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解行

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
正文

淨土或問講記01

(2017-02-15 15:32:32) 下一個

https://i.imgur.com/BX2Oc3U.jpg

淨土或問講記01

元師子林天如維則 述

智圓法師 講解

 

 

天如老人,方宴默於臥雲之室,有客排闥而入者,禪上人也。因命之坐。坐久,夕陽在窗,篆煙將滅。客乃整衣起立,從容而問曰:

天如老人正在臥雲室宴坐,有客人推門進來,是學禪的上人,就讓他坐。坐久了,夕陽在窗,香煙將滅。客人整衣起立,從容問道:

竊聞永明壽和尚,稟單傳之學於天台韶國師,是為法眼的孫。匡徒於杭之淨慈,座下常數千指。其機辯才智,雷厲風飛。海內禪林,推之為大宗匠。奈何說禪之外,自修淨土之業,而且以教人。複撰揀示西方等文,廣傳於世。及作四料揀偈。其略曰: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看他此等語言,主張淨土,無少寬容。無乃自屈其禪,而過讚淨土耶?此疑非小師其為我辯之。

我聽說永明壽和尚在天台韶國師處稟得單傳之學,是法眼宗的嫡孫,在杭州淨慈寺領眾,座下常常數千指。他的機辯才智雷厲風行,非常迅捷,被海內禪林推崇為大宗匠。為什麽在說禪之外自修淨業,而且以此教人,又撰寫《揀示西方》等文廣傳於世,以及作《四料揀》偈頌,簡略說到“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呢?看他這些語言,主張淨土沒有少許寬容,這不是看輕自己的禪法而過讚淨土嗎?這個疑問不小,請師父為我辯明。

答曰:大哉問也。當知永明非過讚也。深有功於宗教者也。惜永明但舉其綱,而發明未盡,故未能盡遣禪者之疑也。

回答:這個問題關係重大。要知道永明禪師不是過讚淨土,他的提法對禪宗和聖教都大有功德。可惜大師隻舉出了綱要,沒有徹底發揮其中的妙義,所以不能完全遣除禪者的疑惑。

餘忝學禪,未諳淨土。然亦嚐涉獵淨土諸書,稍知其概。本是易行易入之方,亦是難說難信之法。所以釋迦慈父現在世時,為諸弟子說彌陀經。預知末法眾生,少能信向。故引六方諸佛出廣長舌說誠實言,以起其信,以破其疑。及於經末,因諸佛所讚,乃複自言,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此皆苦口叮嚀,勸人信向矣。

我愧於學禪,不熟悉淨土,但也曾涉獵過淨土的各種書籍,稍微知道一個大概。淨土本來是易行易入的法,也是難說難信的法。所以,釋迦慈父在世時,為弟子們演說《阿彌陀經》。預知末法時代的眾生,很少能夠以信心趣向,因此,引六方諸佛出廣長舌說誠實言,來發起後代人們的信心,破除他們的疑惑。再者,在這部經的末尾,因為諸佛所讚,就又自己說道:要知道,我在五濁惡世做這種難事,為一切眾生講這個難信的法,這是特別困難的。這都是苦口叮嚀勸人們信向,勸人生起真實信心,趣入淨土大道。

且大悲世尊垂救末劫。凡金口所宣,一偈一句,而人非人等,莫不信受奉行。獨於淨土之說,則間有疑者。何哉。

再者,大悲世尊特別在五濁熾盛的末世救度眾生。凡是佛金口宣說的一偈一句,人非人等都無不信受奉行。唯獨對於淨土教法間或有懷疑,這是什麽原因呢?

良由淨土教門,至廣至大。淨土修法,至簡至易。以其廣大而簡易,故聞者不能不疑焉。

我想原因是這樣的:淨土教門極為廣大,淨土修法至為簡易,因為廣大而簡易,所以聽到的人不能不生疑惑。

意思是說,一般認為簡易就不廣大,廣大就不簡易,而淨土妙門既簡易又廣大,這就讓人心生疑惑,真的是這麽不可思議嗎?也就是,才念四個字的名號就能得這麽殊勝的利益嗎?這樣簡易的法,上聖下凡都共同可修,可得殊勝利益嗎?說到簡易就小看了,認為是愚夫愚婦修的,說到廣大就以為那是特別難修到的,而淨土法門卻兼具廣大、簡易兩個特點,這就讓人難免起疑。

所謂廣大者,一切機根,攝收都盡。上而至於等覺位中,一生補處菩薩,亦生淨土。下而至於愚夫愚婦,與夫五逆十惡無知之徒,臨終但能念佛悔過,歸心淨土者,悉獲往生也。

所謂的“教門廣大”,是指這個法門收盡了一切根機。上至等覺位中一生補處菩薩,如文殊、普賢等,也往生淨土。下至愚夫愚婦,乃至五逆十惡、無知之人,臨終隻要能念佛悔過、歸心淨土,也都得以往生。法門收盡了上聖下凡無量根機,因此如天普覆,似地均擎,特別廣大。

所謂簡易者,初無艱難勞苦之行,又無迷誤差別之緣。但持阿彌陀佛四字名號,由此得離娑婆,得生極樂,得不退轉,直至成佛而後已也。

所謂的“修法簡易”,是指初下手時沒有艱難困苦的行,又沒有很複雜、容易迷惑、容易錯誤的緣,隻是簡簡單單地持“阿彌陀佛”四字名號。由這樣修就得以脫離娑婆苦海,得生極樂妙土,得到不退轉,一直到成佛為止。

這一段點出了法門下手易、成功率高的特點。隻是念四個字的名號,沒有什麽艱難困苦的,特別簡單、容易下手。再者,單純一句名號,不牽涉到其他搞不清、會混淆、會錯亂、複雜的緣,所以特別容易、簡要。這樣人人都能修,不會招魔事。不像較複雜的修法,一般人難以入手,或者容易搞不清,發生迷惑、錯亂、偏差等,這個法門就是簡簡單單持四字名號,卻能夠即生超出輪回,生到極殊勝的淨土;能夠一下子登入不退轉地,超過了其他菩薩累劫的修持;而且,一生到淨土,畢竟成佛而後已,使得任何信受者都能解脫、成佛,實在是不可思議!

其廣大既如彼,其簡易又如此。故雖智者,亦不能無疑焉。汝如知此,則知永明之讚,深有意焉,而非過也。

法門是如此廣大,收盡了下凡上聖的無量根機;又如此簡易,念四個字的名號就能修持,所以,即便是智者,也不能沒有疑惑。你如果知道這一點,就知道永明大師的讚歎有很深的涵義,而沒有絲毫過分之處。

問曰:廣大簡易,既聞命矣。如禪宗悟達之士,既曰見性成佛,其肯複求淨土之生乎。

禪上人繼續提問:我聽您的教導,已經信受淨土法門廣大簡易。但有一個疑惑,像禪宗悟到了本性的人,既然標榜說“見性成佛”,那他還肯再求生淨土嗎?

他的疑惑是:淨土法門收盡上根,但像禪宗悟達之士說的是“見性成佛”,見了性就成佛,還要修淨土法門嗎?不是多此一舉嗎?

答曰:汝未之知耳。悟達之士,正願求生。古人雲:不生淨土,何土可生。汝但未悟。使汝既悟,則汝淨土之趨,萬牛不能挽矣。

天如老人給出的答複很驚人。他說:你隻是不知內情,悟到了本性的人正願求生。古人說“不生淨土還能生什麽土呢?”你隻是沒悟,假使你已經悟了,那趣向淨土是萬牛莫挽的。

這裏提的很明白,悟達本性的人是真正求生淨土的。你不要以為一悟就成了果位佛,實際隻是因位佛,還沒有圓成功德、達到佛位。初悟的人自身難保,還沒有得不退地。所以,這類悟心的人明白,如果生到淨土,得佛力的攝持、護養,那就能迅速成佛,免去各種歧路、退轉。由於他見得真、看得切,會比沒悟的人更迫切地求生淨土。他悟達了本性,才知道佛力的高深、廣大、不可思議,才知道以佛力加被開悟以後,能夠迅速升進,速疾成道。他知道這是大秘密、大因緣,所以會一心趣向淨土,萬牛莫挽。

問曰:佛祖出世,為度眾生。學者但患大事不明。大事既明,當行佛教,隨類化身,入泥入水,不避生死,廣度生靈。今悟達之士,求生淨土。則厭苦趨樂,不顧他人,此非吾所願也。

禪上人又問:一尊佛成就了,自己沒有事,唯一就是度脫眾生。作為學人隻怕大事不明,沒見到本性佛,如果大事已明,見了本性佛,那就是天人師、佛、世尊。既是佛世尊,就要作佛事業,隨著眾生的種類,化相應的身來入泥入水(“泥、水”表示穢土),不避生死,廣度具佛性的諸有情。現在卻讓已經悟心的人求生淨土,成了厭苦趨樂,不顧及眾生,這樣做並不是我的所願。

這裏提問的焦點是:悟道人不必求生淨土。因為求生淨土是厭苦趨樂、舍穢取淨,落在取舍的耽著裏,有違於智慧本性。其次,不顧眾生,隻想自己去淨土求個安樂,違背了大悲本性。這樣的話,與悲智雙運的道不合,因此悟道者不應求生淨土。

這個問難和上麵的提法針鋒相對。上麵說:悟了絕對會求生淨土,這裏就妨難說:悟了不應當求生淨土。

答曰:見卵而求時夜,何太早計耶?

先用譬喻回答。見了雞蛋就想當夜孵出雞來,這種論斷犯了估算過早的過失。

雖然蛋是雞因,有蛋必定孵出雞,而且時間不會太久,然而還是需要21天左右,而且要護住暖氣,讓它連續而不中斷。如果一見到蛋就認為是雞,那當然是笑話。見到蛋就想當天孵出雞來,那不但孵不出雞,連蛋都會搞壞了。這就要知道,悟後有較長的保任過程,在這當中需要不出閃失、圓滿到位,才能夠成道廣利眾生。

汝將謂一悟之後,習漏永除,便得不退轉耶?汝將謂一悟之後,更無遍學佛法修行證果等事耶?汝將謂一悟之後,便可上齊諸佛,入生入死,不受障緣之所撓耶?審如是,則諸大菩薩修六度萬行,動經恒河沙數劫者,反有愧於汝矣。

這一段是天如老人反問。你認為悟了就是證了、就是佛,這是有問題的。你認為一悟之後,就永遠斷除了習氣的滲漏而得到不退轉嗎?你認為一悟之後,就再也沒有遍學佛法、修行證果等的事嗎?你認為一悟之後,就可以達到諸佛果位,入生入死而不受障緣的擾亂嗎?如果真是這樣,那諸大菩薩修持六度萬行,動不動經過恒河沙數劫,反而有愧於你了。

這是很詼諧幽默的答複。好像天如老人在說:你真是全法界獨一無二的奇才!你一悟就永遠沒有了習氣;你一悟就到了無學地,不必再學再修再證了;你一悟就到了佛地,一切都瀟灑自在了。這樣的話,過去出現的無數諸佛菩薩,在你麵前都要自慚形穢了。你一悟就到了佛地,他們修六度動不動就經過恒河沙數劫,在你麵前太慚愧了!

古教有雲:聲聞尚有出胎之昧,菩薩亦有隔陰之昏。況近時薄解淺悟,而自救不了者乎。縱有悟處深遠,見地高明,行解相應,誌在度人者。奈何未登不退,力用未充。居此濁惡,化此剛強,此亦先聖之所未許。如以未完不固之舟,濟多人於惡海,自他俱溺,其理必然。

古教有說:聲聞還有出胎的迷昧,菩薩也有隔陰的昏迷。這是指聖人們經過入胎、出胎就會忘記宿命,而不記得接續前世的修道。何況當今時代薄解淺悟、自救不了的人呢?縱然有一兩個大根器者,悟處深遠,不是淺悟;見地高明,不是薄解;行解相應,不是說食數寶;誌在度人,不是自了漢,怎奈在沒登不退轉地期間,力用並不充實,在這樣惡濁的世界裏化導剛強惡劣的眾生,這也是先聖佛菩薩們所不允許的。就像用沒造完全、沒達到堅固不漏的航船,在惡海裏運載很多人趣向彼岸。由於航行的環境非常惡劣,常有大風大浪、邪神惡龍等擾亂,舟船又不牢固、完備,雖然發心是好,但不理智,導致自他都陷溺海中,沒法到達彼岸,這是必然的道理。

這裏“先聖未許”,就是由於“其理必然”,沒得到不退轉位就不自量力地要下海度生,那必定自他俱溺。譬喻裏說明了這個道理,既然舟船沒有牢固,會滲漏,又要運載很多人,重壓很大,又是在惡海裏,時時有風浪、鬼神、惡龍等侵襲,那當然會陷溺。意思是,在緣起上退轉的力量非常大,自身的道力又薄弱,兩者和合就會導致自他陷溺。又好比下水救人,自身必須會遊泳,但即使自身能渡,力量不強的話,一旦被快淹死的人死死地抱住,也會被拖入水中。像這樣,初悟的人力量還沒充實,這時匆匆忙忙地入到濁世裏度眾生,是很不理智的,為先聖所不許。很多人因為這種盲目,沒有見到道的深遠,導致中途退墮,無法圓成聖果。

要知道,沒得不退轉位期間,一入到五濁惡世的惡劣環境裏,遇到美色、淫聲等各種染汙緣,心就會不自在地移動。再加上要度很多人,有很多逆流力量,自己的道就會退掉,沒辦法成就。像六祖這樣的大祖師,他開悟以後,尚且十五年在獵人堆裏長養聖胎,就像女人懷孕一樣,這時要在環境裏保養成熟。禪宗說:破初關才閉關,破重關才住山。開悟了首先要住在關房裏,在關中能完全保住、保熟了,然後才能到山林寂靜地,在這樣的範圍裏活動。在這上能保得很熟、不滲漏,然後才能到聲色境中、五欲堆裏去鍛煉。這也是先在較容易的地方鍛煉,然後在粗重的煩惱境中鍛煉,最後才能自在無礙,在生死中任運利他。唐代的大祖師、大禪師們都是幾十年住山修持,所以成就的大德很多。到了現今時代,大多數人隻是談一點文字知解,連開悟的人都鳳毛麟角,何況保任圓熟?在這種情況下還自不量力地想到濁世度眾生,那最終必然會導致自他俱溺。

故往生論雲:欲遊戲地獄門者,必生彼土,得無生忍已。還入生死,救苦眾生。以此因緣,求生淨土。

因此《往生論》中說道:行者立大乘誌願,想遊戲地獄門度苦眾生,那一定先要生到極樂世界,得到無生忍力後,再入生死救苦眾生。也就是分兩步來走:第一步求往生,解脫生死,登不退地,得無生忍;第二步生園林遊戲地門,再來生死就像在花園裏觀戲一樣,都是幻化,沒有可怖可喜的。得了無生忍,心不會再動了,入地獄跟在淨土裏無別,那時就可以利益一切眾生。以這個緣故先要生到淨土,依佛開悟,保任圓熟,那就非常穩當了。一旦成就了無生忍力,再來這個世界,一靈真性不會迷昧,心不會隨妄境動搖,這時就可以自在無礙地遊戲世間了。因此說,首先要求生淨土。

再者要明確,彌陀本願以全分的威神力加被此事。譬如讓聞彌陀名號的菩薩得無生忍,見菩提樹、聞音聲等得無生忍,聽佛宣說道要得無生忍等等。以種種因緣,讓行者一生到淨土當即登不退轉地,隻進不退,不斷地鍛煉力量,開發心性,達到無生忍的地位。之後“還來穢國度人天”,自在無礙、無貪無嗔。這樣就能真正完成大道。

又先聖有雲:未得不退轉位,不可混俗度生。未得無生法忍,要須常不離佛。譬如嬰兒,常不離母。又如弱羽,隻可傳枝。

再者先聖有說:在沒得到不退轉位期間,不能混在世俗裏度眾生。在沒得到無生法忍期間,須要常常不離開佛。就像嬰兒常常不離開母親,弱鳥隻能緣著枝頭活動那樣。

這就是說,道力養成之前重在自利,成道以後重在利他,不能錯亂階段。譬喻講得很明顯,嬰兒如果自信過大,認為我要離開母親獨自活動,那就會因饑渴、落入險坑等很快死掉。弱鳥如果自不量力,認為我要做雄鷹翱翔虛空,那一離開樹枝就會跌死。等到嬰兒開始說話、走路,逐漸成長以後,才可以離開母親。當弱鳥翅羽長成,有了力量,才能夠在空中翱翔。這些都告訴我們,行為要相應階段。力量薄弱之時重在遠離、重在養道,成熟之後就要在大風大浪裏鍛煉,不能混為一談。

今此國中,釋迦已滅,彌勒未生。而況四惡苦趣,因果牽纏。外道邪魔,是非扇亂。美色淫聲之相惑。惡緣穢觸之交侵。既無現佛可依,又被境緣所撓。初心悟達之人,鮮有不遭其退敗者。所以世尊殷勤指歸極樂者,良有以也。蓋彼彌陀,現在說法。樂土境緣,種種清淨。倘依彼佛,忍力易成。高證佛階,親蒙授記。然後出化眾生,去來無礙也。以是之故,雖上根利器,猶願托生。況汝中下之輩,初得發明者乎。

這一段通過穢土導師勸導求生,樂邦導師慈悲攝受,能看出釋迦佛一代時教的重點所在。也就是到了濁惡之世,釋迦佛隱滅,彌勒佛未生,在這個環境裏沒有佛可依,眾生都陷在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等四惡趣苦的因果牽纏中,得人天身都很難。再者,即便得人身處在人道世界裏,也有各種外道邪魔、顛倒是非的思想言論蠱惑人心,使得人心不由自主地往邪道走。在周圍的環境中,美色淫聲等染汙境處處迷惑人心。在與人交往時,由於眾生的罪業力特別大,一接觸就有各種染汙緣侵擾自心,使得心完全被它轉了。像這樣沒有佛可依,又被境緣所擾,初心悟達之人很少有不遭退敗的。以這個原因,世尊為後世行人殷勤地指歸西方,的確有非常深的心意。

釋迦佛在《阿彌陀經》裏一再地說,應當生信、應當發願、應當求生,說到彼國有不可思議的功德之利,由此護持行人生到西方,完成解脫成佛的大事。這就要看到世尊慈母之心,他為後世的佛子們指了一條歸路。原因是阿彌陀佛是現在佛,正在西方世界說法,在西方樂土,境緣都是清淨的。與此土正好相反,有佛可依,一切境界清淨,無不攝持自心在菩提道上增進。如果依止阿彌陀佛,就容易成就無生忍力,能夠逐級升進,證到佛位。到了西方,親自得佛授記,決定會成佛。在具功德後就出西方佛國,入在無數世界裏化導眾生。那時來去無礙,不會有任何退敗的情況。

以這個緣故,縱然上機利器,都還願托生在彼國。因為境緣非常好,在那裏能長養聖胎、速得成就。不像此土進一退九,剛剛培養一點,境緣的風雨一吹淋,很快就退失掉了,多少年不退步就算好的了,那是算上等人。連上等人尚願往生,何況你中下之輩,剛剛發明心地的人呢?因此不要太虛誇,如果隻是一個凡夫,有一點理論的了解,那就不必說了,就算是最初發明心地的人,也難過生死關。這就表示在穢土修道是非常困難的。像過去的蕅益大師、徹悟大師等,他們都顯現在大病臨頭時很難過去,所以一心求生西方。

有人懷疑:上根利器還托生淨土嗎?

這裏就舉事實讓我們放心。也就是文殊、普賢等諸大菩薩,龍樹、馬鳴等諸大禪祖,廬山、天台等諸大尊者,善財、淨飯、韋提等諸大高人,都尚且求生淨土,我們遠遠比不上這些大菩薩、大祖師、大尊者們,那當然更應當求生。

豈不見觀佛三昧經中,文殊自敘宿因,謂得念佛三昧,常生淨土。世尊複記之曰:汝當往生極樂世界。

難道你沒見到《觀佛三昧經》中,文殊菩薩自己講述宿因時說,從前我得念佛三昧,常常生在淨土。世尊又授記他說:你將往生極樂世界。

又不見華嚴經中,普賢勸進善財童子,海會大眾。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其偈雲: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麵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又雲:彼佛眾會鹹清淨,我時於勝蓮華生。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

再者,難道你沒見到《華嚴經》裏,普賢大士勸進善財童子以及海會大眾,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世界。普賢菩薩在發願偈裏明確地說道:願我快要命終時,遣除一切障礙,見到阿彌陀佛,當即往生極樂世界。又說:彼佛聖眾海會鹹皆清淨,我當時就在那勝妙的蓮花中化生,親自見到導師無量光佛,現前授我何日成佛的菩提記莂。得到了阿彌陀佛的授記後,我就能化現無數百俱胝的色身,出現周遍十方極廣大的智慧力,由此能夠普利一切眾生界。

這就看到,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大行普賢菩薩作為表率,至心求生極樂世界,以求速疾完成佛道。當然我們不如文殊、普賢,怎麽能不求生淨土呢?

又不見入楞伽經中,授記龍樹偈雲:南天竺國中,大名德比丘,厥號為龍樹,能破有無宗。世間中顯我,無上大乘法。得初歡喜地,往生安樂國。

再者,你難道沒有見到《入楞伽經》裏,世尊授記龍樹菩薩,以偈頌說:將來在南印度有具大名稱功德的比丘,名叫‘龍樹’,能破除執著有無諸邊的邪宗。在世間顯示我無上大乘妙法,他在證得初地歡喜地後往生極樂世界。

又不見起信論中,馬鳴菩薩有求生之願。無量壽論,天親菩薩有願往之心。

再者,難道你沒有見到《大乘起信論》中,馬鳴菩薩有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發願嗎?《往生論》裏,天親菩薩有願往極樂刹土之心嗎?

這就看到,印度諸大祖師都求生極樂世界,他們都是證得聖果之人,或者有相當高的修證。我們遠遠不及,為什麽不求生西方淨土呢?

又不見大寶積經中,印許淨飯王,及七萬釋種,同生安養。十六觀經中,指示韋提夫人,及五百侍女,同覲彌陀。且淨飯韋提等,皆是現得無生法忍。西竺似此之流,不可得而勝數矣。

再者,難道你沒見到《大寶積經》裏,世尊印許淨飯王和七萬釋迦種族同生安養世界。《十六觀經》裏,佛指示韋提希夫人,和五百侍女共同覲見阿彌陀佛。淨飯王、韋提希等都是現生得到無生法忍的高人。在印度,像這樣得到很高修行境界的人求生極樂淨土,那是數都數不過來的。在佛教發祥地的印度,那麽多成就大德、具德之士都求生淨土,為什麽我們還藐視西方不願求生呢?

東土如廬山遠公,合社高人。天台賢首,諸宗尊者。自行化他,曰僧曰俗,同生淨土者,又可得而勝數耶?

再轉過眼光看看震旦東土的情形。晉朝廬山慧遠大師與其同仁一百二十三位高士結社,結果全數往生。天台宗的諸位尊者,像智者大師、四明尊者、慈雲懺主、幽溪大師等,以及賢首宗的諸大尊者,他們自行化他都歸於淨土。在漢地,出家在家往生淨土的,哪裏能數得清數量呢?

此土自釋迦佛勸導以後,西天東土的諸大祖師、諸大尊者、各種僧俗大德,都隨順佛的教導求生極樂世界,乃至士農工商、鸚鵡八哥等往生的都不計其數。既然它像眾流赴海、群星拱北般,是人們求證佛果的一條大道,為什麽我們不入進這條洪流中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