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警察被殺 廢死團在行惡
那些高呼廢除死刑的人,真的是大公無私為了他人著想嗎?非也,他們是極其自私邪惡之徒,為了美化自己,用邪惡之心保護惡人謀殺善良的好人。
台灣男子持雙刀衝入派出所:欲追砍值班警員 被開槍製服
2022-08-26 16:37:10 來源: 海外網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FN94TMI0514R9L4.html
海外網8月26日電 據台灣“東森新聞雲”8月26日報道,當天下午3時許,台灣一名男子持雙刀衝進台南市一派出所內,想追砍值班的警員。警方對空鳴槍後,朝該男子連開數槍將其製服,事件原因及經過有待進一步調查。
台灣熱議殺警案 廢死團體成箭靶
26.08.2022
一向被視為民主與人權價值進步的台灣,在死刑存廢議題上的討論卻甚是艱難。每每有重大刑案發生時,除了出現要判死的呼聲,廢除死刑推動團體也會在新聞熱點上成為眾矢之的。
(德國之聲中文網)台灣在周一(8月22日)傳出兩名員警遭到外役監逃犯殺害的消息,事件立刻引起台灣民眾憤慨,台灣立法院長遊錫堃也在第一時間表態支持判處犯人死刑。
犯嫌周二(23日)落網之後,除了社會傳出判死呼聲,也有立法委員挖出定讞尚未執行,但仍有冤案疑慮的另一宗“殺警案”死刑犯王信福。台灣媒體鋪天蓋地報道相關新聞,並點名台灣廢除死刑推動團體“廢死聯盟”救援王信福,要求他們針對殺警案發言。
台灣知名媒體人張雅琴甚至周三(24日)在節目上指出“廢死聯盟”有一套“殺警免死劇本”。隔日,一名被害員警家屬要求廢死“滾去十八層地獄”的言論也在各媒體廣傳。
一直保持沉默的“廢死聯盟”25日由執行長林欣怡出麵表示,張雅琴的報道是“假新聞”,該聯盟從未對案件發表任何言論。
林欣怡在臉書上強調,“重大刑案剛發生的時刻,並不適合討論死刑存廢”,她說:“在這個全民傷痛的時刻,報道內容能有所節製,避免挑撥情緒、徒增社會對立與仇恨。
她也表示希望媒體深入報道“犯罪被害人保護製度、警察的心理照顧與值勤安全、獄政製度”等議題。
根據台灣長年的民調,台灣死刑支持率一直維持在8成左右,但如果加入“終身監禁不得假釋”,支持率有時候會下降到5成。但重大刑案發生時,支持死刑的民意往往大增,對於案件的憤怒情緒也會轉移至“廢死聯盟”
“廢死聯盟”全名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是由台灣數個人權團體組成,除了做冤案救援之外,也以推動廢除死刑作為終極目標。與大部的台灣非政府組織相同,廢除死刑聯盟以募款和申請補助的方式運作。
綜合台媒報道,台灣法務部資料顯示,全台尚未執行死刑的犯人共有38人。台灣法務部長蔡清祥周三(24日)表示,目前38名死刑犯皆聲請憲法審查或再審與非常上訴,因此現階段沒有死刑犯達到批準執行死刑的規定。
台媒指出,在這38人當中有3位殺警死刑犯:蕭新財開槍導致員警1死1重傷;王柏英兄弟檔為搶銀行,持刀砍殺2警,導致警察1死1重傷;而另一位殺警犯王信福今年已高齡70歲,距離案發時間已過了17年,是全台“最高齡死刑犯”。
您認為應該廢除死刑嗎?
根據“廢死聯盟”2018年的死刑判決報告,自2012年至2018年台灣死刑定讞案件有7件,其中4件當事人有精神疾病或智能障礙。
“廢死聯盟”法務主任林慈偉當時曾向媒體表示,有些犯人“智商有的是低於60,有的在犯罪之前就有在看精神科門診”,如果依照人權公約,法院在使用死刑上應有所限製,“可是我們的法院還是判死”。
林慈偉提到了台灣2009年在立法院三讀通過《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和台灣的《兩公約施行法》。他指出,但許多台灣的法官對於國際人權公約內國法化的脈絡不熟悉,造成司法體係無法與時俱進。
在台灣主流民意仍支持死刑的情況下,台灣媒體在報道相關案件時常將“兩公約”和“精障”與“逃死”或“免死”等詞連結在一起,煽動民眾情緒。
林慈偉稱,兩公約包括許多其他人權保障,對未成年者、懷胎婦女也都有不得判處死刑的規定。此外,他也鼓勵民眾不要隻透過媒體了解案件,而是實際進入法庭監督審判,了解判決的討論過程。
(綜合報道)
台灣執行槍決 德國為何發聲?
日期 04.09.2018 作者 苗子(綜合報道)
死刑不單在中國大陸是一個爭議話題,在台灣也是如此。8月31日,台灣對殺害妻女的死刑犯李宏基執行槍決。一些台灣媒體報道了德國政府人權專員對此發表的批評性聲明。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外交部人權專員考夫勒(Bärbel Kofler)9月3日發表的聲明,對台灣此次執行死刑表示至為遺憾。聲明說,死刑是一種殘忍、非人道的懲罰方式,德國政府絕然反對。
考夫勒的聲明指出,台灣是一個穩定的民主政體,基本的人權標準是很高的,但這次事件是台灣人權的退步。她呼籲有關當局不再執行其它的死刑判決。
聲明還附文稱,歐盟致力於通過與台灣的司法對話來廢除死刑。
德國外交政策"基石"
根據台灣媒體報道的一些民調結果,約七成至八成民眾不讚成廢除死刑。
在德國政府的外交政策中,人權被視為基石。而廢除死刑是人權政策內容的一部分。
德國政府"出於倫理道德"以及"法律政策"原因,在世界範圍內致力於廢除死刑"這一殘忍的懲罰形式"。
德外交部的官網寫道:"死刑在國際法上並未被明文禁止。……僅在最嚴重罪行、且依照所有法治國家程序之下,允許死刑;死刑對於未成年人、孕婦是禁止執行的。"
"在歐洲,白俄羅斯是最後一個還在執行死刑的國家。……目前,幾乎所有拉美國家、以及一些中亞國家和南部非洲許多國家都廢除了死刑。"
"全世界迄今有102個國家廢除了死刑,超過了半數;130多個國家不再執行死刑。"
"保護人權符合德國根本利益"
人權專員是德國政府1998年起設立的,其任務不單是為人權保護創立機製和政策框架,也特別要保護那些受到侵犯人權威脅、影響的個人。
德國政府認為,這符合德國政策的根本利益,"因為隻有與穩定的國家,才能確保我們有持久和平的關係;長期來看,如果不尊重基本的人權,無法實現穩定。"
人權專員的任務包括:加強國際人權保護、促進公民社會參與、在德國保護人權、人道主義救援。
日本等國亦挨批
現任德國政府人權專員考夫勒於2016年3月就任。她曾對多個國家執行死刑發表聲明,如白俄羅斯、伊朗、阿富汗、日本、泰國等。
2017年12月,考夫勒對日本執行死刑發表聲明。聲明稱,對日本對2人執行死刑表示震驚,其中1人在犯案時依據日本法屬於未成年人。她指責這違反國際人權標準,並呼籲日本重新思考迄今的做法,停止執行死刑。聲明說,對死刑的廢除,日本有著開放的公民社會討論,她對此表示歡迎。
在該聲明在附文中還寫道,自日本首相安倍晉三2012年12月上任以來,已有21人被執行死刑。死刑犯在行刑前才知道這一消息,也沒有機會與親屬告別。其親屬在事後才獲知已經行刑。
附文還寫道,日本律師聯合會在2016年年會上首次明確表示反對死刑,並要求政府引入終身監禁,在2020年以前取代死刑。
在考夫勒2018年5月對白俄羅斯執行死刑的聲明中寫道:"死刑是一種非人道的懲罰方式,不符合我們基本的歐洲價值。"在對泰國執行死刑的聲明中寫道:"死刑是一種非人道、剝奪人尊嚴的懲罰方式。研究結果表明,死刑並不能發揮威懾作用。……死刑與人的尊嚴是無法吻合的。"
民主卻有死刑:台美日的廢死爭議
日期 04.01.2019
世界上190幾個國家中,有106個已廢除死刑。根據大赦國際的調查,中國雖將其視為國家機密,但在2017年應有上千起死刑處決,比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總和都來得高。除去中國,世界上死刑執行的比例持續下降。
(德國之聲中文網) 翻開世界死刑地圖,法律上仍維持死刑的國家有86個,其中有50個國家至少10年未執行死刑。仍在執行死刑的36個國家和地區多數是開發中的專製政體。少數民主自由與強調人權保障卻仍有死刑的美國、日本和台灣常被拿出來討論,為何在廢除死刑議題上仍長路漫漫。
台灣:精障判死惹議
根據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2018年的死刑判決報告,自2012年至2018年死刑定讞案件有7件,其中4件當事人有精神疾病或智能障礙。
廢死聯盟法務主任林慈偉說:“像林於如、彭建源、陳昱安,這3個人甚至被精神科醫師在鑒定報告具體地講說他們的智商有的是低於60,有的在犯罪之前就有在看精神科門診。如果是按照人權公約,是盡可能要對他們在使用死刑上有限製,可是我們的法院還是判死。”
林慈偉提到了台灣2009年在立法院三讀通過《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和台灣的《兩公約施行法》。他指出,許多台灣的法官對於國際人權公約內國法化的脈絡不熟悉,造成司法體係無法與時俱進。他以聯合國人權事務委員會在2018年10月31日通過的一般性意見為例指出,雖然意見中要求法院必須考量被告的情狀和減刑事由,也提到精障判死和正當法律程序的問題,但是現實中要使用卻受到層層阻礙。
他說:“我去聽某一個庭,被告律師拿出這個意見。當庭檢察官就對著律師說:‘那是什麽東西,沒看過,是真的嗎?’居然我們國家的司法官在質疑一份最新出爐的聯合國文件.....台灣是法治國家,它就是有法律的拘束力,應該依法審判。”
此外,在台灣主流民意仍支持死刑的情況下,媒體在報導時常將“兩公約”和“精障”與“逃死”或“免死”等詞連結在一起,煽動民眾情緒。林慈偉強調,兩公約包括許多其他人權保障,對未成年者、懷胎婦女也都有不得判處死刑的規定。他認為問題還是回到基本生命權的保障。
綜觀台灣法院在7個死刑案件的判決,相當大的篇幅還是在犯罪手法的重述和道德倫理的評判,對於被告的生活狀況和犯罪的動機與目的少有著墨。林慈偉提到,台灣法院應該詳細表明量刑標凖,而不是把非法律要件的“教化可能性”做為結論。他也鼓勵民眾不要隻透過媒體了解案件,而是實際進入法庭監督審判,了解判決的討論過程。
美國:死刑判決持續減少
連續9年以來,美國是美洲上唯一執行死刑的國家,在2018年處決了25名死刑犯,連續第四年執行不到30人的死刑。根據美國死刑信息中心(Death Penalty Information Center)的年度報告,2018年有42人被判處死刑,比2017年的39人略有上升。這樣的判決數與1996年有315個死刑判決比起來已經大幅下降。
死刑信息中心表示,整體趨勢很明確。“與過去4年相比,死刑判決減少了一半”。這一數字遠低於20世紀90年代。隨著越來越多的囚犯被免除或赦免死刑,美國4分之1個世紀以來,死刑犯人數首次降至2500人以下。
根據《華盛頓郵報》專欄,今年美國有2名死刑犯得到平反無罪釋放,證明了不可逆的死刑有其問題存在。其中一個案子在佛羅裏達州,當事人在陪審團未能就懲罰達成共識下被判處死刑。雖然佛羅裏達州曾對其製度進行改革,但令人驚訝的是,仍有許多地方允許法官在沒有一致的陪審團建議的情況下判處死刑。光是在2018年,就有3起死刑判決是這種程序下的結果。
專欄也提到,2018年被判處死刑或執行死刑的人大多都患有精神疾病或智能障礙的跡象。根據死刑信息中心的統計,至少有11名被處決的囚犯有重大的精神病證據。
在美國的50個州當中,有19個州已經廢除死刑。在31個仍有死刑的州當中,有11個已經超過10年沒有執行死刑。死刑判決和處決主要集中在南部和大平原的一些州。根據美國蓋洛普民調,民眾對於死刑支持程度在90年代以來持續下降,目前大約是56%,愈來愈接近反對死刑的人數。
日本:民意支持死刑
日本在2018年處決了15名死刑犯,是自1993年來最多的一年。其中包含了13名犯下“東京地鐵沙林毒氣案”的奧姆真理教核心幹部。
日本死刑執行和製度相當的封閉。直到當日被押往刑場前1小時為止,死囚不會被告知確實行刑日期,家屬也隻有在死刑執行後會收到通知。這常被指出對死刑犯及其家屬,甚至是執行死刑的監獄工作人員都是很殘忍的一件事。因為死刑執行並非由專業人員來做,而是由平常守衛死刑犯的普通監獄工作人員執行。他們因為協助執行可以額外獲得2萬日元(180美元)。
即便存有爭議,日本民眾對於死刑的支持仍居高不下。根據法新社引用日本政府在2014的民調,在針對1800人的調查中顯示,有80%的人認為死刑應該存在,隻有10分之1的人讚成廢除死刑。但如果在無期徒刑且不可假釋的情況下,支持廢除死刑的人會增加到38%。雖然根據日本法律,死刑判決應在最高法院確認後六個月進行。不過實際上,許多死囚在牢房中關押多年。截至目前,日本有110人等待處決。
夏立民/楊威廉 (綜合報導)
廢除死刑路漫漫
日期 08.09.2018 作者 Nermin Ismail
數千年來,死刑一直是世界上常見的懲處方式。十八世紀啟蒙運動以後,死刑越來越受到指責。今天,盡管不是每個地方都如此,但總體而言,死刑數量呈下降趨勢。
(德國之聲中文網)39歲的李宏基因謀殺罪先被判無期徒刑,之後由台灣高等法院改判死刑。今年8月底的一個周五下午,李宏基被槍決。台灣總統蔡英文原本想在執政期內廢除死刑,但最終,處決李宏基成為蔡英文2016年5月走馬上任台灣首次執行的死刑。
在沙特,政府指稱什葉派人權人士伊絲拉(Israa al-Ghomghamder)煽動叛亂。這位29歲女性和其他4名活躍人士現在都麵臨死刑。在沙特,死刑執行方式是砍頭。伊絲拉2015年12月初被捕,此後一直被關在監獄裏,沒有律師。她的罪行是:參加抗議。
以上隻是世界上數千起死刑案中的兩例。回顧曆史,基於二戰的教訓及其它原因,1945年以來,各地掀起了一場致力於將普世人權寫進法律的廣泛的運動。1948年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寫道:人人有權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但據人權組織大赦國際統計,盡管世界上保留死刑的國家數量在減少,但仍還有56個。
地圖:56個仍然保留死刑的國家
死刑,即從法律角度合法性地奪走一個人的生命的刑罰,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懲治手段之一。直到18世紀末,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司法體係中,死刑都是常見的懲罰措施。隨著歐洲人道主義思想的啟蒙,首次出現反對死刑的力量。該時期揭示死刑不公平性的最著名的著作就是意大利法學家貝加裏亞(Cesare Beccaria)的《論犯罪與刑罰》。他呼籲取消死刑,並列舉了種種司法錯案。
在1848年歐洲革命的浪潮下,公民議會裏也響起了取消死刑的呼聲,尤其是在法國國民議會和法蘭克福的聖保羅教堂。盡管革命失敗,學術界仍然繼續對死刑問題展開激辨。民主運動和工人運動的代表呼籲公民權和人權,同時也呼籲普遍取消死刑。
20世紀上半葉,法西斯政權和專製政權在歐洲許多國家攫取了權力。尤其是在蘇聯和第三帝國,出現了大量司法謀殺。死刑被證明是可以被加以濫用的統治者的工具。因此,戰爭結束後,許多西方社會越來越多地出現了廢除死刑的呼聲。
德意誌聯邦共和國於1949年通過基本法取消了死刑。上個世紀50年代,西德雖然出現重新引入死刑的嚐試,但遭到失敗。前東德則不同。戰後許多年裏,東德一直執行死刑,先是送死囚上斷頭台,後來改為槍決。前東德最後一次執行死刑是在1981年。直到1987年,前東德國務委員會才通過取消死刑的決議。
1982年,歐洲理事會通過《歐洲人權公約第六議定書》,宣布廢除死刑,任何人都不能被判死刑或被執行死刑。這一條文後被收入歐洲人權公約。唯一例外是戰爭時期。直到2002年,歐洲才在所有情況下都禁止死刑。現在,白俄羅斯是歐洲大陸唯一保留死刑的國家。
死刑讚成者的理由
為了替保留死刑作辯護,支持死刑的人指出,死刑能對犯罪起到威懾作用。但科學研究卻不能證實這樣的觀點。相反,牛津大學犯罪學研究中心2002年的一項研究對此予以駁斥。死刑能夠帶來公平的論調也在實踐中被證明站不住腳。大赦國際死刑問題專家波切維奇(Alexander Boj?evi?)指出,無辜者被處以死刑的風險依然存在。他說:"最核心的人權就是生存權。國家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殺人,除非是最極端的自衛。"他說,肆意妄為以及濫用政治權力的危險始終存在。國際法雖然將死刑適用範圍限製為最嚴重的犯罪,但如何下定義,在一些國家卻是由專製統治者來決定。現實情況完全是另一回事。他強調,"這裏所涉及的不是康德和伏爾泰,而是關乎殘酷的暴力,而且常常是肆意妄為的暴力。律政片中照章辦事的司法程序不符合現實。現實情況中,嚴刑逼出的供詞會得到法庭承認"。大赦國際指出,不符合國際法律標準的審判現在越來越多,這是一個倒退。
今年,羅馬教廷宣布死刑不可接受。修改後的教義取消死刑,並注明死刑侵害人類尊嚴。教義中寫道,懲罰的意義今天已經發生了變化,關押體係現在更有效,既可以讓罪犯改善自我,也可以在不奪走人生的情況下,保障公民的安全。
國際情況
縱觀全球,越來越多的國家取消了死刑,這是一個進步。2017年,全球53個國家中共有2591人被判處死刑;2016年,判處死刑的國家為55個,人數為3117人。2016年,執行死刑人數最多的國家是中國、伊朗、沙特、伊拉克和巴基斯坦,其中又以中國數量最多,但具體數字不詳,因為中國將其視為國家機密,從2009年起不再公布這一數字。
但是,很難保證死刑數量減少的趨勢會繼續保持,甚至在全球範圍內廢除死刑。國際廢除死刑運動還是一個比較新的現象。在一些國家,比如土耳其和以色列,一些勢力正試圖重新恢複死刑,或者擴大死刑的應用範圍。
世界反死刑日:“民意”是維持死刑的藉口?
日期 10.10.2018作者 夏立民
10月10日是世界反死刑日。雖然世界上已有75%國家廢除死刑,但這個議題仍然充滿爭議。在亞洲,民主政體的日本和台灣多數民眾在調查中表達支持死刑,政府也依“民意”繼續處決犯人。
(德國之聲中文網) 英國影子內閣脫歐大臣、工黨國會議員施凱爾 (Keir Starmer)和英國知名人權律師,“死刑計畫”執行長雷紹爾 (Saul Lehrfreund)兩度訪台推動廢死討論。他們在台灣期間拜會相關部會首長、非政府組織,也與被害者家屬見麵,並與台灣民眾麵對麵討論死刑存廢。以下節錄兩人發言重點內容。
麵對沒有教化可能的人,社會充滿不安,執行死刑才是解決方案?
施凱爾:國家有責任保護人民免於恐懼。把犯罪者關在戒備森嚴的牢獄中,應該就可以保護社會的安全。這是英國的做法。維持公共安全不用殺人。至於把“沒有教化可能的人”殺掉是對生存權的否定。這樣的邏輯感覺更重視的是省錢,而不是公共的安全。這樣的立論無法贏得大眾認同。
“沒有教化的可能”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因為人都是會改變的。在我的家鄉倫敦,我常去一家健身房跑步,旁邊一起跑的老人叫約翰。他今年72歲,2017年才從監獄中被放出來。他在42年前,20幾歲的時候因為一樁謀殺案被關。他現在已經不像過去一樣暴力,隻是一個72歲的老人。不管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如何有暴力傾向,40和50年過去後,他會是不一樣的人。我們都會改變。青少年時我們做的事,現在我們也都不會做了。人不時地在變。身為前檢察總長的我和謀殺犯更生人在健身房並肩訓練的事還登上了地方媒體。這件事告訴我們,因為沒有教化可能而判處一個人死刑是沒有道理的。
支持廢死的人常說是因為死刑的“恣意性”,可以幫我們舉例嗎?
施凱爾:英國與美國和日本在司法上有許多合作,像是英美在反恐上的合作。在我擔任檢察總長的任內,有恐怖份子計畫炸毀跨大西洋飛行的7架飛機。這種事件裏,會有不同國家的恐怖份子在不同區域共謀。問題來了,捉到這些嫌犯要在哪裏審判。華盛頓會說要在美國審判,如果是這樣,英國就要決定在英國捉到的嫌犯是否要引渡到美國。英國長期以來的政策,是不會把嫌犯引渡到可能被判處死刑的國家。如果英國這麽要求,美國會承諾不會判處這些引渡嫌犯死刑。雖然他們犯的是一樣的罪,但是卻因為被捕的國家不同,有人可能被叛死刑,有人不會。這就是死刑“恣意性”的展現。
如何與不了解死刑議題的民眾解釋廢死?
施凱爾:我的建議是,在凶案發生後,民眾情緒高漲,意見很多,這不是溝通最好的時機。最好是過一段時間,等這個社會冷靜下來。當一些恐怖的謀殺案發生時,談廢死一定很困難。這是一個要透過對話溝通和長時間討論的議題。
舉例來說,英國過去曾受愛爾蘭共和軍(IRA)的威脅,在英國各地發起恐怖攻擊。30年前IRA在英國伯明罕一個小鎮的酒吧引爆炸彈,造成非常大的傷害。當民眾透過電視畫麵看到,開心出外喝酒的年輕人慘死在酒吧中,路上是他們的斷肢。如果在當下問大家,是不是想將這些人處以極刑,答案一定是肯定的。但是因為英國沒有死刑,所以當時被抓到的嫌犯被判處長期監禁。
這些被抓到的嫌犯都聲稱自己無罪。幾年過去都堅持無罪,一開始沒有人相信他們。有一位資深的法官很生氣,表示這些人居然有臉說自己無罪,做了這麽殘酷的罪行居然還讓他們上法庭受審。這名法官認為根本不該給他們充分的審判。沒想到25年之後,新的證據發現這些嫌犯是無辜的,推翻了先前的判決。這些嫌犯最後得以洗刷冤屈。如果當時英國有死刑,這些人一定會很快在輿論壓力下被判刑並執行,不會在多年後沉冤得雪。警方重啟調查後,找到了新的嫌犯。
這告訴我們,死刑的判決中一定有可能犯錯。在英格蘭和威爾斯很多冤案得以平反是因為新的證據,特別是新科技,像是DNA證據出現。很多冤案當時都是自白認罪。如果你問大家,無辜的人也有應該被判處死刑,你還支持嗎?答案一定也是會有超過80%的人否定。如果不去管這些可能的錯誤,堅持死刑,一定會有出錯的一天。
死刑存廢和民意之間的關係?可以用公投決定嗎?
施凱爾:如果隻問要不要死刑,無法很細致的討論這個問題。人權是個普世的價值,對每個人都適用。很重要的一點,是要保護少數族群的意見。不能以多數人的意見為依歸。比如說,如果有一個公投說,80%的人都支持酷刑,我們應該這樣做嗎?當然不是。
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納粹對於人權的迫害,是符合當時納粹的法律的。他們受到批評時就回複,是依照國內法律來依法行政,別的國家不應該幹預。最後造成了大屠殺悲劇。雖然在二戰前,全球就有很多人權機製,但是在二戰後,世界各國統一認為,講人權不該隻關心國內情形,而應該形成國際標準,提供普世性的保障。這是人權保障中很重要的曆史發展。
雷紹爾:民意是複雜的,並不是非黑即白。以民調來說,問的時機點也很重要。假如前一天才發現有5件死刑冤案,跟前一天發生重大謀殺案,民眾對死刑支持度會很不一樣。雖然維持死刑的國家以“民意”為藉口,這些政府卻不知道這個問題真正的答案。以台灣為例,如果問是否支持死刑,民調會有超過80%的人支持死刑,但如果問是否“強烈”支持死刑,卻隻有35%的人。民調要看怎麽解讀。
英國人是怎麽達成廢除死刑的共識?
雷紹爾:英國國會議員、司法體係人員和媒體很仔細去檢視英國死刑判決。獨立的皇家調查委員會介入調查,結果發現,死刑執行不可能避免“恣意性”,一定會有主觀性的裁量在其中。有一些相近的案子,但判決結果卻很不一樣,有些造成了冤案。這類討論最終的結論是,不管民意怎麽看這件事,死刑是違反人權的製度。英國當時的國會展現政治領導決斷力,投票廢除死刑。就跟所有其他已經廢除死刑的國家一樣,大眾也慢慢接受。廢除死刑後,現在英國下一代的人回顧死刑,會認為是曆史課本裏野蠻的懲罰。
你們會到美國和日本還有死刑的民主國家推廢死嗎?
雷紹爾:美國已經有許多相關組織在推動,改變也很多。就去年來看,是美國一個世紀以來判決死刑數最少,也是處決數最少的一年。美國2017年隻有5個州執行死刑。
至於日本,我們與一位犯罪學家Mai Sato合作,針對死刑民意做調查。與政府所做出的調查結果不同,Mai問了一個不同的問題,她發現支持死刑的人,也可能同時考慮廢除死刑,不像政府說得這麽支持死刑。還有一項合作工作是冤案救援,像是日本非常有名的袴田岩案。他在獄中服刑超過48年,但最新的證據,包括DNA證據都顯示,他不可能是犯案者。日本在冤案上的研究不多,隻有少數的專家和學者投入。在日本有許多的冤案都是因為“被告自白”而起。我們也在協助發聲。
英議員訪台談廢死 爭議問題“直球對決”
日期 05.10.2018作者 夏立民(發自台北)
全球195個國家中,139個已廢除死刑,剩下的大多是專製極權國家。一向被視為民主自由的台灣在這個議題上卻仍有高達80%以上民眾支持死刑。廢死在這裏遇到了什麽困難?
(德國之聲中文網) 英國影子內閣脫歐大臣,同時也是工黨國會議員施凱爾 (Keir Starmer) 10月1日到4日第2度訪問台灣。除了針對蔡政府8月執行任內第一次死刑拜會相關部會首長,他和英國知名人權律師、“死刑計畫”執行長雷紹爾 (Saul Lehrfreund) 也和台灣被害者家屬團體見麵,了解他們的心聲。
曾擔任英國檢查總長多年,並起訴多起凶案的施凱爾表示,他與被害者家屬有許多互動並草擬《被害人法案》,但推動廢除死刑和被害者家屬保護並不互斥。他說:“凶案發生後,被害者家屬的反應都不一樣。相同的是,他們都希望被尊重並了解事件的真相和審判的過程,並讓凶手被判刑,不要再傷害其他人。”
民意一麵倒?
麵對台灣多數民意支持死刑,他認為隻是問支持和反對並不能反映這個議題的複雜性。他說:“如果你問台灣民眾,跟死刑相比,如果凶手被終身監禁,而且其在獄中的工作所得都用來補償被害者家屬。有高達71%的民眾會支持。”他也提到,台灣過去曾有冤案錯殺,如果問一般民眾,支持死刑可能造成無辜的人被處死,大部分人的意見也會改變。
“英國人憑什麽下指導棋?”
英國議員施凱爾和人權律師雷紹爾周三 (10/03) 晚上在台北與台灣民眾麵對麵談廢死。主持人引用網友意見,第一個就提問:“台灣廢不廢死關你們什麽事?”
施凱爾說二次大戰後,世界各國同意訂定人權條約,肯認國際人權標準,其中一項也包括廢除死刑。他相信台灣一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會因為尊重法治和人權往廢除死刑邁進。他說:“我並不是來告訴台灣人該怎麽做,而是來交流與對話。隻有台灣人自己能決定自己的方向。在了解死刑的問題後,我希望台灣能夠往進步的價值邁進。”
雷紹爾則說,自己本來就是國際人權工作者,過去和施凱爾合作在世界不同國家推動廢死,並讓很多國家刪除“唯一死刑”法律條文。既然台灣簽署了《國際人權公約》並在國內法化,便是承諾按國際人權標準行事。但他也強調是否廢死是台灣人共同的決定:“死刑並沒有讓社會更安全,也無法阻止犯罪,也沒有增進被害者家屬的權益。死刑並沒有達到‘正義’的目的。”
台灣政府回應死刑執行
雷紹爾表示,兩人這次拜會政府官員和司法人員,雖然台灣政府沒有直接說明執行死刑的原因,但提供的有關資料都指出與“民意”有關係。但他指出這種“民意”是有問題的,政府應該教育民眾為何台灣需要廢死,而不是一邊向國際承諾要往廢死邁進,又一邊執行死刑。他說:“執行死刑最多的中國也承諾要往廢死邁進。真正的前進是設定廢除死刑時間表,並暫停執行。”
兩人在2016年就曾訪台,當時台灣新政府將廢除死刑列為最終目標。兩人當時認為,台灣會持續朝廢死方向前進,並堅決維持暫停執行死刑。
香港在英國統治時期廢除死刑,是華人社會中的少數。回歸中國後,香港保持原司法製度,不適用中國死刑製度。圖為香港民眾呼籲中國廢死。
中國的狀況
對於中國作為全球執行死刑最多人數的國家,雷紹爾表示,1999年他第一次到中國推動廢死,當時中國人還在問:“為什麽要廢除死刑?”前幾年再回去,這個問題已經變成“何時要廢除死刑?”跟台灣比起來,中國相關的學術研究和分析很多,但是民眾獲得的資訊比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