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風蕭蕭:解決難民問題的出路在於幫助他們在自己的家鄉謀生

(2018-02-11 19:29:37) 下一個

風蕭蕭:解決難民問題的出路在於幫助他們在自己的家鄉謀生

  風蕭蕭 2018年2月11日 星期日 於加拿大

  2018年2月11日,讀過2018年 2月 3日文章《科學家宣稱找到了解決難民危機的辦法- BBC》。文章說,根據聯合國難民署(United Nations Refugee Agency)的數據,全世界目前因為衝突、迫害和腐敗等各種原因而背井離鄉的難民總數約為6,560萬人,創下曆史最高紀錄。澳大利亞、美國、英國和德國都是難民心目中的熱門國家,他們渴望在那裏開始美好的新生活。但如何安置難民卻成為這些國家麵臨的最具爭議的複雜問題之一。

  在此背景下,斯坦福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在《科學》(Science)雜誌發表論文,說,他們開發了一套數據驅動的算法,可以學習如何優化難民分配方式,以便大幅提高他們找到工作的概率。研究人員相信,這最多可以把每個家庭的就業率提升到70%。如果負責安置的機構能夠分析難民的人口統計學資料,然後把他們送到更容易找到工作的鄉鎮、城市或地區,那就可以提高成功率。

  其實,這種設想,在根本上就存在問題,現在世界各國,滿足自己國民的就業,都麵臨壓力,再增加大量難民請求安置工作,無論如何做,都是難事兒。斯坦福大學的數據驅動的算法是幻想,是不現實的。

  現在,看看造成難民的根源,一是戰亂,主要是美國的某些政客,愚昧武力推廣民主造成。二是自由貿易,在自由貿易的幌子下,非發達國家的就業主體行業,農業正在被發達國家的廉價農產品消滅,本地人又沒錢買進口食品,形成惡性循環。

  解決難民問題出路在於允許落後國家設置關稅限製進口,保護自己的經濟,尤其是限製農產品進口,以幫助農業落後國家的人能夠在自己的家鄉謀生。

  這一點,對於發達國家也很重要。現在,供養人類生存的農業工作,由於其工作方式的的特殊性,必需忍受荒涼和孤獨的生活,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願意繼承祖傳農業產業,投向經濟發達地區,享受豐富多彩的生活。

  2017年9月19日,我曾經寫過文章《非人本性再現美國貿易代表公開稱中國為史無前例威脅》,說,自由貿易,必須允許相關國家對至關重要的行業進行保護,不能為自由貿易,葬送有關國家的經濟命脈。 造成難民潮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用自由貿易的幌子,摧毀落後國家的經濟,主要是農業。導致那裏的人民無法在自己的家園謀生。

  譬如:With cheap food imports, Haiti can't feed itself,麵對廉價進口食品,海地人挨餓。 Decades of inexpensive imports — especially rice from the U.S. — punctuated with abundant aid in various crises have destroyed local agriculture and left impoverished countries such as Haiti unable to feed themselves. (幾十年的廉價進口, 特別是美國的大米,在各種危機中大量援助,摧毀了當地農業,讓貧困國家的人無法養活自己。譬如:海地。)

  美國的糧食援助,本質上,是以慈善的名義,國家出資資助農民尋求市場出路,以摧毀它國農業為代價。

  Dec. 26 2013,I once wrote article Free Trade is damaging Agriculture, I excerpt some as follow.

  Specific trade issue should be specific analysis flexibly, thereby to map out realistic approach. We should not treat all issue by the same standard. It is not a wise manner to cut everything in one time by one knife.

  The operation of agriculture is facing difficulties in most countries world widely. The Governments have to provide subsidies to ensure their agriculture survival. This positive agricultural policy is undoubted wise and essential. However, the negotiations of WTO, TPP and TTIP are all taking the elimination of agricultural subsidies as the prerequisite of the fair of the free trad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s that of China, the younger generation has been reluctant to engage in strenuous agricultural life, especially, in the mountainous area that can not mechanize cultivation.

  Even in developed countries, such as Canada, the younger farmer’s generation is also fleeing from farming land toward industrialized areas to enjoy colorful modern life.

  I've been thinking about that, whether we should negatively monitor each other to reduce the subsidies to farmers, to agriculture,  as well as open the door to allow the import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flooding the domest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to cut off the way of the farmers’ life in their own country.

  Industrializ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and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ose are undoubtedly the 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but when we rejoice for that,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note the crisis that are accompanying to.

  Some studies have revealed the harsh reality on agriculture, which may act as that of pouring a bucket of cold water on some people overheated head, to warn them to stop the greed and plunder in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They must establish a sense that harms agriculture is to harm themselves and their families.

  "Free Trade in Agriculture: A Bad Idea Whose Time Is Done."-monthlyreview, 2009,Volume 61, Issue 03 (July-August) .

  "With Cheap Food Imports, Haiti Can't Feed Itself." Huffington Post Mar. 20, 2010.

  It is time that we should ask that, under the guise of impartial, for ensuring the fair, for maximizing the justice, to mindlessly cut agricultural subsidies,  whether,  that is creating greater unfair, greater injustice. Whether we are destroying the agriculture that human survival is depending on。

  不顧實際情況,盲目鼓吹自由貿易,是非人性的結果。所以我說,美國貿易代表公開稱中國為史無前例威脅是非人本性再現。

  反觀中國,在非洲,幫助本地人發展農業,基礎設施等,發展當地經濟,幫助非洲人在自己的家鄉謀生。

  2017年11月6日,文章《發展援助 - 農業部對外經濟合作中心》說,近年來,中國對非農業援助主要以成套項目(援非農業技術範中心)、技術援助項目和人員培訓項目為主。在非洲54個國家中,經常接受中國援助的有51個。目前中國已經在21個非洲國家援建了22個援非農業技術示範中心。通過援建農業技術示範中心、派遣農業專家提供谘詢和開展技術合作、培訓農業技術和管理人員等方式,積極幫助非洲國家提高農業生產能力,有效應對糧食危機。在許多非洲國家領導人眼中,中國對非農業援助是實實在在、卓越成效的。

   2017年1月11日, 文章《中國援布隆迪農業示範田刷新非洲水稻高產紀錄》報道,"中國援布隆迪的示範田豐收,畝產最高達924公斤,平均畝產達725.3公斤,刷新了非洲的水稻高產紀錄。在中非合作論壇框架下,中非雙方正開展一係列務實高效的農業合作,中國農業專家與非洲農民一道改變著當地農業生產麵貌。當地農民說,中國來的“脫貧水稻”給了他們致富的新希望。"

    Image result for 中國,非洲,幫助本地人發展農業

            中國農業專家在水稻示範田裏指導布隆迪技術人員和農民。國際在線 圖

  "布隆迪隻是快速發展的中非農業合作的一個縮影。目前,從東非到西非、從撒哈拉沙漠到維多利亞瀑布,中非農業合作正惠及越來越多的非洲百姓,實踐證明,中國農業發展經驗和先進的農業技術能切實幫助非洲提高農作物產量。"
  "中國援貝寧農業示範中心主任黃儉平介紹說,該中心已在貝寧10個市推廣中國玉米高產栽培技術,培訓農民1500人,通過他們帶動周邊農戶,玉米產量每公頃從1噸提升至5噸,種植麵積達到5000公頃。農戶們收入多了,買了摩托車,蓋起了新房子。"
  "去年,在中國專家指導下,塞內加爾北部波多省吉亞村村民基戈家的水稻單產由150公斤增加到620公斤。有了錢,基戈買了新摩托車,在宰牲節時特意給中國專家送來羊腿表示感謝,他拉著中國專家的手說,“多虧你們,我過上了好日子”。"

  2006年9月17日的文章《中國的投資正在改變非洲大陸美國的缺席同等醒目》,介紹了中國投資對非洲的重要,摘錄如下:

  在美國和其他歐洲國家因非洲長期動蕩而認定那裏無利可圖,並於幾十年前就幾乎放棄在那裏的大型基礎設施和工業的投資之際,中國公司進來了。憑借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中國企業從事著缺乏資金的非洲國家有必要去做但自身又無力去做的工作。中國公司業已在多個非洲國家開展或同意開展不同的項目,如安哥拉的醫院和鐵路線、蘇丹和肯尼亞的公路和橋梁、埃塞俄比亞和利比裏亞的水壩、加納和津巴布韋的電信網絡,以及其他許多項目。

分析人士說,中國的首要目標還是能源,它經常利用基礎設施建設為石油和礦產協議開道。不過,中國也同那些沒有石油儲藏的非洲國家做生意。一家中國公司正在幹旱的埃塞俄比亞興建一座造價3.5億美元的大壩。該水壩建成後可望用於灌溉和發電。

據世界銀行統計,2004年,中國在非洲共有450個投資項目,其中大部分在製造業和服務業領域。但中國帶來的影響也許更深遠。來自中國的投資正在改變非洲大陸這塊博弈場,西方國家曾長期控製對那裏的發展援助以及政治議程。

非洲人怕中國人離開

非洲國家從中國的投資中得到了好處。非洲大陸的經濟增長率去年達到5.3%,預計今年會更好。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的投資及其對非洲原材料的需求。不過,一些非洲人擔心,如果中國人不對當地人進行培訓,他們離開後,目前進行的投資將可能付諸東流。

中國表示,它有意在非洲長期待下去。北京宣布2006年為“非洲年”,並發布了一份政策文件,承諾對非洲進行長期投資以及對非洲工人提供培訓。在中國領導人越來越頻繁的非洲之行中,他們經常講到發展中國家幫助發展中國家。專家們說,中國不把世界上最貧窮的非洲大陸看作有待解決的問題,而是視為一個投資機遇。

南非一家研究機構的分析家史蒂文·弗裏德曼說:“我不認為中國在目前這個階段的首要目標在政治影響力上,他們更關注經濟領域。”

也許,再沒有其他地方比在灰塵遍布的喀土穆,更能感受到中國的影響力了。在那裏,由中國公司建造的高樓大廈鱗次櫛比。在修整一新的街道上麵,穿著光鮮的石油商在中國人開的加油站給他們的高級轎車加油。駐喀土穆的一名美國高級外交官說,蘇丹經濟的迅速增長令一些美國官員大吃一驚。

“我有時甚至自問,‘我們是不是錯失了這裏的良機’?”這名外交官說對蘇丹的製裁是合理的,但他淡化了有關中國在蘇丹投資威脅美國利益的說法。他說:“他們在跟我們作對嗎?美中在蘇丹有著越來越大的合作空間,我們的政策目標不必是對抗。”

戰略和國際研究中心非洲項目主任J·斯蒂芬·莫裏森表示,中國可能正將自己在經濟崛起中學到的經驗用於非洲。他說:“過去20年裏,中國已使數億國民擺脫貧困……對非洲,中國人比我們有信心。”(摘自9月13日美國《聖何塞信使報》,原題:中國向非洲的基礎設施項目源源不斷注入資金,作者沙桑科·本加裏,汪析譯)

上周,剛剛結束兩周非洲之行的民主黨參議員巴拉克·奧巴瑪與國會議員連線時說:“走訪非洲時的一個驚人事實是,美國在非洲的缺席與中國在非洲的存在同等醒目。”

顯然,奧巴馬的所謂美國在非洲的缺席與中國在非洲的存在同等醒目,絕不是從經濟角度考慮,而是,霸權思維,在非洲,美國必須當老大。

2013年10月4日文章《日媒:IMF和世行應效仿中國對外援助》說,日本《外交學者》雜誌網站(The Diplomat),發表題為China's Developing World Edge(中國在發展中國家的優勢)的文章,指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應效仿中國,關注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中國在發展中國家的建設工程通常是由中國的國企承擔。中國並不一定能得到優惠——買賣按市場價進行。但這些發展中國家獲得了她們渴求的商品。當地政府可以用掙得的外匯償還貸款。相形之下,西方國家通常依靠私人企業獲取發展中國家的自然資源,而這些私人企業一心隻想賺取利潤,嚴格按市場機製運作。

下麵是該文。

日媒:IMF和世行應效仿中國對外援助

http://www.guancha.cn/WaiJiaoXueZhe/2013_10_04_174478.shtml

本文原載於日本《外交學者》雜誌網站(The Diplomat),原標題為China's Developing World Edge(中國在發展中國家的優勢)。文章指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應效仿中國,關注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中國在發展中國家的建設工程通常是由中國的國企承擔。中國並不一定能得到優惠——買賣按市場價進行。但這些發展中國家獲得了她們渴求的商品。當地政府可以用掙得的外匯償還貸款。相形之下,西方國家通常依靠私人企業獲取發展中國家的自然資源,而這些私人企業一心隻想賺取利潤,嚴格按市場機製運作。

本文由觀察者網朱新偉譯。觀察者網此前已刊出本文精簡版。以下為全文內容。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應效仿中國,關注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

自鄧小平上世紀70年代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國將數億人口融入全球經濟,減少貧困人口的規模前所未有。這一切與中國持續投資基礎設施的硬件和軟件脫不開關係。中國重視升級水、能源、交通和電信係統,表明其深刻了解發展所必不可少的基礎。

中國取得國內成功後,將這一模式複製到了發展中國家,填補IMF、世界銀行等全球開發機構留下的公共產品空白。中國用鋼筋和水泥支持著全球減貧事業。在幫助全球減貧的過程中,中國不僅獲得了發展中世界的自然資源和市場,而且還強化了同這些國家的各方麵合作。現在,中亞和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是與中國關係最緊密的兩個地區。正是中國在為這些國家邁向現代化的進程鋪路?

中國當代領導人了解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在美歐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頭10年,中國將國內生產總值的9%用於基礎設施建設。最高峰是2001年至2006年,這段時期的道路、鐵路、航空和其他固定資產投資是此前五十年的總和。不論土質、海拔或氣候環境造成何種困難,中國幾乎硬是把國土上的每一個角落都連了起來。高鐵已經連通了國內大部分樞紐城市。到2015年,人口超過20萬的城市中,90%以上都將通有高速公路。今年,中國的手機用戶達到11.1億這一恐怖的數字。中國互聯網普及率達到42.1%,網民數量居世界第一。中國將公共資源分配到基礎設施建設領域,使得競爭優勢最大化成為吸引外來投資者的沃土。基礎設施建設不僅蘊含著發展,同時也是發展的催化劑。

中國的社會基礎設施(醫院和學校等)也不甘落後。中國的醫療和教育體係盡管存在某些深刻缺陷,但鑒於治理如此大規模的國家,仍然稱得上取得巨大成就。中國頂尖大學畢業生已具備全球競爭力,同時,中國大學在吸引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才。據麥肯錫的一份報告,到2030年,中國將擁有全世界30%的擁有大學文憑的勞動力。中國政府每年投入2500億美元至教育領域。未來幾十年,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或複旦大學將開始挑戰西方國家的精英院校。由於中國大學低廉的學費,以及中國政府提供的各類助學金和獎學金,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學生來到中國留學。習近平訪問非洲國家時宣布,將在未來三年給予18000名非洲學生獎學金到中國留學。許多受益者將從中國帶回新的技術和理念,幫助祖國發展經濟。他們將逐漸發現,本國與北京開始“度蜜月”——而非華盛頓特區。

IMF和世界銀行曾支持建設和重建項目,但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與發展中國家的接觸過程中製定了不同目標,並逐漸以社會援助為主。二戰後馬歇爾計劃的成功使得這種模式延伸至許多脫離殖民的非洲國家。1950和196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係大力促進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化,將其視為發展經濟的主要手段。但是,羅伯特•麥克納馬拉擔任國防部長期間,美國出於冷戰的考慮,大幅度調整戰略,把重心投入減貧項目,尤其是通過教育和農業等社會性手段。1980年代,結構調整方案(structural adjustment programs)出籠,美國把經濟自由化(也即財政緊縮、私有化和去管製)和對外援助捆綁在一起。冷戰結束後,減貧再度成為焦點,其重點對象是所謂窮人中的窮人。如今,雄心勃勃的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希望於2015年以前解決極端貧困、教育、健康和性別平等、環境可持續發展問題。

這些項目所取得的成就不容抹殺,但援助時斷時續,嚴重影響了資金的有效利用和長遠規劃,甚至造成一些副作用。自1950年代以來,“傳統援助國”已經向撒哈拉以南地區注入逾1萬億美元的幫困資金,但由於缺乏明晰、穩定的長期規劃,該地區現在依舊麵臨著普遍貧困、疾病、腐敗和高失業率等問題。若事實證明國際性組織無法完成減貧的目標,讓中國等國介入不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嗎?

許多中亞國家和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國家缺乏基礎設施建設的經驗和資金,雖然她們坐擁豐富的自然資源。另一方麵,中國認識到本國快速發展的經濟需要大量資源,必須到外國尋找。1999年,中國發起了“走出去”戰略。這一戰略包括FDI(外國直接投資)、工程項目和中國商品、服務出口。中國企業借此實施收購資源和貿易多元化的戰略,同時也提高了國際市場份額和競爭力。中國給那些“失聯國家”及時伸出援手,幾乎毫無附加條件。例證之一便是“資源換設施”(Resource for Infrastructure)戰略。這取得了雙贏結果。

“資源換設施”戰略為一些國家提供了象征性的紐帶。中國的政策性銀行,如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為安哥拉、加納、尼日利亞、哈薩克斯坦等資源豐富的國家提供相應貸款,而那些建設工程通常是由中國的國企承擔。貸款合同當然是視情況而定,但一般會涉及中國開采礦產的權利。中國並不一定能得到優惠——買賣按市場價進行。但這些發展中國家獲得了她們渴求的商品。當地政府可以用掙得的外匯償還貸款。“貸款換石油”的模式正在安哥拉大力推廣,但實際上中國已在世界各地實行這一模式。例如,在埃塞俄比亞,芝麻已是日益重要的談判籌碼。

相形之下,西方國家通常依靠私人企業獲取發展中國家的自然資源,而這些私人企業一心隻想賺取利潤,嚴格按市場機製運作。中國的一攬子項目通常會包含若幹家國企,從金融機構到勘探、開采、加工、貿易、工程建設,全都由國家的支持。這不是兌現自然資源的價值那麽簡單,最後還留下了實實在在的基礎設施,加深了國家間的夥伴關係。

中國與中亞五國的夥伴關係促進了雙方的貿易往來。自2000年至2010年間,雙方貿易總額增長了30倍,達到近300億美元。兩個最明顯的例子是長達1833公裏中土石油管道(自土庫曼斯坦,途徑烏茲別克斯坦和哈薩克斯坦,至中國新疆境內),以及長達2228公裏的中哈石油管道(自裏海海岸至中國)。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市和北京之間已經聯通了高速公路。吉爾吉斯斯坦南方、北方山區的電力係統也已聯係起來,塔吉克斯坦建起了沙爾-沙爾隧道好許多變電站。在阿富汗,中石油已經投資2億美元建設北部油田。中國冶金科工集團和江西銅業公司在梅斯-阿亞納克地區的銅礦投資了30億美元,最近,這一項目由於發掘出古代文物而暫時停工。

2005年3月23日,新疆陸路口岸阿拉山口附近,中哈石油管道新疆段工程正式開工。

中國在中亞地區承擔的基礎設施建設也有著遏製極端主義的考慮。北京將極端主義視為貧困和治理不力的結果,而基礎設施和FDI有助於改善這一局麵。

自中國經濟騰飛以來,中國與撒哈拉以南地區的聯係日漸加強,但至少有一個大型合作項目是毛時代完成的。坦讚鐵路依靠中國資金和人力提前兩年完成了1800公裏的工程。在中國之前,世界銀行曾以缺乏可行性為由拒絕承擔這一項目。安哥拉的本格拉鐵路(連接讚比亞——觀察者網注)經曆27年內戰戰火而遭廢棄,中國人用“貸款換石油”的方式於2012年幫助修複了這一線路。目前,北京方麵計劃將坦讚鐵路和本格拉鐵路連接起來,形成橫跨非洲大陸的線路。往北看,國企中國水利水電建設公司參加了科特迪瓦的多個建設項目。科特迪瓦是向西非多國輸送能源的進出口國。塞拉利昂總統今年6月訪問北京,簽署了價值80億美元的建設訂單,其中包括與中國慶華能源有限公司17億美元的訂單,建設工程包括一個港口、一座煤礦和一段長達250公裏的鐵路。非洲最大的水壩,造價18億美元的蘇丹麥洛維水電站,是在中國資金的幫助下建造而成的。非洲最年輕的國家,南蘇丹,正準備接受來自中國的80億美元貸款,其中很大一部分資金將用於基礎設施建設。中國公司還在佛得角、毛裏塔尼亞、肯尼亞、坦桑尼亞和毛裏求斯等國開展了建設項目。華為公司正與聯合國全球契約(UN Global Compact)合作,幫助撒哈拉以南地區搭建電信網絡。

非盟主席海爾馬裏亞姆•德薩萊尼曾說:“基礎設施匱乏是發展之大敵。”而他對中國致以“最深切的敬意,讚賞中國投資數以十億計的資金,幫助我們發展”。他的褒揚之詞並不讓人意外:2012年,中國注資並建設完成了非盟總部大樓,造價2億美元。據位於華盛頓特區的全球發展中心(Center for Global Development)計算,中國已向非洲大陸累計投入750億美元的政府開發援助(ODA)。中國外交部稱,去年投向非洲的FDI總額達170億美元,中非貿易總量達到每年2000億美元。

外國援助總是帶有逐利性。很明顯,利他主義並非中國政策的主要驅動力。中國支持這些地區建設基礎設施也有局限性。

首先,由於是為了開采自然資源,基礎設施項目的地理分布必然不均勻。雖然援助資金遍及撒哈拉以南地區和中亞地區,資源大國往往占據大頭。許多鐵路線路專為礦產資源而設,社會效應頗為有限。另外,社會效應和環境效應常常遭到忽視,有違國際標準。2013年8月,中石油在乍得的項目由於汙染而被迫暫停。中國應在這些國家以身作則,堅持最嚴格的環保標準,構建國際互信。

其次,中國公司總是從本國輸入勞動力等。這個壞名聲常被誇大。多個國家已經成功為本地居民獲得工作崗位配額。不過,由於謠言流傳甚廣,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還是爆發了反華遊行,非洲多國政治勢力要求中斷對華合作。另外,中國的廉價商品通常會根據合同而湧入各國市場,打擊當地產業。雖說廉價的電冰箱、手機和摩托車等商品提高了當地生活水平,但當地製造商的怒火卻難以消解。隨著中國製造業逐漸向價值鏈上方轉移,振興其它發展中國家中低端產業的任務變得更為急迫。

第三,中國品牌背負著質量差的惡名,對於受援國和中國雙方形象都非常不利。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安哥拉羅安達總醫院,造價800萬美元,由中方提供貸款,中國海外工程有限公司負責施工。2010年,完工僅4年後,醫院建築結構即出現重大缺陷,病人全部緊急撤離,盧旺達方麵不得不重新招標整修。石油仍在源源不斷地流出,中國企業也在不斷地建造新項目,中國與安哥拉民眾的信任紐帶卻尚未恢複。懷有怨言的國家不止安哥拉一個。

2011年,中國援安哥拉羅安達總醫院改擴建項目開工。圖為開工動員大會。

第四,不附帶任何附加條件地參與發展中國家經濟事務,這有損中國邁入全球領導者行列。中國與蘇丹、民主剛果和土庫曼斯坦等國臭名昭著的領導人都有過商業交易。在西方,這被視為汙點,但在其他有過殖民和冷戰慘痛曆史的國家,這反而被視為尊重民族主權。中國主觀上並沒有在這些國家引領解放事業的意思。基礎設施建設長遠來看有助於當地民眾。獲取信息、互相聯係的能力得到增強後,人們參與政治、監督政府的意願也會加強。局勢將引向布熱津斯基所說的“全球政治覺醒”。

很顯然,基礎設施並不是萬能藥。西方致力於發展援助已有半個世紀曆史,而中國還是一名新手。然而,可以肯定的是,發展中國家獲得了急需的援助,還能享受史上最優惠的貸款條件。吉爾吉斯斯坦等國現在已經嚴重依賴中國。而安哥拉等國則逐漸開始與北京方麵討價還價,在多個資源進口型國家之間周旋。中國與受援國雙方均意識到誠信的重要性。

在一國發展的早期過程中,將資源分配給基礎設施建設不難理解。然而,IMF和世界銀行的忽視卻令人費解。IMF和世界銀行已經喪失了改變世界圖景的能力。如果他們不想失去發展中國家的信任,就應該反思自身的全球開發援助方式。他們缺乏整體規劃的援助方式讓中國搶得了機遇,並開始吸引廣大發展中國家,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的設立隻會進一步鞏固中國的地位。

中國成功地培養了與發展中國家的聯係,但西方國家不應該早早投降。傳統援助國和新興援助國可以協同合作。“新絲綢之路”等大工程提供了合作的良好契機。西方可以用其出色的體製建設和社會援助,確保新的援助項目發揮最大效力。另外,西方也可以為中國的援助項目提供環保和社會影響評估,確保承包商遵守各項國際標準。

全球的各個開發機構都應該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中心。如果培養了醫生,卻沒有醫院;培養了教師,卻沒有學校;培養了法官,卻沒有法院,那這些社會援助有何意義?少了電力、管道和道路,光造建築又有何意義?

How China's $60 Billion For Africa Will Drive Global Prosperity - Forbes

中國對非洲農業援助管理模式的演化與成效_國際問題研究

中國農業助力非洲農業發展——中非農業合作碩果累累-新華網

“中國經驗”,非洲共享——首屆中非農業合作與發展

中國技術,助力非洲農業現代化--時政--人民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