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十要·第四——淨土十疑論 十一
叢林廣眾,皆樂棲遲。少眾道場,不欲依附。而極樂世界,一生補處,其數甚多,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既欲親近叢林,而不慕清淨海眾,其惑三也。
再看清淨法眾方麵。我們都喜歡住大叢林,因為那裏大眾多,彼此策勵,自身不會懈怠懶惰、暗中做惡事等。以大眾攜持的力量,能順利地往上走。單丁少眾的道場,人都不願意依附,因為容易墮落。而在極樂世界,有那麽多一生補處菩薩,諸上善人都集聚在一起,聖人如海如沙,用阿僧祇都算不過來。就連像彌勒菩薩那樣高位的菩薩,多得都數不清。
想一想,在這個世界想見聖人,很難遇到,想在清淨道場修行,非常困難。尤其到了末世,找個好道場都非常難,具德行的法友也不多見。而極樂世界是無與倫比的大叢林,在那裏大家見行一致,都念念在菩提道上增進。那麽多大菩薩、諸上善人都共同在法上增進,自己也會被巨大的助緣力量推動著往上走。就像一滴水融入大海,同於海之深廣,一根針放在大磁場裏,很快會被磁化,同樣,一個具佛性的有情到了極樂國土的大冶熔爐裏,就會被熔鑄成佛菩薩。我們都感覺:我這棵苗一定要放在最好的群林旺盛的地方。那當然應該去極樂世界,那是最大的叢林。像這樣,我們想親近大叢林,卻不欣慕極樂世界的清淨大海眾,這是第三大迷惑。
要想到,道場裏的清淨法眾越多,加持力就越大,念個經都非常有力量,聽個法也特別有氣氛,修道上彼此都有增上的力量。在極樂世界,無數大菩薩們一起修行,當然是極殊勝的緣起。怪不得普賢菩薩勸導華藏海眾一致導歸極樂,就因為那裏有極大的助緣力量,進去後必然得加被而迅速圓成大道。這個世上所有最純粹、最優等的高等學府、研究所、學術團體、道德團體等加在一起,也比不上極樂世界的無數分之一。所有佛教團體加在一起,也比不上極樂世界的無數分之一。那是極其殊勝不可思議的團體,我們為什麽不求生呢?我們對這個世界的大叢林都非常希慕、讚歎,極樂世界的清淨海眾超勝這裏無數倍,反而貶低而生厭心,不願意去,這是很顛倒的事。這就是第三種迷惑。
此方之人,上壽不過百歲。而童癡老耄,疾病相仍,昏沉睡眠,常居大半。菩薩猶昏隔陰,聲聞尚昧出胎。則尺璧寸陰,十喪其九。而未登不退,可為寒心。西方之人,壽命無量,一托蓮苞,更無死苦,相續無間,直至菩提。所以便獲阿惟越致,佛階決定可期。流轉娑婆促景,而迷於淨土長年,其惑四也。
再看壽量。此方的人壽命很短,最多不超過百年。童年幼稚,老年衰殘,其間疾病不斷襲來,加上昏沉睡眠,一生的時間已經空耗大半。就連菩薩還有隔陰之昏,聲聞尚有出胎之昧。像這樣很短暫的光陰,十分裏喪掉了九分,修道的時間少,轉眼又到了後世。然而沒有登不退難以接續,好不容易做一世人,修了一點點又退下去,真讓人寒心。而在西方淨土,人民壽命無量,一經托質蓮苞就徹底沒了死苦,相續不斷地在道上增進,直至菩提而後已。所以,一生西方就得到不退轉,決定登入佛地。像這樣,流轉在娑婆人間很短的光陰,卻不發現淨土有真正的長生,這是第四個迷惑。
娑婆末世壽命短促,修不到多少法,又不能不退;極樂淨土壽命無量,且念念不退,兩者相差懸殊。既然想修,那就應當選修道時間長且退緣少的地方。在極樂世界,壽命長達無量劫,退緣少到零,處處充滿了順緣,都是往上走的力量。譬如我們會想:在哪裏做點佛事能延壽?哪個地方環境最好,沒有退緣?既然希慕這一點,在此世間難以滿願,而到西方極樂世界能圓滿達到這一點,隻要一托質蓮胎,修法的時間是無量劫,在菩提道上念念不退、不斷增進,那為什麽不求生呢?
若乃位居不退,果證無生,在欲無欲,居塵不塵,方能興無緣慈,運同體悲,回入塵勞,和光五濁。其有淺聞單慧,或與少善相應,便謂永出四流,高超十地,詆訶淨土,耽戀娑婆,掩目空歸,宛然流浪,並肩牛馬,接武泥犁。不知自是何人,擬比大權菩薩,其惑五也。
如果達到了不退轉地,證得無生法忍,在欲中不起欲想,在塵中不染塵垢,才能興無緣大慈,運同體大悲,回入塵勞世間界,在五濁惡世和光同塵。如果隻是淺聞單慧,或者與少許的善行相應,就以為我永遠超出生老病死四瀑流,達到高超十地境界,從此詆毀嗬責淨土,耽戀娑婆世界,到了最終兩眼一閉,雙手空空而歸,依然在生死界裏流浪,和牛馬作伴,與地獄相連。不知道自己是什麽身份,有幾斤幾兩,卻想比擬大權菩薩,這是第五種迷惑。
故經雲,應當發願,願生彼國。則不信諸佛誠言,不願往生淨土,豈不甚迷哉。
基於五番比較就知道,我們修道想依止靜處、師長、廣眾,想壽命長遠、修道不退等,西方極樂世界是首選。到那裏就擁有了最圓滿的修行助緣,包括本師、法眾、環境、壽命、法緣等,沒有一點散失,全數都能增進道行,從而迅速成道。所以,佛在經中極力勸導有緣者:你們應當發願,願生在那個極其勝妙的極樂國土。這樣的話,不信諸佛的誠言,不願往生淨土,難道不是太迷惑嗎?好像看不到一點大義,根本不會抉擇前程的人一樣。
四、淨土前程
如果我們誠信釋迦佛的真實教導,相信十方諸佛吐廣長舌說誠實言的勸信,相信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大願,這樣信受佛語來生淨土,將會得到怎樣的利益呢?這又要放長眼光,根據經教進一步看到這條道路,以及往後發生的無量無邊殊勝果利。由此就會滿懷信心,堅定不移地趣往西方佛國。
若夫信佛言而生淨土,則界係之所不能拘,劫波之所不能害。謝人間之八苦,無天上之五衰。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
如果我們信受佛語而得生淨土,那三界之中的一切苦都能頓時消失,超出了苦流,三界的範疇不能拘礙,時間的劫波不能為害。已經截斷生死之流,跳出三界外,不在時劫中。這樣告別了人間的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八種大苦,也沒有天上的花冠枯萎、身光暗淡、腋下出汗、不樂本座、天女遠離等五衰大苦。尚且沒有地獄、餓鬼、旁生三惡趣的名字,何況火燒、饑渴、役使等苦難的事實?
也就是徹底從苦流中脫出,連絲毫苦苦、壞苦、行苦都沒有。已經轉成界外佛國的清淨蘊體,蓮花化現、清虛之身、無極之體。唯一享受無漏樂,使得苦流不斷相續、沒法了結的狀況,變成逐漸開發本性大樂的情形,完全成了樂的自性。
唯顯一乘之法,決定無三。歸依一體三寶,奉事十方如來。佛光照體,萬惑潛消。法味資神,六通具足。三十七品助道法,應念圓成。三十二應隨類身,遍塵刹土。周旋五趣,普被諸根。不動一心,遍行三昧。灑定水於三千,引眾生於火宅。自利利他,皆悉圓滿。
一生到淨土,再不會有絲毫計我和我所的念頭,以及由此發生的貪、嗔、癡、慢等煩惱,也不會發生有漏業和三界裏的結生相續,消盡苦集的顛倒錯亂。唯一住在法中,心以無我慧為根本,發起無量妙行,契合自性的體和用。所以,唯一顯出一乘法。所謂的“一乘”,指自心本具體、相、用,本來是佛,或者如來藏具有空、不空、空不空三方麵。說它“空”,指這上麵沒有任何妄相可得,說它“不空”,是說有自性恒河沙數功德,說“空不空”,指自心的覺照和寂靜不二。像這樣,決定沒有所謂的究竟三乘,一切同入一乘妙道,決定成佛。也就是在極樂世界的殊勝淨緣、佛力的加被下,本來心性會開發,會當下見到自己就是佛,人人都是佛,沒有一點差別。
像這樣,歸依一體三寶,奉事十方如來。所謂“一體三寶”,自體本自覺照為佛寶,自體本自性離為法寶,自體本自不二為僧寶。也就是自性照為佛,自性寂為法,自心寂照不二為僧。佛是覺悟之義,自性有圓滿的覺照,遍照十方三世一切法,或者它是法界智。“自性寂”,是說這上麵一切生滅增減等的妄相都不可得,沒有四邊所攝的任何相,本自寂靜。“寂照不二”,就是正當寂時就是圓照,正當圓照時就是寂靜,寂和照並不是別別兩分。像這樣,由於已經開發心性,當然是依止一體三寶而不會忘失迷惑。實際一直在文殊智當中。“奉事十方如來”指發出大行,能夠分身塵刹,就像《普賢行願品》所說,對於盡法界、虛空界佛刹極微塵數的諸佛如來,都一一分身前往,現在佛前作各種承事供養等。這就發生了大用,它叫做“普賢大行”。
像這樣,到了極樂世界,佛的光明照在身上、心上,各種迷惑在冥冥中都消失了。處處聞到法味資養心神,具足天眼、天耳、他心、神足、宿命、漏盡等六通。五根、五力、七菩提支、八聖道分等三十七品助道法應念圓成,一想就能圓滿成就。之後像觀世音菩薩那樣,化現天身、人身、比丘身、佛身、菩薩身、聲聞身等三十二種隨類身,能夠周遍塵刹而示現。然後在天、人、旁生、餓鬼、地獄五趣裏處處示現,普被一切根機。一心從未動搖,卻能遍行無數三昧。
眾生都在癡迷的熱惱中,心狂亂極了,不明本性,一直向外驅馳。這時能為他們宣說妙法,“灑定水於三千”,在三千大千世界的範圍裏,把佛法的定水灑在眾生心中,他的心就安定了,然後把他們從火宅拔濟出來。像這樣,到了西方以後,自利利他都能達到圓滿。
然則唯心淨土,自性彌陀,蓋解脫之要門,乃修行之捷徑。是以了義大乘,無不指歸淨土。前賢後聖,自他皆願往生。凡以欲得度人,先須自度,故也。
像這樣,所謂“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就是從一真本性中現出淨土、現出彌陀,實際沒有脫離過心性。我們的本性具足能照的功能,在因緣聚會時就會現出彌陀淨土。實際自他不二,全他即自,都是自性所現,所以叫“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他即自”“全生即佛”等。這就是解脫的大要門,修行的大捷徑。所以,了義的大乘教裏無不指歸淨土。從古至今的聖賢們,自行化他都願往生。什麽緣故呢?凡是想度人,首先要自度的緣故。
也就是,為了實現無量廣大的菩提大願,自己首先一定要成就,才有這樣的力量。為了自己成就,首先要到淨土,因為那裏具足修法順緣,以佛力護持保養決定順利成道。關鍵在於,阿彌陀佛累劫大願大行成就的莊嚴淨土是最好的修行道場,在那裏百分之百成道,而且現前成滿普賢大願。由於它是無數修道助緣的集聚地,是如來不可思議智慧和悲心加被之處,因此,想到佛是無上的,佛的智悲力不可思議,我和佛是有緣的,而且特別應娑婆世界的機即生能往生,就數極樂世界為首選了。這樣看明道路就一心歸往極樂世界。從古至今無數聖賢們看清了這條大義之路,從而一往直前地往趣淨土。
五、決誌同生
嗚呼,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一失人身,萬劫深悔。故率大海眾,各念彌陀佛。百聲千聲,乃至萬聲,回向同緣,願生彼國。竊冀蓮池勝會,金地法明。綺互相資,必諧斯願。操舟順水,更加櫓棹之功,則十萬之遙,可不勞而至也。
嗚呼!人沒有考慮到長遠的菩提之路、與彌陀願海相應之路,一定很快有大憂患降臨。死亡很快到來,沒選擇這條路的話,一失人身萬劫難複,那將成為極大的悔恨。要知道,這是一切事中最大的事,是一切前程中最大的前程,是一切利益中最大的利益,是一切安樂中最大的安樂,是一切方便中最大的方便。應當如是理解,才能發起堅決的願心,一心跟彌陀願海相應,依靠彌陀願力的加被,即生超出苦輪,高登淨土,入不退地,圓成普賢行願,這才是光明之道。有了這樣深遠的考慮,那遠憂近憂一並解決,遠樂近樂一路圓成。
因此,我率領大海眾,各自念阿彌陀佛百聲、千聲乃至萬聲,回向我們以共同的緣分生到極樂世界。我們心裏都希求將來能在蓮池海會中,到極樂世界的金地、法的光明當中。我們彼此資助,一定會成滿此願。由於順緣一路具足,既登上了阿彌陀佛的大願船,又有釋迦如來的指引,十方諸佛的護念,加上我們共同攜手發真信願念阿彌陀佛,這些力量合在一起,那麽十萬億刹土的遙遠也可不勞而至,不必花很大辛勤就能到達。
“不勞”是相比於其他解脫生死的法門而言,並非指一點不必辛勤。要即生登到淨土,高超苦輪,就數彌陀願海法門最容易了。隻須一生幾十年努力,在凡夫份上修信、修願、修行,就決定能夠到達。
六、菩薩幽讚
元祐四年冬,宗賾夜夢一男子,烏巾白衣,可三十許,風貌清美,舉措閑雅,揖謂宗賾曰,欲入公彌陀會,告書一名。宗賾乃取蓮華勝會錄,秉筆問曰,公何名。白衣者雲,名普慧。宗賾書已,白衣者雲,家兄亦曾上名。宗賾問曰,令兄何名。白衣雲,家兄名普賢。白衣者遂隱。
在元祐四年冬季,宗頤夜裏做夢,一名男子烏巾白衣,三十來歲,風貌清美,舉止閑雅,作揖對宗頤說:“我想加入公舉辦的彌陀會,想寫個名字。”宗頤就取來《蓮華勝會錄》,持筆問道:“您叫什麽名字?”白衣者說:“叫普慧。”宗頤寫完後,白衣者說:“家兄也曾登上名字。”宗頤問:“令兄叫什麽名字?”白衣說:“家兄名叫普賢。”說後白衣者就消失了。
宗賾覺而詢諸耆宿,皆雲華嚴離世間品,有二大菩薩名。宗賾以為佛子行佛事,助佛揚化,必有賢聖幽讚。然預此會者,亦豈小緣。普賢變名易號,不知誰何。今更以二大菩薩為首雲。
宗頤醒來詢問前輩們,都說《華嚴經·離世間品》有二大菩薩的名字。宗頤認為,佛子行佛事,輔助佛宣揚教化,一定有聖賢在冥冥中讚助。然而,大菩薩都來參與此次法會,念佛求生淨土又哪裏是小因緣呢?普賢菩薩改了名字,不曉得他先前是以什麽名字登上《蓮華勝會錄》的。但不管怎樣,現在以普賢、普慧二大菩薩作為本次《蓮華勝會錄》的上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