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從孟買回來,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印度

(2018-01-08 05:15:06) 下一個

  在加拿大,我遇見的人,無論是哪國人,都說自己的家鄉好,隻有印度人,多數都說加拿大好,不想印度。看看同胞眼裏的印度,才知道,為什麽印度人對自己的祖國如此冷漠,無可戀。

  看看中國的發展和社會治理,再看看印度,一個崩潰的社會又能怎樣糟。是民主和宗教毀了這個國家人民的生活。

  西方人,推崇民主和宗教,甚至勾結成非營利性組織,到處推廣。他們的本能不是要貢獻社會大眾,僅僅是為騙錢謀生。

  請看我為此文新貼出的文章:風蕭蕭:加拿大出生的印度孩說印度不好

  2013年6月27日上午,到銀行存款,一個女孩為我辦理。我問她來自哪個國家?她說自己是印度人,出生於加拿大。
  我:去過印度嗎?
  答:兩年前去過。
  我:印度好不好?
  答:不好?
  我:為什麽不好?
  答:人多。在印度,像多倫多那樣麵積的城市,要住上10倍的人,擁擠不堪。
  我:社會秩序如何?
  答:糟透了,人們沒有社會公德意識?
  我:怎麽說? 
  答:譬如開車,有的人就開車往他人的車前麵搶路,不顧他人,不管安全否?
  她一邊說,一邊把兩隻手的手指並攏,並把中間的手指與手背一起拱起,左右手不斷地穿到彼此的正前麵,好像兩隻老鼠在瘋搶一條窄路,很形象。
  我:公共衛生如何?
  答:糟透了。
  我:喜歡印度嗎?
  答:一點也不喜歡。
  我:如果你的媽媽要領你回印度,你還去嗎?
  答:不,我絕對不去,那裏的環境無法忍受。
  我擔心那女孩說話言過其實,2013年6月29日又特意搜索一下,原來她說的一點不為過。
  《印度交通狀況混亂險象環生 馬路多未設紅綠燈》
    時代報告 2012年6月刊 作者:馨雲   

中國人去了一趟孟買回來,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印度

2018-01-06 08:21:39   新浪看點   作者: 讀史論道 
http://k.sina.com.cn/article_3118279457_b9dd2b21019003doh.html

請關注讀史君個人微信:dushi8115

來源:天涯社區

今天,為大家帶來一篇關於印度的舊文,通過網友的親身經曆或許能讓我們對印度這個國家更加了解。

中國人去了一趟孟買回來,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印度(深度好文)

印度的社會,往往就是一個不靠譜的差異,扯出一片不靠譜的問題,然後很多不靠譜的事情以幾何級數堆積在一起。

2013年,受到印度方的邀請,和30幾位同僚一起造訪了孟買。30幾位中我們十位中國人是出公差,還有十位是歐美和中東國家的同行。

我們和幾個歐美佬中有幾個人去過印度,印象都不好,出發前紛紛來和我們分享他們當年在印度時的各種“離奇經曆”,加之最近新聞報道印度頻繁鬧強.奸案,嚇得隊伍裏幾位女同胞強烈向領導請示要退出。

不過我們一大幫人大都是走過南闖過北,近的說國內邊疆地區,遠的東南亞、南美、非洲都去過,合計著印度不就是髒點、破點、亂點嗎,再過分有非洲髒,有南美亂嗎?所以覺得沒必要戰戰兢兢的,搞得去次印度就和下油鍋一樣。

到了孟買,機場和印尼雅加達的建設水平差不多,當然和國內各種是不能比了,但是在發展中國家來看,也算可以啦。

出機場後,遇到等待多時的印度方接待人員。印方人員非常熱情,英語雖然印度腔很重,但交流一下覺得教育水平肯定不低,講話很有條理,思維很快。

來接我們的司機們也都著裝統一得體,沒哪個是蓬頭垢麵或者大胡子的造型,當然,腳上蹬的還是很“印度特色”的涼鞋。這貌似是他們的一種文化傳統和標誌,因為印航的空嫂們登機服務時也是把皮鞋換成涼鞋。

我們住的是一家四星級的連鎖酒店,母公司是阿拉伯的。和很多發展中國家一樣,這酒店內外兩重天,裏麵是古色古香的印度家具,恭謙整潔的門童隨時等待著為你提行李按電梯,外麵就是臭氣熏天。

中國人去了一趟孟買回來,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印度(深度好文)

在這家酒店我們住了大半個月,大堂和門童們都熟悉了,也體驗到了很多東西:

1. 上網不靈。

2. 從這個酒店我開始體驗到,印度的服務生、傭人、門童之類的數量很多。開始我們的揣測是這是為了保證就業,或者門童確實文化水平太差。後來我們漸漸覺得,這就是一個很隱晦的概念:階級……

3. 印度的服務生不是在服務你,是在伺候你……真的。

4. 印度的水,至少酒店裏的是能喝的。關於印度衛生狀況最誇大的就是不能喝水,不能吃當地的東西,甚至刷牙水都要是瓶裝的。我在酒店裏刷牙就是用的自來水,洗澡時也有水入口了,也沒出問題。

5. 印度的酒店宰客太厲害。我們的酒店每個單人間每天收300歐元!還是公司內部協議價!在孟買這樣一個白領月薪200到300美元的地方,一晚上敢要收300歐元!

我們後來了解下,印度的酒店,這檔次都這價錢,童叟無欺,一致宰客。如果想去印度旅遊,要住得好點就無法省錢,比去新馬泰貴多了,所以至少在開銷上來看印度旅遊的優勢不大呀。

哦,對了,這錢還沒算稅,沒算服務費,沒算服務費上再加的一層稅!

說到這裏要普及下印度盧比的匯率。

一美元,能換65盧比。所以一個印度中產,一個月收入300美元,將近20000盧比。(相當於2000多點人民幣)

一盧比對當地人來說,購買力就和50美分差不多,他們吃一頓飯一般就30盧比,我們在公司的食堂訂到60盧比的午飯已經是非常非常好。很多當地員工中午的外賣,就10盧比上下!

所以想想看,兩萬盧比在當地真不算差的工資,是可以叫中產了!孟買的低收入階層,每個月的收入隻有幾百盧比,換成美元就10刀不到!

一位印度人和我們說他在孟買大學商學院,畢業後他可以拿到相當於人民幣一萬的月薪,我們知道這在孟買確實已經是很不低的水平。而印度大企業的那些高管是和歐美的薪資水平平級的,換算成盧比在當地就是相當驚人的數字了。

我覺得一定要先描述一下這個國家的基本狀況,下麵談到一些具體的見聞時,大家才有體會。

首先要說的,我不覺得印度是一個統一的國家!

這點不是在埋汰印度,而是和他當年獨立統一的方式有很大的關係,留下了不少隱患。

你如果嚐試把印度比做一個共和國,或者一個民主製國家,或者一個聯邦製國家,都會遇到很多難以解釋和理解的地方。但是我們中國曆史上有段時期,特別適合描述現在的印度,那就是先秦時期。就是東周列國時期!

第一條:尊王分封。

印度今天的每一個邦,相當於咱們的省,都可以看作是一個咱們春秋時期的諸侯國,印度中央政府就相當於那時的周朝王室。每個邦,在立法和司法上有非常大的特權,特別是在稅收上。

從印度的一個邦,橫跨到另一個邦去送貨,那是要交稅的!各位想象一下,這相當於我從北京送貨到上海,一路上要給河北、天津、山東、安徽、江蘇和上海交稅!

這導致在印度做物流非常的困難,還沒出貨呢,沿路的各邦的特派員就來問你要稅了。在印度,貨運公司有很多不是指我們意義上拉貨的公司,而是專門幫你去擺平沿途各邦的各種稅收衙門,好讓你清關過卡的時候快一點。

中國人去了一趟孟買回來,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印度(深度好文)

第二條:書不同文,語不同音,度量不統一!

印度的官方語言是印度語,但是全國有近一半的人不會說!

因為印度有20到30個邦,每個邦都有自己的官方用語。這可不是我們粵語吳語那樣的方言哦,而是徹底是從書寫到文法上都不一樣的語言!

今天印度的鈔票上,為了表示麵額,就用二三十種主要語言一一印出。這還不算每個邦內部還有N種不同語言,如果一起加起來,全印度一共有300多種語言。

語言不通會造成什麽樣的困擾呢?

首先就是消除文盲很苦難。

你在你們邦終於會用自己邦的語言寫字了,到了隔壁的邦還是睜眼瞎,文盲一個!這給印度人在自己國家裏麵遷徙造成了很多障礙。有些人甚至一輩子走不出自己的村子,因為他說的語言和周圍地方的不一樣!

再有一個惡性的,就是文化壟斷!

大家可能會問,國家為什麽不能推廣印度語,就像我國普及普通話一樣呢?

不能,很多邦為了保持自己文化上的“獨立性”,就是不教印度語,別忘記了,每個邦在立法上的獨立性哦。我們碰到一個成奈出生的IT主管,在孟買上班,他就隻能和同事說英語,因為他從小就沒學過印度語。

如此一來,能把所有印度人聯係在一起的語言竟然是英語,而不是屬於本民族的印度語,這也是印度很悲催的地方。

中國人去了一趟孟買回來,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印度(深度好文)

印度現在有30%到40%的人是文盲。剩下的人中,大概有一半會講英語。下層人英語口音很重,中產階級說的英語能聽懂,高層的英語很地道。印度說英語的總人口超過了英國。

印度是全民信教,六分之一的人口是穆.斯.林,7成是印度教徒,剩下的10%就是各種其他宗教。包括佛教、基督教、猶太、拜火教、錫克教等等。大街上寺廟和聖壇隨處可見。

旅遊就是吃住行加個安全。吃住是可控的,但出行在印度有點不靠譜,不放心就盡量坐飛機吧。安全的話,4到5個人結伴出行,肯定是安全的。別故意找些黑暗的角落,在那種地方出事了就是自己的問題了。

到了印度,最好別穿短袖短褲,不露出膀子和腿。印度人可以露腰,但是露腿和胳膊在他們的概念中就是暴露了,會讓他們的腦袋“運轉”起來。這點上,男女通用,女生別穿裙裝熱褲,男生別穿汗衫和沙灘褲。

中國人去了一趟孟買回來,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印度(深度好文)

交通

和印度孟買的交通相比,中國任何一個地方的交通都可以說是“秩序井然”了!

我證明,反光鏡在孟買的道路上完全是毫無用處的!印度人開車想變道就變,後麵有人按喇叭就變回來,沒人按就變過去!

停車和變道時的車距及其小,都是車門貼車門,保險杠貼保險杠。就這樣的路況,印度人能把兩車道開出6車道,同時大家以60公裏以上的速度在限速40的路上飛奔!

孟買交通最糟糕的環節是在城郊接合部,大卡車拉著警報一樣的汽笛呼嘯而過。真到了市郊的公路上,車減少了很多,雖然路麵大部分時候隻有雙向兩車道,但還是很通暢的。

郊區公路上的殺手不是車,而是各種橫穿公路的動物,常見的有牛、猴子、狗,還見到過馬、羊從路中穿過,偶爾還有大群的烏鴉或者鴿子突然群降在路中間。

印度這點很有趣,不管是城裏還是郊區,走著走著很容易碰見野生動物。這些動物對人類是警惕而不敬畏,你手上有吃的它們就湊過來,不然就各走各路互不幹擾。

中國人去了一趟孟買回來,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印度(深度好文)

孟買的出租車。這是大家在媒體上最常見的印度車了,翻譯過來叫“大使”牌。

中國人去了一趟孟買回來,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印度(深度好文)

這是大使牌出租車的儀表盤和計價器,看著很懷舊吧。19盧比起跳,車費跳得可快了。但一般我們最多也就跳出過200盧比,那相當於是城中到機場的距離。

中國人去了一趟孟買回來,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印度(深度好文)

貫穿南北主幹的甘地大道,周日早上淩晨5點多的時候拍的,所以沒車。

中國人去了一趟孟買回來,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印度(深度好文)

這是孟買道路的日常,從早上7點堵到晚上10點。

中國人去了一趟孟買回來,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印度(深度好文)

孟買灣的油輪

孟買港口很有意思,各種船隻紮堆停,漁船,遊艇,擺渡,遠點就是工程船和油輪,還有軍艦!大家都停在一起,擺渡船就在大油輪和軍艦間穿梭。

英國人給印度留下的最大遺產,就是串聯起了整個印度的鐵路網係統。

鐵路對印度的運輸來說是至關重要的,至今這個國家內部的運輸還極為仰賴這個英國人的遺產。

印度有很多河流,但是沒有水運。公路對印度來說是阿克琉斯之踵,國家發展的最大製約。

中國人去了一趟孟買回來,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印度(深度好文)

印度之門,一邊是阿拉伯海,一邊是孟買城

孟買的鐵路係統從南部的爪尖部位一直延伸到北部的爪根,貫穿孟買城和周邊幾個半島。

這個鐵路,分為國家鐵路和城鐵兩部分。國家鐵路就是我們觀念上的火車,從一個城市開到另一個城市。

城鐵的作用大致相當於我們的地鐵,在市內停的快速交通,每天早高峰把住在北部郊區的上班族運到南部,晚上再把下班的人從南部運回北部的郊區。

考慮到孟買城市道路極端的擁堵,開車走一分鍾就要堵10分鍾,因此坐小火車是在孟買市內最靠譜的交通方式了。

印度的國家火車票分為7個等級,我們曾有位同仁周末試過第七等級的車票,從孟買到艾荷拉巴德,基本就是扒車頂。我不知道孟買的城鐵有幾個級別的車票,我隻知道最貴的一等票,從我們在的地方到城南區要60盧比,最便宜的那個等級隻要4盧比!

中國人去了一趟孟買回來,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印度(深度好文)

孟買的城鐵車廂是開放式的,沒有門,很多人半邊身子掛在門外,一是為了風涼透氣,二是為了好玩(常有年輕人作各種開掛特技),三是為了上下車方便,這裏人都是不等停穩就跳車上下的,火車和馬路上的公車還有卡車都是如此。

中國人去了一趟孟買回來,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印度(深度好文)

印度的鐵軌,一種神奇的腐朽,枕木都爛了。火車開動時,很多人也是把身子探在外麵。

中國人去了一趟孟買回來,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印度(深度好文)

這火車開得不慢哦,大概時速60到70公裏的樣子,我們試了一下,這時把半邊身子掛在車外,吹著風頂著太陽,確有一種獨特的快樂感。

中國人去了一趟孟買回來,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印度(深度好文)

坐多幾次,我們也和當地人一樣,跳車上下了。

城區

孟買的房價無上限,全球最昂貴的那個27層樓私宅就在孟買!總體來說孟買的地皮快和紐約差不多了,能在孟買市中心弄個辦公室是件很牛的事情!

一方麵是孟買沒有規劃,這個國家沒有任何調控措施。所以這中高房價和低收入聯合起來造成兩個現象:一是窩居,這點我們中國人很好理解。

第二就是上班族都住在郊區,連服務這些上班族的飯店和商店的也都在郊區,市區實在是地價太高。

南城區是孟買最漂亮的地方了,這裏有陽光海灘,連綿的林蔭大道,保留了很多英國人時代恢弘的建築。這些建築包括了今日的孟買大學、孟買火車站,還有稅務局和法院。

中國人去了一趟孟買回來,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印度(深度好文)

甘地大街,這應該算是孟買的景觀路了,兩邊保留了很多英國殖民時代的建築。

中國人去了一趟孟買回來,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印度(深度好文)

孟買最豪華的酒店,泰姬馬哈爾酒店的輔樓,遙望阿拉伯海。這個酒店屬於TATA集團。

中國人去了一趟孟買回來,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印度(深度好文)

這是泰姬酒店的主樓。因為以前在這裏發生過針對外國人的恐怖自殺炸彈襲擊,所以酒店的安保比較重視。進門要拆開包給保安看。

中國人去了一趟孟買回來,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印度(深度好文)

孟買路口等紅燈時的車距。隔壁的車觸手可及。

中國人去了一趟孟買回來,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印度(深度好文)

孟買的一棟住宅樓,下麵是商鋪。孟買高架上兩邊都是這樣的住宅樓,黑黑舊舊的。

我真不是想黑印度,而是我在孟買見到的平民住宅樓多為此,有些郊區的政府辦公樓也是這樣的。雖然很破,但是貌似沒有修繕的想法,也不刷油漆粉飾一下。

據印度同仁說,別看這些樓外觀很爛,但是結構用料很好,所以就算牆全爛了鋼筋外露了樓也不會塌……

我想,這恐怕就是印度特色的腐朽,腐而不爛,爛而不塌,因為不塌,所以住在其中和周圍的人也沒有想過要做維護和修繕。

中國人去了一趟孟買回來,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印度(深度好文)

這是那座著名的富豪豪宅,有20多層供這家人住,頂樓有直升機平台。據說業主平時都在阿聯酋。

孟買的商業區是沒有規劃的。一個專門店旁邊就是一個黑而爛的平房,然後隔著過去一個又是專門店,然後又是兩座黑屋……

中國人去了一趟孟買回來,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印度(深度好文)

此照片拍攝於孟買最好的購物中心Phoenix HighStreet對麵。印度人也很有意思,不許我們拍攝購物中心的照片,害得我們想拍點孟買好的一麵的照片都拍不到。

中國人去了一趟孟買回來,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印度(深度好文)

這是商場內部,我就拍了一張,一個保安就過來表示不許拍照。

中國人去了一趟孟買回來,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印度(深度好文)

出了遍布老殖民建築的城南,孟買的街道基本就是這個造型的。

這和我小時候家門口的菜市場差不多。要說幹淨有序,那絕對是沒指望的,但要說到特別的髒亂差,那已經比貧民窟要強得太多。

其實我個人對這種環境並不反感,相反覺得挺熱鬧的。這種街巷過過小日子倒也和諧,但非要背負上趕超上海那樣的使命,就變成了一種自我折磨。

印度就如這個小巷街市,如果過過小日子,沒人會覺得它不好,相反會覺得它很可愛,但這個國家自創始之初就背負了很多難以承受的遠大理想。

中國人去了一趟孟買回來,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印度(深度好文)

在黑矮的平房中,新的大樓也在慢慢地爬起。孟買周圍的工業不多,但城市空氣也不好,恐怕也是因為整個城市四處開工的建築揚塵導致的吧。

中國人去了一趟孟買回來,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印度(深度好文)

我看到這張印度男孩,就不想去回憶當時他身後的垃圾堆。把美麗的事物撕碎就成就了悲劇。

中國人去了一趟孟買回來,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印度(深度好文)

孟買就是這樣,偶有的高樓和大片的棚戶比鄰而立,互相之間不覺得有任何矛盾對立。

印度該髒的地方,非常髒,髒得不忍直視,但你心理上還能接受,誰讓你專門找這種地方去看的呢!

但是不該髒的地方也會髒,從醫院,到中產階級社區,還有寺廟周圍。甚至有時在花園洋房遍布的富人區,走著走著你前方地麵突然出現了一大坨牛糞,或者垃圾堆!而且看起來沒有人想要去打掃一下的意思。這種髒是突兀的,你心理是沒準備的。

我們不敢讓酒店洗衣服,怕的不是水質問題,而是據說整個城的衣服,從下裏巴人到星級酒店的,都是送到孟買城著名的千人洗衣場去洗的。

中國人去了一趟孟買回來,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印度(深度好文)

這是洗衣場,也是網上很多孟買貧民窟照片的拍攝對象。

中國人去了一趟孟買回來,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印度(深度好文)

這是可能用來洗我們衣服的水池子。

這個洗衣場在一個城鐵站邊上,裏麵隻有男洗衣工,因為女的挺不住這麽重的體力活。這些洗衣工每個月收入隻有幾百盧比,10美元不到。

所以我們都是在酒店裏用水管洗衣服……

產業

印度在傳媒、影視、娛樂、軟件和創意等和第二產業掛鉤不大的方向上發展得都很好,我們參觀了他們的媒體集團和影視基地,可惜又是不給拍照,不然真是美女帥哥滿照片的飛。

他們的思路很新,商業模式很純熟,人才培養也完備,在具體的製作和創意方麵比我們的文化產業強,很多中高層都是直接從好萊塢和歐洲高薪聘請的,這方麵印度的投入很巨大。

但是一說到和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相關的行業,印度就嗚咽了。製造業和基建是印度的痛中之痛,工業和農業上都沒什麽亮點。哦,對了,紅茶和香料等特種農作物除外。

在獨立前,英國人給印度人留下了全印鐵路網,但是刻意沒有在印度展開任何工業基地的建設!

印度獨立後,基建在相當長一段時間依賴蘇俄的援助,90年代後依賴日本,21世紀初是韓國,而現在的電信方麵是中國。製約工農業發展的兩個重要問題是物流的困難以及人口製度缺位。

中國人去了一趟孟買回來,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印度(深度好文)

孟買街頭警察的巡邏車。也有可能是軍隊的吧。可能因為經曆過恐怖襲擊,所以孟買熱鬧點的地方都有這樣的小裝甲車在巡邏。不過這車造得山寨氣息十足,能不能有防彈的效果很值得質疑呀!

此外,涉及政策整體規劃的行業,印度也做得不好,比如金融。孟買的證券市場曆史悠久,而且和中東及東非地區的資金流頗有聯係,但搞了半個世紀,就是沒做出任何地區影響力!

但印度不是一點工業都沒有,像最近在國際上很火的TATA集團,還有Reliance等等。印度工業的發展力在最近十年才開始釋放,慢慢登上國際性的舞台。

在某些很尖端的方麵有一席之地,但總體上依舊屬於隻能在印度自己國內小打小敲。不過有些印度企業在代工我們國家品牌的產品了!在印度生產,返到中國貼個中國企業的標簽,再賣到歐美去,全球化真是奇妙。

在印度做生意,我們觀察了一下,覺得非常非常難!

一是這個國家政策缺失,各種條令複雜而自相矛盾,作為非印裔的外國人要想往印度注資並在當地展開商業活動,那真是異常的難。

二是微觀上,印度群眾的購買欲望很大,購買力卻很小,作為一個外國公司,如何設計一個滿足印度客戶群體需要的產品,是很頭痛的問題。

總體形容,這個國家的顧客就和這個國家的領導人一樣,眼高手低,腦海裏想的是到瑞士去旅遊,但心理價位是10美元一天……

中國人去了一趟孟買回來,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印度(深度好文)

可愛的印度保安,每次見到我都要我給他們拍照。

經濟

要說印度的經濟,讓我從孟買的一家家路邊小店說起。

中國人去了一趟孟買回來,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印度(深度好文)

這是孟買,乃至全印度城市人民的主要購物場所——小型零售點,這個概念涵蓋了從小攤販,到小雜貨鋪再到小門市店這樣經營特征的零售場所。

這種小零售,占到了印度整個零售行業的96%。所以在印度,你很難見到大型國際連鎖超市和連鎖社區超市。

1. 占地麵積小。

2. 什麽都賣,從煙草到紗麗到餅幹到燒菜用的油鹽。

3. 所有權很簡單,都是家族經營。

4. 都逃稅,隻有現金交易。

5. 都無完全合法的營業執照。在孟買,你真想辦個執照,估計發證的人他們自己都搞不清楚有哪些流程!執法隊來了,塞點煙和吃的,夾點鈔票在裏麵就可以了。

中國人去了一趟孟買回來,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印度(深度好文)

這張圖片就是很典型的印度雜貨鋪,大部分的印度人都是在這樣的店裏購置生活用品的。

現在肯定會有很多宣傳片,說超市在印度越來越普及啦雲雲,那都是宣傳,宣傳。印度零售業的基礎還是這些雜貨鋪。

我要特別在這裏說一下,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印度的小店喜歡把東西掛著賣?

你們見過有專門為掛著賣東西而設計的洗發水包裝,專門為掛著賣而設計的牙膏包裝嗎?

從印度消費者的角度看,他們對掛著賣的東西比對擺著賣的東西有更高的認同感!

很奇葩的理論吧!而且要注意,那些掛著賣的洗發水可不是和我們派發的試用品一樣,是剪開滴出來用的設計,而是有著一個極其小的蓋子,用完之後再蓋上!一袋避孕套大小的洗發水還要加個蓋子,有夠奇葩吧!

這些文字都不是我和同事臆想出來的,而是印方接待的我們企業經理和孟買大學商學院的教授和我們說的,他們說的原因就是想通過這細微的一點讓我們領悟印度市場!

我當時立刻明白當初為什麽和印度人談合同時,他們能為少付幾個螺絲的錢和我們糾纏了一整天……

我很尊重我在印度遇到的百姓,商人和學者。但我不認同這個國家會在整體上有長足的發展,更別說趕中超美了。

印度要做的是立足現實,解決實際問題,以自己為本,找到自己真正的方向。

我覺得,不管是印度本地人,還是外國投資,能在印度這種茫然無序的市場上發展起來,都是牛人!特別是像TATA這樣從中亞遷居來的家族,在印度如何從無根無基到四處出擊的,很值得學習。

飲食

印度是個很倒黴的國家,得益於其在衛生條件上惡名遠揚,該國的飲食文化通常直接被剔除到了選項之外,很多短期旅行的人們連嚐試一下印度食物的想法都不會有。

我就在想,世界上髒的國家很多,非洲東南亞都有同胞在那裏吃過東西,怎麽印度的衛生問題就這麽突出呢!原因可能在於水!

恒河水在大家印象中已經是不言而喻。水是生物生存的基本,如果這個不能保障,那麽任何烹飪衛生都無從談起了:

就算你最後要求助於方便麵君,那也要用印度的水泡開吧,或者你想求助於麥當勞君,但麥當勞的生菜也是用印度的水洗的吧!

印度酒店本身也處於轉型期,很多設備也在慢慢更新,以前老的淨水設備很多真是有問題。我們一位老前輩N年前去印度,出於大無畏的精神用酒店的自來水刷牙,結果真倒下了。

現在不拉,不代表以前不拉。當然,反過來說,以前拉,不代表現在還會拉。我希望以後去印度住在酒店裏不用天天拿礦泉水刷牙,但事實是這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可能並不是每個酒店都能做出這樣的承諾,特別是中低級的住宿場所。

中國人去了一趟孟買回來,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印度(深度好文)

中國人去了一趟孟買回來,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印度(深度好文)

中國人去了一趟孟買回來,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印度(深度好文)

我們在印度吃的東西

在嚐試了不少店後,我們已經摸出孟買飲食的梗概了。

1. 過火的東西都沒問題,哪怕是路邊攤的。前提是拿東西給你的手和餐具要幹淨。所以我們去街上吃小販的茶點和果汁時會自帶容器,這樣略顯怪異,但為了保險起見。

2. 我們從有保安的飯店,到裝潢不錯的店,再到當地人推薦的特色店,再到看起來還湊合的店一級級往下試,前麵這幾個都可以。一直到某晚的夜市大排檔我們才沒挺住。

3. 我們除了大排檔那次腹瀉估計是和衛生有關,唯一的另一次腹瀉是因為咖喱太辣,而且配著生洋蔥吃太刺激腸胃了。

日常裏印度人吃什麽呢?麵餅蘸醬,或者麵餅夾著菜糊糊蘸醬,或者麵餅夾著肉和米蘸醬……

中國人去了一趟孟買回來,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印度(深度好文)

我們在印度街頭吃得最多的,是這種叫Roti的麵餅

在印度吃飯,你會遇到三個不習慣的地方:

1. 沒有肉

2. 全是糊糊,以咖喱為主

3. 沒有綠葉菜

中國人去了一趟孟買回來,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印度(深度好文)

在孟買的飲食,大多數是以上麵這張糊糊的形式出現。

這糊糊裏麵可能燒的是肉,也可能是素菜。這印度人對於素菜,沒有我們這樣清炒的概念,從豆子到花菜,從葉子到根莖,全都切碎煮在糊糊裏麵。

中國人去了一趟孟買回來,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印度(深度好文)

印度餐廳燒肉,是用燒烤的方法,把雞肉和魚肉做成小塊,叫做Tikka。

中國人去了一趟孟買回來,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印度(深度好文)

最傳統的印度飲食叫Thali,就是一個大鐵盤子上麵盛放了米飯,饢餅,酸奶,香料還有各種糊糊。

宗教

中國人去了一趟孟買回來,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印度(深度好文)

印度主要的宗教是印度教,大概全國7成的人是其信徒。第二大教是伊斯蘭,大概15%的人口信仰,穆.斯.林們主要聚集在南部的成奈和海德拉巴德。

剩下的就是佛教,基督教,耆那教,祆教(也就是摩羅教,或者說我們武俠小說中大名鼎鼎的“日月神教”)甚至猶太教,以及其他各種我不知道該怎麽翻譯的宗教。

總的來說,印度是全民信教的,不是信這個,就是信那個,基本上是信印度教。

印度人對宗教那是非常非常的虔誠。很多與我們同行的印度人,都會在遇見寺廟時,詢問我們可不可以讓他進去參拜一下,他很快就會出來。

有些特別虔誠的,會每遇到一個寺廟都要進去參拜一下,而且不是我們那樣雙手合十心中默念的那種參拜,而是五體投地的跪拜,每拜一次就要唱一段經文。

有一些人不拜,但是會緊緊扒在神像外的柱子上,默默注視著神像長達幾個小時,就像注視自己的父母孩子一樣,其中一些人看著看著就突然對著神像流淚了。

印度教對印度普通老百姓最大的影響,那就是吃素。印度教是反對殺生的,所有從印度教中衍生出來的,就像佛教,都是反對殺生的。印度教的反對殺生,和我們現代的人道主義觀念並不完全一致,而是出於一種原始宗教的信仰,既萬物有靈論。

在阿育王的時期,他因為信仰佛教,就命令釋放鳥獸,湯中無肉,更甚者,百姓不得聚眾,因為聚眾就會思娛樂,思娛樂就會有情欲之念。

每個宗教體係中都有例外,而操行例外之人就被視為異端,雖可容忍但不可接觸。

有些異端是神聖的,比如巫醫。為什麽,因為很多時候為了治病救人,要用藥下刀,難免要違反宗教信條。

有些異端是低賤的,比如剝皮者。人總要穿衣服吧,在冷的地方要過冬靠紮草鞋沒用,得有動物的皮毛可以禦寒。但要皮毛,必會殺生,所以剝皮殺生的職業就有特定的一群人從事。

這些人天天在血汙中生活,在其他信眾眼中是異常汙穢的人等,所以除非每年特定的交易時刻,平時不願意和他們接觸。這些人獵殺和剝皮製衣的手藝,出了宗族之子,外人不願繼承。

慢慢地,有一些人,不與群體接觸,卻變得神聖,受到敬仰和祭祀;而另一些人,不和群體接觸,卻被排斥和隔離。他們的身份和地位都在子嗣間代代相傳,久而久之,就變成了種姓。經過文化的發酵,還有出於政治製度的壓製,這變成了一種製度。

這就是種姓製度的根本由來。

種姓製度

印度的種姓製度異常複雜。

1. 從曆史上來看,因為印度曆史多為口述,缺少文獻,對於種姓製度的產生和發展,現在隻能從經書和其他國家涉及印度的文字中拚湊出個大概。

2. 在英國殖民時期,出於統治需要,英國人為了調整印度的種姓製度,有些較高的種姓被調到了低種姓,有些較低的則被劃為更高的種姓,並在總體上拉開了每個種姓之間的社會距離。

因為印度曆史上頻頻被外來統治者侵占,我們可以相信許多統治者出於自己的政權考慮都會調整印度的種姓製度這個工具,導致今天的種姓係統和千年剛誕生時的涵義相差甚遠。

3. 種姓製度類似我們中國古代的戶製,包含了社會地位和社會職業的固化。常識上印度的種姓有四大層,比如婆羅門、首陀羅、伏舍雲雲。但是每個大層內,又包含數千個小層麵的家族,如果放在政治層麵上考慮中央性和地方性,問題更複雜。

4. 由於種姓製度的繼承性,造成了跨階層不通婚,呈現出基因隔離和姓氏隔離。所以說看長相看姓名就知家族,誰讓你爹你爺爺千年來都是這個種姓階層的呢?

5.職業的不可跨越,由於一直以來很多職業屬於不同的種姓,他們之間是避免接觸的,或者是有尖銳矛盾的。種姓內的人永遠從事類似的職業,而種姓外的人永遠不會參與這個行業。

這又導致現在印度很多職業是和種姓掛鉤的,比如工程師都是出自某種姓,教師都是出自另一個種姓,搞文宣的是某個種姓,做醫生的祖上是另一個種姓,而掃大街的依然還是不可接觸者。

這種分層對印度現在企業的管理提出了很多挑戰,比如,搞財務的和搞IT的兩類人出自兩個不同種姓的係統並堅持互不接觸,我該怎麽讓他們一起開發出一個財務管理軟件呢?!

種姓製度深深地割裂了印度社會。在同等級的種姓間,也或者因為利益或者優越性的見解,發生暴力衝突,稱為cast war。這在印度農村很普遍,就像張家人和王家人械鬥一樣,在印度的電影題材上反映的很多,形成了印度特有的依托種姓製度存在的幫派文化。

種姓製度是有傳染性的,即使不屬於印度教信徒,但在印度教站主題的社會文化熏陶下,也難免繼承種姓文化。

今日的印度政府官方堅決反對種姓製度,並通過鼓勵教育和就業的方法,力圖改變低種姓和不可接觸者的社會地位。錫克教和祆教等其他宗教群體也先後聲稱絕對放棄和反省種姓製度。

但千年之冰非一日之寒,延續千年的劣性文化,在沾染了諸多曆史禁忌和既得利益後,哪裏是這麽容易撼動的。

如果我們在種姓隔離上,再加上宗教隔閡,和每個國家都有的地域歧視,以及新時代的拜金主義,那印度社會現實中真是充滿了各種隱形的牆。

中國人去了一趟孟買回來,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印度(深度好文)

印度也曾有過火紅的年代

印度人一直堅持,他們在1990年以前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它在政治上實行的是議會民主製,無黨禁報禁,但在經濟上采用的是當時蘇聯的計劃經濟製度,是姓社的。這很好理解,開國初始,印度和中國這樣沒有治國經驗的國家,肯定是采取拿來主義。

在當時,二戰後的蘇聯在亞洲的影響力如日中天,計劃經濟的製度也確實證明了其在推進落後國家振興上強大的爆發力。要想在一窮二白,啥基礎都沒有的國度建立起工業體係,就要集中資源,重點突破,先解決有沒有的問題,再去討論好不好富不富。

50年代的印度,那就是第三世界國家的明燈,發展中國家的驕傲,不結盟運動的領頭羊,方方麵麵看印度都當之無愧是所有後進國家中的老大。

即使是在朝鮮戰場上震驚世界的新中國,也對印度畢恭畢敬,兩國一度以兄弟相稱,尼赫魯和毛主席互相誇耀對方是一代英豪。

經濟上看,印度有著英國人留下的完整鐵路係統和部分工業,底子最好;

政治上看,英國人也給印度留下了議會民主製度豐富的執政經驗。能把千百年來一直四分五裂的印度糾結在一起,不管手段和結果如何,尼赫魯憑此就是大功一件。

全印度人民在尼赫魯的帶領和鼓舞下,大幹快上,修水壩,興學校,鋪公路,建三軍,好像強大富裕的明天指日可待。

尼赫魯的評價“水電站就是印度新時代的神廟”,這話體現出了他本人的自豪,也體現出了當時印度全國蓬勃向上的精神麵貌。

但是兩場戰爭徹底打掉了印度的威望,讓印度人民驕傲的脊梁猛然又塌了下去。

第一場:印巴戰爭

第二場:中印衝突。

短期內連輸,印度人民被打迷茫了……

計劃經濟基本上沒有改善印度的基礎設施,也沒有為印度打下多少工業家底。印度的大命根子——石油,在半個世紀內多次把印度經濟推向懸崖。

1990年,海灣戰爭,國際油價暴漲,極度依賴進口原油的印度經濟再次被推倒了絕壁邊上,全國的外匯儲備全被油價這個黑洞吸走,剩下的額度隻能夠支付數日的國際貿易,這等於說印度破產了!

印度開放了,摒棄了計劃經濟,在幾個月內全國的經濟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

印度人的思維,對於管理的一些見解,我們現在還是不能理解。

初來乍到,我們總覺得印度人對現代管理是一竅不通:沒有時間概念,沒有崗位責任分工,誰幹什麽,怎麽幹,幹多久,貌似基本是隨性所致。

但是,和印度一些高級的管理人士溝通了一下,又覺得印度人對管理上研究的還挺深入,製定的很多方法和規定很有針對性。

印度的高層人員,與其說他們是企業家,不如說他們是學者,溝通起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態度平和。說到一個話題,他們總能引經據典,又結合實際,頗有一種博通古今的氣魄。

印度開國之後,對人才隊伍的培養一直就很重視。大家可能知道,印度有一個國家工程學院,入取率可算是萬中挑一,每年隻在全印度招考3000個名額,競爭壓力可想而知。

進入了工程學院,就和我們以前中了科舉一樣,畢業後絕對是前途無量。和國家工程學院一樣,印度還設立了一個國家管理學院,培養經濟管理類人才,和工程學院一樣,也是前途無量但人選是萬中挑一。

這是印度的驕傲,卻也是印度的悲哀。印度在類似這兩類學院上投入了大量的補貼,在基礎教育的投入上卻相對見絀。基於此,印度出現了教育水平上的兩級分化:一麵是大量的文盲,一麵則是高質量的精英梯隊。

到今天,印度的大學都是以全英文授課,且不論你口音是不是純正,但要以全英文書寫學術論文,這要求可不低哦。

所以印度人去英美讀研究生(不是本科哦,是研究生),不需要考托福雅思,人家看你是印度大學學位,知道你的英文是有高端山寨水準的,至少不是小白。

高質量的人才,相對於龐大的文盲隊伍,就是杯水車薪。高端人才沒有配套的產業,天天還要和一群文盲打交道,實在是浪費人生!

所以,在90年以前,印度的這些人才大量外流,移民歐美。這其實還是很值得的,因為這些印度的外流人才,在90年以後又是投資殺回印度的主力軍,就像我們改革開放的初期帶頭投資中國的都是華僑。

印度人的高度感性

關於印度,我很認可的一個優點:那就是印度的宣傳能力。

印度在文藝創作的水平上比中國高不少。

在印度,關於媒體文宣,我個人覺得最差的就是新聞類,完全是牛頭不對馬嘴。但是電視劇和廣告,真的比中國強不少,特別是廣告類。

我們去的每一家印度公司,那宣傳片放的,都讓人覺得他們的事業是氣吞山河,掃平八方。

即使這些年來,我國文化製品的設備水平有了提高,在創意上,還是一如既往的讓人汗顏。

這點上,我隻能說印度人的廣告製作得太好,好到我不覺得這種創意能力是來自一個發展中國家。

大家如果有機會可以多看看印度的商業廣告,不僅讓你對產品本身瞬間來了興趣,而且可以讓你能領悟如何從一個獨特的角度去闡述產品。

印度人為什麽這麽擅長文宣?我想這和印度人為什麽這麽不擅長基建是一個問題的兩麵:

原因就是印度人是高度感性化的!他們對色彩、聲樂和節奏很敏感,對數字和邏輯很遲鈍。在印度人表達事物的時刻,對心理的描述,對事物給當事人帶來的感受,在重要性上大大超過對結果和過程在合理性上的要求。

這就是為什麽印度電影充滿了豔麗的色彩,轟隆而不間斷的配樂,還有動輒就出現的無厘頭舞蹈。

這些誇張的演繹滿足了印度觀眾對感性的追求,而其在理性層麵的不合理早就被忽視了。

中國人去了一趟孟買回來,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印度(深度好文)

印度人的對感官的敏感不僅僅停留在視覺上,也體現在其他四感。在我們看來,印度影視中的舞蹈有些過於誇張,但此類橋段對印度人是無法缺少的。作為我們中國觀眾,看到這些橋段,我們印象最深刻的是印度人的動作,而對於印度人,他們最關注的卻是我們看不見的——音樂!

是的,強烈的,誇張的,喧鬧的音樂效果。印度的街頭,電影和廣告,時刻都有轟隆的音樂效果,沒有音樂的生活對印度人簡直無法忍受,這就好像我們四川同胞吃飯不放辣一樣:活不下去呀!

當我們穿梭在孟買的街頭巷尾,隻有印度音樂誇張而快速的節奏,才能表達出我們當時的想法:

一個忙碌而雜亂的社會,卻在隨機中有一種內在的秩序,恰似印度樂曲,在轟轟烈烈和跌跌撞撞中,又不偏不倚地演奏著相對的主旋律。

中國人去了一趟孟買回來,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印度(深度好文)

印度人的奇葩思維

人要做任何的事情,都會遇到困難和問題:比如我今天要高考,考試很難我複習了很久。不幸高考當天,我病了,頭昏眼花,寫一題就流一攤鼻涕,痛苦不堪。

從管理來看,苦難分兩種:一種是可以爭取克服的,靠主觀能動性能解決的;另一種是難以克服的,是自然生產,人力難以改變的。

印度人的奇葩在於,他們把很多其他人認為是可控的因素,劃歸到不可控這一欄去了。

我們很多認為很基本的要求,在印度看來是uncontrolable,而且既然不可控,那印度人就完全漠視,一點不去花精力去過問。在印度人看來,市場,定價,宣傳策略,包裝等等,這是可控的。但我們認為這些東西很虛。

相反我們認為一些重要的東西,比如周期,耗時,員工等等,印度人認為是不可控的!他也不會去管理。

我估計啊,是因為印度的基礎條件限製,導致的一些痛苦的“既定事實”把印度人虐慘了。

我們中國人,遇到這些問題,要啃骨頭,越是困難越是要上,因為今天你不解決了拖到以後問題越來越大,屆時再解決成本就大了。印度人的態度是甩手掌櫃,愛咋咋的,不管了。

如果你能理解印度人這種把很多事情劃分為“不可控製”,並且之後就真的“完全不控製”的思維方式,對印度的很多奇景你就能立刻理解了。

很多不能想象的奇葩,以這種思維去揣度,估計在印度人的世界觀裏,完全就不是問題,因為連產生問題的場景在他們的腦中都是“漠視的”,或者“不存在的”。

孟買這個城市沒有一個類似我們市長的職務,現在的市長就是一個榮譽頭銜。那麽誰在管理孟買呢?

一個由很多單位組成的,意見互不統一的委員會。這麽多群龍無首的政府官員,印度人認為是“不可控製”的,所以也不需要去想怎麽弄出個領導,於是大家都“互不控製”,隨便你想幹什麽就幹什麽。

中國人去了一趟孟買回來,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印度(深度好文)

印度是個傳媒開放的國家,誰想說什麽評論什麽,都可以上輿論吼兩下。這個印度節目的評論員,想法和言論完全是徹底的扯淡。

我這裏想說的媒體“控製”不是國家要對輿論要進行嚴格的管控,而是行業界對參與人員要有一個基準的業務要求。一個合格的媒體人員你可以上電視就事論事的挑戰對方,但不能坐在那裏隨意扯淡。

而印度的電視采訪,扯淡非常多,而且離題萬裏。比如采訪一個阿聯酋來的企業老總,那個印度記者在機場問的是“你認為某某板球運動員退役後應該賺了多少錢?”這是采訪一個剛來到印度,還沒出機場的外國企業老總的問題嗎?

而印度就是這樣,你可以在涉及外交的節目上談自己很擅長燒咖喱,也可以在涉及印巴衝突的節目上談某位影星快結婚了。因為印度人覺得說什麽話題完全是當事人即興發揮,純屬“不可控製”,所以不需要做任何的規範。

不知道是這種“不控製”的思維導致了印度的亂象,還是印度的亂象催生了這種“不控製”的思維。

總之印度就是存在很多無法對接的差異,而且這些鴻溝性的差異也不被認為是一些“很重要的,需要管理的”問題。

印度的社會,往往就是一個不靠譜的差異,扯出一片不靠譜的問題,然後很多不靠譜的事情以幾何級數堆積在一起,搞得整個國家以一種很隨機的,無法定義的狀態在前進。

很靠譜的精英,和一大群不靠譜的人民。這讓我個人很難對印度人做出一個評價。

我隻能說印度的兩極分化存在於這個國家的任何一個層麵。從廣義上的文化,到微觀上的個人,都存在著差異。

印度現在有很多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這些成就相互無法策應,全部是某幾個人孤軍奮戰的結果,難以在全國範圍內造成大的影響,在係統上對這個國家的撼動非常的小。

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印度
2012-03-16 17:23
http://xingyuqing.blog.sohu.com/207722248.html  
印度和中國同屬“金磚四國。” 金磚四國被譽為引領21世紀全球經濟增長的發動機。 印度和中國都是人口超過10億的發展中國家,但兩國政治製度不同。因此,龍象之爭,中印比較是國內外輿論和學者熱衷的話題。 
我一直認為國內外輿論對印度經濟發展的報道,有言過其實之嫌疑。印度引以自豪的軟件業對本國GDP的貢獻不到10%,創造的就業不到全部就業人口1%。靠發展軟件業解決占人口80%的印度農民的就業,是沒有前途的。印度經濟和中國經濟根本就不屬於一個數量級。中國經濟的規模是印度經濟的370%。現在談論印度超過中國, 純屬杞人憂天。在見上帝前,我不會看到印度超過中國的那一天。
去年受國際貨幣基金會委托, 我去孟買麵試印度證監會申請國際貨幣基金會獎學金的官員,並借此機會走馬觀花地見識了一下印度的金融和商業中心-孟買. 許多自豪的印度人,把孟買比喻為“印度的上海”,更有甚者認為“上海是中國的孟買。”這一趟走馬觀花之旅,證實了我對印度發展的看法。
去孟買之前,不明白為何孟買機場的國際航班都是晚上到達,晚上離開。到了孟買後才明白其中的緣由。孟買國際機場容量有限,白天隻可用來起降國內行線的飛機,晚上才可以騰出地方向國際航班開放。下了飛機後, 在通往移民官檢查的走廊這一段,沒有中央空調。隻有一邊三步一崗五步一哨矗立著的家用櫃式空調在嗡嗡作響。我住在機場附近的Hilton Hotel. 這個酒店外形像一個印度風格的小型宮殿, 內部裝修豪華, 古香古色。 服務生是清一色的印度俊男美女。但是, 酒店門口卻是一條塵土飛揚的泥土小路,停者幾輛等待拉客的破舊拉達出租車,與酒店內部的豪華裝修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孟買街上的主流出租車是三蹦子--三輪摩托加一個殼,和前蘇聯發明的拉達車。三蹦子的司機基本上是光著腳駕駛。 拉達車是印度仿照蘇聯模型自己國產的,比原版拉達車短,車裏麵沒有空調。3月下旬孟買的天氣如同炎熱的夏天一樣,所有在街上行駛地出租車都開著車窗。 拉達出租車上有計價器。 計價器的樣子和大小和家用電表一樣, 不是安在車內,而是玄掛在司機一側的窗外。這樣的出租車,讓我好沒有安全感。於是, 我在酒店包了一輛在印度算豪華車的豐田Corolla。 租金一天120美元, 可以使用8個小時,但是行駛距離不可以超過80公裏。對於稍微有點汽車知識的人而言,把Corolla歸為豪華車,是非常可笑的。 但是,與印度塔塔公司擁有自主產權的“NANO”相比,Corolla被列為“豪華車”,應是當之無愧的。“NANO”不僅沒有空調,雨刷也隻有一個。
我去過許多東南亞國家,例如老撾,越南,緬甸等等。我去國外出差,一般喜歡在街上轉轉,買點小紀念品,吃點當地的特色水果和小吃,體驗一下異國風情和民風。 但是在孟買, 看著一個接一個的貧民窟,聞著滿街的尿臊味,我實在是沒有勇氣來體驗這裏的異國風情。除了在印度證監會的高級經理餐廳吃了一頓飯外, 其餘都是在酒店吃得。 即使這樣小心謹慎, 在登上回東京的飛機之前,我還是開始拉肚子了。 為了防範在飛機上出現無法控製的狀況,我就在孟買機場的藥店買了10片治療拉肚子的藥。 藥很便宜,相當於人民幣1毛5分錢一片。也非常有效。 吃了一片, 在回東京的路上就再沒有鬧過肚子。回去和同事聊起拉肚子的事, 去過印度的同事說: 這不稀奇, 去過印度而不鬧肚子,才算新鮮事。

印度證監會高級經理餐廳的午餐真是不敢恭維。主食是雞肉米飯,黑硬的印度薄餅,和三種用來沾薄餅的咖喱湯料;水果是橙子,還有椰子味道的小點心。飲料是可樂。看了這些飯,我是一點食欲都沒有。怕傷了印度證監會人事部的麵子,我就盛了幾勺雞肉米飯,吃了一塊點心和幾塊橙子。我當時就想,印度證監會是太窮了?還是太廉潔了?

甘地是帶領印度從英國殖民統治下獨立的英雄,本人有英雄情節,就讓司機帶我去了甘地故居紀念館參觀。紀念館裏沒有空調,隻有懸在房頂上的電扇,在呼呼地轉。看著甘地的半身銅像,我對他說: 您是不是覺得很熱?您對這樣的印度是不是很失望?離開了甘地紀念館,我又去了一個美術館,裏麵的雕塑和畫非常美。但是展廳內沒有空調,隻靠懸掛在房頂的風扇降溫。悶熱的環境讓我無法細細品味這些藝術品,我走馬觀花的轉了一圈,便匆匆離去。 這兩個博物館沒有空調的現象,其實是印度缺電的一個縮影。印度的基礎假設非常落後,電力短缺是其經濟發展的一個瓶頸。停電對居民和商家而言是經常現象。在孟買的大街上,處處可以看到許多商店自備的小型發電機。
可笑的是,印度由於缺電導致單位GDP產出電力消耗水平低的現象,在有些學者的筆下成為佐證中國經濟能耗過高的例子。去年在日本慶應大學參加一個學術討論會, 一位學者對印度和中國GDP單位產出電力消耗進行了對比,得出的結論是印度經濟發展模式能耗低,比中國的經濟模式更可持續。一個麵臨嚴重電力短缺,商店企業自備發電機的國家,能耗一定低,多消費電力隻是一種奢侈的幻想。比較中國和印度經濟的能源效率,不考慮供給能力, 不考慮經濟和消費模式, 就如同比較一個不用空調的家庭和一家用兩台空調家庭電力消費高低一樣愚蠢。
一位日本同事去過印度一次後,不再想去了; 一位在富士施樂工作的學生,原來想在印度開軟件公司, 從印度考察回來就改主意了,到“中國的孟買”——上海開了一個軟件公司。 經曆了這次孟買之旅後,我決定下次再有這樣的機會,一定要禮讓他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