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佩老西訪問台灣 西媒出現反對意見和觀點

(2022-08-07 22:56:25) 下一個

佩洛西訪問台灣:西方媒體出現的反對意見和觀點

佩洛西抵台灣受民眾圍觀,中國警告或致“災難性後果”

美國國會眾院議長佩洛西(裴洛西)高調訪問台灣之後所引發的震蕩波漣漪未斷。北京方麵大舉軍演,台北方麵表示願意對話,美國官方則希望為事件降溫,重申“一個中國”政策不變,並且表示中國不應“過度反應”。

在西方媒體上,多數評論仍然認為此次佩洛西訪問台灣無可厚非,但也開始有一些評論從不同角度反思此行利弊和可能造成的長期影響。

 

佩洛西訪台:中國大陸和台灣的民眾有何看法?

現狀更難維持?

BBC駐北京記者麥笛文點評認為,當下危機最危險的就是讓雙方都“騎虎難下”,而台海“荒謬”現狀難以繼續維持下去。

他在題為“皮球踢到習近平一邊”的文章中指出,“中國假裝台灣現在就已經是自己領土的一部分,盡管台灣自己收稅,擁有自己的民選政府,擁有自己的護照和軍隊。美國則假裝自己沒把台灣當作獨立國家,盡管在向台灣出售高科技武器,偶爾還會有高級別政客到訪,而且看起來也很像是一次官方訪問。”

他說,“顯然,這種旨在維持現狀的脆弱表演經不起絲毫風雨便會瓦解。而世界麵臨的危險在於,北京有些人希望看到上述現狀瓦解。”

美國有線新聞CNN有評論認為,這次訪問開始讓華盛頓擔心北京會藉此機會“製造一次前所未有的危機升級”,並最終可能“對台灣不利”。

評論還指出,盡管目前氣氛緊張,但是真正的軍事衝突並不符合美國或中國的利益。不過,訪問“幾乎肯定將帶來更多的不穩定,並加大未來發生衝突的可能性”。

美國《洛杉磯時報》有分析文章認為,盡管美國和台灣的關係“在短短24小時有了長足的改善”,但是台海和印太地區的穩定則增添了更多不確定性。

 

8月3日,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在台北市景美人權文化公園訪問期間,一名抗議者展示“反對佩洛西訪問以避兩岸戰禍”的標語牌。8月3日,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在台北市景美人權文化公園訪問期間,一名抗議者展示"反對佩洛西訪問以避兩岸戰禍"的標語牌。

政治和經濟後果

英國《衛報》先後發表數篇相關評論文章,分析與評論這次訪問所可能造成的政治與經濟後果。

其中,埃裏耶特(Larry Elliot)在經濟版觀點欄目的文章認為,訪問可能加速催化中國與美國之間的經濟脫鉤,而全球主要經濟體似乎並沒有在這方麵做好準備。

另一篇由著名經濟學人詹肯斯(Simon Jenkins)執筆的意見欄目評論文章則更是直接指責華盛頓象對待烏克蘭事務一樣輕率地對待台海問題很可能會再度導致“災難”。他認為,佩洛西的這次“明顯有挑釁性的”訪問,與其說是支持台灣,看上去更像是為美國中期選舉加分。

 

東部戰區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發布的實彈演習照片

“不負責任”?

美國《紐約時報》也發表評論員弗裏德曼(Thomas Friedman)的文章,將台海局勢與烏克蘭戰爭做對比,認為佩洛西訪問台灣“不負責任”。

弗裏德曼指出,“不要誤以為我是在搞和平主義。我相信,一旦中國無故入侵台灣,捍衛台灣的民主是美國至關重要的國家利益。但如果我們要與北京發生衝突,至少讓它按照我們的日程和關切進行。”

他認為,目前是中國領導人換屆或連任敏感時期,(佩洛西)此時訪問不合時宜。

《紐約時報》還有報導指出,在這次台灣訪問問題上,絕大多數歐洲國家采取了坐山觀虎的態度,除了立陶宛之外,幾乎所有歐洲政府迄今都保持緘默。

 

法國人如何評佩洛西訪台?角度跟美國截然不同

時政 歐洲時報 / 閱讀 72760 / 2022-08-05T19:17:02Z
美國國會眾議院議長佩洛西8月2日竄訪中國台灣地區,法國“不屈的法蘭西”黨領導人梅朗雄在8月3日發表的博客中,將佩洛西竄訪台灣的行為描述為“美國在台灣的挑釁”(la provocation des USA à Taïwan),並且明確表態“隻有一個中國”。01 梅朗雄重申長期立場:“隻有一個中國”

梅朗雄在博客中開門見山地寫道,“自中國解放以來,台灣問題一直是個緊張的話題。但是,1965年以來,對於法國人和戴高樂將軍來說,隻有一個中國(il n’y a qu’une seule Chine)。中國是安理會成員。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Taïwan est une composante à part entière de la Chine)。蔣介石當局作為首個台灣獨裁政權,曾聲稱將重新控製‘中國大陸’。但從那時開始,每個人都堅守著和平共處的願望,同時等待著更好的未來”。



▲ 梅朗雄博客文章截圖。(https://melenchon.fr/2022/08/03/pelosi-aussi/)

梅朗雄接著寫道:“中國人會解決他們內部的問題。不可能有其他合理的結果”。他還指責美國想要“開辟新戰線”,並預測“一些宣傳渠道即將不停地對人們奏響反華的哀歌”,針對中國的經濟製裁也是可預見的。

對這個前景,梅朗雄呼籲人們“必須要有耐心。保持堅定。無論針對中國政府的批評影響力如何,我們都必須拒絕為滿足美國涉台立場、而縱容對中國發動戰爭的做法”。

據法新社報道,“一個中國”也是梅朗雄長期以來支持的立場。例如,涉及“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工作”決議案問題時,梅朗雄曾表態稱,拒絕“與中國冷戰”。

梅朗雄講話內容:

諸位想通過的決議,擴大台灣參與的國際組織,隻適用於國家,而台灣隻是中國的一個省。法國承認“一個中國”政策始於1964年,戴高樂將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際。就是世界上隻有一個中國,其首都是北京。這就是我的立場,至於台灣這個省份如何回歸中國,我不知道,我希望以談判的和平方式。就這樣,沒有更多也沒有更少(Rien de plus , rien de moins)。

你們所強調的在“當下情勢”,要向中國施壓,是完全錯誤的,因為你們既沒有在理念上了解北京立場誠意,也不願正視是美國在此區域不斷挑事的事實。我與各位沒有共同理念,但請耐心聽完我的講話:法國加劇這一地區緊張局勢自己沒有任何好處,相反,法國應該做的是消除緊張。如果你們認為以這種施壓方式可以威懾中國,那就是你們根本不了解中國。聯係不久由美國召開的所謂世界民主峰會,首次邀請台灣,都說明,美國要的就是以台灣為借口,營造反華的冷戰國際環境,而這個環境對法國沒有任何好處。這件事上,如果法國有什麽可做的,就是為緊張降溫。

▲ 去年11月29日,當法國國民議會要表決通過的一項“呼籲法國政府支持台灣參與世衛等多個國際組織”的涉台決議之際,梅朗雄堅決表示拒絕“與中國冷戰”。(視頻來源:梅朗雄油管賬號)

此外,中國駐法國大使館在其官方推特上,也感謝了梅朗雄“對一個中國政策的一貫支持”。



▲ 中國駐法國大使館推特截圖。

02 法國前駐華大使白林:“我們確實承認一個中國原則”

據中國駐法國大使館網站消息,8月3日,駐法國大使盧沙野接受法國BFM電視台直播采訪,就美國國會眾議長佩洛西竄訪中國台灣地區回答記者提問。曾於2011至2014年擔任法國駐華大使的白林也在現場就此問題接受了采訪。

白林表示:“ 台灣問題事關中國核心利益。所有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都承認一個中國原則,這條規則始終存在。與此同時,幾乎所有國家都希望海峽兩岸保持現狀。也就是說,中國不進行軍事幹涉,台灣方麵不謀求獨立。”

在被問及“美國是否在台灣問題上玩火”時,白林表示華盛頓對佩洛西的台灣之行決定並沒有達成一致意見:“看起來是佩洛西自己想要訪問台灣,拜登、軍方和中央情報局不太支持,並曾試圖勸阻。因為時機對美國並不有利。美國希望中國在烏克蘭問題上保持中立,不要幫助俄羅斯減輕所受的製裁。因此現在不是製造另一場危機的時候”。





▲ 白林接受Franceinter電台采訪時表示,華盛頓內部對佩洛西台灣行意見有分歧。(Franceinter報道截圖)

此外,她認為美國國內輿論也不是“鐵板一塊”:“美國媒體也對這樣一次特定時間的訪問能夠發揮的作用,持相當負麵的看法。這是美國第3號政治人物首次訪台,盡管立法機構和行政機構之間存在差別。她有自己的政治盤算,就像訪問烏克蘭會見澤連斯基一樣,想要在國際舞台上扮演某種角色。但美國國內對此看法並不一致。”

白林也明確地表示,“一個中國原則”是法方所承認的:“從法律和政治上說,我們確實承認一個中國原則”。

當BFM記者同時提及烏克蘭和台灣問題,並詢問“台灣會不會重演烏克蘭的劇本”時,白林的回應將烏克蘭和台灣問題的性質做了區分:“這是兩個熱點問題,但不是同樣性質,在時間性上也不同”,“很難說未來會發生什麽。就像當初沒人會料到俄羅斯進行軍事幹涉一樣。況且這兩個問題的情勢完全不同”。

談到“局勢降溫”,白林認為解決之道在於“維持現狀,尊重南海的航行自由,避免刺激局勢升級的行動”。

03 法國智庫:“地緣政治上的失敗做法”

8月3日,法國智庫國際和戰略關係研究所(IRIS)所長博尼法斯(Pascal Boniface)在其個人youtube頻道,發表了題為“佩洛西台灣之行:宣傳上的成功,地緣政治上的失敗” (triomphe médiatique, échec géopolitique)的點評。



▲ 博尼法斯油管視頻截圖。

博尼法斯強調,在地緣政治領域,要警惕這種“輿論造勢”舉動(coup d'éclat médiatique),因為它的作用往往適得其反。

他認為,對於美國政府來說,目前最重要的地緣政治目標就是孤立俄羅斯。而佩洛西的行動雖然為她個人帶來了包括聲譽在內的種種好處、也“代表了美國對台灣安全需求的承認”,但整體看來,顯然無法起到令中國和俄羅斯更加疏遠的效果,對實現美國的頭號目標並無助益。

在法國電視一台(TF1)的采訪中,博尼法斯還認為,目前中國進行武力統一是弊大於利的,並且對台軍事行動難度高。此外,“這將損害中國的經濟增長”,因為台灣提供了大陸所需的微處理器。

“當然,如果台灣正式宣布獨立,那局麵肯定會改變,”博尼法斯總結了現狀,“目前,有一種現狀:台灣享有事實上的獨立,但不被其他國家承認。”不僅如此,美國“出於戰略考慮而保護模糊立場,以保持威懾作用”,即不亮明軍事衝突時將采取的明確立場。

04 法國電視台:從經濟角度分析後果

4日,法國電視一台(TF1)的晚間八點檔新聞就該事件可能對法國經濟產生的影響角度進行了報道:

報道提到,最近台灣的緊張局勢和中國的軍事演習會阻止商船在該地區通行。而此類“準封鎖”可能會產生重大的經濟後果,尤其是在法國,因為台灣在至關重要的戰略領域——半導體生產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半導體對於許多行業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特別是對於飛機或車輛製造商。TF1采訪了為飛機或汽車製造商提供電子芯片的企業 Systech副總經理文森特·法農(Vincent Fanon),後者介紹道:“這是我們的原材料。沒有半導體,我們就無法製造任何芯片”。而此類短缺將意味著生產線關閉,員工技術性失業:該公司所有庫存幾乎都來自同一家台灣公司,“這家公司在某些組件的生產上,占據了50%到90%的市場份額”。

事實上,台灣承擔了全球60%的半導體製造需求。TF1表示,衝突局麵會阻止超級集裝箱出海、從而擾亂貿易。克萊蒙奧弗涅大學經濟學教授賀娜(Mary-Françoise Renard)接受采訪時表示:“世界消費依賴於半導體,而市場討厭不確定性。問題是,我們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麽。”

TF1總結道,在疫情期間,全世界已經經曆過供應鏈癱瘓和半導體短缺的問題,尤其是依賴半導體的汽車行業。TF1還強調,如果此次緊張關係不能緩和,那麽世界經濟、尤其是法國經濟可能會遭受很大挫折。

05 法國網友怎麽看?

在上述博尼法斯的個人Youtube視頻頁麵,有超過600條評論。

一位表示自己住在美國的網友對“佩洛西之行在台灣大受歡迎”的說法表示了質疑:“[佩洛西之行]真的在輿論上廣獲好評嗎?我住在美國,甚至連《紐約時報》都批評佩洛西,稱她的訪問既危險又愚蠢!根據一項對7500名台灣人的調查,61%的受訪者認為她的台灣之行是輕率的,因為這可能會破壞地區穩定。這是多麽成功啊!”



同樣,一位網友也認為博尼法斯關於“台灣歡迎佩洛西”的說法不實:“台灣人並不歡迎佩洛西的到來,我不知道為什麽你的說法是相反的。連反華的人都看穿了佩洛西的把戲。”



一位高讚網友的說法也道出了普通民眾對衝突局勢的直觀不滿:“好像這世界還需要另一個緊張和衝突的區域似的”。



還有網友對拜登和情報部門不認可佩洛西“一意孤行”的說法,也提出了質疑:“我認為美國已決定同時與中國和俄羅斯作戰。許多美國戰略家認為這不是一個好主意,但他們最近的戰略報告卻提出了這個想法。這並不讓我感到驚訝,因為那些自二戰結束以來,建立和管理美帝國(Empire US)的人和他們的繼承人……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盡頭。我的印象是,這幾年,美國有點把自身利益放在一邊,冒的風險也越來越大。敘利亞是一個轉折點,伊朗對美國基地的還擊也造成了傷亡(蘇萊曼尼事件)。從那以後,在我看來,美國不再為本國的繁榮而戰,而是為摧毀敵人而賭上他們的霸權。

佩洛西去台灣,並不是因為她個人想去。如果一些部門真的不希望她去,那麽他們就不應該公開透露這樣的消息。這些部門、拜登給了一個公開態度,但肯定還是希望佩洛西動身。”



還有法國網友以並不準確的曆史知識回顧了過去的危機,並對中國的軍事行動進行了解讀:“1997年,中國已經在同樣的情況下,向台灣發射了一些導彈[編者注:確切史實是,1995年7月、1996年3月,解放軍進行兩次大規模導彈發射訓練,並同時開展多次軍事演習],今天中國計劃再次接近台灣12海裏範圍內,並組織為期3天的海上封鎖。要知道,燃料儲備隻有一周。中國是友善的,表明了不想造成死亡的態度,但要小心,一切局麵都有可能改變......”



此外,當《費加羅報》等法媒轉發梅朗雄關於美國“挑釁”的立場後, 法國網友在推特上的反應也不一:

有些網友以過往截圖論證,梅朗雄不過是重申了法國曆來關於“一個中國”原則的官方立場:



有網友也讚成梅朗雄關於美國在四處主動挑起爭端的看法:



“佩洛西此番亞洲行與外交毫無關係,她隻想製造衝突多賣武器。”



也有網友指出:“新世界秩序正在形成,與其抨擊這個指責那個,我們最好還是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尤其太平洋地區也涉及我們的自身利益。”



另有網友換位思考:“如果中國外交部長對加泰羅尼亞、科西嘉島或者蘇格蘭進行官方正式訪問,我們又會怎麽說?”



當然,還有網友或是拿新疆問題做文章,或是指控中國是“破壞民主的獨裁政權”:



此外,還有人將中國視作威脅,將中國的經濟實力視作紙牌屋,並要求刻不容緩地進行經濟戰、工業戰:



(歐洲時報/ 靖樹)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