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門有二。一正,二助。正行複二。一稱名,二觀想。
往生淨土的行門分成兩大類:一、正行;二、助行。正行屬於主修,即自心直接跟阿彌陀佛相應的修法。助行則是輔助正行的其他善行。凡是世出世間的善行,以求生淨土的猛利欲攝持而回向,就都成為淨土的助行。依據“淨土三經”,正行主要包括稱名念佛和觀想念佛兩種。
稱名如小本彌陀經,七日持名,一心不亂。有事一心,理一心。
稱名念佛就是按《彌陀經》所說,一日乃至七日念阿彌陀佛名號,達到一心不亂。稱名中有事一心和理一心兩種修法。
一、事一心的修法
若口稱佛名,係心在緣。聲聲相續,心心不亂。設心緣外境,攝之令還。此須生決定心,斷後際念,撥棄世事,放下緣心。使此念心漸漸增長,從漸至久,自少至多。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畢竟要成一心不亂而後已。此事一心也。
我們以口稱念佛的名號,心係在佛號上,一句接一句地相續,念念緣著佛號而不亂。假使心緣外境跑出去了,就當即把它攝回來,又緣在佛號上。為了讓念佛達到純一,一定要生決定心、斷後際念、撥棄世事、放下緣心,使得這純一念佛的心逐漸增長,念佛的相續從短暫的片段發展到長久的片段,從少許時間不亂發展到較長時間不亂,一天、兩天乃至七天,不斷地專精用功下去,一定要達成一心不亂。這就是事一心的修法。
這裏講到達成事一心重要的前提。“生決定心”,就是生起“我決定求生極樂世界,斷定走這條解脫之路”的心,再沒有猶豫了。“斷後際念”,就是斷掉未來的一切妄想,隻孤零零地念這一句佛。緣心太重,世間事牽擾過多,就沒辦法專心念佛。不能專心念佛,就沒辦法讓念佛成片。不能成片,就發展不到一心不亂。所以,要撥棄世事、放下緣心,綿綿密密地念這一句佛,讓念佛的心逐漸增長。真能做到萬緣放下、一念單提,持續用功,就可以逐漸從十句不亂發展到二十句不亂,發展到百句、千句、萬句不亂,這樣叫做“從漸至久,自少至多”。到了一日至七日不亂等時,就有了事一心的內涵。
苟得此已,則極樂之淨因成就,而垂終之正念必然。身無病苦,不受惡纏。預知時至,身心歡喜。吉祥而逝,坐脫立亡。親見彌陀,垂光接引。
接著講得事一心的效用。能這樣得到自心的話,那現前已經成就了極樂的正因。雖然看不到,實際上極樂世界的蓮花已經成就了。在臨終會顯現得很清楚,一定會是臨終時正念分明,心裏絲毫不亂,身體沒有病苦,沒有各種惡事的牽纏,也就是內沒有各種煩惱、業障發動,外沒有怨家、債主牽纏。事先就知道往生的時候到了,哪一天、什麽時候往生極樂世界。這是由於生前已經把淨業成辦好了,成熟的前相現前,當然知道馬上要去極樂世界。這是最幸福的事,所以身心特別歡喜,在吉祥的狀態中往生,坐著、站著就走了,親自見到阿彌陀佛垂光來接引,這就完成了此生往生淨土的大事。
二、理一心的修法
若理一心者,此無他法。但於事一心中,念念了達能念之心,所念之佛。三際平等,十方互融。非空非有,非自非他。無去無來,不生不滅。現前一念之心,便是未來淨土之際。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無生而生,生而無生。於無可念中,熾然而念。於無生中,熾然求生。是為事一心中明理一心也。
“理一心”沒有別的辦法,就是在事一心中念念了達能念的心、所念的佛本是真如,沒有二相。過現未三際平等,沒有二相。十方互融,沒有二相。再者,也沒有空有、自他、去來、生滅等的任何二相。現前一念的心就是未來生淨土之際,西方就在當下,十方不異西方。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無生而生,生即無生。總而言之,沒有二邊的相,在無可念中熾然而念,在無生中熾然求生。這就是事一心中明得理一心。
二觀想者。具如觀無量壽佛經。境有十六,觀佛最要。當觀阿彌陀佛丈六之身,作紫磨黃金色像。立七寶華池之上,作垂手接引狀。身有三十二種大人相,相有八十種隨形好。
第二、觀想的修法。具體是像《觀經》中所說那樣。所觀境有十六種,觀佛最為主要。應當觀佛丈六之身,作紫磨黃金色像,站立在七寶蓮花池的水麵上,作垂手接引的相狀。佛的身體有三十二種大丈夫相,這些相又有八十種隨形好作為嚴飾。
作此想者,亦有事理。事則以心係佛,以佛係心。初觀足下安平猶如奩底,次觀具千輻輪相。如是次第,逆緣至於頂中肉髻。複從肉髻,順緣至於足底。了了分明,無分散意。
這樣觀想,也有事一心和理一心兩種境界。事一心是指心係在佛上,用佛來係住心。最初從腳下安平猶如奩底相觀起,接著觀腳底具千輻輪相。這樣依次逆向觀緣,從下到上一直觀到頂中肉髻,接著又從肉髻順向觀緣,從上到下一直觀到腳底。在觀時要了了分明,而且心專注在觀境上,沒有散亂。這就是事一心的修法。
理一心者。經雲,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如來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汝等應當係念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此義具明微妙三觀,具如觀經疏妙宗鈔中說。
理一心的修法,在《觀經》裏有“諸佛如來是法界身”等的一段文,具體地說到“微妙三觀”的涵義。它的詳細深義,就像四明尊者在《觀經疏妙宗鈔》裏說到的那樣,我們要學這部著作,從中得到了解。
然此二種正行,要當相須而進。凡於行住睡臥時,則一心稱名。凡於趺坐蒲團時,則心心作觀。行倦則趺坐以觀佛。坐出則經行以稱名。苟於四威儀中,修之不間,往生西方必矣。
然而,持名和觀想這兩種正行要配合起來做。也就是日常分成兩個分位:一、座上;二、座下。座下凡是在經行、站立、睡眠、躺臥等時,就一心念佛的名號;座上結跏趺坐,念念觀佛的相好。經行累了就打坐觀佛;起座後又經行、稱名。如果能在行住坐臥四威儀中配合好,這樣不斷地輪番來修,那心就一直緣在佛上。也就是觀一段佛後念一段佛,念一段佛後又觀一段佛,心一直係在阿彌陀佛上,這就保證了一念一念都在跟阿彌陀佛相應。這樣的話,跟佛的連結會越來越緊、越來越深,到了臨終就決定往生西方。就像我們熟悉的譬喻所說,一棵樹平常往西倒,最終一定倒向西方,一個人的心時時念佛、觀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如此修必定生在佛座下,這是由緣起力所致。
二助行亦有二。一者世間之行。如孝順父母,行世仁慈,慈心不殺,具諸戒律。凡是一切有利益之事,若能回向西方,無非助道之行。二者出世之行。如六度萬行,種種功德,讀誦大乘,修諸懺法。亦須以回向心而修之,無非淨土助行。
我們的心像一艘船,信願念佛、觀佛,能直接跟阿彌陀佛相應,趣向西方,這叫“正行”。同時,所做的一切善行都回向西方,以緣起力就都往那個方向前行,拉動著船往那邊走,所以它叫輔助正行的助行或者資助往生的助行。
這就知道,日常所修的任何善,隻要回向西方,全部成為淨土正因,這又包括世間善和出世善兩種。世間善就是孝養父母、恭敬師長,在世間行持仁慈之行,也就是矜孤恤寡、敬老懷幼、照顧貧病、救濟他人,以慈心關懷所有眾生、不傷害生命,以及自己守持五戒十善等。凡是做了有利益的事後都回向淨土,就全部成了助道之行。譬如,我們日常做很多好事,在家裏、在工作單位遇到各種人時,總是起好心、說好話、做好事等,這些都是有意義的功德,然後回向淨土,它就會資助我們往生,提高往生品位。
接著是出世間的善行。也就是學習佛法,知道求解脫、求菩提,修持無漏的戒定慧三學,以菩提心攝持修六度等。譬如在布施上,哪怕點一支香,也想到供養十方三寶,或者施畜生一摶之食,也想到要利益法界一切眾生等等,以及平常為了法道修安忍等,做種種功德。還有從解門入,譬如讀《金剛經》《圓覺經》《法華經》《華嚴經》《阿彌陀經》《楞嚴經》等很多甚深的大乘經典,學《往生論》《大乘起信論》《成唯識論》等的論典。包括日常懺悔,做理懺和事懺。這些聞思以及修習的所有功德,都回向往生西方淨土,就全部成為助道之行。就像《無量壽經》講三輩往生時,“積善”這一條裏包括很多善行,都能夠回向資助往生。這樣就知道,以回向作為點鐵成金的手段,把一切善攝持起來,趣向於往生西方,就都成了往生的正因。
這裏回向又包括兩種:往向回向和還向回向。“往向”,指以此功德願我和一切眾生都同生極樂世界;“還向”,是願我在極樂世界得了成就之後,立即回入生死界救度一切眾生。像這樣,以回向來攝持功德,使它成為西方淨土的助行,所有善根就全部匯入到淨土的大緣起裏麵了。
更有一種微妙助行,當於曆緣對境,處處用心。如見眷屬,當作西方法眷之想,以淨土法門而開導之。令其輕愛以一其念,永作將來無生眷屬。
還有一種微妙助行,就是遇到事緣境界時,處處用心轉成西方的觀念。以家庭為例,平常見到眷屬時,要想這是西方眷屬,我要用淨土法門來開導他。讓他退掉對世間法的愛,心專一起來求生極樂世界,將來大家在淨土永遠做無生眷屬。
這個觀念非常重要,自心的想法決定了緣起的方向。要讓家庭成為西方道場,首先在觀念上要想到:這一家人最好全做西方眷屬,全部成為阿彌陀佛座下的法眷,我們這個家庭最主要的走向是往生極樂世界。今生成了一家人,都是前世有緣,也想永遠在一起,但這隻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才能實現,才有一個圓滿的結局。我們都想一家人能夠得到真正的安樂,而且永遠幸福,但是,落在輪回裏就全是苦的,不可能實現真實安樂。隻有一條路——讓家人往生極樂世界,會讓他們得到最大的幸福,實現最大的意義,一下子解除無量劫以來的生死大苦,得到永恒的涅槃之樂。所以,一家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都往極樂世界走。這樣斷定以後,整個家庭的設想、未來的走向、日常活動的組織,自己都會心裏有數,知道重點就在往生西方上。這上麵緣起的推動,就是要開導家人的心,使他們發起真正的信願,以及增上信願。日常的行為就成了西方的法行,大家彼此策勵,增上淨土的修行。
這裏的觀念非常重要,也就是要讓眷屬退掉對世間的愛,一心一意往西方走。如果這上成功了,那一家人信願一致、目標一致、道路一致,現前就成了西方的眷屬,都是同心同德往西方走,彼此都做往生的增上緣。這是特別好的事,也為自己往生淨土增加了很大的助緣力量。這樣將來就會一起生在阿彌陀佛座下,得到無量壽,永遠沒有了生死,天真快樂,得到真正的意義。全家人都會生在西方得解脫,都會開悟,都會成滿普賢行願,都會成佛。因此,這是家庭裏最大的事情。
這樣確認以後,就要開始著手把家庭變成淨土法堂,把眷屬轉成西方法眷,每天都齊心協力一起往西方走。自己作為家庭的主軸,關鍵是要用淨土法來帶動眷屬的心,不斷地講淨土法。這有兩方麵的要點:一、退掉愛;二、提起一心往西方走的心,這兩方麵非常重要。為了退掉愛,要講苦、講空等,一般的程度要多講無常、講苦等,讓家人看到這個世界苦的現實,輪回非常可怕,沒有可愛之處,而且,生了愛就又會陷在輪回裏長劫受苦。像這樣,多講無常、苦和因果,具體地講很多佛經、很多公案、很多事實,這樣家人就會逐漸看到娑婆苦的事實,就退掉對娑婆世界的愛了。
等到退掉了愛,他的心就開始有希望往西方走,這時就要講極樂世界的功德。講阿彌陀佛怎麽發四十八願,建立這個世界;在無量劫當中怎麽積功累德;這個世界建成以後,眾生生到裏麵能得到怎樣的利益;那裏具足怎樣的功德莊嚴等等,一類一類細致地講。然後講,由於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凡夫隻要具足信願、有相應的修行,就都能夠往生。最怕的就是發不起信願,所以要時時策勵。
要這樣給家人講,讓他一方麵對娑婆生厭離,一方麵對極樂生欣求,以及懂得怎樣修集往生正因。而且,彼此都做西方眷屬,要好好去策勵。說“你愛我、我愛你”沒什麽意義,在生活上給一點照顧、關懷也是小事,最關鍵是要一起往西方極樂世界走,彼此扶持不要落入輪回的泥潭,這是最大的關懷、最大的照顧。這才真正盡到了家庭裏法上的孝道、悌道等等。
像這樣就明知大義了。以這種助行,就使得家庭成了修淨土的道場,使得家人的行為都趣向淨土,成為淨業的共修。常常在家庭裏宣說各種淨土法,共同樹立淨土觀念。一家人的心都在這個法道上統一,在這個法道上走,在這個法道上共同回向,共同往極樂世界走,應當說這就是世上最好的因緣、最好的家庭!
若生恩愛想時,當念淨土眷屬無有情愛。何當得生淨土,遠離此苦。若生嗔恚時,當念淨土眷屬無有觸惱。何當往生淨土,得離此苦。若受苦時,當念淨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若受樂時,當念淨土之樂,其樂無央。
現在集中到因緣最重的家庭,首先從現實狀況來看,它是輪回的一角,由各自的業緣組成了家庭。但要知道,作為凡夫都充滿了煩惱,都有很強的我執,即使和眷屬在一起,也時時會發生貪嗔。即使處在相對溫馨的家庭裏,也不斷地出現各種苦樂。輪回無時無刻不在顯現,而且顯現得很密集、很濃厚。
現在要把家庭的各種顯現轉成西方的觀念、淨土的信願,關鍵就看你懂不懂得用心。也就是,在家庭罪惡之處、煩惱之所,能不能生出清淨的蓮花呢?就看自己能不能轉,在遇到境緣時發起淨土上的願欲。如果懂得利用家庭境緣修淨土的道,那就像用糞尿澆灌菜種,會長出新鮮蔬菜那樣,境緣一起,就成為發生信願的良好機會。如果能夠借事緣去練習力量,那淨土的心會越來越濃,會跟過去的觀念完全不同。家庭裏每天都有很多事,常常起貪嗔苦樂,如果每一次都能很用心地轉成西方的想,這個心非常有力量,無論遇到任何事,一提起就是往生西方的願望,不斷地起對西方的向往、渴慕,這樣練習到量的話就會很有心力,在任何境緣下都會生出西方的清淨蓮花。
我們現在專注在家庭中所起的貪、嗔、苦、樂四個方麵,要學會怎麽用心。貪嗔是從因上講。我們作為凡夫,處處以自私為主,對待境的態度是,滿我意的就喜歡,會貪著,不滿我意的就排斥、氣惱,起嗔恚,這是時時可見的。在家庭裏也不例外,夫妻間、母子間、兄弟間,時時都有很直接的反應。當家人滿自己心意時,就產生很大的我所執,認為世上最好的人就是我的丈夫或者我的孩子,馬上生恩愛心,自心陷在裏麵難以出離。這時就要想到:這是輪回的因,照這樣發展下去,百劫千生都會纏繞在生死裏。然後馬上要轉觀念,知道家庭真是煩惱淤泥,我的心又陷落了,這就是生死的根、苦的根;西方極樂世界裏麵沒有恩愛,我何時能生到西方,永遠脫離這種愛染!或者眷屬不滿自己的心意就很生氣,這時要知道這是自己的煩惱,我何時能生到西方永遠沒有嗔惱!一直要想到,家庭是煩惱窩、苦惱坑,一心想脫離牢獄般的世間家庭,飛到極樂世界去,那裏沒有愛憎、貪嗔,心脫離了塵垢,那才是我們的去處。像這樣,一起貪嗔就要想,西方才是清淨之地,我要求生淨土!
再者,處在這世上常常受業緣的困擾,時時都在受報,這些都是由過去造的業來分配的。所以,不要以為人生多如意,不如意事常八九,得意事隻有一二,這時候一定要轉成西方心。譬如碰到家庭遭遇災難的苦、經濟困難的苦、自己或家人生病的苦,受到欺壓、誹謗等的苦,這時人心一下子會陷落,覺得人生很苦,沒希望。如果不注意轉心,那會一直陷在憂苦、愁悶中,甚至起很多嗔心等。這時要知道,輪回就是這樣的,它就是苦的世界。尤其娑婆世界,實在太苦了,我何時能生到西方,一往生就解脫,一切苦都沒有了。像這樣一直想:這是個苦的牢獄,我何時能脫開它,生到無苦的淨土!一遇到苦就想到要生淨土。
娑婆世界在不斷地提供很多苦的教材,而且種種煩惱時時現行,這些都能幫我們提起淨土的信願。信願不會無因無緣發生,除了由聞思教理產生信願外,一個非常有力量的方便就是,在現實中看到種種苦、苦因時,激勵自己求生無憂惱的淨土。所以,出現每一個苦時,都要促使自心發起淨土信願。像韋提希夫人,遭受惡逆之子囚父禁母的苦難,隨即就發起求生淨土的願。沒有苦的激勵,我們不會求生淨土,正因為娑婆世界太苦、太亂、太危險,所以能一再地激勵我們出離。正因為極樂淨土是那麽殊勝、安樂,它也在時時向我們招手,引起我們求生的願望。
或者家庭很圓滿,夫妻恩愛、兒女孝順、事業成功等等,人不免感到歡喜、快樂。這時要想到:我不能被眼前的一絲假相所迷惑,這種樂是假的,一下子就沒有了,很快又會出現苦。這時要想:這些都是苦,到了極樂世界就能享受無有窮盡的樂,那裏的樂是一得永得、不會變壞的,都是無漏的安樂。因此想:我不要圖一點世間樂。世人所說的樂其實很可憐,一定要看清大義所在,一心求生極樂世界。像這樣,處處都想到娑婆的家庭有這樣的苦,極樂世界有那樣的樂,把心從煩惱、業、苦當中拔出來,一心希求往生極樂世界。這樣家庭就成了助長我們增上西方信願之處。
凡是所曆緣境,皆以此意而推廣之。則於一切時處,無非淨土之助行也。
首先要在道理上想透,怎麽來推廣這個方法,怎麽來明白一切時處無不是淨土的助行。搞透以後,在一切時處就都可以靈活自在地運用,把所有境緣都轉成西方觀念。要抓住這裏的關要,那就是娑婆世界無不是苦集;極樂淨土沒有任何苦集,無不是樂和樂因。知道這樣來對比,就處處都可以緣娑婆世界所展現的苦集起厭離,想到極樂世界沒有苦集而生欣求。這就是一切時處轉心向淨土的方便。
具體來說,娑婆世界包括我們自身在內,就隻有兩大內容——苦和集,它是個苦世界,是輪回。從果上看,根身器界所顯示的隻有苦苦、壞苦和行苦三種苦。非常難受時的根身器界全部叫做“苦苦”。感覺很快樂悅意,根身器界就全部是壞苦,因為它一刹那就滅掉,沒有了。相續也在因緣散時蕩然無存,壞滅一空,所展現的全是壞苦。再說不苦不樂平靜之時,始終都是苦因在相續,它意味著往後要迎來各種苦。這樣就知道,娑婆世界在果上全都是苦。
在因上要知道,這裏麵的一個個眾生,全部以我執作為根源,都是自我當老大、以自我為中心;對於任何境的態度都是符合我意的貪著,不合我意的嗔恚,從這兩大煩惱展開,有無窮無盡的煩惱表現;之後由它驅使做各種業行,所以在因上全是苦因。懂了這一點,就會看到任何處全是苦、苦因,沒有讓人歡喜的地方,沒有一個有意義、有價值的地方,這就普遍生厭離了。每當出現這些境相,就能觸發你生厭離。
之後要想到,由於阿彌陀佛不可思議願力、大威神力的加被,極樂世界裏沒有了惑業苦。當在這個時間、這個地點出現這種苦和苦因時,就要想到這是很可厭的,極樂世界沒有這樣的苦、苦因,一生到那裏就解脫苦了,當然心就希求。就像一個被關在牢獄裏的人,不論他當時的感受是苦是樂,一想到這是受刑罰的地方,最後的結局是被砍頭或者受各種折磨,心裏就隻會生厭,一點不喜歡。然後想到,牢獄外麵有快樂家鄉,那裏沒有苦。像這樣,見到牢獄裏的任何事,他都會觸景生情,想家,想回到自由的天地。懂了這個譬喻就知道,在整個娑婆大牢獄裏的一切時處中,無論因上怎麽起、果上怎麽現,全是讓人生厭的。之後想到,在三界大牢獄之外有一個安樂家鄉,時時想早一點回家。這樣就處處促成淨土的信願,所以叫做“無非淨土的助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