的象征,後者顯得更加令人疑惑不解。思考這些問題不能不考慮到美國豐富的物質生活對政治生活的影響。

jfB3-fynhhay7690068.jpg

  本書先提到了4個C多,粗看覺得這種概述太流於表麵,但是從後麵的行文來看,這4個C恰恰構成了美國社會中不可或缺的文化。首先是Cars,車多。車多說明流動性大,而美國的駕駛執照基本等同於中國的身份證,在一個成熟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幾乎一切都和商品類似,人也不出其外。人要發揮自己最大的優勢,勢必要去自己最合適的位置,常常搬家和遷移也在所難免,而車多也說明美國人的交際圈較為寬廣,活動範圍大,不拘泥於家庭或者小環境。隨後的Calls,電話多也說明了這一點。第三是Computers,電腦多。電腦基本可以完美體現資本社會的一種無情的態度,它智能,可以簡化很多工作,它又沒有人的欲望或情感,兢兢業業,不偏不倚。電腦還代表了現代生活,就是快速,方便,準確。第四是Cards,卡多。卡是和電腦聯係在一起的,卡的前身是支票,它比支票的優點也是快速,方便,準確。不可忽略的還有一點,卡和電腦的使用,將社會管理一體化、符號化,加強社會組織和按計劃運行,尤其促進了美國社會中的信用機製。

  本書最初著重描寫了美國滲透到各處的商品化,應是因為它和我國當時改革開放初期形成了較大的對比。正如書中所說,商品化有很多優點:可以減小政府的負擔和權力,對於商品市場政府可以隻管製不管理。市場裏的每個人由自身利益驅動,一雙雙渺小的手合力組成了一隻看不見的手來維持市場的正常運轉。但是商品化也有其缺點。商品化的本質不在於把每件東西都做成商品,而是要將它們納入合理的運轉機製中,利用商品市場的自組織性來完成相應的管理。缺點就在於如果不能通過自組織在完成管理,市場就會陷入失靈。

  除了失靈之外商品化也有別的不可避免的壞處。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市場經濟的壞處恰恰就是驅動商人的利益。如果商人不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就可能造成生產或消費中的負外部性,如汙染或者窮人不得不使用差的生活必需品等,因為這無關商人的利益,所以他們並不會主動去減少負外部性,這裏就需要政府的幹預和政策的製定。

  書中反複提到了美國精神。首先美國精神自“山巔之城”起就是傳統和環境的交互作用的產物。康馬傑所總結的美國精神,包括樂觀、信念、果敢、物質性的文化、注重實際、寬容、自大、機會平等、反權威、尊法等等。而正是這些精神的綜合讓作者覺得,美國精神就是沒有“絕對精神”。而亨廷頓認為美國的信條包括自由、平等、個人主義、民主、法治。可是諸多信條和現實之間有著不小的衝同,亦即存在政治信念和政治體製的鴻溝。資本主義社會有了實現這些信念的先決條件,還需要保證製度的細節處理和執行。

  如果講平等,基本意味著條件平等,它的好處是維護了主觀能動性,否認了投機取巧和不公平競爭。平等止於條件平等,這種條件平等在政治中實現的最為簡單。社會平等和經濟平等可以從政治平等中導出。美國人愛自由,但是要先平等再自由。如果強製規定人人任何事都平等,就否定了人與人的不同,而且政府的權力過大了,會導致其他方麵的不公平。從《聯邦黨人文集》中可以看出美國人喜歡小政府,也就是懼怕政府的獨裁和集權。一個明顯的方麵是聯邦政府和州政府權力分開,互不繼承(但是州政府受聯邦政府的財權管製,一定程度上損害了這種關係)。州政府的獨立有曆史原因,也有製度上的便利性,製憲時反聯邦黨人的觀點之一就是:政治體製越是整齊劃一,政治體製的適應性越小。

  建國時美國人是不歡迎政黨的,懼怕結黨營私,但是兩黨製卻很早就成立且延行至今。兩黨製的好處在於它能保護統治階級不同團體的利益和權力,並且黨派作為政府之外的組織,有更多的自由。比如在競選中,候選人的管理和組織應該是人民的事,如果政府來做就是違背民主原則。美國的政治雖號稱透明,但終究是不完全競選,利益集團自助政黨,也必然能影響政黨的施政方針,相較之下,美國最高法院的大法官采取終身製,就是為了避免利益的影響,我國采取一黨執政在這方麵也有好處。製度的成熟並不代表大家都要美國化,而在於人民若想改變結果,需要且隻要通過製度本身就能完成。

  對於美國維護創新的機製,以現在的後見之明來看,作者遺漏了創新的法律支持和社會支持。社會對於創新的讚賞和維護,對於抄襲的唾棄和懲治都淨化了美國產品競爭環境,反觀中國,產品有山寨,網站直接抄襲源代碼,論文作偽等等,而且還有一股強大的聲音支持抄襲“抄不抄不重要,好用就行”。在這點上我國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作者認為非神秘化有可能導致不尊重。客觀上說,非神秘化和不尊重沒關係,它是正確、理性地認識整個事件。簡單來說就是了解的多不是壞事。美國的性解放往往在這種問題上首當其衝,人們往往認為性解放就是濫交,恰恰相反,美國人對於性的態度和中國人不相上下,性解放是承認人的自由,包括對自己身體的使用自由,這和出軌完全不同,出軌是違反了婚姻的契約,美國人十分看重契約關係,性解放其實不會影響到正常人的生活,隻是對於另類的人的包容。概括來說,非神秘化和尊重多元價值觀才能不盲目崇拜也不盲目批判。

  之前提到作者觀察並指出美國人有未來主義,這在一定程度上否認了資本主義的短視,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隻是一種經濟的管製方式,和人的道德、價值觀關係並不大。正是這種追尋理想的做法使美國人有了航天飛機、星球大戰計劃和各種先進的科技,並且對各種細節考慮清晰。反觀我國的豆腐渣工程,現行教育體製仍存在諸多缺點,倒是相形見絀了。

  對於每個社會來說,最困難的都是製度的延續性,正如作者所指出,任何社會的危險不是政治路線的錯誤,而是年青一代對於舊信念的放棄和冷漠。新的社會狀態需要新的價值體係和施政方針,而方針的改弦更張會影響社會的穩定,這個兩難的問題實際上無時無刻不在困擾著中國政治和經濟改革。其實政策問題不在於製定的好不好,而是公眾是否信服,公眾對於改革的期許達到了,改革從下向上雖然有阻力,但必是大勢所趨,反之則會困難許多。

  作者在《發展中的中國政治學》中提到中國特色的政治體製模式要解決的幾個問題:1.超大社會與政治調控之間的關係;2.一黨領導和民主政治之間的關係;3.公有製和政治體製的關係;4.倫理民主和法理民主的關係。通過本書中的討論也許能給出一些解決方法,比如對於不同地區實行不同政策,設立特區,對地方放權,強調各個領域的自組織性。對於選舉和政務強調公開性和規範性,黨內黨外設立監督機製,並充分發掘地區人民的投票權力。對於重要資源保持公有,盡可能實行市場化,加強監管的情況下用市場來解決問題。法律應該有人情味但是不應被輿論左右。樹立人民對於法律的尊重和維護。

  在本書的分析中也有不足,比如對於法律文化分析的不夠透徹,缺少了美國陪審團製度的分析,而且對於精英主義的討論也不夠清晰。不過考慮到作者是政治學專家,美國類型的精英主義在當時的中國社會還並不存在,這類討論的缺失也情有可原。

  四、結語

  王滬寧這本書可以稱得上是中國版的《論美國的民主》,他也可以被看作中國的“托克維爾”,這本書因考察時間較短,考察時代和成書時代距今已經很久,所以和現在所看到的美國略有不同,而且通過很多後見之明可以快速得到很多書中的結論,對於當時作者的思考和感歎也已經習以為常(事實上我們現在的政策很多都是作者參與製定的,所以他的思想融入現在人的體驗中也十分正常),但這並不能掩蓋當初作者在本書中指出的許多要點的重要性。作為改革開放後我國政治學者對於美國生活細節的描述這本書已經足夠有深度,而書中的很多細節也十分值得推敲。

  本書中的問題有不少到現在仍然存在,尤其有趣的是書中最後提到的日本(太陽帝國)和美國的對比恰恰類似當今中國和美國的對比:集體和個人的對比、奉獻和享樂的對比、管製和放手的對比。時代在變化,作者的細節描述雖然可能已經過時,但是他從中發掘出的政治內涵至今仍然振聾發聵。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