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來罘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瀕死之在

(2017-11-03 18:06:07) 下一個

在海德格爾的理論體係中,趨死之在是一種存在形式。具體說來,趨死之在不是一種指向生理死亡的趨勢,而是一種在世上走一遭的過程。存在就是時間,而時間是有限的,到死為止。在有限的時間裏,如果想理解什麽是本真的在,我們就必須不斷把生命投射到死亡的地平線上。在這一過程中,某種先見之明引導在世之在趨向獲得本真的見解。

趨死之在,在德文裏是 Sein-zum-Tode,在英文裏是 being-towards-death。在我看來,還有一種在,與海德格爾的趨死之在類似,也是由死提供參照的存在形式。我本意稱之為“臨終之在”,不過,既然是狗尾續貂,不妨續得徹底一點,在遣詞上也與海德格爾保持一致,我姑且稱之為“瀕死之在”,在德文裏應該是 Sein-in-der-Nähe-von-Tode,在英文裏應該是 being-near-death。

何謂瀕死之在?這一概念不能加以定義,也不能通過演繹推理推出,隻能用釋義的方法,剝繭抽絲,逐步接近其真義。 如果說趨死之在是一個過程的話,那麽,瀕死之在就是一個區間。鳥之將亡,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人不行了,自己是有直覺的。概言之,當一個人清楚地感知自己不行了,他就進入了瀕死之在。當然,現代醫學還可以提供一組參數以資借鑒。 盡管如此,關於這個區間,泛泛而論似乎容易,具體操作卻極端困難。

有一個英國哲學家叫懷特海 (Alfred North Whitehead 1861/02/15 - 1947/12/30),見右圖,數學家出身,與海德格爾同時代,與羅素合寫了《大數學原理》。他把數學裏的連續統①概念改造成一個哲學概念,叫擴展的連續統(extensive continuum)。據此,時間和空間,主體和客體,身與心,都是連續統,而且這個連續統還處於擴展與流變的過程中,它們之間不存在絕對的分界線。據此,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任何二元論的觀點都站不住腳。

海德格爾未必讀過懷特海,不過,他應該接納擴展的連續統這一概念,因為他的主要概念都拒絕被定義,隻能通過釋義,逐漸去除遮蔽,從而顯現其無遮蔽狀態。隻能釋義,不能定義,自然也就不能量化。在世人生何時開始,何時完結,何時在多大程度上顯現為他我,何時在多大程度上顯現本真情態,趨死之在從哪一點開始,在哪一點完成,等等,所有這一切都沒有絕對的分界點或分界線。因此,海德格爾應該同意把在世人生看作擴展的連續統。

現代人深陷的許多無解的爭論和困惑,如,死的定義,墮胎問題,安樂死問題,等等,都與在世人生是一個擴展的連續統這一性質有關。人類對死的認識經曆了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對死的定義也在不斷變化,從呼吸停止,到心跳停止,再到大腦活動停止。除此之外,還有其它定義,如生命停止等,然而,它們不是陷入循環定義,就是麵對更大的挑戰 - 如何定義生命。現有的死亡定義正麵臨新的挑戰,隨著人類認知的發展,進一步修改死亡定義是不可避免的。

再如,在墮胎問題上,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女權主義者有一個口號,我的身體,我的權力。其內在邏輯是,我對自己的身體有支配權,胚胎在我體內,因此,我有權墮胎。反墮胎者的口號是,墮胎是謀殺。其內在邏輯是,胚胎是生命,因此,你無權墮胎。

乍一聽,都有理,然而,任何一方都走不遠。往前稍走幾步,女權主義的口號就將陷入如下困境,如果你對自己的身體有絕對支配權,那麽自殘自殺都應該被允許,許多國家都要修改法律,允許自殺和安樂死。反墮胎者的口號就會成為喜劇藝人喬治.卡林(George Carlin 1937/05/12–2008/06/22)的笑料,懷孕失敗等同於過失殺人,克林頓與魯文斯基的勾當屬於大規模殺人。因而,性交之前有必要申請簽證,性交的過程中警察有必要巡邏。

問題的關鍵是,胚胎何時形成,何時發育成人,而人何時成為非人,人們無法確定那個點。 人類麵對這樣一個困局,在世人生是一個擴展的連續統,何時入世,何時出世,那個絕對的分界點不存在,然而,人類卻需要“那個點”,因而試圖不斷逼近它。瀕死之在這個概念尤其需要這樣一個點。

其實,在人類文明早期,瀕死之在這一概念並不複雜。在膠東地區,人們經常可以看到一種暴露在外的墳墓。它們多用磚石壘砌而成,墓壁由底漸漸向上收小,做成一個圓圓的穹隆頂,人稱“丘子墳”,“鍪子墳”,見下圖。據考證,丘子墳這一喪葬習俗是宋元時期由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帶到膠東的,再早可以追蹤到鮮卑人。 

這一習俗的大概內容是,60年為一個甲子,老人年屆花甲,不死也要離家住進墳墓。子女如無孝心,當場封口,如有孝心,可送飯食百日,以後任由老人餓死墓中。在中原人聽起來,不僅是匪夷所思,簡直是滅絕人倫,不孝倒也罷了,何至於活埋父母?

類似的習俗也散見於世界各遊牧民族文化圏,亞非南北美大洋洲都有。南亞的印度有棄老國傳說,東亞的中國,朝鮮,日本都有類似習俗。具體說來,山西有生藏,見下圖。生藏的墳墓形製與膠東的丘子墳相似。據此,有學者推斷,它們與膠東的丘子墳有關聯,可能是山西移民把這一習俗帶到膠東。在我看來,這種可能性存在,但隻是多種可能性之一。 

鄂西的漢江兩岸有自死窯,寄死窟,老人洞,見下圖。2000年以來,在中國川、陝、鄂、豫交界的漢水流域中遊及其支流發現了大批古代“寄死窯”,據考證為專供60歲以上的老人自我死亡時使用。 

朝鮮有高麗葬,高麗塚,見下圖。在高麗時代(公元918~1392年),老人年過花甲就要由子女背上高山,等老人自生自滅之後埋葬。1963年,韓國有一部由金綺泳導演的電影,名字叫《高麗葬》,描述的就是這種習俗。 

日本有姨捨山,姥捨月,見下圖。老人到了70歲就要由家人背到深山野嶺等死。1956年,日本作家深沢七郎發表短篇小說《楢山節考》,講述的就是日本曆史上的這種棄老習俗。該小說曾被兩度拍成電影,由今村昌平導演的1983版還獲得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

影片中,阿玲婆是主動要求上山的,孝子辰平把她背上山送到位,她象得道高僧一樣,有尊嚴地死去。同一天,另一個不願上山的老人則被不孝子用網繩捆住,強行背上山,尚未到位,就在與兒子的撕扯當中滾下百丈陡崖。兩種死法都給人以巨大的心靈震撼。感謝日本的電影工作者把人類早期的野蠻習俗真實地再現出來。

辰平最後那句,“媽,下雪啦,上山的日子下雪,運氣真不差!” ,用日語說出來,合轍壓韻,象吟詩一般,令人百感交集。《楢山節考》中的節字,在日語裏,是歌謠,民謠的意思,片名的英語翻譯保留了這一意思,The Ballad of Narayama。用優美的語言形式,表現野蠻的人類習俗,頗有兩極相通的意味,大俗與大雅相通,最野蠻的與最文明的也相通。

 

棄老習俗不人道,更與中原漢人的孝道格格不入,可它在曆史上畢竟存在過。黑格爾認為,存在的必定有其理由,符合理性發展的某個階段②。遊牧民族的價值觀是由他們所處的惡劣的生存環境所決定的。對於一個部落來說,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下, 能給部落帶來更多生存資源的是健壯者; 在戰爭的環境下,能為部落打仗的是健壯者; 從繁衍生息看,能讓部落興旺不滅的還是健壯者。因此,最好的食物留給能出外打獵幹活的健壯者就不奇怪了。

反過來說,當生存資料僅夠部分人生存下去的時候,如果部落要繁衍下去,生存資源就必須讓健壯者占有。在漠北的遊牧部落裏,如同在動物世界裏一樣,這一切顯得如此合情合理。中原人的孝道,在他們聽來,屬於無病呻吟,西方人的殘疾人優先,在他們看來,透著虛情偽善。

在靠體力獲取生存資料的遊牧部落裏,年過花甲,基本上就成了生存資源的純消耗者,趕上部落殺伐,他們不僅不能征戰,而且還成為部落轉移的累贅。部落要生存繁衍,拋棄老弱病殘就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亊。類似的亊情,遷徙的非洲角馬幹過,長征的工農紅軍也幹過,而且還給被棄者留下手榴彈。

我們可以放心地說,貴健壯的習俗在曆史上有過合乎理性的階段。如今蒙族民歌裏仍能聽到貴健壯的餘音,拉蘇榮有一首歌唱道,“年輕漂亮的前麵坐,年邁體弱的後麵等”。雖然歌裏唱的是個體的求偶,但食色性也,群體的求生更是如此。

兩千多年過去了,文明發展了,生存資源豐富了,如果說貴健壯的舊俗不人道的話,那末,棄老的習俗則可以說是殘無人道。然而,靜下心來細想,亊情的本質沒有改變。在倫理學領域裏,這應該屬於功利主義,即以較少的個體痛苦獲取較大的群體快樂。

電影《上甘嶺》裏,師長給堅守坑道的張忠發送去兩個蘋果。張忠發提議把蘋果分給重傷員,但重傷員說,這兩個蘋果還是留給能打仗的同誌們吧,堅持鬥爭還要靠他們。我們躺在這裏什麽都不能幹,已經對不起黨了。重傷員的話折射的就是貴健壯,換成海德格爾的語言,本真的趨死之在使重傷員從非本真的日常倫理價值中暫時解脫出來,直奔問題的實質。

在全球一體化的當今,作為一個放大了的部落,地球村顯然需要繁衍生息。有人甚至開始考慮,在地球毀滅之前,往其它星球上移民。作為一種價值觀,貴健壯雖然不人道,但仍有其合理成份。人類今天挑選宇航員的標準,就是末日來臨之前移民火星的標準。

進入現代,人類不再象秦皇漢武那樣迷信長生不老了,然而卻陷入了另一個迷信: 不惜代價盡量延長生命。醫學的發展,新藥的研發,主要目的就是延長生命。大多數文明都不再為基本生存資源操心了,然而卻開始為醫療資源而憂慮,而且,文明發展程度越高,對醫療資源的消耗與憂慮就越大。

1912年,美國總統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 1858/10/27 - 1919/01/06)那時就想改革醫療保險政策,但因為耗資巨大影響麵廣而擱淺。美國的醫療改革可謂命運多舛,直至百年之後,2013年,奧巴馬提出的醫改方案才獲得國會通過。在此之前,美國人曾豔羨其北方鄰居加拿大的全民醫保,殊不知加拿大人的平均稅負高達40%,這其中相當大一部分添進了全民醫保這個深洞。

在現代社會裏,醫療資源屬於稀缺資源,其地位近乎遊牧部落的食物,或上甘嶺坑道裏的兩個蘋果。 現代人一生的醫療資源多消耗於生命的最後幾年,尤其是挽救生命的最後一次努力之後。 有中國社會學學者提供如下統計數字,享受公費醫療者,臨死的那三天花的醫療費是他這一輩子花的醫療費的90%。 不知這個統計數字是怎麽來的,聽上去有點極端,不過,意思到位,稍加抽象,可以把“臨死的那三天”換成“靠生命支持係統苟活的一段時間”,或抽象程度更高的表達形式。

在沒有全民醫保的社會裏,醫療資源多消耗於特權階層或少數精英的生命,這裏又存在一個醫療資源分配的公平問題。 據統計,中國城市與農村的醫療資源分配比是126比1,一半以上農民一輩子沒進過醫院。中國近幾年醫療費用的85%被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所消耗。醫療資源分配的極端不公,直接反映出一個野蠻的現實,人的存在價值不等,如某學者的笑口,某些人的死是黨和國家的重大損失,他們不死也是黨和國家的重大損失。另一些人則活著如螻蟻,死了如草芥,這是對生命尊嚴的褻瀆。

我們不妨按遊牧民族的思路,姑且稱靠生命支持係統苟活的這段時間為瀕死之在,那個點也許還可以往前推。從本體論意義上講,毫無疑問,瀕死之在是存在的,難以確定的是那個準確的點。在這一意義上,遊牧部落的年屆花甲就是人為規定的瀕死之在的始點。這個點有實體意義,隻是透著野蠻與殘忍。然而,這個點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公平,因而,在很長一段曆史時期內,中用。

遊牧部落的人為規定是否為現代人提供了某種可資借鑒的東西? 今天的死亡定義在醫學界仍有爭議,但這不妨礙它作為實用標準而發揮作用,同理,瀕死之在的始點尚不存在,但這不妨礙我們用類似定義死的方式,向那個點逼近。

醫療資源大量消耗於瀕死之在,從功利主義的角度看,這基本上是在做無用功;從公平正義的角度看,這是對健壯一族的不公;從種族繁衍的角度看,這是種族自殘行為;從瀕死之在的角度看,這未必是他們想要的。最後一點涉及到存在的質量,生命的尊嚴。存在即時間,而時間是有限的,到死為止。在世人生不僅僅滿足於延長存在的時間,即存在的量,還追求生命的尊嚴,即存在的質。對在世人生來說,質與量是相輔相成的,因此,生命的尊嚴也具有本體論意義。

據民間傳記,某開國將軍晚年遭癌症折磨,在最後的時日裏經常哀求醫生給自己注射麻醉劑。這一說法不見於官方史料,但我相信它是真的,並為這位將軍感到悲哀。麻醉劑的另一個名字叫毒品,與煙泡有相同的功效。話劇《茶館》裏,算命先生唐鐵嘴覥著臉求龐太監,您要是再賞我一煙泡,我就更有出息了。龐太監怒喝,滾一邊去! 一個叱吒風雲的將軍臨終前竟落到唐鐵嘴的地步,生命的尊嚴何在?

我的老父親患咽喉癌多年,後來喉管被切除,失去說話的能力。去世前一年,他已是在最後時日的質與量之間做艱難的取舍,然而,所有的人都不顧代價盡量延長他的生命。最後一次大手術前,妹妹代表病人家屬與醫生商討治療方案。老父親不能說話,醫生隻與妹妹對話,完全忽略老父親的存在。據說,當治療方案最後確定時,老父親憤怒地摔了手中的本子,拂袖而去。

可憐的妹妹,在世俗價值與社會輿論的裹攜下,完全顯現為他我,按世俗意見決定了老父親的最後時日。可憐的老父親清醒地知道自己的死有幾個可選的方式,也知道自己想如何度過最後時日,然而,所有的人都忽略他的意見,而他還要感謝家人違背自己的意願,忽略自己瀕死之在的質量,一味延長自己瀕死之在的長度。

可以說,從拂袖而去的那一刻起,我的老父親就進入了瀕死之在。雖然那個絕對的分界點不好確定,但那個大概的區間還是可以劃定的。現代人應該能夠對瀕死之在的始點做出一個足夠合理的規定,或允許真我自主確定那個點。這樣一來,既可以幫助健壯的相與解決資源分配的問題,又可以更多地為真我保留生命的尊嚴,或死的尊嚴。

對海德格爾來說,在世人生對死有某種期盼,這種期盼不是被動等死,而是把生命的有限性變成在世上自由行動的條件,翻譯成日常話語就是,把握死的主動權。如果在世人生能把握死的主動權,那麽,死的不確定性就不是普遍成立的。在本體論意義上,死的不確定性是一種偶然性,不是必然性。因此,我拒斥死的不確定性,讚同把握死的主動權。

據說,鄧穎超臨終前留下遺言,若得不治之症,對其實施安樂死,把寶貴的醫療資源留給年輕人,然而,國家沒有立法,沒有人敢執行。時代在進步,有朝一日,我也許會有機會起草一份準遺囑,表達以下意思: 一旦我進入瀕死之在,若頭腦清醒,請把運用趨死之在的最高表達形式的主動權交給我;若無意識,請及時拔管。

說白了,我想決定自己何時死,怎樣死,目的是,給在者少留幾許折磨,給逝者多留一份尊嚴。幾十年前我就有以上想法,但那時自己屬於健壯一族,說話不方便,如今我即將進入老弱一族,話說出來,族人仍有可能認為我不道德。

趨死之在掌握選擇最高表達形式的主動權,這是不道,還是大道,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勇於自嘲至少也算有點幽默感吧。

----------------------------------------

① 連續統。其數學定義是,與區間(0,1)對等的集合就叫做連續統。什麽叫做對等呢,就是找到一個映射,使得他們之間的元素滿足一一對應。 用日常語言表達就是,一個量可以在某範圍內連續取值,比如,在實數係統的任意兩個數之間還有無窮多個數。

② 存在的必定有其理由。 在日常話語中,這句話經常被說成,存在即合理,並被塞進黑格爾口中,當作黑格爾的名言加以引用。其實,那是一個不準確,偏狹的翻譯,尤其是,其中的理不是日常生活中的理。黑格爾在 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 (《法哲學原理》)中的原文是:

“Was vernünftig ist, das ist wirklich; und was wirklich ist, das ist vernünftig.”

其中,vernünftig 與 wirklich 是兩個關鍵詞,與哲學有關的英語詞義分別如下:
vernünftig: reasonable, sensible,rational.
wirklich: real, genuine, objective, true.
這句話在哲學界俗稱,doppelsatz (駢句),常見的英文翻譯有:
“What is rational is actual and what is actual is rational.”
“Whatever is reasonable is true, and whatever is true is reasonable.”
“Everything that is reasonable must be real, and everything that is real must be reasonable.”

最後一句是波普(Karl Popper 1902/07/28 – 1994/09/17)的翻譯, 字麵意義是: 有理由的必定是實在的,實在的必定是有理由的。波普對駢句的理解最合我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5)
評論
來罘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J_man' 的評論 :
It's a pity that nothing wasted its time for nothing.
J_man 回複 悄悄話 quote太多,通篇都是,自己的立論幾乎沒有。碰到一農民伯伯,也許會說,哇,這人懂得真多。
真正要擺事實講道理說明一個自己的領悟的時候,不會像這樣強拉硬扯的放在文章裏充數成裹腳布的。
除了膚淺的顯擺,it is nothing.
來罘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J_man' 的評論 :
很好,如我所猜。我的反詰是,who do you think you are?
J_man 回複 悄悄話 It is a common sense.If you insist on quoting, use "J_man said...".
人沒有選擇出生的權利,但是毫無疑問有選擇死亡的權利。想自殺還需要查看法律是否許可麽?法律對此沒有操作性,人不畏死,何以懼之。
了解哲人說了什麽,打開維基百科就可以實現。理解其背後邏輯,少說廢話,發展超越之,才不會讓人覺得無聊。

來罘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阿留,文取心,零零零零,風水縱橫,元亨利,穀鶯,nightrose,留連' 的評論 :

這麽多網友表揚,想必是英雄所見略同,在此一並謝過。

nightrose先生的評論已涉及具體操作層麵,那是極端困難的。我同意留連先生所說的生死是自然過程,隻是隨著文明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這一自然過程被人為操控的程度越來越高。至於J_man先生的那句話,我的反詰是,says who?
留連 回複 悄悄話 好文。但不支持樓主關於生與死的思想。生與死本身是一自然過程。那種“尊重”生的概念源自生活資料點有者的個人物欲及心裏恐懼。而這些占有者的喜厭一旦形成文化則嚴重影響後人。所謂尊重生命
穀鶯 回複 悄悄話 好文!非常有哲理!
nightrose 回複 悄悄話 以前物質資源極度稀缺,如果養著不幹活的老人,小孩和青年就可能吃不飽,所以棄老的規則製定也是不得已。現代社會多數人吃穿不愁,就沒人願意強迫自己的未來要麵臨被遺棄的命運了。當然社會花多少資源和人力去照顧老人仍是問題
nightrose 回複 悄悄話 雖然有些民族強調集體性弱化個人性,每個個體終究是想要延續自己的生存的。壯年人設立規則時也會想想自己老了怎麽辦。假如每個人都不自願去死或被遺棄,那麽他們必然要改變遊戲規則。
元亨利 回複 悄悄話 艾寧寫的《問中醫幾度秋涼》裏,她的母親的中醫師傅,到了60歲,就準備死了,躺在床上,不吃不喝,家裏人也是該幹什麽幹什麽,沒人管他,似乎這是最正常的事情。
風水縱橫 回複 悄悄話 我一定要細看。謝謝。
零零零零 回複 悄悄話 少有的好文!有深度地分析了生與死的關係。
文取心 回複 悄悄話 樓下,此文是文學城上少見的好文,中國人一直忌違‘死’,曆史上也從沒樹立起有分量的生死觀和死亡美學,哲學的缺失和貧乏正是由此而來。樓主能正視這個終極命題,是一大跨越。
J_man 回複 悄悄話 用幾個字就能表達清楚的事情,樓主引經據典橫跨古今中外,不知道是真想立論還是要碼文顯擺學識。矯情。
一句話:自殺以及自殺的方式是天賦人權。
阿留 回複 悄悄話 大讚樓主好文!周末愉快!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