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夕清華園
此圖片摘自網絡,感謝!
兩年前媽說,在北航西門外新建了個小公園,叫“鐵路博物館”。
這次回家時,便常和媽一起去這個小公園走走。這個“博物館”,其實就是西門外的鐵路清華園站。
在昌平工作的時候,我是常常乘火車的。那時從家出門,走上不到五分鍾就是清華園站,坐上綠皮火車,哐當哐當一小時多一點就能到昌平北站。出站再走上十分鍾,就是醫院了。隻是8點上班,而列車到達昌平北站的時間在早晨8:26左右,我是無法像鐵路職工那樣通勤的。
上圖摘自網絡,感謝!
曾經的候車室極其簡樸。灰蒙蒙的牆上隻有幾張火車時刻表,標示著去往八達嶺、張家口,以及開往赤峰和通遼的火車車次。
售票窗口是極小的那種,也隻有在列車到站前一刻鍾左右才打開。那時買票乘車的人寥寥無幾,賣票的也是有一搭無一搭,甚至在桌上邊賣票邊吃早飯。
公園以清華園站為中心,向南北延伸。我一直感到,既然叫“博物館”,便應該最大限度保留車站和鐵路的原始狀態。但這個露天“博物館”所展示的,多半是用鐵軌製作的鐵路裝飾,上停幾節老機車車頭或車廂。原始的鐵路僅僅保留了一小段。站台也被徹底改造,已經看不出從前的模樣了。
早年的候車室和附屬建築都很破敗,被圍欄遮掩。從圍欄外隻能看到這些殘破的青磚房屋。
老建築上“清華園站”是繁體字,標誌著建築的曆史。我不知這些建築能否保留下來。站台是新建的。其上的白色建築是後建的候車室。建成時我已出國,不曾進去過。
藍天之下,我站在站台,看著圍欄裏的老候車室,心是沉的。這個小小的車站,留下太多的記憶。那時的我青春遣倦,無知悲喜,從未意識到自己的未來會是怎樣。
原清華園站與此廣安門站相似。圖片選自網絡,感謝。
清華園老站的今日。圖片選自網絡,感謝!
清華園車站曾有拆遷的曆史。京張鐵路建於清宣統二年(1910年)。最早的清華園站建於現清華大學的南門外。現北京公交331路汽車站,仍有清華園的站名。
1958年清華大學東擴,便將經校園東側的鐵路改道。原清華園站廢除,新站改建在鐵路改道的起始處,即新建的北京航空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前身)西門外。改道的鐵路經五道口後緩向西北,在跨越清河的鐵路橋附近,再與原鐵路銜接並軌。
鐵路改道後,原清華園站成為了貨運鐵路的裝卸場。貨場的出入口,便在如今北航西北角,北四環與輕軌鐵路的交匯處。
隨著輕軌、地鐵和高鐵的修建,清華園站終被廢棄了。2016年10月31日,清華園站正式撤銷,終結服務。
圖片選自網絡,感謝!
明媚的陽光下,我和媽走在這個公園,看著那些被改得麵目全非的“遺跡”,有些心痛。與京城無數曆史建築一樣,這個曾留下我無數記憶的車站消亡了。
我不知道若幹年之後,這裏還會有多少往日的痕跡;更不知道會有多少人再去追溯曆史。我一直認為,保留並合理利用這些有曆史意義的交通設施,不僅不會影響現代運輸,更會與現代交通互補。這些保留下來的,能被人們真實觸摸的曆史建築,更是最佳的普教實物,會潛移默化培養公眾的價值觀和保護意識。倫敦維多利亞時代時代的鐵路和車站一直使用至今。沒有這些古老的車站和建築,人們很難想象英倫的魅力。
麵對眼前的這一切,我隻能歎息了。當年的梁思成麵對即將消失的一切,所能做的挽留,也僅僅是用手中的尺子和筆盡可能記錄下來。
公園裏的人不多。我給媽照相時,看到身邊有個小團隊在用攝像機拍攝,似乎製作什麽節目。
我在旁邊看了看,便知道這是在做盛世宣傳的電視節目。隨意與他們聊了幾句,告訴這些人原來的車站和鐵路並非如此,眼前的鐵路基本都是新建的裝飾性鐵道,沒有曆史背景。
我建議他們最好能去把那些老站房記錄一下。如果這些建築再被拆掉,清華園的曆史就基本終結了。
我說著這裏的過去,這班人也饒有興致地聽著。不知不覺間,在我身邊圍了很多人,聚精會神地聽著我講解著這裏的曆史。
我最後是以“反動言論”結束的:這裏雖稱“博物館”,但大部分鐵路設施都是不曾存在的“造假”,即便那些保留下來的鐵路和附屬設施,也失去了原有的模樣。清華園站的曆史,已經被“美麗”地破壞了。
老鐵道上的機車和附屬設備
媽在一邊聽著,感覺納悶兒,不知道我怎麽知道這麽多清華園的曆史。我其實並沒有做過啥研究,隻是自己在北航聽著火車長大,後來又從清華園坐過無數次火車,加上以前在什麽地方曾讀過一些片段,最後把這些內容結合在了一起而已。
媽1958年從山東老家來京,那時的車站正麵臨拆遷。當時媽還是個20歲出頭,從沒出過遠門的鄉土丫頭。她沒坐過當時的京張線火車,隻依稀記得清華大學前的老車站。一個初到京城,兩眼一抹黑的土丫頭,是無法懂得當年這些規劃的。
民工老媽
我和媽繼續在這個公園走著,看著這裏蜿蜒交錯,修得十分平整的路,看著這裏植下的無數樹木和花草。
一些新種下的銀杏樹枯死了。我為之可惜。我在想,建造這個公園,且不說用掉的建材價值多少,僅僅購置這些樹木花草,想必便是天文數字了。
我不由想起跟我一起受窮的鴿溪,隻能歎息。
媽還是一如以往,說著過去的事。我不願讓媽回憶文革時的痛苦,便不時把話題引到別處和公園的前身。
公園的北端,曾經是一片大棚集市。集市以農產品為主,很方便北航的職工和住戶。以前每次回國,我都是和媽一起在此買菜的。
不知所雲的公園裝飾
風雲延展,歲月延續,人間的世界永遠在變化著。在姥姥的麵前,朝代在更替。在媽的眼中,是社會的動蕩和對人性的殘虐。在我的眼前,這片生養我的土地,依舊隻能延續母親的目光,在七彩的紛亂中,無聲沉抑。
我想起十二年前去世的父親。很多次,我和父親都是從這個車站坐上火車,去京北的山裏打獵。父親喜歡自然,隻是沒有像我這樣闖蕩得野。在清華園火車的汽笛聲中,他受盡了文革的摧殘,卻把一生中最好的時光都奉獻了北航,最後,在我的眼前,帶走了他聰穎的天賦,帶走了他靈巧的雙手,也帶走了他不老的童心。
在我的眼前,清華園的故事終結了,不再汽笛長鳴。這條中國第一鐵路的起始段被清除了,不再擁有自己的旅途。盡管把清華園命名為鐵路博物館有些強差人意,但或多或少,人們用刻在鋼鐵上的文字,記錄了華夏第一鐵路的曆史。
詹天佑用鋼鐵的道路,把“邪惡”的境外科技勢力化作了民族的動力,也把自己化作了永生的雕像。
從京張鐵路開始,一條條鐵路不斷延伸著,在中國這片廣博的土地上漸漸結成了網。一節節的綠皮車廂,把無數人的夢想與家鄉連接著,帶著喜悅,帶著茫然,帶著痛苦,帶著淚水。
清華園僅僅是一個小小的車站。我也像這些人一樣,曾坐上這裏的綠皮火車,去京北的昌平工作,去編織著自己的夢想。我也曾背著沉重的野營包,從這裏登上火車,走去北方的大山,去探索那些未知的山嶺。那裏沒有《遠山的呼喚》的浪漫,但那是有夢的地方,盡管充滿無數艱險。
此時,我在很遠的地方,在冬夜的台燈下,想著那個遠方的小小車站。
那裏的燈光熄滅了。
但我登上了進站的火車,在車廂靠窗的長椅坐下,看著窗外不斷向後移去的風景。
我的旅行,繼續著。。。
感謝!
祝開心!
那些人造的景觀就更沒法提了。像那個重慶光膀子傻兒和嫦娥親嘴的飛天觀光,都不知道是咋想出來的。
人到中年,就隻有過去,沒了未來。可又回不去了。
越沒有文化的社會越會忽悠。關鍵是這種忽悠會被追捧,土壤深厚。看看那些農村草台班子的演出,就知道俺們民族的基礎審美啦。
娘親很精神!
民工老媽很精神,也時尚。
那時看放花都在西門外。中關村的煙花分兩組放,禮花彈打得可真是高。特喜歡那些煙花裏有降落傘的照明彈,能看到飄去的方向,第二天便有孩子能撿到降落傘。我從沒撿到過。記得有一年放花後,一個降落傘掛在了北航與五道口之間的高壓線上,我在地上看著眼饞。
我去過約克的鐵路博物館,讓人感慨。厲害國的文物保護一貫製是拆了重建,再加上些蹦迪風格的裝飾。典型鄉村草台班子的風格。沒辦法,視野會決定審美,審美也會決定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