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71歲中國老太攢的垃圾,看哭多人?

(2022-09-12 04:10:52) 下一個

紐約美術館展出71歲中國老太的一堆“垃圾”,看哭了多少人?

來源 | 藝非凡 efifan 2022年09月11日 20:48 新浪網 作者 灼見
 

  灼見(ID:penetratingview)

  很多人眼中的垃圾破爛,對經曆過貧困的老一輩來說,卻是最真實的安全感所在,對趙湘源亦是如此。

  2009年,紐約現代美術館,迎來了第一件大型中國當代藝術品。

  這件名叫《物盡其用》的藝術品,擺放在美術館的中央大廳裏,吸引了成千上萬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駐足觀看。

  這裏收錄了一個普通的中國婦女大半輩子囤積的一萬多件物品。

  對於一個偶然遇見《物盡其用》的觀眾來說,這個作品給人的觀感並不是那麽舒服。

  “一大堆隨意堆放的雜物,重重疊疊,鋪天蓋地,充滿了上千平方米展廳的每一個角落。”

  上百件不成套的鍋碗盤勺和其他廚房用具;孩子們丟棄的玩具;一排排空牙膏筒皮;形形色色的瓶瓶罐罐;化石般的洗衣皂;堆積如山的沒有用過的中藥和西藥......

  鋪天蓋地的雜物帶來的延伸和擁擠感,甚至令人感到眩暈和窒息。

  可以說,這是一堆連收舊貨的商販都不會感興趣的“廢品”,然而無數人卻在這堆“垃圾”麵前掉了眼淚。

  就如這些物件的主人趙湘源女士所言:“這些物品不是標本,而是活過的生命。歲月給我們留下了這許多痕跡,但歲月也帶去了許多東西。我千方百計地留下這些東西,為的是要延續它們的生命。”

01

  絕大多數人可能都會有這樣的感受。

  老一輩似乎都有點“囤積癖”。

  用完的瓶瓶罐罐,盛東西的塑料袋,零碎的布頭,破到不能穿的衣服,各種包裝盒......都被他們仔仔細細的收集起來,堆集在家裏 :“萬一哪天有用呢?”

  很多人眼中的垃圾破爛,對經曆過貧困的老一輩來說,卻是最真實的安全感所在,對趙湘源亦是如此。

  出生於1938年的趙湘源,一路從戰亂、動蕩、貧困走來。

  15歲那年,父親因曾經的軍官身份被抓入獄,原本平靜美好的家庭,驟然發生巨變,家裏所有能變賣的東西都賣了,母女兩靠給服裝廠鎖扣眼、包糖、撥雲母片、糊紙口袋......掙得微薄的生活費和房租。

  “當包糖工的時候,手工包上1斤糖才給2分錢。”

  如此一針一線一毫一厘緊巴巴地把破碎的生活縫起來,繼續往前走。

  而從那個時候,趙湘源養成了節儉的習慣,節儉也是那個時代貧寒之家的生存之道,不然要如何生活下去呢?

  家裏不再買新衣服,不斷染,不斷補,改衣服剩下的零頭也被妥善保存著,作為之後打補丁用。

  旁人拿著布票扯一整塊,她卻隻要布頭,因為買布頭,每一塊可以省下半尺布票,還可以省2存布的錢,日積月累,櫃子裏堆滿了零散的布頭。

  平常有稍微長一點的線,也總要卷巴卷巴地擱起來,等著用來係東西。

  盆壞了,用膠帶纏一纏,便還能再使用。

  在展覽裏,還有一堆已經成為“化石”的肥皂。

  在那個買什麽都需要商品票證的年代,肥皂也是緊缺的物資,每次肥皂用到最後的小小頭,趙湘源就把它泡軟之後再貼在大肥皂上,非要徹徹底底利用完了才算結束。

  後來,單位裏有的男同事洗衣服少,就把購買肥皂的票證給了趙湘源,她便買了曬幹存放起來。

  “我就怕以後我的孩子長大後還像我一樣,為每個月的肥皂發愁,想留到他們結婚的時候給他們。沒想到他們根本用不著了,現在都用洗衣機了。"

  那個時代,人們把暫時無用但可能“一朝有用”的用品都竭盡心力地保存下來,“物盡其用”是趙湘源的生活準則,也是中國一代人的寫照。

  我們眼中的破爛,曾經卻是他們費盡心思想要獲得的東西。

  02

  進入洗衣機時代,趙湘源囤積了十幾年的洗衣皂已經沒有用,但:“我舍不得扔”。

  很多舊物,明顯已經失去了它的使用價值,但她還是舍不得扔掉。

  那裏麵啊,藏著她的故事,她的人生。

  壓在箱底的被子裏,有一條鴨絨被,那是趙湘源的母親病重時特意給女兒買的。去世前,母親虛弱的身體承受不了棉被的重量,趙湘源和丈夫就把鴨絨被給母親蓋上。

  "我們給她蓋上多次,她都拿出無力的手把被子拉到地上。她是在想:她蓋過以後我就不能再蓋了,都是為我好。其實這個鴨絨被自她過世後,我也實在不忍心去蓋,隻有好好地把它珍藏起來,看到這些實感內心的溫暖。"

  趙湘源的公公很喜歡養花。

  那時家裏的院子裏都是他養的花和樹,秋天的桂花,冬天的臘梅,四季常開的夾竹桃......周圍的鄰居和孩子都愛極了這個花園。

  花盆有的是公公自己用廢品站的白鐵加工出來,有的是用丈夫世平研究出的鐵模子做的花盆。

  公公去世後,花盆裏的花也相繼去了,世平就用這些花盆改種月季和茉莉。

  “我內心深知他是在想我的公公,但他從來不說。”

  後來世平也走了,便隻剩下湘源自己照顧花。

  “但總是照顧不周到,感到很對不起世平。有的實在養不好,甚至有的花木都死掉了,我為此哭過但沒有辦法。”

  雖然人不在了,很多花也不在了,但那些花盆,即使碎掉、破掉,趙湘源也一個都舍不得扔。

  相伴一生的丈夫世平突然去世,對趙湘源來說,是一個莫大的打擊。

  在孩子們麵前,她從未表現出多麽悲痛,但很快兒女就發現:她幾乎將自己埋葬在了積攢的舊物之中。

  她獨居在單元房裏,近乎病態地積攢著所有的東西,滿屋子都堆放著無用之物,不管兒女勸說也好,責怪也好,她依然舍不得扔掉任何一件舊物。

  似乎隻有在那些老物件的環繞中才能夠感受到安全和溫暖,感到生活的安慰。

  那一排老椅子,是世平用低價買回來的,其中一把椅子後來用壞了,世平就用鐵絲先固定著。

  本來說是扔了,但後來世平去世後,想著那是世平買回來的,經過世平修理,就就又舍不得了。

  一些見舊物使她微笑,另一些給她帶來尖銳的痛苦。

  世平沒有吃完的藥,也被她保留了下來。

  一個人的時候看著這些藥,想著他們滿懷希望的帶著這些藥回家,卻最終沒能挽留丈夫的性命,心該有多痛。

  她用自己收藏的這些東西——以及他們所承載的家庭記憶——給自己造了一個“繭”,在裏麵找到繼續生活的理由。

  03

  為了幫助母親從“繭”中解放出來,作為藝術家的兒子宋冬想要辦一場展覽。

  通過將這些舊物,這些舊物中的故事展示出來,慢慢治愈母親對“往昔”的病態執著,希望借此讓她能重新與人建立聯係,重新繼續自己當下的生活。

  《物盡其用》,由此誕生。

  2005年,宋冬用母親趙湘源一輩子舍不得扔的一萬多件舊物布展,而趙湘源就坐在家裏搬來的舊沙發上,向觀者講述著那一件件舊物中藏著的故事。

  她的故事,丈夫的故事。

  這個家庭的故事,那個時代的故事。

  請柬的形狀設計成了一把鋁製鑰匙,宋冬希望這場展覽成為打開母親心靈的一把鑰匙。

  展覽的圖錄則做成了戶口本的樣子,將一個家庭的現實完完整整的呈現在了觀眾麵前。

  觀看這場展覽,正是與一個家庭的對話。

  展覽的窗戶上中,24小時點亮著一段霓虹文字,上麵是宋冬寫給已經離開的父親的話 :“爸,別擔心!我們和媽都挺好的。”

  “對我來說,最重要的觀眾是我的父親母親,所以來參觀的觀眾是否注意到窗戶上的文字並不重要......這句話是對我母親的安慰,也是對我父親的安慰。”

  而在一次次的分享中,趙湘源也像是通過展覽找到了一個釋放口,臉上揚起了久違的輕鬆的笑容。

  在這些展出的舊物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家庭的變遷,看到了中國最普通一個婦女的人生。

  為人子,為人妻,為人母。

  還有被這些身份淹沒的,屬於“趙湘源”這個人的故事。

  很多看展的人,也借著這場展覽,讀懂了自己長輩老一輩的故事。

  那些對旁人來說或許是垃圾的東西,卻承載著另一個人生命裏的一段時光,一段記憶。

  一位觀看展覽的人,看完後沉默了許久,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她都不明白也沒辦法接受母親囤積物品的習慣,認為那都是垃圾。

  搬家多次,在自己的要求下:“每次母親都要折損一批藏品,她的戰略儲備越來越少。”

  “我覺得自己突然能夠理解她了,當母親忍痛放棄一捆捆破布頭的時候,心情和戰亂中的李清照丟失一車車金石圖籍沒有兩樣,她變得脆弱,感覺自己難以抵禦生活的風險。”

04

  在“物盡其用”的展覽裏,有一堆一次性餐盒。

  那是趙湘源用來喂小區裏22隻流浪貓的工具,以前她總是用碗,後來不是丟了就是被別人打破了,她就把一次性餐盒洗幹淨留下來,裝好飯給貓送下去。

  小區裏的貓都知道這個善良的奶奶,有時候趙湘源晚上下去扔垃圾,就會有貓跑過來。

  “我深知它們是餓了,有時回來睡不著,惦記它們餓一宿,半夜還給它們做飯送下去,看到它們吃到了才感到心安。”

  隻是世平離開後,她喂貓卻不養貓:“丟了、病了、死了,我再也不願意受這些刺激了。”

  她總是習慣性地去照顧身邊那些脆弱的小生命。

  2009年,她看到院子裏,一隻喜鵲被卡在了樹上,掙紮著卻解脫不得,她立刻拿了梯子想要去解救喜鵲,卻不慎跌下下來。

  兒子趕到時,趙湘源傷重已經不能說話,但嘴唇還在無聲地翕動,兒子知道她還在擔心那隻卡在樹上的喜鵲。

  喜鵲後來被救了下來,重新飛回了藍天之上,但趙湘源卻在醫院永遠閉上了眼睛。

  在2010年的“物盡其用”展覽上,再沒有一個慈祥的老人,和大家絮絮叨叨回憶裏的那些事。

  但那些舊物卻已經成為了趙湘源生命的承載物和回憶她的媒介,向每一個來訪者講述著曾經的故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