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們花了四天時間講當年美國崛起過程中的問題,目的當然不是為了講美國,而是反過來看我們今天的中國。如果隻從經濟這個維度上看,中國今天其實已經快接近美國1890年左右的全球地位了,就是GDP世界第一。
那問題來了,中國經濟和美國經濟之間,到底還有多大差距?最近我看到了陳經先生的一篇文章,很有意思。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多大差距,這還用說嗎?最簡單的了解渠道就是GDP啊。2017年GDP排行榜上,美國是19萬億美元,排第一,中國是13萬億美元,排在第二位,排第三的日本僅4.3萬億美元。你算算看,這老二把老三已經落得很遠了。全世界,隻有中國和美國是同一個量級的,但是差距也不小。19萬億和13萬億。
那怎麽解讀這個數字呢?比較悲觀的看法是這樣的。
第一,這個距離其實很大。你看,前些年中國經濟增長每年接近10%,所以大家預測,2020年,中國就要趕上美國了。但是,這幾年,中國經濟增長率降到6%-7%,那什麽時候趕上美國就成問題了。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會不會一直下降呢?
第二,中國人口多得多啊。總量趕上有什麽用,如果一算人均,畫風馬上就變了,中國差得太遠太遠。
中國人均GDP僅相當於美國的七分之一。而且,我們還要考慮一個因素,就是中國人太勤奮,參與勞動的人口比例高於美國,個人勞動時長也長於美國,所以,中國的“勞動生產率”隻有美國的十二分之一。
如果再看細節,具體到教育、消費及醫療等領域,中國人均數據那是被美國全麵碾壓。人均教育投入連美國的十分之一都不到。人均消費支出,隻有美國的十四分之一。人均醫療支出,這個就更誇張了,中國隻有美國的二十二之一。
你看,中美差距,總量上是同一個數量級,但是一旦人均,就差出一個數量級了。
但是,這是最後的結論嗎?陳經先生的那篇文章指出兩點,值得我們再深入思考的地方。
第一,GDP這個指標反應了真實情況嗎?
我們且不說,按照購買力平價標準,中國經濟總量已經超過了美國。而且那已經是四年前,也就是2014年的事了。就是按照GDP本身計算,也有很多存疑的地方。
比如,美國有很多並不增加財富,甚至是增加國家負債的經濟活動被統計進了GDP,像增發國債這種事就被計入了GDP。
而中國正相反,中國有大量的經濟活動被GDP統計忽略了。
比如,2016年中國服務業占GDP比重是51.6%,在世界各國中明顯偏低。那是中國服務業不發達嗎?有這個原因,但是也有不少學者指出,這裏麵也有個很重要的技術性原因,就是中國對服務業的統計比較粗放。
很多小規模的服務業,像小飯館這樣的生意,很多是統計不上來的,比如在淘寶上做生意,是不交稅的,當然也就統計不進GDP。但是我們都知道,那是個很大的數字。
還有,中國經濟活動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投資。比如造高鐵。這些投資本身花多少錢,就計入GDP多少錢,是一次性的。但是這些基礎設施,是一年年持續發揮作用的,它們雖然本身升值不多,有時甚至虧損,卻能幫助一大片地區實現財富升值。
所以,中國這部分投資GDP的含金量也不一樣。
而再反過來看美國,美國GDP當中,有很多是浪費型,甚至是痛苦性的GDP。
什麽意思?就是花了那麽多錢,但是沒有起到那麽好的效果,甚至起到了反效果。
來看幾個例子——
第一個是用電量。美國人均消費用電量是中國的7.5倍,這個數字好像不符合我們的感受,那美國人用電帶來的幸福感是中國人的7.5倍嗎?很顯然不是。就拿空調消費來說,中國的緯度和美國差不多,所以氣溫也差不錯,但中國的空調滲透率竟能高達60%,和美國近似。
另外,像智能手機、電腦、冰箱、洗衣機,中國的普及率也不比美國差。
那人均用電量的差距這麽大是為啥?這裏麵很大的原因是浪費,美國人隨手不關燈,不關空調。再比如,美國人洗完衣服後一般用烘幹機烘幹,而中國人一般會選擇自然晾幹。美國有8800萬台烘幹機,每台烘幹機年用電量為1079度,光烘幹機的總用電量就超過三峽水電站全年的發電量。
我用過烘幹機,說實話,那隻是一個消費偏好,並沒有明顯的消費感受的升級。
再看人均醫療支出,美國是中國的22.4倍。看上去中國醫療投入很少,但實際上,美國醫療在國際上是出了名的價格高、代價大,成效並不好。美國人均壽命78歲,中國人均壽命76歲,你看,並不高多少,在發達國家中也是屬於較差的。
再舉個例子,美國律師費創造的GDP高達1萬億美元,占到了GDP總量的6%左右。這是一個天文數字。而中國律師業收入僅為400億元人民幣,占GDP的比例隻是美國的百分之一。那你怎麽看這個差距?
中國社會的法治水平當然還有很大增長空間,這四百億人民幣當然是少的,但是,美國律師成本這麽高就是好事嗎?當然也不是。
中國人均的消費水平,在國際排名上很落後。但是如果看細節,你會發現,有些領域,中國人均消費水平其實也不低。就拿衣食住行的行來說。汽車,中國大陸每一萬人買車203輛。全世界第35名,是中國台灣的2倍,當然美國比中國要高,是中國的2.5倍,但是距離沒有想象的那麽大。
吃肉,中國人均消費59公斤,是世界人均的兩倍,美國也是中國人均的兩倍。你看,距離也沒有想象的那麽大。至於蔬菜,中國人均都已經是世界第一。所以你看,中國人的消費水平其實也不低。
當然,你要是從上麵這些事實就得出結論,說中國馬上就要逼近美國的發展水平了,這也不是事實。必須承認,在金融市場、在大學教育、在科技實力、在全球的影響力各個方麵,中美之間的差距非常大,還不是一個量級的存在。
那有人會說了,你今天說得有點顛三倒四啊。到底你是想說中美之間,是差距很大,還是不大呢?
嗯,這恰恰是今天我想說的。
人總是有一種傾向,對於任何問題,總想要得出一個清晰的結論。為啥?節省大腦的帶寬和耗能啊。人的大腦的進化動力,不是為了求取真理,而是為了生存。為了生存,當然就是越快越省力地得出一個清晰的結論越好。
比如,在網上,關於中美差距這個問題,最吸引關注的文章無外乎是兩類結論,第一,中國不行,照美國差遠了。第二,中國可牛了,美國不行。這兩種結論都會契合一部分人的情感需求,他們都會拿著結論心滿意足地走了。這樣的文章才能拿到最大的流量。
而像陳經的這種文章,分析中美差距,落實到各種細節,得出不同方向的思考結論,反而會顯得模棱兩可,沒有力度。
但是,對你我這樣的人來說,這樣的文章,才是更有啟發的文章。為啥?因為我並不著急要得到結論,我們更感興趣的是,看到被一個簡單結論遮蔽掉的看問題的新角度。在我們理解真實世界的道路上,有很多像GDP這樣的概念,不僅要用好它,更重要的是,有能力繞過它,也許,這才是獨立思考的正確姿勢。
好,這個話題就聊到這裏,明天見。
參考文獻:陳經,《中美經濟差距到底有多大?大國博弈不隻在沙場》,原載於瞭望智庫,2018年1月1日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