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個公理係統來說,哀莫大於核心概念或核心公理出現問題。對於釋放論來說,能量是它的核心概念,而這個概念似乎缺乏根基。在寫意的層麵上,斯賓塞的神經能量和弗洛伊德的心理能量能較好地解釋許多幽默現象,然而,在寫實的層麵上,現代學者很少有人買帳。究其原因,不外乎能量這個概念太過模糊,類似於道家的道,玄而又玄,乃眾妙之門,亦係眾惑之門。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有實證根據支持的理論可以合理地解釋,幽默所支出的能量是何種能量?如何累積?為何要釋放?等等。為了避開釋放論的種種問題,有些人放棄能量概念,另辟蹊徑,於是有錯位論。
錯位論(The Incongruity Theory)認為,幽默是違反常規的心理模式和期待給人帶來的錯位感。換言之,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給人帶來恍然之悟,恍然之悟產生愉悅。錯位論是當今的主流觀點,在持錯位論觀點的哲學家中,你會聽到許多響亮的名字,諸如,康德,黑格爾,叔本華,克爾凱郭爾,柏格森,等等。最先提出“錯位”這個概念的是詩人畢提(James Beattie 1735/10/25 – 1803/08/18),與他同時代的康德沒有使用這個詞,但康德的討論更有哲學意義。
康德(Immanuel Kant 1724/04/22 – 1804/02/12),見左圖,認為, 凡引起不由自主的大笑的,必定含有某種荒唐(因而理性無法得到滿足)。笑是一種情感,源於緊張的預期突然化為烏有。對於這一轉化,理性當然不會滿意,然而,它間接地從中得到短暫的愉悅。因此,笑的原因必定是由表象對身體的影響,以及這一影響在內心的反映組成⑩。在西方哲學史裏,康德以刻板著稱,他的著述思想縝密邏輯嚴謹,他的生活規律到鄰居可以根據他出門散步的時間來對表。然而,在討論幽默問題時,他卻露出幾分頑皮。為了解釋上述觀點,康德講了個印度人的笑話,大意如下。
在印度蘇拉特,一個侍者正在桌前伺候一個英國人。看到一瓶啤酒打開,泡沫溢出,驚叫起來。英國人問,不就是啤酒沫流出來了嗎,有什麽值得大驚小怪的?印度人回道,我驚奇的不是泡沫怎麽出來的,而是之前怎麽弄進去的。怎麽把泡沫弄進啤酒瓶裏去,這個想法顯然有點荒唐。通常情況下,人們不會有這種期待,因此,這是一個典型的經驗與預期之間的思想錯位。
如果說啤酒沫這個笑話隻是有點荒唐的話,那麽,康德講的下麵這個笑話堪稱荒誕無稽。一個商人帶著他的全部財富,從印度返回歐洲。半路遇上狂風,船長命令,所有貨物都扔到海裏。商人焦急,一夜之間,假發都愁白了。此處,商人的水平遠遠超過韶關的伍子胥。這個笑話說明,錯位可以完全不必合乎理性,此即康德所謂“理性無法得到滿足”。
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 1788/02/22 – 1860/09/21),見左圖,在《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一開篇,霸氣十足地宣稱,世界是我的表象。他認為,抽象的知識是感覺表象的反映,並建基於其上,二者決不契合,不可簡單互換。在任何場合,笑都源於突然感知一個概念與以某種關係通過它而被思考的真實對象之間的錯位,笑本身隻是這種錯位的表現。換言之,抽象與被感知之間的不契合。錯位越大,越出乎意料,笑聲越大。他甚至用傳統邏輯裏的三段論作比,來解釋笑的本質。無爭議的抽象為大前提,偷梁換柱的歸屬為小前提,出乎意料的笑聲為結論。
在出版《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的第一版時,叔本華認為笑是個簡單的問題,讀者很容易自己找到例子,因而沒有認真舉例。估計出版後收到不少疑問,因此,在第三版的補充說明裏刻意加進多個例子?,其中一個大意如下。在巴黎某劇場裏,觀眾要求加演馬賽曲,沒有得到滿足。觀眾出現喧鬧,最後叫來警察。一個警官上台宣布,台上隻演節目單上有的,節目單上沒有的,一概不許上台。台下有人問,那麽,長官您呢?您不在台上嗎?台下一片哄笑。
叔本華的這個例子套進他的三段論,嚴絲合縫。
大前提: 節目單上沒有的,一概不許上台。
小前提: 節目單上沒有你。
結論: 你也不許上台。
在一般的抽象裏,上台的都是演出,在具體的感知裏,上台的是個警官,警官與演出之間存在巨大的錯位,但二者的確都在台上,因而激起笑聲一片。
叔本華筆下的法國警官酷似現實中的中國城管。有人在牆上塗鴉,城管在牆上霸氣地塗上,此處嚴禁塗寫!說起塗鴉,我忍不住要提及中國農村牆上的宣傳口號。其中的一些,用叔本華的三段論去套,也是嚴絲合縫,而且更有喜感。如,二胎政策放開後,計生人員迅速轉彎,將牆上的標語改為,讓全村都懷上二胎,是村支書不可推卸的責任,見右圖。一語雙關是錯位的一種特殊形式。這個段子是個雙關語類型的笑話,它或許是對瘋狂執行計劃生育政策的反諷,但它深得錯位的精髓。責任與責任之間存在巨大的錯位,全看你如何理解。
康德與叔本華都是哲學大師,自然是偏重於思想,因而也局限於思想。其實,錯位不僅有思想上的,還有句法上的,甚至語音上的。一般說來,所有腦筋急轉彎式的笑話都屬於錯位。句法上的錯位有如,問,什麽書在書店買不到?答,遺書。語音上的錯位有如,蝴蝶,螞蟻,蜘蛛,蜈蚣一起工作,最後有一個沒有領到酬勞。問,誰?答,蜈蚣。問,為什麽?答,無功不受祿。雖然段子沒有什麽思想內容,但答案給人帶來恍然小悟,因而產生愉悅。如今盛行小確幸,小悅也是悅。
---------------------------------------------------------------
⑩ 在內心的反映組成。 The Critique Of Judgment, Translated by James Creed Meredith (《判斷力批判》), P330-333
? 《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 (The World As Will And Representaion) Translated from Germany by E.F.J. Payne, The Falcon's Wing Press, 1958
? 補充說明裏的例子。 出處同上,第一卷第八章補充說明。
一直有種感覺,在無法實證並且邏輯不夠用的場合,哲學與宗教之間的距離並不遠。多謝分享。
但是笑的問題比較容易。一個緬甸大師曾經跟我講過,修行進入深層的人是不笑的。那是因為內在的潛意識積累以及不多了。人內在積澱的潛意識有一個力,會推著人的意識流向自身以前認可的理念運作。表現在生活中,就是可預期的邏輯結果。知識越多,這個力量背負得越大。人不堪其負。當自相矛盾出現時,才打斷這種意識流的慣性,長而使得人輕鬆愉悅。負擔越重的人,笑得越厲害。禪宗修行中的棒喝,也是運用這個道理,使得行者偏見空性。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我有點恍惚,可否說得具體點?
多謝來訪
多謝來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