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洛陽罔極寺慧日傳
釋慧日,俗姓辛氏,東萊人也。中宗朝得度,及登具足。
釋慧日,俗姓辛,東萊人。在唐中宗的朝代得度為僧,出家後便登壇受了具足戒。
後遇義淨三藏,造一乘之極,躬詣竺乾,心恒羨慕,日遂誓遊西域。
後來遇到義淨三藏,因而在一乘佛法上有了極深的造詣,對於義淨三藏親自往赴天竺西印度,慧日心中常常羨慕,於是便發誓要遊學西域。
始者泛舶渡海,自經三載,東南海中諸國昆侖佛誓師子洲等,經過略遍。乃達天竺,禮謁聖跡,尋求梵本,訪善知識,一十三年,谘稟法訓。思欲利人,振錫還鄉,獨影孤征。雪嶺胡鄉,又涉四載。
他前往印度最開始是乘船走海路,經過三年,在東海、南海當中的諸國,像昆侖、佛誓、師子洲等,基本都經過了,才到達印度。到後朝禮佛誕生、成道、涅槃等的聖跡,尋求梵文經本,參訪善知識,在十三年中谘詢稟受法要。由於心中想著要利益人,就振錫返回東土,獨自一人長途遠征,走陸路經過雪嶺、胡鄉,這樣又經過了四年。
既經多苦,深厭閻浮。何國何方,有樂無苦。何法何行,能速見佛。遍問天竺三藏學者,所說皆讚淨土。複合金口,極於速疾,是一生路,盡此報身,必得往生極樂世界,親得奉事阿彌陀佛。
由於一路經曆了很多辛苦,他深深地厭棄閻浮提世界,心想:哪個國土、哪個方所唯樂無苦?修哪種法行能速疾見佛?就以這個問題到處詢問印度的三藏學者,而回答都是讚歎西方極樂淨土。他們的回答都符合釋迦佛金口的教授,念佛法門是一條極其快速、一生成就的路,這一生的五蘊身窮盡之時,必定能往生極樂世界,親自得以奉事阿彌陀佛。(當時印度的三藏學者們回答慧日法師,都是講西方極樂世界有樂無苦,修念佛行能速疾見佛。)
聞已頂受,漸至北印度,健馱羅國,王城東北,有一大山。山有觀音像,有誌誠祈請,多得現身。
慧日法師聽後頂戴受持。之後逐漸地來到北印度健馱羅國。在此王城的東北方有一座大山,山上有觀音聖像,凡是一心誌誠祈請的人,很多都感得觀音現身。
日遂七日叩頭,又斷食,畢命為期。至七日夜且未央,觀音空中現紫金色相,長一丈餘,坐寶蓮華,垂右手摩日頂曰:汝欲傳法自利利他,西方淨土,極樂世界,彌陀佛國,勸令念佛誦經,回願往生。到彼國已,見佛及我,得大利益。汝自當知淨土法門,勝過諸行。說已忽滅。
慧日於是在七天中叩頭,並斷食,以畢命為期(哪怕生命斷絕也不中止,一直磕頭祈禱)。到了第七天夜裏,夜還沒完的時候,觀音在空中現紫金色身相,一丈多高,坐在寶蓮花中,垂下右手摩慧日的頭頂說:“你想傳法自利利他,要知道在西方有淨土名叫“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國土,應當勸導眾生念佛誦經,把一切善根都回願往生西方。到了彼國之後,就會見到阿彌陀佛和我觀音,得大利益。那時你自己自然會知道,淨土法門勝過其他修行。”說後忽然隱滅。
日斷食既困,聞此強壯。
先前慧日斷了七天食,身心特別虛弱疲憊,現在一聽到觀音的法語,身心頓時強壯起來。
及登嶺東歸,計行七十餘國,總一十八年。開元七年,方達長安。進帝佛真容梵夾等,開悟帝心,賜號曰慈湣三藏。
再說,慧日登蔥嶺往東返回東土,總計經曆了七十多個國家,前後經過十八年。到了開元七年才到達長安,向皇帝進獻佛的真容畫像以及梵文經典等,並說法使皇帝的心得以開明覺悟,皇帝賜他名號為“慈湣三藏”。
生常勤修淨土之業,著往生淨土集行於世。其道與善導少康,異時同化也。
慧日大師一生恒常精勤修持淨土法業,著作《往生淨土集》流行於世。他當時闡揚淨土法道,可謂與善導大師、少康大師異時同化,在不同時期同樣以念佛法門教化眾生歸於淨土。
宗賾禪師蓮華勝會錄文
作者簡介
宗賾禪師是宋代大德,襄陽人。父親早年去世,母親是陳氏,大師由舅舅撫養長大。少年時學儒,對世間典籍有廣博的通達。29歲投禮真州長廬秀禪師出家,深明禪宗心要。元佑年間住在長廬寺,把母親接到方丈東室,勸母親出家持念阿彌陀佛,前後經過七年,母親臨終無病念著“阿彌陀佛”往生了。宗頤認為自己盡了報母恩的心,就遵照廬山慧遠大師的方規建立蓮花勝會。普勸僧俗習西方妙觀,其次專持佛名,回向發願,以期同生淨土。自己寫文來做倡導,就是這篇《蓮華勝會錄文》。
本文大義
這篇文章是要把一切有誌之士引入淨土大海,因此要遣除眾人的疑惑,讓大家看到這是一條大義的道路,符合實際理體、緣起大用,能速疾成就佛道。為此,首先遣除大眾認為生淨土有違於無生之理的困惑,揭示著有著無是常斷兩邊,無念而念、無生而生契合中道妙體。也就是實際理地不受一塵,不見有佛可念、有土可生,然而佛事門中不舍一法,不妨熾然念佛、熾然求生。而且,正是由於自己的因心與果佛的悲願相合,感應道交,從而不往而往、無生而生。
其次要遣除大眾認為有欣有厭違背平等性的疑惑,故要揭示兩土導師的深心。釋迦以折門引眾生出離火宅,彌陀以攝門攝眾生歸回樂國。然而,二土導師的心意不隻停留在讓眾生生欣厭上,而是由欣厭到達具足成道順緣的最好國土後,在那裏契證無生空性,得到無生法忍,最後去除欣厭兩邊而達到平等性地。這樣揭示兩土導師教法的大關要。
接著告訴我們,目前的地位當然有欣厭。眾生身在娑婆國土都向往修法的順緣,比如好的道場、好的導師、好的眷屬同伴,又能不遭退緣,得長壽而長期在修法上升進等。既然有這種欣願,而極樂世界圓滿具足師、友、境等順緣,而且得無量壽,一刹那都不會退轉,因此更應當求生。再者,沒達到聖位就想在這個世界度生,是對階段判斷失誤的表現。在分清階段後,就知道第一步要往生淨土,第二步在淨土成佛,之後回入十方廣度眾生。這樣看清自身的迷惑以及往生的必要後,就應當生信發願,一心趣向淨土。
之後要了解,往生後會有怎樣的前程。也就是決定達到不退轉地,速疾開發心性,圓成普賢行願,的確不可思議。
像這樣,看清整個大義路線後,大家的心一致、願一致、目標一致,因此應當結成同盟,一心觀佛、念佛來求生淨土。在這個基礎上,就號召大家結成蓮花勝會。
最後講到普賢、普慧二大士在冥冥中相讚大法會。由此知道這是不可思議的因緣,所以感得普賢菩薩、普慧菩薩來參加。這也是讓修持者們更有信心,知道這條道路非常殊勝。
分段解釋
這篇著名的文章有很深廣的要義,我們分六段來領會:一、淨土妙道;二、兩佛深心;三、破惑願生;四、淨土前程;五、決誌同生;六、菩薩幽讚。
一、淨土妙道
夫以念為念,以生為生者,常見之所失也。以無念為無念,以無生為無生者,邪見之所惑也。念而無念,生而無生者,第一義諦也。
首先顯示常斷見和第一義諦的差別。認為念是個實有的念,生有個諦實的生,這是常見的錯謬。以為無念是斷無,無生也是斷無,這是斷見的迷惑。正在念實際沒有念可得,正在生實際沒有生可得,這就是第一義諦。
對於任何一法,如果以為別有此法的體性可得,這就落入常見。如果以為什麽也沒有,像龜毛兔角一樣,那就落入斷見。實際上,世人以為有的念或生不落在斷上,但並非像世人所認為的那樣能得到一個生或者念,實際尋找得不到,現證時也沒有這樣的相可得,所以叫“念而無念”“生而無生”,空和有是不二的,這是第一義諦。
是以實際理地,不受一塵,則上無諸佛之可念,下無淨土之可生。佛事門中,不舍一法,則總攝諸根,蓋有念佛三昧,還源要術,示開往生一門。
以這個道理就知道,在實際理地不受一塵,沒有任何客塵,或者沒有四邊所攝的戲論塵垢,本來清淨。所以,就上而言,沒有諸佛之可念,在實際理地沒有佛的相可得;下無淨土之可生,也沒有實體的淨土相可生。在空如來藏中,一切塵垢不可得,一切相不可得,本來湛然清淨。然而,在佛事門中不舍一法,一切都是佛性的妙用,它能具能照,可作無邊的緣起顯現。在這當中,總攝眼、耳、鼻、舌、身、意諸根,而念佛的淨念使之相繼,得到三昧,有這樣還本歸源的要妙方法。由此就指示、啟開了往生淨土這一妙門。
所以終日念佛,而不乖於無念。熾然往生,而不乖於無生。故能凡聖各住自位,而感應道交。東西不相往來,而神遷淨刹。此不可得而致詰也。
由於諸法本來真空與妙有不二,或者空性與緣起不二,所以終日念佛卻不乖違無念,正當念時實際就是無念,正當無念時卻不妨念佛,兩者並不相違。同樣,盡管往生卻不違背無生理。所以,聖者和凡夫各自住在自己的地位上,而感應道交。凡在凡位,以至誠心能感,聖在聖位,以大悲願能應。凡心和聖心沒有隔開,隻要緣起相應,自然相交通、相感應。
再者,實際中沒有從東往西等的來相,然而緣起不失,當因緣合會時,心識已經在極樂國裏了。實際尋找的話,有沒有這樣一條蹤跡呢?的確找不到。因為它是法性空,沒有人相、法相可得,找不到一個實體從東邊到西邊。然而緣起合會時,自然出西方極樂世界的清淨蘊身,出清淨刹土、清淨受用等。
“此不可得而致詰也”。由於妙理本來如此,所以不可能有能駁倒、能質疑的地方。
故經雲:若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乃至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這是講“佛事門中不舍念佛一法、往生淨土一法”,決定有這樣的緣起力用。當人們聞說並信受阿彌陀佛,執持佛的名號,一日乃至七日等,這人命終時自然心不顛倒,與佛相應,就得以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這表明雖然無生,但不妨礙往生,不妨礙顯現淨土,以及在淨土得佛加被迅速返回本源而成佛。所以,不必落斷空見,也無須落常有見。法門是很微妙的,雖然不見有一法可得,然而不妨求生淨土、建立淨土。雖然不見有佛相和眾生相可得,然而不妨眾生心和佛心相應。種種妄相雖不可得,但緣起的力用不失,此法門的各種微妙、合理性都不受所破。這樣明白後,就能堅定地求生極樂世界。
二、兩佛深心
夫如來世尊,雖分折攝二門,現居淨穢兩土。然本聖之意,豈直以娑婆國土,丘陵坑坎,五趣雜居,土石諸山,穢惡充滿,以是為可厭。極樂世界,黃金為地,行樹參空,樓聳七珍,華敷四色,以是為可忻。蓋以初心入道,忍力未淳,須托淨緣,以為增上。
雖然釋迦彌陀兩佛分折攝兩門,現居淨穢兩土來攝化眾生(釋迦以折門攝眾生出離穢土,彌陀以攝門攝眾生欣求淨土,這樣一折一攝,將眾生引至淨土成佛),然而二聖的本意,哪裏隻是讓眾生生個欣厭心就算徹底呢?
諸佛同一本懷,都是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讓眾生現前一真法界如來藏清淨真心。在這裏,一切塵垢都不可得,沒有可厭處;恒沙自性功德本來具足,不必向外欣取。所以,佛的用意並非讓眾生停留在取相上。也就是,哪裏隻是以娑婆世界充滿了丘陵坑坎,天、人、旁生、餓鬼、地獄五趣雜居,器界有土石諸山,充滿各種穢惡,以此為可厭;相對而言,極樂世界黃金為地,行樹參空,樓閣以七寶合成,蓮花開出青黃赤白四妙色等,以具足功德莊嚴而作為可欣,這樣舍此去彼呢?佛的究竟心意是要引領眾生攝歸本來之地,這裏是大平等性,哪裏有“二”可得?哪裏有一者可厭、一者可欣呢?
既然如此,為何兩土導師又以折攝兩門來引眾生去往極樂淨土呢?這是由於初發心者尚未淳熟無生忍力,有很粗的欣厭、很粗的煩惱。當無生忍力達到淳熟,那時一切皆無生,都是一味的大空性,哪裏別有兩樣呢?然而,達到這個之前有很大問題。如果在緣起上沒抉擇好,在低位就高談“一切皆平等”,落在事實上就會發現欣厭熾然,緣自我合意的境起很大貪欲,緣不合意境起猛利嗔恚,由此將深陷輪回無法超出,造成無量劫又無量劫的生死患難。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必須截斷染緣,到達充滿淨緣之地。種種境相都攝持自心往還源的方向走,往法性上契會,在這樣的淨緣裏才能迅速解脫成佛。這樣看來,往生極樂是特別好的選擇。
何則,娑婆國土,釋迦已滅,彌勒未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現在說法。娑婆國土,觀音勢至,徒仰嘉名。極樂世界,彼二上人,親為勝友。娑婆國土,諸魔競作,惱亂行人。極樂世界,大光明中,決無魔事。娑婆國土,邪聲擾亂,女色妖淫。極樂世界,水鳥樹林,鹹宣妙法,正報清淨,實無女人。然則修行緣具,無若西方。淺信之人,橫生疑謗。
為什麽說極樂世界是極其殊勝圓滿、充滿增上淨緣的佛國,而必須首先引領眾生往生呢?這是事實。可以從正報佛和菩薩、依報各種色聲等方麵觀察,會發現兩土的差距極其懸殊。
先看正報導師佛和助伴菩薩。在娑婆國土,賢劫第四佛為釋迦導師,然而住世僅八十年就入滅,不複再出,第五佛彌勒佛還沒降生,中間階段無佛出世。在極樂國土,阿彌陀佛正在說法,一往生就能親自在佛座下依止佛。在娑婆國土,我們隻是聽到觀音、勢至的嘉名,無法直接親近。到了極樂世界,能與二大上人成為勝友。
在娑婆國土,各種邪魔競相幹擾,使得行人無法住在法道中。而且時時被邪緣引誘,常常發生各種魔事,起各種魔心,自身很大一部分成了魔屬。或者落在魔的邪見解、邪念、邪作為等中,自然被魔同化。由於魔界力量特別熾盛,所以行人難以不受影響、浸染、同化等。而極樂世界是大光明領域,佛光普照,攝持行人不退菩提心,念念增進道力,發起無量行願等。所以,在極樂世界絕對不遇魔事,因為那是正法國土。
要知道,不相應涅槃正道的法都落在魔的領域裏。譬如鼓吹常樂我淨四顛倒見,以此攝持而發生各種邪觀念、邪做法、邪傾向。而在極樂世界,法王阿彌陀佛一統國土,處處宣揚正法,攝持人心去掉萬患之根的私我執著。再者,那裏充滿了清淨正法,處處讓人念佛、念法、念僧,宣說無常、苦、空、無我,這樣就不會落在苦集當中。而且宣說空性法、菩薩行願法等,常常熏習大乘深廣妙法,發起菩提誌願,相應法無我空慧,然後開發本性,現前普賢行願,又到十方國土親近諸佛等等,時時以正法熏心,所以了無魔事可得。
再看國土的五塵,特別是色塵聲塵。娑婆國土邪聲擾亂,女色妖淫。“邪聲”包括各種邪言論,從邪魔邪黨心中傳出來,引著人心往邪因緣上轉的都是邪音聲。譬如鼓吹自我、崇尚競爭等,各種聲調都讓人深度中毒。或者妖淫、狂躁、發泄等的音聲,引誘人心往邪方麵走。所謂“女色妖淫”,指越到末世,女人越具有引誘相,比如有些女人穿著暴露等,非常不正,這都是邪魔的表現。在極樂世界,水鳥樹林都宣演妙法,正報清淨,沒有女人。處處聞法音,又沒有淫欲這個生死的大根本。正如《楞嚴經》所說:如果有淫欲,想修道成就如蒸沙煮飯,無有是處。又如經中說:如果人有第二種如淫欲一樣的煩惱,那就沒辦法得度。娑婆世界的末世充滿了淫欲的染汙緣,非常難證道。阿彌陀佛早已看到這一點,所以,國中人民純一大丈夫相,這樣就不起淫欲。其次,國中充滿正法,不會熏邪法,這樣就沒有退緣,具足證道因緣,由此念念在菩提道上升進,直至成佛而後已。
以這個緣故,兩土導師以折攝兩門,讓眾生一方麵看到生死界純粹是苦,沒有一件樂事,另一方麵看到極樂國純粹是樂,沒有一件苦事。一邊幾乎全是加強輪回的力量,繼續陷下去的話,無數恒沙劫都爬不出來;另一邊全是攝持心往法上回歸的因緣,因此一生可辦佛道。一者是惑業苦大充滿;一者是智悲力大開發。這樣當然要以折攝兩門,讓眾生發欣厭之心,趣向極樂世界。但是,兩土導師並非隻讓眾生處在欣厭心的地步,而是以欣厭作為轉凡成聖的勝妙方便。往生到極樂世界,就逐漸脫離塵垢,現見本性。一旦見了本性,頓時諸相息滅,那時自然知道本無淨穢可得,不必在相上起欣厭想,當然,那是很高果位的事情。像這樣,從有欣厭證到無欣厭,達到實際理地而證入大空性,獲得文殊智;而且,在佛事門中不舍一法,會興起普賢行,由此圓成佛果。應當看清這條殊勝的道路。
然而,淺信之人對於這個勝妙法門,無端地興起各種懷疑和誹謗。由於見識太小,還自以為是,看不到大義所在,就誹謗這個法門不契合無生,障礙成佛,不符合平等性,不應起欣厭,或者說這是心外求法,心外求淨土等,最關鍵問題是排斥欣厭之心。因此,下麵直接說到,在凡夫地不可缺少欣厭,向道之心正是欣厭的內涵。如果在短淺處有欣厭,那在深遠處為何不起欣厭呢?在較殊勝境上都有欣厭,在極殊勝境上為何不起欣厭呢?如此等等,來打消人們心中的疑惑。
三、破惑願生
竊嚐論之,此方之人,無不厭俗舍之喧煩,慕蘭若之寂靜,故有舍家出家,則殷勤讚歎。而娑婆眾苦,何止俗舍之喧煩。極樂優遊,豈直蘭若之寂靜。知出家為美,而不願往生,其惑一也。
為什麽說修行緣具無若西方,而應當往生呢?這也要從心理上引導。如果有舍喧喜靜的心,那應當把它推到極致。這樣來體會:我們這個世界的人,在世俗嘈雜的環境裏都會生厭煩,希慕蘭若的寂靜。在身心疲憊、百事攪擾後,總想去寂靜、清淨的山林,遠離俗事牽擾。所以,有人能舍家出家,大家都殷勤讚歎:他出了家的火宅,在寂靜地一心依法修持,這多好!就像在燈罩的保護下,油燈能持續發光而不被吹滅,同樣,在境風止息後,心水沉靜,能顯出微妙法義,能生慈悲,能明照,能悟心,能保任,能一直往清淨麵、光明麵發展。大家都覺得這樣一心依靜處,依法修持的生活最好不過了。
現在把這個理想放大一千倍、一萬倍、一億倍。娑婆世界的大苦海哪裏隻是一個家庭、一個單位等小處境裏的喧雜煩惱呢?在十方刹海裏,它屬於五濁極其熾盛的世界,是業力集聚最繁雜的地方。在這裏煩心事一樁接一樁,各種內外緣的牽擾、苦惱事的交纏沒法度過。當然不單單是一個小家、小單位、小處境的繁亂。而極樂世界也不隻是像清淨山林、名山大川那樣悠遊自在。那裏廣闊無際,處處清涼、寂靜、光明,色聲香味觸無不加被自心增上道業,一點點邪聲邪色的幹擾也沒有。這樣的靜處真是太殊勝了!我們這個世界的靜處、寧謐的環境等,全部加起來也比不上極樂世界的無數分之一。
這樣對比觀察後要想到,我們知道出家為美,卻不願往生極樂,這是第一個迷惑。從這裏要看到環境的優勝,不但超勝此世界的小靜處無數倍,而且在十方同居淨刹裏也是無與倫比的。那是阿彌陀佛無數劫來大願大行莊嚴的結果,任何一處都是清淨的,充滿了清淨的勝緣,我們當然要求生。
萬裏辛勤,遠求知識者,蓋以發明大事,決擇死生。而彌陀世尊,色心業勝,願力洪深,一演圓音,無不明契。願參知識,而不欲見佛,其惑二也。
再看依師方麵。從地球的環境來說,我們聽說某地有得道的善知識,就會不遠萬裏長途跋涉去尋求,現在也是坐汽車、火車、飛機等到那裏參訪知識,就是為了發明自己的本心,抉擇死生,世上沒有比這更重大的事了。我們一念從如來藏清淨真心中迷失,從此由細到粗,發展出無窮無盡的生死業流,一直不知回返故鄉,不能安住本性,所以,世上最大的事就是悟明此事。如果哪裏有得道的師父,就很想前去依止。在法界中,最大的善知識就是阿彌陀佛,他已高證佛果,智悲力不可思議,沒有誰能超勝他。阿彌陀佛的色心業勝,也就是顯現殊勝的色身、智慧,出現極其殊勝不可思議的利生事業,願力深廣如海,說法的能力無與倫比,一音能演無量音,有情隨類各得解。像這樣,我們願意參訪善知識卻不願見阿彌陀佛,這是第二個迷惑。
善知識有資糧道、加行道乃至見道、修道的行者,最高位的善知識當然是佛。就像《華嚴經·十地品》所說,按照功德去衡量,下地不知上地舉足下足之處。一地有十二種百功德,二地有十二種千功德等,這樣百、千、萬、十萬、百萬、千萬倍輾轉增上,隻有佛的功德量即法界量,無法思議,下至一毛孔、一光明都是不可思議的。
眾生一生到極樂世界,就得到阿彌陀佛的攝持,時時得佛力加被,所以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佛的威神力不可思議,隻要自己有信心,決定迅速開悟成就。要知道,依止有緣的師父能很快開悟,而且由師父的攝持能迅速成道。而阿彌陀佛是法界第一高位的師父,如果去依止他,得到佛摩頂一下、放光一次等,都能迅速登地,或者聽到佛說的一個音聲馬上得解等等,總之,佛的加持極其不可思議。曇鸞大師在《往生論注》裏說,所謂從一地升到二地這樣逐級升進隻是一種情況,此外還有頓超的事情。就像善導大師在《般舟讚》裏說的“十地行願自然成”,那是多麽殊勝!就是因為得佛力加被的緣故,所以我們要欣求往生。
像這樣,我們既然願意參訪人間的善知識,為什麽不願依止殊勝無比的阿彌陀佛呢?這是很大的迷惑。古來很多人開悟後都求生極樂世界,達到萬牛莫挽的地步。因為他們明白,得到佛力的加被攝持,能迅速開發本性而圓成大道,這就是由於佛力殊勝的緣故。為了拜阿彌陀佛為師,我們要一心求生極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