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鴿溪山莊—86—回生

(2018-09-07 15:14:04) 下一個

回生  

一種希望,可以讓筷子發芽。

朋友家餐廳和過廳的開關壞了,很長時間無法開燈。我知道後便過去修好,順便也幫她把院子整理一下。

看到院落的狀態,我有些感慨。一個小小的女人,全職上班,又帶著兩個年幼的孩子,屋外的事,也隻能如此了。

朋友說,花盆裏的竹子已經死了很久,如果方便,可以幫她扔掉。

我看到牆邊的兩盆箭竹,已經完全幹枯了。

竹子喜水。兩個多月陽光熾烈,滴雨未下,又沒有澆水,盆栽植物的命運可想而知。死去的竹子旁是一盆紫箭竹,幹枯的枝上隻有幾片葉有星星點點的綠痕。

她說:“這盆竹子也估計快死了。你把帶到鴿溪吧。你會養花,沒準能救活。”

朋友說她是金命,什麽花都養不活。我看到,院子裏所有的盆栽植物,都已經奄奄一息了。

朋友暑假裏要帶著孩子回國,一走近兩個月,院落花盆裏的植物估計都會死掉。於是她把院子裏的幾盆植物都給了我。

“這些花,給你才是去了好人家。”

我很是感謝。在花卉市場,這些植物都不便宜。

我把死竹的上半部分折掉,連同其它的盆花一起塞進車裏,分兩次運到了鴿溪。

水活萬物。但對已經幹枯很久的死竹,我不是觀音,也沒有觀音的淨瓶水,做不到讓筷子生根。

枯木逢春還是枯木。既然這枯木有枯根,我不妨在其變朽之前,用水滋潤一下,看看如何。

世界上最簡單的園藝,便是用水管給盆花澆水。我把幹竹子放在院落石台,澆透,並保持濕潤,然後靜等筷子發芽。

鴿溪在繼續變化著。院落遠處,大片的荒草灌木被清理,為重建運河和挖掘湖塘做準備。

去掉荒蕪的植被,院落便更顯寬闊。

視野中運河的痕跡明顯顯現。聽當地的老人講,鴿溪處的河道曾是較為寬闊的港池(canal basin),船可以在此調頭,為這裏曾經的木器廠運送木材,同時修理船隻。

很多石塊顯露。我將其收集,堆放起來。

荒地的老柳樹修剪後生出了新枝,此時已經有了青春的模樣。這棵樹的周圍,將成為湖塘的小島。

依舊無雨,草坪的草幾乎停止了生長。但夏季的院落不會讓人閑。

三周後,紫竹開始有新葉出現,並生出了筍芽。

幹竹仍是死竹的模樣。我依舊澆水。

總去澆水的我沒看到筷子發芽,卻在一天,發現一間臥室的地毯濕透。抬頭一看,天花板在滴水!

閣樓暖氣係統的水箱漏了!

盡管漏水與澆花無關,但我甚感沮喪。泡妞泡不到,卻被水泡了。臥室還得重新裝修。

水箱有汽油桶大小。我把水箱拆下,搬到院落的石台找漏補漏。

陽光盡灑的院落,依舊到處是花朵。我無意間發現,身邊的一盆死箭竹,竟然出現了一尖筍芽!

我從手指數到腳趾,從開始澆水,已經過去了整整四周。

另一盆竹子依舊幹枯著,毫無生機。花盆裏雜草開始出現。

我想,隻要傻勁兒真,筷子能生根。繼續澆水。

我把水箱修好,再把水箱搬上閣樓,複裝到位,更換了密封墊圈和浮球閥。

老式的artex天花板(artex為一種內牆塗飾,用膩子抹出的圖案)被水毀損,無法修複,隻能重新翻新。我得空便在梯子上忙碌,一身灰漿。

我看到另一盆枯竹也起死回生,出現了小小的筍芽。

筷子終於活了!

這次我從手指數到腳趾再數回到手指,時間過去了六周。

我感慨生命的頑強。水的極度匱乏,讓本該在生長期的竹子舍棄所有的枝葉,把生的希望藏進根莖,等待水的到來。

我看著小小的筍芽在溫暖的陽光下漸漸伸展。葉片出現了。

當我把竹叢的幹枝剪去的時候,新生的嫩竹便有了竹子的味道。幾分纖雅,幾分婀娜。三年前種在院落的箭竹,如今已經枝濃葉密。這些竹子也會種在院落。不出幾年,便會風動枝搖,竹韻婆娑。

我是喜歡竹的。或許也跟很多人一樣,明知這些青竹“嘴尖皮厚腹中空”,卻依舊讓人鍾情。人間就是這樣,人們崇尚雍容華貴,但纖雅婀娜,總會魅力無邊。

因為自己的雙手,鴿溪在繼續變化著。這裏沒有翠篁馥鬱的林坡,也沒有空山廣水的遼闊,但在河穀的一角,卻讓自己尋找著屬於自己的生活。這或許也是一種回生吧,我想。

溪流輕潺,靜水無波。我救活了這些本該扔掉的“死”竹,卻不知怎樣讓自己心中的東西複活。

世界就是這樣,如果生命不得不去深藏,那一定是有原因的。所有的深藏,也都是在等待著什麽。我知道,能把這些生命喚醒的,也一定是另一顆心,和花朵。

我看著這些纖細的新竹,在想象著未來的竹林。我知道,那時的竹林,隻是一棵竹子。

也許,人生如竹,無論是否輝煌,一生隻能擁有一次花朵。人們所有的奮鬥,隻不過是讓自己的生命之花開的更長久。

今天,當我再次走進院落的時候,秋的氣息已經來臨了。我看著藍天,看著浮雲,看著秋水,也看著自己心底所埋藏的身影。

蒲葦揚花,紫苑初放。色彩在更替。時節,讓走近身邊的一切重又漸漸遠去。

走在院落的我是沉默的。對於我,沉默,便是在述說。

感謝!

音樂:Bridal Falls, Nicholas Gunn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