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解行

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
正文

淨土或問講記12

(2017-04-03 08:55:26) 下一個

https://i.imgur.com/BX2Oc3U.jpg

 

善導和尚者,天竺傳中,稱為彌陀化身也。觀其專修無間之說,要緊隻在念念相續。故孤山亦雲:不可等閑發願,散亂稱名。

善導和尚,《天竺傳》裏稱他為彌陀化身。看他“專修、無間”的教導,要緊之處隻在念念相續。也就是一念接一念地緣在阿彌陀佛上,那淨業就決定非常重,跟阿彌陀佛的相應度特別深,也就準保往生,而且品位高。所以,他的教導直中要害,開示要訣。因此,孤山法師也說:不能隨便沒有心地發願,也不能散亂地稱名。一定要至誠精一,念念不斷,那就符合一心與彌陀相應的淨土要旨。

永明亦雲:直須一心歸命,盡報精修。坐臥之間,常麵西向。當行道禮敬之際,念佛發願之時。懇苦翹誠,無諸異念。如就刑戮,若在狴牢。怨賊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願脫苦輪。速證無生,廣度含識。紹隆三寶,誓報四恩。如斯誌誠,方不虛棄。

再看彌陀化身的永明大師怎麽教導我們。他從正麵指示,一定要至誠精修,才能與佛相應,速脫苦輪,否則散亂稱名,信願輕微,數數間斷,那就很難往生。

大師說道:這事就要一心把命歸投給阿彌陀佛,一直到報體完結為止精一地修持。平常坐著、躺著都不離西方,常常麵向西方。而且在行道禮敬、念佛發願時,要懇切、勤苦、奮發、至誠,沒有別的念頭。就像快要被拉到刑場上砍頭,或者被關押在非常苦的牢獄裏,又像被怨賊拿著刀槍追擊,被大水大火逼迫,那時一心求救,願脫苦輪。速證無生,廣度含識,紹隆三寶,誓報四恩。也就是,要有至誠的出離心和求解脫心、求道果心、成佛利他心,有很好的道心。那時就看到生死險怖,一心仰仗阿彌陀佛,超出苦輪,一心仰投阿彌陀佛,讓我速證無生。得了大成就以後,廣度無邊眾生,紹隆三寶種性,誓報父母恩、國王恩、眾生恩、三寶恩。像這樣有至誠的心,所修才不會虛棄,才念念真實。

如或言行不稱,信願輕微。無念念相續之心,有數數間斷之意。恃其懈怠,臨終望生。但為業障所遮,恐難值其善友。風火逼迫,正念不成。

如果言行不一,口頭說得好聽,行為卻很下劣,內在的信願輕微,沒有念念相續的心,隻有數數間斷的意,依仗這樣的懈怠想臨終往生,那就打錯如意算盤了。那時隻是被業障所遮,恐怕難以遇到善友,沒人提醒策勵。當時被四大風刀解體等的苦逼迫,難以成就正念。

何以故?如今是因,臨終是果。應須因實,果則不虛。聲和則響順,形直則影端故也。

什麽緣故呢?現在就是因,臨終則是果,一定要因真實,果才不虛,才會真實地出來。就像聲音和諧,響聲也順暢;形體正直,影像也端正,這表示果隨因轉,絕不可能有相違的體性。

在因上念念至誠,當然到臨終就住在至誠裏;在因中輕忽,口裏念念彌陀名,心裏隻是輪回事,滿腔的貪嗔癡,各種染汙名利心、雜亂相,這樣要期待臨終正念昭彰,一心念佛,那隻是做夢而已。因地的心就是這種狀況,怎麽可能臨終時突然搖身一變成了大聖賢呢?所以,要想臨終往生,現前就要努力。

問曰:念念相續之修,豈非餘所願也。奈何定力未成,念頭無主。或舊學未忘。或邪思亂起。或境緣相觸,照顧不牢。或情想紛飛,遏捺不住。不覺念頭東走西走。眨得眼來,千裏萬裏去了。又或惹著一毫世事,便是五日十日,半月一月,擺脫不去。豈特間斷而已哉。言之可慚,思之可慟。又當何策以治之。

禪者聽了上麵的指示,明了兩位彌陀化身的教導,他也深信一定要專修、無間,但自己感覺有困難。他問道:念念相續地修當然是我的所願,但無奈我沒定力,念頭上做不了主,常常被緣牽走了,難以相續。有時是過去學的沒忘掉,或者還要寫兩個字、作兩首詩、談兩句禪、看兩下教,總之心常常走掉了。或者無始的積習太深重,很多貪嗔亂想此起彼伏。或者碰到境緣照顧不住,一下子就溜出去了,根本管不住。或者有時候情想紛飛,因此心裏亂得很,阻止不了。像這樣,不覺念頭東走西走,眨得眼來,已經千裏萬裏去了。又有惹到一毫世事,就是五天十天、半月一月擺脫不了,不僅僅是間斷而已!說起來慚愧,想起來很痛心。師父又有什麽方法對治這種毛病呢?

答曰:嗚呼。此天下學者之通病也。汝當間斷之時,若不痛加鞭策,則專修無間之念,永無成就之期。餘聞古人有三種痛鞭之策,今複為汝獻之。汝當諦而聽之。一曰報恩,二曰決誌,三曰求驗。

天如老人歎息說:嗚呼!這是天下學佛人的通病。你在間斷的時候,如果不痛加鞭策,那專修無間地念佛永遠沒有成就的日子。我聽古人有三種痛加鞭策的方法,現在奉獻給你,你要好好諦聽:一、報恩,以報恩心作為鞭策,使心專注在修行上;二、發決定的誌;三、力求得到證驗。以這三個方法能管製自心,一心住在佛念中。

第一報恩者。既修淨土,當念報恩。佛恩國恩,固未暇論。隻如父母養育之恩,豈非重恩。師長作成之德,豈非重德。你最初出家,便說要報重恩。後來行腳,又說要報重德。離鄉別井,二三十年,父母師長艱難困苦,你總不顧。父母老病,你又不看。及聞其死,你也不歸。如今或在三途受罪受苦,望你救他,望你度他。你卻念念間斷,淨土不成。淨土不成,自救不了。自救不了,如何救他。既不能相救,你是忘恩負義,大不孝人。經雲:不孝之罪,當墮地獄。然則一念間斷之心,便是地獄業也。

第一、報恩。報恩轉心法是這樣修的,要想到:既然我修淨土,就要常常念恩報恩。佛恩、國恩這裏沒時間說,隻如父母養育的恩,不是大恩嗎?師長培養成才的德,不是重德嗎?你最初出家,就說要報重恩,後來行腳,又說要報重德。這樣背井離鄉,一晃就二三十年了。父母師長在艱難困苦之中,你也總不照顧,父母老病也不看望,聽到他們的死訊你也不回來。如今也許在三惡道裏受苦受難,希望你來救他度他。你卻在這裏念念間斷,胡思亂想,貪著五欲六塵,這樣淨土就不會成就;淨土不成就,自己都救不了,怎麽救他呢?既然不能救他,你就是忘恩負義的大不孝人。經上說:不孝的罪要墮地獄,那我這一念間斷的心就是地獄業啊!這樣想起,我怎麽能間斷呢?不然報不了恩,那我就是大不孝人,是地獄業。這樣警策後,幡然提起心力,一心專注在佛念上。

又且不蠶而衣,不耕而食。僧房臥具,受用現成。你當勤修淨業,圖報信施之恩。祖師道,此是施主妻子分上,減刻將來。道眼未明,滴水寸絲,也須牽犁拽耙償他始得。你卻念念間斷,淨土不成。淨土不成,酬償有分。然則一念間斷之心,便是畜生業也。

又要念施主恩來轉變心意。想到:我現在沒有養蠶卻有衣服穿,沒有耕田卻有食物吃,僧房、臥具都是受用現成的。我應該勤修淨業,以圖報達施主的恩德。祖師說:這些衣食受用都是施主在妻子兒女的份上減下來作供養的。如果你道眼未明,滴水寸絲也難消受,將來一定要牽犁提拽耙來償還他才公平。而你卻念念間斷,不成就淨土;如果淨土不成就,將來也一定要還債,墮成牛馬等來酬償。這樣一念間斷的心,就是將來墮畜生的業,你還敢間斷嗎?身上背負信施的重擔太重,不努力修行滴水難消,所以一定要盡力精修,否則太可怕了!

還要細致地想到:信施是那麽沉重,他們發好大的心想種福田,自己舍不得用,把妻兒的受用減縮下來。他們吃的差、穿的差、住的差,把這個錢減下來供養你,認為你是大修行人,能成道果。而你現在怎樣呢?念念間斷,在五欲裏纏繞不休,念念起貪嗔癡,這麽多的貪婪、嗔恚、胡思亂想等怎麽能成就呢?怎麽能消受信施呢?太可怕了!如果我再不精修,那這每一念都是畜生的業。要像這樣深體因果,知道業報難償,一定要好好修持,否則信施是不好消受的。

總之要想到,間斷就成了地獄業、畜生業。因為一間斷,成就不了就報不了恩,負恩太重,不能讓施主種福,就太難消受。所以隻有兩條路,要麽好好修行,盡快成就來報恩,做大丈夫;要麽貪戀世法不認真修行,將來墮落有份。有了修道人的身份,就認為我坐享現成,很有福報。現在出家了,別人都供養我車子、房子、電腦、舒適臥具、高檔的食品衣服等,比在世間當老板、高官還舒服。不要想錯了!如果不是一心在修行上,那墮落得就更深了。

第二決誌者。若學專修,誌須決定。你一生參禪,禪既不悟。及乎看教,教又不明。弄到如今,念頭未死。又要說幾句禪,又要說幾句教,又要寫幾個字,又要做幾首詩。情掛兩頭,念分四路。祖師道,毫厘係念,三途業因。瞥爾情生,萬劫羈鎖。你卻誌無決定,情念多端。因此多端,間斷正念。然則一念間斷之心,便是三途羈鎖業也。

第二個要訣,以決烈的誌來轉心。這樣對自己說:要學專修的話,誌願一定要決定。你一生東搞西搞,說是參禪,禪又不悟,等到看教,教又不明白,搞到現在念頭不死。又說幾句禪,又說幾句教,又寫幾個字,又做幾首詩,心裏東牽西掛,念頭分成四路,哪裏能專一?禪師說:有絲毫的心係在現世法上,就成了三惡趣的業因,瞥爾情生就成了萬劫鎖在生死裏的羈鎖。你還這樣誌無決定,情念多端,對世間的聲色享受常常奔馳散亂,對出世間的種種法常常左攀右緣,心上分很多頭而間斷了正念。然而,這一念間斷的心就是將來把自己綁在三惡趣的業,你還能間斷嗎?

又且守護戒根,誌不決定。或因身口,念念馳求。教中道,寧以洋銅灌口,不可以破戒之口,受人飲食。寧以熱鐵纏身,不可以破戒之身,受人衣服。況因諸戒不嚴,邪心妄動。因此妄動,間斷專修。然則一念間斷之心,何止熱鐵洋銅業也。

第二個不決定指持戒不決定,守護戒根沒有決定的誌願。有時因為要養身、養口,念念向外馳求。聖教中說:寧可以洋銅灌口,也不要以破戒口受人飲食,寧可以熱鐵纏身,也莫以破戒身受人衣服。何況因為沒有嚴持諸戒,邪心不斷地妄動,因這個妄動而間斷了真修,然而,一念間斷的心何止是熱鐵洋銅業!是這麽可怕,我還能間斷嗎?

又且斷除憎愛,誌不決定。每於虛名浮利,自照不破。名利屬我,便生貪愛。名利屬他,便生憎妒。古人雲:貪名貪利,同趨鬼類。逐愛逐憎,同入火坑。你卻因此愛憎,間斷淨土。然則一念間斷之心,便是餓鬼火坑業也。

第三個不決定,指不能下狠心斷掉對世間的愛憎,斷煩惱的誌願不決定。每每對虛假的名利看不破,名利屬於我時,就生貪愛,名利屬於別人,就生憎恨、嫉妒。古人說:貪名貪利都是趨向鬼類,跟著愛跟著憎跑都是入火坑。你卻因為這個愛憎間斷淨土,這樣一念間斷的心,就是餓鬼火坑的業。還能這樣隨便間斷修淨土的心,落在名利中嗎?太可怕了!這麽一想就把心回轉過來,緣念阿彌陀佛。

第三取驗者。既學專修,當求靈驗。你如今發白麵皺,死相現前。知道臨終,更有幾日。須在目前,便要見佛。隻如廬山遠法師,一生之中,三度蒙佛摩頂。又如懷感法師,稱念佛名,便得見佛。又如少康法師,唱佛一聲,眾見一佛從口飛出。唱佛十聲,則有十佛從口飛出,如貫珠焉。此等靈驗,萬萬千千。你若心無間斷,見佛不難。間斷心生,決不見佛。既不見佛,與佛無緣。既無佛緣,難生淨土。淨土不生,必墮惡道。然則一念間斷之心,便是三途惡道業也。戒之戒之。

第三、以取證驗來策勵自心。要這樣對自己說:既然學專修阿彌陀佛,就要求個靈驗。像你現在發白麵皺,死相現前,誰知道臨終還有幾天?要在現前就見到佛。像廬山慧遠法師一生之中三度見佛,蒙佛摸頂。懷感法師稱念佛名就見了佛。少康法師唱佛一聲,大眾就見到一尊佛從他口中飛出,唱佛十聲有十尊佛從口中飛出。這樣的靈驗萬萬千千。你如果心不間斷地念佛,那見佛就不難。間斷心一生,就決不見佛;既不見佛,則與佛無緣;既無佛緣,便難生淨土;淨土不生,一定墮惡道。這樣一念間斷的心就是三途惡道的業。警惕!警惕!

這就是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希望現前念佛能見佛,有一種求證的心。想到:如果我心不間斷,念念在佛上,那自然感得佛現前。如果我心間斷,沒念幾句全是世間念頭、染汙心,這樣心不清淨就見不到佛;見不到佛,跟佛就沒有很深的緣;跟佛沒有很深的緣,生淨土就難;不生淨土一定墮惡趣。這樣想到,前是淨土,後是惡趣。我要向上、要學好,就要念念係在佛上,這樣就有個好前程,將來能生淨土、了脫生死。否則不這樣求證驗,整天趨於下流,無所事事,或者胡作非為、邪思亂想,那怎麽去見佛?這麽肮髒、烏糟的心,怎麽顯得出佛來?跟佛沒有接上深緣,怎麽能生淨土呢?而不生淨土,一掉下去萬劫難複,在深不見底的惡趣世界裏受苦,那多可怕!所以一定要精勤。

如上三策,當自痛鞭。使其念不離佛,佛不離念。感應道交,現前見佛。既見樂邦之佛,即見十方諸佛。既見十方諸佛,即見自性天真之佛。既見自性天真之佛,即得大用現前。然後推其悲願,廣化一切眾生。此名淨土禪,亦名禪淨土也。

以上三個要訣,要自己痛自鞭策,時時去運用它。妄念一起就用這些正念來轉掉,提起道心。這全在於對這三個要訣非常珍重,一直想在心裏、用在念頭上來轉變心。要做到隻要起念就不離佛,佛時時不離自己的心,這樣就能和佛感應道交,現前就見到佛。既然見到樂邦的阿彌陀佛,就見到十方諸佛;既然見到十方諸佛,就隨即見到自性天真佛;既然見到自性天真佛,就能大用現前;然後推廣大悲願心,度脫一切眾生,這就叫“淨土禪”,也叫做“禪淨土”。

所謂的“淨土禪”,如《大集經》所說:“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這不是小乘禪、次第禪等,它是圓頓的禪。在方式上也不是話頭禪、直指禪等,它叫“淨土禪”,以修淨土作為門徑,決定證到禪的深處。其次,它又叫“禪淨土”,見了本性證到大淨土時,實報土、寂光土都會現前,三身圓證。它不是小淨土,也不是有限的淨土,它是禪淨土,不離本性的淨土。到這裏,禪和淨土還有兩樣嗎?

然則永明所謂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豈不驗於此哉。勉之勉之。

這樣的話,永明大師所說的“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不就是在念佛當中證到了嗎?這樣能成就殊勝的果位,成佛作祖都在這裏實現,是這麽直捷圓頓,不可思議。勉勵!勉勵!好自努力!

這就是殊勝的淨土大法。在念佛中能見佛,見他佛就是見自性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得無生忍,大用現前。它們的關係是:以堅決的出離心、深厚的因果見、念無常心等作為入手的方便,攝著心一心與阿彌陀佛相應,當它念念不已,達到功淳力疾時,那當然自心和佛心全分相應。佛力進來以後不可思議,現在就見到佛,以見阿彌陀佛一佛作為大開發根源,就能見到十方諸佛,見到十方諸佛的緣故就能見到自性佛,見到自性佛就證入了禪。之後妙明真心現前、文殊智現前,自然成滿普賢大行海,智悲力的大用會現前,在塵塵刹刹中廣度眾生,成佛之事完全實現。這就叫“有禪有淨土”,叫做“大莊嚴路”。

於是禪上人者,既喜且驚。矍然久之,如有所失。天如老人乃複告之曰:禪與淨土,了即俱了。心外無法,莫錯會好。上人乃稽顙再拜曰:吾多幸矣。今吾知所歸矣。謝而退。

講到這裏禪上人既喜又驚,他愣了很久,好像丟掉念頭一樣。天如老人就告訴他說:禪和淨土了就都了,不了就都不了。意思不是兩個,心外沒有法,你不要錯會了,同樣是心,沒有兩個。禪上人就佩服、磕頭。再拜說:我多麽幸運!我現在知道所歸了。拜謝而退。

這裏呼應前麵。禪上人出場時特別有意見,他說永明禪師是大宗匠,怎麽在說禪之外還自修淨土,而且教人修淨土,又寫《淨土文》,還說《四料揀》,他不是自曲其禪,過讚淨土嗎?禪上人不服氣,認為禪是高的,應當弘揚,淨土是低淺之法,何必讚得那個樣子,不是過分嗎?到這裏,禪上人的想法完全變了,從前的知見被掃得一幹二淨,所以他愣住了。來的時候裝得滿滿的,到這時都沒有了。現在才知道,禪和淨土不是兩種東西,要了的話就都了,要沒了就全沒了。過去他分禪分淨土,視為兩頭,現在才知道就是要證這個東西,淨土是捷徑門,知道歸宿了,就是要走這一條歸家的路。

永明禪師造了著名的《四料揀》,前文說:很可惜隻舉綱要,沒有徹底發明。到此天如禪師圓滿了這段公案。前文一開始,禪者出場時問:“有禪無淨土,十人九錯路,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怎麽這樣主張淨土,沒有少許寬容處,這不是自曲其禪,過讚淨土嗎?到最後卻發現禪即淨土,淨土即禪,或者此是淨土禪、禪淨土。最終將證到“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整個四句偈的大綱宗意義、大捷徑意義、大修道妙門,被徹底解釋出來了。如日普現世間,淨土大道彰顯於此!

淨土或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