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穀歌封麵紀念漢語拚音之父周有光

(2018-01-14 12:57:46) 下一個
一個中國人刷屏了12個國家的穀歌封麵
作者: 搜狐網 2018-01-14 07:21:00 查看源網址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614196005049434789#related
 

??

【留美學子】 第 1014 期

2018年1月13日美國的今天,

打開穀歌網站的封麵是這樣的

這位戴著眼鏡的學者麵孔的人是誰? 為何會被穀歌作為封麵人物展示給世界?

點擊這位學者的圖像, 穀歌封頁上出現:

Zhou Youguang's 112th birthday.

(周有光112歲生日)

1月14日,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漢語拚音之父”周有光去世,享年112歲。頭的名字為有光, 可謂“有光一生,一生有光”!

展開剩餘 90 %

周有光1906年出生,早年專攻經濟,近50歲時“半路出家”,參與設計漢語拚音方案,被譽為“漢語拚音之父”。

他曾是經濟學家。年輕時巧用金融立下抗日大功;後半生轉投語言學,半路出家製定拚音方案,被譽為“漢語拚音之父”。

他還是文化家,和錢偉長一道編譯《不列顛簡明百科全書》,沈從文都稱他“周百科”。知識分子的風骨,周有光自小成績優異,在光華大學修讀經濟學,後仰慕日本馬克思經濟學家河上肇,又奔赴日本拜師。

周有光原名周耀。光華大學前身為聖約翰大學,二十年代爆發“五卅慘案”,學校反對學生遊行,於是大批師生自立門戶,成立光華大學。

青年周有光(右二)及其家人

1935年,周有光放棄日本學業返回上海,任教光華大學,並在上海銀行兼職。

周有光在上海參加由章乃器發起的抗日小組

周有光年輕時的經曆並不算順利,甚至有一種隱隱的“錯位”:大學畢業,本可以和其他同學一樣當外交官,他卻選擇了學經濟;聖約翰大學、光華大學的畢業生都赴美留學,可他由於經濟原因去了日本;本想到日本京都大學去向著名經濟學家河上肇學經濟,河上肇卻被捕入獄,周有光隻好專攻日語;本來可以在海外享受優裕的生活,他卻毅然選擇了回國……

麵對這樣的“錯位”人生,他卻很坦然:“人生很難按照你的計劃進行,因為曆史的浪潮把你的計劃幾乎都打破了。”

抗戰勝利了,顧傳玠、沈從文、周有光(左起)於上海拍照。

新中國剛成立時,文盲率超乎想象的高。要普及文化起碼得先會讀,可怎麽教最基礎的發音?

無論是古人采用的反切法,還是民國采用的注音字母法,都需有一定文化基礎。對目不識丁的人來說,這些方法都行不通。漢語改革因此提上國家日程。

民國的注音字母法(沒有基礎基本看不懂)

雖然之前一直研究經濟,周有光對語言學也極為關注,出於興趣,他早早就開始研究語言發展史,還出版了《字母的故事》。

書一出,毛澤東特意借來翻閱,周恩來也特意提出,要這位經濟學家參加全國文字改革會議。

於是,周有光一轉身,紮進了語言學裏。以前是興趣,如今是專業,他把過去看過的書又重新嚼了一遍。為證實拚音輔助漢字的可能,4000封國內外教授的建議信,他都一一回複。

3年後,在寫出相關著作20多本、論文300多篇的基礎上,他終於完善好了漢語拚音方案。

文革結束沒多久,他就在國際會議上推動拚音方案成為國際標準(ISO-7098)。

a o e i u ü……自此走進了小學教堂。此時的他,已是73歲。人得多情人不老周有光早年患過肺結核,得過憂鬱症,算命先生甚至說,他活不過35歲。而他的一生卻越過越光亮,或許隻因在上海和張允和的一次邂逅。

張允和是合肥張家四姐妹中的二姐,出身書香世家,知書達理,天生麗質。連葉聖陶都說,“誰娶了張家四姐妹的姑娘,誰就會幸福一輩子。”

周有光很快就對張允和展開溫柔的追求攻勢。最後在“我願在你一吻中洗淨我的罪惡”的表白中,兩個人緊緊牽起了彼此的手。

張家四姐妹:張充和、張允和、張元和、張兆和(左起)張充和嫁給了傅漢思,張元和嫁給了顧傳玠,張兆和嫁給了沈從文。

談婚論嫁之時,門不當戶不對的周有光害怕了。他寫信給張允和:“我很窮,不能給你幸福。”這個率性的女孩,用十頁書信喚回了他愛的勇氣。

“幸福不是你給的,是我們一起創造的。”畢業後,兩人結婚。無論世間風雨險阻,從此相濡以沫。

周有光想留學日本,張允和二話不說,相隨而去。

回國抗戰,顛沛流離,張允和一人帶著孩子,從不報憂。

文革時,一群人找周有光批鬥,張允和挺身而出。那些人惡狠狠瞪著她:

“你什麽立場?”“我就是個家庭主婦,我有什麽立場?”

文革結束時,夫婦兩人已是古稀之年。

周有光喜歡清茶,張允和喜歡咖啡,他們就發明“舉杯齊眉”。 每天到了約定時間,不疾不徐地並坐,“我們兩個上午喝茶、下午喝咖啡,都要碰碰杯子。是好玩,但也是對彼此的尊重。”

耄耋之際,周有光寫下對聯:

“人得多情人不老,多情到老情更好。”

愛情如涓涓細流,流淌至生命的深處。

2002年,張允和突然離世。周有光說:“到了這年紀,我什麽都看得開,唯獨這件事看不開!”

他將愛人的遺作一一整理出版,作為永生的紀念。

年過百歲,他又從語言學跨界到文化圈。

研究曆史文化,每天看報不止,還開通博客、微博。

同時還出書立著,

100歲《百歲新稿》、

104歲《朝聞道集》、

105歲《拾貝集》、

108歲《周有光文集》、

110歲《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

他真的如妻子對他曾經的祝福一樣:

“有光一生,一生有光。”

【留美學子】的 讀者文摘

第 1014期 原創精選 篇篇出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