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疑
問:諸法體空,本來無生,平等寂滅。今乃舍此求彼,生西方彌陀淨土,豈不乖理哉。又經雲:若求淨土,先淨其心。心淨故,即佛土淨。此雲何通?
這裏提出兩個問題:第一、求生西方是否與諸法無生之理相違;第二、求生西方怎樣與“心淨故佛土淨”的說法融通。
具體是這樣提問的:諸法平等寂滅,在實相中沒有生、生者、生處,現在卻舍此方求彼方,生西方彌陀淨土,不是違背無生之理嗎?再者,《維摩詰經》說:要求國土淨,先應當使自心淨,心淨則國土淨。這種說法又如何與求生西方淨土相通呢?
答:釋有二義。一者總答,二者別答。總答者,汝若言求生西方彌陀淨土,則是舍此求彼,不中理者。汝執住此不求西方,則是舍彼著此,此還成病,不中理也。又轉計雲:我亦不求生彼,亦不求生此者,則斷滅見。故金剛般若經雲: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菩提者,說諸法斷滅相。莫作是念。何以故?發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解釋有總答和別答兩部分。總答是總的回答兩個疑問;別答是分別一一回答。
首先總答。以同理來破,你如果說求生西方彌陀淨土是舍此方求彼方,有個實有的此方要舍掉,有個實有的彼方要求到,想生到那個地方,與無生寂滅之理不相合的話,那你執著要住在此方不求生彼方,也是視為兩處實有的地方,我不喜歡彼方就不去,我喜歡此方就待在這裏,這不還是舍彼著此,以法執而有生的見嗎?一樣不合妙理。
如果轉計說:我也不求生彼方,也不求生此方。那也是認為彼方、此方都不能求生,一求生就背了無生的理,所以兩個都不求生。這樣就落在斷見上。你又起了法執,認為此方、彼方都不能生,一定要守住“無生”,這樣死死地著在無邊上就是斷滅見。
再者,既然此方、彼方都不能生,那你坐在這裏就不能動了。如果往東動,那就是舍西向東;如果往西動,那就是舍東向西,都成了有生、有來、有去了,這不都違背無生嗎?所以,你應該絲毫不動,或者你應該變成虛空了。然而,你的身體每天都有新陳代謝、腸胃蠕動、心髒博動,又要東走西走等,那豈不是都違無生之理,什麽都不能做了嗎?像這樣,你已經相對於有邊落到無邊了,認為住在無邊上不動才符合無生,這就叫“落入斷見”。
因此《金剛經》說:須菩提!你如果做這種想念,發阿耨菩提者說諸法斷滅相。不要這樣想。什麽緣故呢?發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也就是不能以斷常兩邊來觀如來。世尊的意思是,不要以相觀,這唯一是遮詮。又要知道,一切如來都具足相好功德,這是表詮。如果不這樣領會,那就墮在斷滅見裏。因此要知道,說相則萬法森羅,實際沒有所得;說性是一如寂滅,卻不妨礙隨緣起用,不是斷滅,應當這樣領會。
二別答者,
分別解釋以上兩個疑問。
第一、以生即無生故,並非在生外有無生,因此生西方淨土不乖無生之理。以下以正理和聖教來說明。
夫不生不滅者,於生緣中,諸法和合,不守自性。求於生體,亦不可得。此生生時,無所從來,故名不生。不滅者,諸法散時,不守自性,言我散滅。此散滅時,去無所至,故言不滅。非謂因緣生外,別有不生不滅。亦非不求生淨土,喚作無生。
所謂“不生不滅”,指在能生果的眾多因緣中,諸法和合,不守自性,忽爾就現出果法,然而尋找生的體性也不可得。這個生,生的時候沒有一個來處,所以叫“不生”,在不觀察認為是生的事件裏,實際推求時找不到生,這叫“生即無生”。
可以由諸多理門來認定這一點。譬如說到生,一定是有個實法過來。那是怎麽過來的呢?是從能生的諸因緣中單個裏麵過來的,還是諸因緣合起來過來的?單個裏麵的每一個都不可能出果,既然每一個都不能出果,眾多合起來也不見有實果從裏麵出來。就像每一粒沙子都無法出油,眾多沙子合起來也不會出油。同樣,實際沒有實法的果從哪裏過來,因此無生。或者按離四性生的理門來看,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都不成立,又沒有第五種方式,因此安立不了生。或者這樣觀察,此生和果法是什麽關係?要麽一體要麽他體。如果是他體,那這個生在果法之外,又哪裏能說此果有生呢?若是一體,那所謂的生是正在生而不是已生,正在生就沒有果,怎麽安立生是此果呢?從兩邊去看都不成立。諸如此類會發現,不觀察時說有“生”的事件,實際去看安立不了生,這叫“生即無生”。
再者,“不滅”,指諸法散滅時沒有一個守定的自性,不是說某個法我在散滅。當散滅時,並非某一個實法去到哪裏,所以說“不滅”。也就是,要承許實有的滅,必須有一個實法在滅去,然而緣散時忽爾就沒了,並不是某個實法到哪裏去了,因此沒有滅。或者說,滅是發生在果法上的,如果有真實的滅,那滅和果法是什麽關係呢?要麽一體要麽他體。如果是他體,那果法在滅之外,談何滅呢?如果說一體,但滅是“沒有”的意思,果法是有的法,怎麽能說是一體呢?總之,安立不了滅,並沒有真實的滅。因此,不觀察時說的緣散時消失或者滅,實際追尋時沒有,這叫“滅即無滅”。
還可以這樣觀察。以兩刹那為例,前刹那在因位,後刹那在果位。前刹那沒有果法,不能說有生;後刹那果法已有,也安立不了生,因為“生”是正生,而不是已生。再看滅,前刹那有,後刹那無。如果前刹那正有,不能說滅,如果後刹那已無,也不能說滅,終究安立不了滅。因此,生滅隻是不觀察時的假立,實際找不到。
這樣就知道,並不是在因緣生之外,另有一個不生不滅。也就明白,不是決定不求生淨土,坐在那裏不動,才唯一叫做“無生”。換言之,在世俗中不觀察安立的求生淨土事件,真實中找不到生,這叫“生即無生”,因此生淨土不違無生之理。
為此中論偈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又雲: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又維摩經雲: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諸群生。又雲:譬如有人造立宮室,若依空地,隨意無礙。若依虛空,終不能成。諸佛說法,常依二諦,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
因為這個原因,《中論》說:因緣所生的法,實際是空無自性的等等。又說:諸法非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由此就知道諸法的生即是無生。再者,《維摩詰經》裏說:雖然了知諸佛國和眾生空,而常修淨土、常教化諸群生。又說:好比有人建立宮殿,如果依著空地,那可以隨意無礙;而依著虛空終究不能成辦。諸佛說法常常依二諦,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因此,是相對世俗裏說的生而說無生。
以上引聖教證明,佛說法是針對因緣所生法或者生來說無生、說空。雖然說到真諦無相,所謂佛國和眾生空,然而俗諦宛然,仍然常常修淨土、教群生,並不廢棄事相,所以,並非離開生而說無生,離開事相而說理性。
第二、在求生淨土上,了達生即無生,這就是心淨故即佛土淨。
智者熾然求生淨土,達生體不可得,即是真無生。此謂心淨故,即佛土淨。
智者熾然求生淨土,了達在這當下沒有生,從而不著生相,這樣心空淨,就會生到高品位的淨土,這叫做“心淨故,即佛土淨”。
這裏的“淨”,指他不耽著實有的生。由這一層淨而有般若的功力,得到的果位就高,出現的淨土更微妙,這就是心淨故即佛土淨。並不是離開生淨土,才能說心淨故佛土淨。
愚者為生所縛,聞生即作生解,聞無生即作無生解。不知生即是無生,無生即是生。不達此理,橫相是非。瞋他求生淨土,幾許誤哉。此則是謗法罪人,邪見外道也。
愚者就是不了達妙理的人,不能通達生即無生、事理圓融。他被生的戲論所係縛,一聽到生,就以為是實法生了;一聽到無生,就以為跟虛空一樣什麽也沒有,不準有所作為,落到了斷邊。他不知道生即無生、無生即生。由於不了達中道妙理,無理地生起是非心。認為既然說到無生,那生就不對,對求生淨土的人生嗔恚,是多麽錯謬!這樣就成了謗法罪人、邪見外道。
第三疑
問:十方諸佛一切淨土,法性平等,功德亦等。行者普念一切功德,生一切淨土。今乃偏求一佛淨土,與平等性乖。雲何生淨土?
提問:十方諸佛一切淨土,法性平等、功德也平等,行者應當以廣大心普念一切功德,生一切淨土。現在就偏偏隻求一佛淨土,和平等性相違,又怎麽能生淨土呢?
對方的質疑是,本來法性平等,就應當平等地念、普遍地生。現在偏求一佛、偏生一淨土,跟平等性相乖,怎麽能生到淨土呢?以違法性之故。
答複是:對這個問題不能籠統看待。要知道,佛有法報化三身,土有法報應三土,凡夫要入平等門,念一切佛、生一切土,又有他的曆程、有接引的方便。不能責難凡夫:為什麽當下不能念一切佛生一切土呢?因此,現在要看是否能把眾生順利引入淨土,最終非常便捷迅速地達到念一切佛、生一切土?這是我們的關注點。為此講到:偏念一佛、偏求一土,正是速入淨土的方便,也正是究竟得見一切佛、生一切土的方便,因此應該引導眾生,偏求一佛淨土。
這裏偏念一佛要在應機的效力上認識,在成辦率上認識。先要知道,此土眾生濁亂者多,心亂就難得到三昧(所緣太多就會亂動,沒辦法定下來)。由於心不能定,就不能普現影像,所以對此界一般人而言,要普念一切佛、生一切土,這非常困難,不應機。接著要知道,因為根性鈍劣的緣故,如果讓他隻守一個所緣,相續不斷地用功,那就能成三昧,而成三昧後,以見一佛故能見一切佛,這就是要點。
好比太陽會發熱,如果讓這些光聚在一個焦點上,那很快會達到燃點而出火。如果光不聚攏,那永遠也達不到燃點。這裏麵的確有效力的問題。集聚了,一個小時就可以燃燒;不集聚,十個小時、一百個小時、一千小時、一萬個小時、一億個小時等,都沒辦法燃燒,可見應機的重要。如果法不應機,不適合他,修不起,那十天修不起、百天修不起、千天修不起、一生修不起、十生修不起、百生修不起等,就難以成就;如果他守一,把內心的能量投注在一個點上,心純一相續,那跟阿彌陀佛的聯絡就越來越緊、越來越相應、越來越得加被。這樣的話,走過一段難關後就開始純熟、開始親近、開始越修越好。在這一生裏,把有限的時間聚在一個點上用,這樣就決定百機百生、千機千生,成功率是百分之百。如果不這樣去做,把心搞散了,那他根性鈍劣,心又雜亂,久而久之會產生很多負作用,久修不成。
藥要對症,法要對機。可以想像,如果有人具信願,按照一向專念的道路走,專門跟阿彌陀佛相應,這樣逐漸深入下去,那決定是一百個修一百個成功。一旦跟阿彌陀佛相應,就決定被佛願海攝受,決定是一百個修一百個成佛,是這樣的道理。釋迦佛完全看到這世界眾生的普遍根性,所以勸導先從專念一佛——最有緣的阿彌陀佛開始,這樣決定即生解脫。生到淨土當即入不退轉地,之後迅速成滿普賢行願而成佛。這條路線非常重要,因此,世尊勸導人們專念一佛、專生一淨土。
以下分兩點來做論述:一、一即方便,以一容易生佛淨土故;二、一即究竟,以一即一切故。
一、一即方便,以一容易成就三昧生佛淨土故
答:一切諸佛土,實皆平等。但眾生根鈍,濁亂者多。若不專係一心一境,三昧難成。專念阿彌陀佛,即是一相三昧。以心專至,得生彼國。如隨願往生經雲:普廣菩薩問佛,十方悉有淨土。世尊何故偏讚西方彌陀淨土,專念往生。佛告普廣,閻浮提眾生,心多濁亂。為此偏讚西方一佛淨土,使諸眾生專心一境,即易得往生。若總念一切佛者,念佛境寬,則心散漫,三昧難成,故不得往生。
這裏提出,一切諸佛土實際都平等,但現在關注的點是怎麽使眾生證入這平等境,那就一定要契合娑婆世界眾生的根性施設法門。如果法門能契機、容易成功,那就應提倡;如果法門不契機、不易成功,那就不提倡。那麽,到底施設何法呢?全在眾生的根性。
此土眾生根機鈍劣,心裏多是不清淨、雜亂的狀況。針對這種眾生,如果不提倡專門係心一緣一境,那就難以成就三昧。而專念阿彌陀佛就是一相三昧,由於心專注在一佛上,就能生到彼國。世尊在《隨願往生經》裏也是這樣教導的。普廣菩薩同樣提到這個問題:十方都有佛土,世尊為什麽偏讚彌陀淨土?讓眾生專門緣念和往生呢?佛告訴普廣:這跟閻浮提眾生的根性有關。他們的心非常不清淨、雜亂,這樣就有必要偏讚西方一佛淨土,使得諸眾生專心在一個境上,就容易往生。雖然也有普念一切佛的法門,但念佛的境界寬,眾生的心散亂,這樣難以成就三昧的話,就不能往生。
總之,世尊觀察此土眾生普遍的根性,如果提倡普念法門,那成功率很小,有等於無,因為生不到淨土。如果提倡專念法門,那契合眾生的機,百機百生,千機千生。再者,從臨終來看,取相凡夫要由心中信願的方向來決定受生何處。眾生臨終沒辦法緣這尊佛、那尊佛,如果這麽搞,對一般凡夫來說,恐怕生不到淨土。而緣念阿彌陀佛一佛,隻要專注在這裏,與佛願力相合,當即就得以往生。因此,世尊普推專念一佛淨土的法門。
二、一即究竟,以一即一切故
要知道,佛有三身,土有三土。彌陀一佛、西方一土的本元就是法身佛、法性土。以一即一切故,以此捷徑可以通到究竟處,也就是念一佛即念一切佛,生一土即生一切土。明確了這一點,就知道即方便而究竟,由一門而普門。這就看到,以這條路能證入平等性,達到念一切佛、生一切土的目的,因此應當提倡。下麵證成這個道理。
又求一佛功德,與一切佛功德無異。以同一佛法性故。為此念阿彌陀佛,即念一切佛。生一淨土,即生一切淨土。故華嚴經雲:一切諸佛身,即是一佛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又雲:譬如淨滿月,普應一切水。影像雖無量,本月未曾二。如是無礙智,成就等正覺。應現一切刹,佛身無有二。智者以譬喻得解。智者若能達一切月影即一月影,一月影即一切月影。月影無二故。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法身無二故。熾然念一佛時,即是念一切佛也。
再者,求一佛功德跟一切佛功德無異。什麽緣故呢?因為諸佛都是同一法性的緣故,佛佛道同,理體、功德都同等。因此,念阿彌陀佛就是念一切佛,生西方淨土就是生一切土。也因此,《華嚴經》說:一切諸佛都是同一法身、同一智慧、同一功德。又說:譬如圓滿清淨的月輪普應在一切水中,雖然有無量的影像,但原本的月輪沒有兩個。像這樣,無礙智成就等正等,從法身應眾生的機宜,普現在一切刹土中,而本元的佛身無有二致。
智者從這個譬喻會得到理解。也就是智者能了達一切千江萬河中的月影,就是那一個月輪的影子;一個月輪的投影,就是這一切江河裏的水月影像,月影無二故。不能說這一個水月的本月少一點,千江萬河水月的本月多一點,這就表達一月影即一切月影。也就是,從本元來說是無二的,彌陀功德不少,諸佛功德不多。這就知道阿彌陀佛的法界藏身,目前見到的這一尊佛,他的本元就是這樣的,並不比一切佛少,一切佛也不比他多。這樣就了解到,念一尊阿彌陀佛,以三身無二故,就是念一切佛;生一處西方淨土,以四土圓融故,就是生一切土。這是從一個專一門,引著凡夫容易見佛、容易生土,而究竟處決定是見一切佛、生一切土,因為本體無二故。
更幹脆地說,佛身影像是妄識所現。之所以說“妄”,是因為真實中沒有。但由於眾生有習氣力,和諸佛悲願和合,你現在看到的是影像,真實中隻有法界藏身阿彌陀佛,純粹是法身在起用。這樣,既然真實中沒有這些影像,那就都是不二的佛身。所以,不要在這裏起勝劣見,現出來的一切佛實際都是法身的力用,沒有別的。既然是法身的力用,就是全法身起用。懂得這一點就知道一即一切,一切皆法身,一切皆無二。
這裏關鍵要看本人,不要看妄識前到底是一個好還是多個好。在妄識前去計較的話,這是一個,那是多個,好像多個勝過一個。但要知道,這一個後麵和多個後麵的本元是同一個。就好比一尊阿彌陀佛化無數尊阿彌陀佛,是同一個法身佛在起用,不是兩個體在起用。你麵前見到的彌陀色身,它的後台不就是那個法身佛嗎?多少個佛身影像的後麵不還是同一個法身佛?他的本元無二。所以真正相應的就是那個法身佛,因此叫做“念一佛即念一切佛”。
最後我們要把握“由專而普”這個要點。問者當然沒有錯,要念一切德生一切土,不能偏落在一個點上。因為我們的心性是普遍的、平等的,而且一切佛都在心中、一切德都在心中。但要分清階段。這實際就是普賢大行的內涵,它周遍、無盡、圓滿,所以任何一願都說到“盡法界虛空界”“念念相續無有間斷”,也都是遍入一切刹、遍念一切佛、遍修一切行,無不遍滿。彰顯了法界心後,稱法界心就會出現這樣的大行。然而要分清階段,這不是凡夫現在就能修到的,差距太遠。如果按我們目前的修行狀況,恐怕無數劫也難以達到。普賢菩薩攝引華藏海眾統一歸入極樂世界,就是因為這是實現普賢願海的捷徑,它是證入華藏世界,發生普賢大行的要道。
通過這一條路,人人都可以成滿普賢行願,所以,它是由專到普的路線。“專”指專念彌陀一佛,專生西方一土。“普”指一到了那裏,得到非常好的順緣加被,頓時就開發本性。文殊智一開發,就會迅速消掉妄執習氣,法界真心會現前。那當然最終就像觀世音菩薩一樣,一切佛都在法界心裏,當然是遍供一切佛、遍念一切德、遍行一切善,這是自然的道理。所以要先圖個專,再達到普,這是捷徑,避免了無數歧途、無數迂曲、無數盲目的探索和退轉,而能夠迅速成就。
接著再用聖教來證明這一點。《普賢行願品》說:“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又說:“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一切周遍之行、平等之行全會實現。《文殊般若經》裏說:係心一佛,專稱名字,這樣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就會在念中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因為念一佛功德與念無量佛功德無二。而且校量說:阿難所聞的佛法還住在有限的數量裏。如果得到一行三昧,諸經法門,一一分別悉皆了知,晝夜宣說,智慧辯才終不斷絕。阿難多聞辯才百千等分不及其一。可見,從一門深入,最終能見無量佛,得一行三昧,能遍知無量法,這也是由專而普的證明。
再者由彌陀願海可以得知。譬如第四十五願說到:他方國土的菩薩眾聞我名字都能得到普等三昧。安住這三昧一直到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這也是由專而普,能見無量佛。再者,說到成就神足通的境界:國中天人,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可見一生到了淨土,得佛加被,在一念間最少都要超過百千億那由他的佛國,能承事供養無量佛。
諸如此類,一旦開發了本心,以真心周遍的緣故,自然會發生普賢行,而且逐漸圓滿。最終必然是遍念一切佛、遍供一切佛、遍修一切德,這樣來實現普賢行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